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P93

  ..續本文上一頁“同眼自性故,互相引起故,又相系屬故”,互爲等流果的。從它們這些相同類型的方面來說,叫同類;但是它不起作用,所以叫彼同分。跟同分的、起作用的那個,很多地方是相同的,叫彼同分。

  

  這地方說了很多同分、彼同分,我們要知道。同分就是起作用的那個,根也好,境也好,正在觀、取境的根,正在了別境的識叫同分;被自己所對的根、識所取、所了別的境叫同分境。反過來,沒有起作用的眼、識、境叫彼同分。這裏分析了很多:六根、六境。第一個提出來的是法界。法界是意識的對象,除非是不生法,否則總是同分;跟前五境有所不同。

  

  講就到這裏爲止,基本上都解釋了。如何把它領會、體會、掌握、應用,那靠自己了,人家幫不了忙。廚師或者其他的人幫助你,只有把營養品搞好,再大不了,把它煮成藥水打進去,直接送到你血管裏去;但血管得吸收——還得靠你自己。所以說再怎麼講,真正要體會、領會,成爲自己的東西,決定要靠思考的作用。就是聞後,進一步要思。真正要起大作用,就要定——修慧。那當然一步一步來,修慧談何容易,思慧我們要爭取。討論也好,自己看書考慮問題也好,都屬于思的範圍。這個功夫一定要用,不能停留在聞慧。我們知道很多以前講大座的法師,講好了,聽的人也聽好了,聞慧有了——聞是聞了,聞所成的慧到底有沒有還成問題;思慧階段就不進去了。我們以前也看到,有的寺院我去住過一段時間。聽經了,拿出來……講完了,回向,回好了、走掉了……第二天要講了、再打開……回去不看了,那效果很小的。

  

  

  

  

  丁十八 叁斷門

  

  從此第十八,叁斷門。論雲:十八界中,幾見所斷?幾修所斷?幾非所斷?頌曰:

  

   十五唯修斷  後叁界通叁 

  

   不染非六生  色定非見斷

  

  

  

  

  釋曰:十五界者,五根、五識及與五境,唯修斷。

  

  這個內容要廣一些。“叁斷門”: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見道所斷的;修道所斷的;非所斷,不是斷的。這叫叁斷門。十八界裏哪些是見道時所斷的?當然是煩惱了。修所斷,修道的時候所斷的。非所斷,不斷的,無漏法,不能斷的。                                  

  

  “頌曰:十五唯修斷”,前面十五界,只有修道所斷。“後叁界通叁”,後邊叁界:意、法、意識界,通叁個:見所斷也有、修所斷也有、非所斷也有。下邊一個辯論。“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見斷”,這裏就是說,見道所斷的,要排除叁個情況:一個是不染汙的法,凡是見道所斷的都是染汙法,不染汙的,不是見道所斷;第二個非六生,不是第六意根生的法,那就是前五識的,或者其他的,不是見道所斷的;再一個色,色法不能是見道所斷,見道斷的不是色法。下邊有個辯論,所以引了這叁個。這叁個很重要:“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見斷”。以後你碰到問題的時候,你自己一想,這是色法,決定不是見道所斷;不是意根生的,決定不是見道所斷;不是染汙法,那決定不是見道所斷。這個原則掌握好之後,以後用處極大。看法相書的時候,有的時候:這不是見道所斷的,爲什麼原因不講。你自己一考慮,這叁個情況一安,噢,屬于哪一類的,對了:這個不是見道所斷的。所以這些頌要背,背了之後,對你將來學法、看書大有幫助;同時你跟人家講話,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講出來。爲什麼這不是見道所斷?不是染汙法、或者色法、或者是非六生,決定如此,《俱舍》裏邊有。

  

  “釋曰:十五界者,五根、五識及與五境”,前面十五界:前五識、前五根、前五境,決定是只有修所斷。

  

  

  

  

  後叁界通叁者,意法意識通叁種斷,若意界意識界,與八十八隨眠相應,及俱有法,並隨行得,皆見所斷。苦谛有十煩惱。集滅各七,除身見、邊見、戒禁取也。道谛有八,除身邊見。四谛合成叁十二。上界除瞋,有二十八,謂四谛下,各除瞋故,成二十八。上二界各有二十八,合成五十六。兼欲界叁十二,成八十八。此等隨眠,是分別惑,迷理起故。纔見谛時,彼皆斷故,名見所斷。見謂見谛,見是能斷,惑是所斷,見之所斷,名見所斷,依主釋也。俱有法者,謂與見惑,相應心所,兼四相是也。此意等叁,除見斷外諸余有漏,皆修所斷;通無漏故,名非所斷。

  

  “後叁界通叁”,後面叁界:意、法、意識界,叁個都有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意法意識通叁種斷,若意界意識界,與八十八隨眠相應,及俱有法,並隨行得,皆見所斷”,意界、意識界,這個心王,它假使跟心所法——法界裏面的八十八個隨眠相應的時候;還有它的俱有法:生、住、異、滅、得。這些都是跟了跑的法。這一類都是見所斷。

  

  什麼叫八十八個隨眠?就是八十八使,下邊要講:苦谛裏邊有十個煩惱,集谛、滅谛有七個煩惱。苦谛十個煩惱,就是五鈍使、五利使: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這十個根本煩惱。集谛、滅谛裏邊要減叁個:身見、邊見、戒禁取——跟集滅兩個沒有關系的。道谛有八個,戒禁取對道谛有關系,加一個戒禁取,身見、邊見沒有關系。苦谛十個;滅谛、集谛七個,十四個;二十四。再加八個,叁十二。四個谛一共有叁十二個煩惱。這就欲界說。上二界,色界、無色界煩惱裏邊沒有瞋心。凡是生到色界、無色界的,瞋心已經滅掉了,沒有現行了,——根子還有,有漏法不能斷根。生到色界、無色界的人,或者得了色界定的人,決定沒有瞋心的,不現行了。所以色界瞋要除掉,本來四谛是叁十二個,苦谛十個變九個了,貪、瞋、癡、慢、疑少個瞋;集谛、滅谛本來七個,只有六個;道谛八個只有七個。加攏來是二十八。色界二十八,無色界二十八,五十六;五十六加叁十二,八十八。

  

  這八十八就是見道所斷的煩惱。這些煩惱都是分別惑,就是見惑。分別惑是迷道理而起的,道理不明起的煩惱。這些煩惱,只要道理清楚了,四谛的道理看到了,馬上就解決,猶如“千年暗室,一燈照破”。見道就是,這些道理上的事情知道了之後,永遠不會迷掉了。假使我們說,有的人從來沒有見過太陽,你說“太陽怎麼怎麼樣”,他總是模糊的。你睜開眼睛一看“噢,這麼一個太陽”,永遠不會忘記,不會再迷了——哦,這個太陽,又搞錯了 ,不會了。見道也是這樣子,一旦道理搞清楚之後,馬上弄清楚了,不要慢慢看了。

  

  這八十八個都是見所斷,什麼是見?見嘛見四谛了,“見是能斷,惑是所斷,見之所斷,名見所斷,依主釋也”,這很容易懂。“俱有法”,這個八十八隨眠,還有跟他同時生起的、俱有的法,同時跟起來的就是隨行了。“謂與見惑,相應心所,兼四相是也”。(24A)意法等等,那些跟它相應的心所法;還有不相應行的生、住、異、滅——有爲法決定有生、住、異、滅;還有“隨行得”:凡是一個法存在,決定有個得。那我們有個表,看一看比較清楚一點。我們發的講義最後一頁:第十叁、十四兩頁,八十八使,見惑有八十八個。

  

  

  

  

  見所斷八十八隨眠:

  

  

  

  

  

  

  

  

  

  

  

  見道見什麼?見苦、集、滅、道四個谛。

  

  欲界苦谛下邊幾個煩惱要斷掉才見得到?苦谛下邊有哪些煩惱?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一共是十個煩惱:五鈍使、五利使。

  

  集谛裏邊只有七個:身見沒有、邊見沒有、戒禁取沒有,只有邪見、見取見。滅谛也是七個,少叁個。道谛裏邊有戒禁取,八個。欲界是叁十二個。

  

  色界色界同樣,苦、集、滅、道,但每一個少一個瞋。色界沒有瞋心,所以瞋不要了。色界斷的是二十八。無色界無色界斷的也是二十八,沒有瞋心。一共是八十八。

  

  我們經常說的八十八使,就是這個東西。在解放之前,國民黨部隊裏邊有個八十八師,很有名的,打仗很厲害的,不是這個八十八師。這是八十八個煩惱。

  

  接下去,看修所斷的八十一品。修所斷的不分苦集滅道。我們前面講過五部煩惱,見道有四部,苦集滅道要分的——因爲道理一個一個分開看的;而修道就不分苦集滅道了,合起來了。欲界的修所斷的煩惱——見不算了,見是迷理的,沒有了——貪瞋癡慢,疑在見道的時候斷掉了。在修道的時候,只剩下貪瞋癡慢四個,是欲界。欲界也叫五趣雜居地。五趣:天、人、餓鬼、畜生、地獄。雜居:相雜地聚在欲界——欲界裏五個趣都有。這裏邊,每一個煩惱都分九品。欲界的有九品煩惱,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乃至下下品,一品一品地斷。色界裏邊沒有瞋心:貪、癡、慢。色界有四個地:離生喜樂地、初禅,分九品;定生喜樂地,是二禅,也分九品;離喜妙樂地、叁禅,也分九品;舍念清淨地、四禅,也分九品。無色界也是貪、癡、慢,沒有瞋心。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各分九品,九九八十一品。這是修道斷的煩惱,八十一品。

  

  修所斷八十一品隨眠:

  

  

  

  

  十纏:無慚、無愧、嫉、悭、悔、眠、掉舉、昏沈、忿、覆。

  

  見修二惑共九十八,加十纏成一百零八數。

  

  

  

  

  見道斷的是八十八個,修道斷的是十個,八十八個加十個,九十八。再加上十個纏:無慚、無愧——中隨煩惱,嫉、悭、悔、眠、掉舉、昏沈、忿、覆,這十個纏,以後隨眠品要講。再加上十個,一百零八。一百零八這個數字哪裏出來的?就是這麼出的。八十八個見道的煩惱,十個修所斷的煩惱,再加十個纏,一百零八。我們念珠一百零八,就是這麼——斷煩惱了。一百零八個念珠,就是斷煩惱。另外一方面,一百零八個叁昧,修功德。所以念珠的一百零八…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