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P93

  ..续本文上一页“同眼自性故,互相引起故,又相系属故”,互为等流果的。从它们这些相同类型的方面来说,叫同类;但是它不起作用,所以叫彼同分。跟同分的、起作用的那个,很多地方是相同的,叫彼同分。

  

  这地方说了很多同分、彼同分,我们要知道。同分就是起作用的那个,根也好,境也好,正在观、取境的根,正在了别境的识叫同分;被自己所对的根、识所取、所了别的境叫同分境。反过来,没有起作用的眼、识、境叫彼同分。这里分析了很多:六根、六境。第一个提出来的是法界。法界是意识的对象,除非是不生法,否则总是同分;跟前五境有所不同。

  

  讲就到这里为止,基本上都解释了。如何把它领会、体会、掌握、应用,那靠自己了,人家帮不了忙。厨师或者其他的人帮助你,只有把营养品搞好,再大不了,把它煮成药水打进去,直接送到你血管里去;但血管得吸收——还得靠你自己。所以说再怎么讲,真正要体会、领会,成为自己的东西,决定要靠思考的作用。就是闻后,进一步要思。真正要起大作用,就要定——修慧。那当然一步一步来,修慧谈何容易,思慧我们要争取。讨论也好,自己看书考虑问题也好,都属于思的范围。这个功夫一定要用,不能停留在闻慧。我们知道很多以前讲大座的法师,讲好了,听的人也听好了,闻慧有了——闻是闻了,闻所成的慧到底有没有还成问题;思慧阶段就不进去了。我们以前也看到,有的寺院我去住过一段时间。听经了,拿出来……讲完了,回向,回好了、走掉了……第二天要讲了、再打开……回去不看了,那效果很小的。

  

  

  

  

  丁十八 三断门

  

  从此第十八,三断门。论云:十八界中,几见所断?几修所断?几非所断?颂曰:

  

   十五唯修断  后三界通三 

  

   不染非六生  色定非见断

  

  

  

  

  释曰:十五界者,五根、五识及与五境,唯修断。

  

  这个内容要广一些。“三断门”: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见道所断的;修道所断的;非所断,不是断的。这叫三断门。十八界里哪些是见道时所断的?当然是烦恼了。修所断,修道的时候所断的。非所断,不断的,无漏法,不能断的。                                  

  

  “颂曰:十五唯修断”,前面十五界,只有修道所断。“后三界通三”,后边三界:意、法、意识界,通三个:见所断也有、修所断也有、非所断也有。下边一个辩论。“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见断”,这里就是说,见道所断的,要排除三个情况:一个是不染污的法,凡是见道所断的都是染污法,不染污的,不是见道所断;第二个非六生,不是第六意根生的法,那就是前五识的,或者其他的,不是见道所断的;再一个色,色法不能是见道所断,见道断的不是色法。下边有个辩论,所以引了这三个。这三个很重要:“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见断”。以后你碰到问题的时候,你自己一想,这是色法,决定不是见道所断;不是意根生的,决定不是见道所断;不是染污法,那决定不是见道所断。这个原则掌握好之后,以后用处极大。看法相书的时候,有的时候:这不是见道所断的,为什么原因不讲。你自己一考虑,这三个情况一安,噢,属于哪一类的,对了:这个不是见道所断的。所以这些颂要背,背了之后,对你将来学法、看书大有帮助;同时你跟人家讲话,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讲出来。为什么这不是见道所断?不是染污法、或者色法、或者是非六生,决定如此,《俱舍》里边有。

  

  “释曰:十五界者,五根、五识及与五境”,前面十五界:前五识、前五根、前五境,决定是只有修所断。

  

  

  

  

  后三界通三者,意法意识通三种断,若意界意识界,与八十八随眠相应,及俱有法,并随行得,皆见所断。苦谛有十烦恼。集灭各七,除身见、边见、戒禁取也。道谛有八,除身边见。四谛合成三十二。上界除瞋,有二十八,谓四谛下,各除瞋故,成二十八。上二界各有二十八,合成五十六。兼欲界三十二,成八十八。此等随眠,是分别惑,迷理起故。纔见谛时,彼皆断故,名见所断。见谓见谛,见是能断,惑是所断,见之所断,名见所断,依主释也。俱有法者,谓与见惑,相应心所,兼四相是也。此意等三,除见断外诸余有漏,皆修所断;通无漏故,名非所断。

  

  “后三界通三”,后面三界:意、法、意识界,三个都有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意法意识通三种断,若意界意识界,与八十八随眠相应,及俱有法,并随行得,皆见所断”,意界、意识界,这个心王,它假使跟心所法——法界里面的八十八个随眠相应的时候;还有它的俱有法:生、住、异、灭、得。这些都是跟了跑的法。这一类都是见所断。

  

  什么叫八十八个随眠?就是八十八使,下边要讲:苦谛里边有十个烦恼,集谛、灭谛有七个烦恼。苦谛十个烦恼,就是五钝使、五利使: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这十个根本烦恼。集谛、灭谛里边要减三个:身见、边见、戒禁取——跟集灭两个没有关系的。道谛有八个,戒禁取对道谛有关系,加一个戒禁取,身见、边见没有关系。苦谛十个;灭谛、集谛七个,十四个;二十四。再加八个,三十二。四个谛一共有三十二个烦恼。这就欲界说。上二界,色界、无色界烦恼里边没有瞋心。凡是生到色界、无色界的,瞋心已经灭掉了,没有现行了,——根子还有,有漏法不能断根。生到色界、无色界的人,或者得了色界定的人,决定没有瞋心的,不现行了。所以色界瞋要除掉,本来四谛是三十二个,苦谛十个变九个了,贪、瞋、痴、慢、疑少个瞋;集谛、灭谛本来七个,只有六个;道谛八个只有七个。加拢来是二十八。色界二十八,无色界二十八,五十六;五十六加三十二,八十八。

  

  这八十八就是见道所断的烦恼。这些烦恼都是分别惑,就是见惑。分别惑是迷道理而起的,道理不明起的烦恼。这些烦恼,只要道理清楚了,四谛的道理看到了,马上就解决,犹如“千年暗室,一灯照破”。见道就是,这些道理上的事情知道了之后,永远不会迷掉了。假使我们说,有的人从来没有见过太阳,你说“太阳怎么怎么样”,他总是模糊的。你睁开眼睛一看“噢,这么一个太阳”,永远不会忘记,不会再迷了——哦,这个太阳,又搞错了 ,不会了。见道也是这样子,一旦道理搞清楚之后,马上弄清楚了,不要慢慢看了。

  

  这八十八个都是见所断,什么是见?见嘛见四谛了,“见是能断,惑是所断,见之所断,名见所断,依主释也”,这很容易懂。“俱有法”,这个八十八随眠,还有跟他同时生起的、俱有的法,同时跟起来的就是随行了。“谓与见惑,相应心所,兼四相是也”。(24A)意法等等,那些跟它相应的心所法;还有不相应行的生、住、异、灭——有为法决定有生、住、异、灭;还有“随行得”:凡是一个法存在,决定有个得。那我们有个表,看一看比较清楚一点。我们发的讲义最后一页:第十三、十四两页,八十八使,见惑有八十八个。

  

  

  

  

  见所断八十八随眠:

  

  

  

  

  

  

  

  

  

  

  

  见道见什么?见苦、集、灭、道四个谛。

  

  欲界苦谛下边几个烦恼要断掉才见得到?苦谛下边有哪些烦恼?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一共是十个烦恼:五钝使、五利使。

  

  集谛里边只有七个:身见没有、边见没有、戒禁取没有,只有邪见、见取见。灭谛也是七个,少三个。道谛里边有戒禁取,八个。欲界是三十二个。

  

  色界色界同样,苦、集、灭、道,但每一个少一个瞋。色界没有瞋心,所以瞋不要了。色界断的是二十八。无色界无色界断的也是二十八,没有瞋心。一共是八十八。

  

  我们经常说的八十八使,就是这个东西。在解放之前,国民党部队里边有个八十八师,很有名的,打仗很厉害的,不是这个八十八师。这是八十八个烦恼。

  

  接下去,看修所断的八十一品。修所断的不分苦集灭道。我们前面讲过五部烦恼,见道有四部,苦集灭道要分的——因为道理一个一个分开看的;而修道就不分苦集灭道了,合起来了。欲界的修所断的烦恼——见不算了,见是迷理的,没有了——贪瞋痴慢,疑在见道的时候断掉了。在修道的时候,只剩下贪瞋痴慢四个,是欲界。欲界也叫五趣杂居地。五趣:天、人、饿鬼、畜生、地狱。杂居:相杂地聚在欲界——欲界里五个趣都有。这里边,每一个烦恼都分九品。欲界的有九品烦恼,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乃至下下品,一品一品地断。色界里边没有瞋心:贪、痴、慢。色界有四个地:离生喜乐地、初禅,分九品;定生喜乐地,是二禅,也分九品;离喜妙乐地、三禅,也分九品;舍念清净地、四禅,也分九品。无色界也是贪、痴、慢,没有瞋心。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各分九品,九九八十一品。这是修道断的烦恼,八十一品。

  

  修所断八十一品随眠:

  

  

  

  

  十缠: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昏沉、忿、覆。

  

  见修二惑共九十八,加十缠成一百零八数。

  

  

  

  

  见道断的是八十八个,修道断的是十个,八十八个加十个,九十八。再加上十个缠:无惭、无愧——中随烦恼,嫉、悭、悔、眠、掉举、昏沉、忿、覆,这十个缠,以后随眠品要讲。再加上十个,一百零八。一百零八这个数字哪里出来的?就是这么出的。八十八个见道的烦恼,十个修所断的烦恼,再加十个缠,一百零八。我们念珠一百零八,就是这么——断烦恼了。一百零八个念珠,就是断烦恼。另外一方面,一百零八个三昧,修功德。所以念珠的一百零八…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