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P97

  ..續本文上一頁過去的無間滅意。這個我們前面講過的,意識的根就是意根,這個意根就是前面的識滅掉了,第二剎那,叫無間滅意。

  

  “五識依或俱”,五識依什麼?“或表不定,眼等五識,所依有二”,一個是過去的無間滅意,它要依靠它,一個是現在。這些問題,我們前面都講了好幾次了。在辯論那個無表色的時候,也提起這個問題。眼等五識,一個是過去的依,無間滅意;一個是現在的依,就是眼等五根。這個五識跟五根,同時在現在,叫俱,同是一個時間,“俱”。

  

  “或言表此亦依過去,故五識依名或俱也”,這個“或”的意思,就是說它也依過去的無間滅意。“或俱”兩個字就表示:它一方面依過去的無間滅意,另一方面依現在同時的淨色根、五根。這段文完了。

  

  

  

  

  下邊是辯論的問題,就是答問法。阿毗達磨裏邊講問答有一定的方式的。照這個方式答問題,不會出差錯;如果不依這個規矩,就很容易上當,答錯。爲什麼要那麼仔細呢?這些問題,講得那麼仔細幹什麼?我們只要回想到以前印度是盛行辯論的,不管外道也好,內部也好,都是辯論。跟外道辯論輸了,要麼頭給他,要麼就信他的教,甚至于所有寺院,所有的信徒都要歸他的,這個關系極大。所以說在辯論的時候,不能出一點差錯,所以這些地方都要仔細。不但是因明要熟,就是答問題的方式,也要有一定的技巧,不能有空子給人家鑽。

  

  這裏就介紹阿毗達磨的答問法——這裏介紹一種,《俱舍論》十九卷裏邊還有一種。十九卷的一種,我們已經摘下來了 ,大家筆記上有。我們上一次講過,南普陀的學生學好了,後來北京佛學院的學生,大概畢業生了,到處去參學。有一位很愛辯論,跑到那裏辯到那裏。因爲是北京畢業的,學的也多,又是愛辯,大概都是辯了勝利的。但是跑到南普陀,他跟學生一談,學生裏邊有幾個學得好一點的,凈雄那一些對他說,《俱舍論》裏邊有答問法等等,給他介紹一番。他們想北京佛學院的,雖然學了很多,《俱舍》沒有學,答問法沒有學過,到底那個答問法怎麼回事,心裏沒個底——不要自己辯了、說錯了,被人家辮子抓到了、輸掉了,這就不好意思。北京佛學院,中國第一塊大牌子的畢業生,被南普陀的學生辯輸了,那是很不體面的。結果他來南普陀就沒有辯,不敢辯了。這個答問法的重要也可想而知。下邊我們就介紹:

  

  

  

  

  問:如是眼識所依性者,即是眼識等無間緣耶?設是眼識等無間緣,複是眼識所依性耶?

  

  答:應作四句。第一句者,俱生眼根。眼根是眼識所依性,非等無間緣;等無間緣,唯心心所,眼根是色,故非此緣。

  

  第二句者,謂無間滅心所法界。無間滅言,意表過去,過去心所,與現在眼識,爲等無間緣;非心王故,非是眼識所依性也。

  

  第叁句者,謂過去意根。無間滅意,與現在眼識爲所依性;是心法故,複是眼識等無間緣。

  

  第四句者,謂除前相所說法。 如眼既爾,乃至身識應知亦然。

  

  提這個問題。先說什麼叫所依性?就是根。眼識所依的根,是不是就是眼識的等無間緣?什麼叫等無間緣。前面一個心王、心所滅掉了,後面那個跟上去、生起來——等無間緣:相等的,沒間隔的那個緣;就是讓開位子來,你這個位子不讓開,它後邊的生不上來。經常有人說:占了茅坑不屙屎,這個四川話,你盡占在那裏,人家要來了,要用你的廁所,你不肯讓開,盡把在那裏,你又不屙,人家後邊等著著急了。這個就是說,前面的讓開了,後面的識才能生起來,讓開的就是等無間緣,等無間緣就包含心王、心所。而所依的根、意根、無間滅意,決定是心王。那麼以這樣子的問題來問,“眼識所依的、它的所依性——就是意根,淨色根是色法,也在裏邊,是不是就是眼識的等無間緣?”問這個問題。(25A)反過來“假使是眼識的等無間緣,是不是就是眼識所依的根?”這句話,兩邊誰也包不了誰。眼識所依的根有淨色根、也有無間滅意——無間滅意是心王。以無間滅意來說它單是心王,而眼識的等無間緣心所、心王都有;那麼眼識的等無間緣比無間滅意大。但是眼識所依性還有淨色根,淨色根是色法,等無間緣包不了它的。所以說等無間緣跟那個所依性,互有大小,哪一個也包不了哪一個。

  

  在這種情況之下,就得要四料簡——要四句。如果一個能包那個的,那麼順前問答,或者順後句答。如果兩個恰恰一樣大小,答“如是”,就是這麼回事。這一個問題,兩邊都包不了對方,“應作四句”,要作四句回答。

  

  是眼識所依性,而不是眼識的等無間緣,這是第一句。是什麼東西呢?就是淨色根,“俱生眼根”,跟它一起同時生的那個眼根,就是前面說的“依或俱”的俱的淨色根,就是眼根。這眼根是眼識的所依性,但是它是色法,不是等無間緣,等無間緣只能是心王心所。所以說它是眼識所依性,而不是眼識的等無間緣。這是第一句。

  

  第二句:是等無間緣,而不是眼識的所依性,那是什麼呢?“謂無間滅心所法界”,“無間滅”,才滅掉的,那麼作等無間緣可以;但不是心王,是心所,“心所法界”就是法界裏邊的心所法。這個心所法可以作眼識的等無間緣,它讓開了,眼識可以生出來。“無間滅言,意表過去”,它的意思就是過去了,過去嘛才可以做等無間緣。“過去心所,與現在眼識,爲等無間緣”,可以的;但是不是心王,不是眼識所依性。是等無間緣,而不是所依性:這是第二句。因爲它是心所法,可以做等無間緣,但不是眼識所依的——因爲不是無間滅意,也不是淨色根。

  

  第叁句:既是它的所依性,又是等無間緣,那就是無間滅意、就是意根。“無間滅意,與現在眼識爲所依性”,它是眼識所依的意根。同時也是等無間緣——因爲是心王了,心王滅掉,下邊一個識、心才能生起來 。所以說又是所依性,又是等無間緣,“複是眼識等無間緣”。這是第叁句,兩個都是。

  

  第四句:既不是眼識的所依性,也不是它的等無間緣,“謂除前相所說法”,前面所說的法除開,其他的一切法都是。色法也好、不相應行也好、不是無間滅的心王心所也好;既不是它所依的性——不是它的根,也不是它的等無間緣。這個就寬了、多了。

  

  “如眼既爾,乃至身識應知亦然”,眼識如此,耳、鼻、舌、身識都同樣。

  

  

  

  

  問:若是意識所依性者,複是意識等無間緣耶?若是意識等無間緣,複是意識所依性耶?

  

  答:順前句答。謂是意識所依性者,定是意識等無間緣。意識所依即是意根故,故通俱句也。有是意識等無間緣,非與意識爲所依性。謂無間滅心所法界,非心王故,不是所依。

  

  問題是一樣的。因爲意識跟前五識情況不一樣,所以另外講。

  

  這個“順前句答”。意識的所依性決定是意識的等無間緣;而意識的等無間緣有心所法,不是意識的所依性、不是意根。所以順前句答:前面那個範圍小,後邊範圍大;小的擺在前頭。“意識的所依性,一定是意識的等無間緣”,一句話 就夠了。因爲它範圍一大一小:等無間緣大,把意識的所依性包在裏邊了;是意識的所依性決定是等無間緣。反過來不能說了,意識的等無間緣就不一定是意識所依性,因爲等無間緣裏邊還有心所法,不是心王,不能作所依,不是無間滅意。所以這一類要順前句答。

  

  “意識所依即是意根故,故通俱句也”。“意識所依性者,定是意識等無間緣”,這是順前句答。而意識的所依就是意根,也是俱句——既是意根,也是意識的等無間緣 ,這是第叁句,也通的。答的時候,順前句答就可以了,但裏邊包含有第叁句——兩個都是的——也在裏邊。

  

  有的法,它是意識的等無間緣,但不是意識的所依性。“所依性”就是它的意根。是什麼東西呢?“無間滅心所法界”,法界裏的心所法;“無間滅”,才滅掉。它可以作等無間緣,但不是無間滅意,無間滅意決定是心王。等無間緣寬一點,要順前句答,不能把等無間緣放在前頭。你說“等無間緣就是意識所依性”,那就錯了——等無間緣裏邊有心所法,不是所依性。

  

  介紹了這樣的問答之後,就把《大毗婆沙》裏邊的答問法提出來了。

  

  

  

  

  答問法

  

  依《大毗婆沙》,答問法不過四種,以狹問寬,順前句答。以寬問狹,順後句答。互有寬狹,應作四句。若無寬狹,答曰如是。

  

  根據《大毗婆沙》,回答問題的方法,一共四種、“不過四種”。

  

  “以狹問寬,順前句答”,假使範圍狹的來問範圍廣的。就是前面那個:所依性是狹,等無間緣是寬。順前句答:把狹的擺在前頭,寬的可以包它的擺後頭。

  

  假使以寬的來問狹的,要“順後句答”,顛過來答。假使問“是不是意識的等無間緣都是意識的所依性呢?”就不能順著它的話答了,要答“意識的所依性一定是意識等無間緣”,把它翻過來,順後句答,把後邊的拿過來答。

  

  這是兩種:一個是狹的問寬的,順前句答;一個是寬的問狹的,順後句答。假使“互有寬狹”,那麼要四句、四料簡。假使沒有寬狹,一樣大的,“如是”,就答“對的”、“就是這樣子”。

  

  

  

  

  且如今問:若意識所依亦等無間緣?此是以狹問寬,謂意識所依唯心王故,是狹;等無間緣通心王心所,是寬。順前句答者,順前問答:謂若是意識所依性者,定是等無間緣也。

  

  那麼它舉例。“且如今問:若意識所依亦等無間緣?”,這個所依狹,是心王、無間滅意;等無間緣是心王、心所都有——無間滅的心王、心所。當然是等無間緣寬,所依性狹;這樣子呢,順前句答。這是以狹問寬。“謂意識所依唯心王故,是狹;等無間緣通心王心所,是寬”,順前句答:…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