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P94

  ..續本文上一頁,一方面是斷煩惱,一方面是修功德。從斷煩惱的方面說,八十八,九十八,再加上十,一百零八,這個數字要記住。這個一百零八很有名啊,《水浒傳》裏邊,一百零八將,也是采取佛教的一百零八,他也知道一百零八數字,佛教徒不知道一百零八,那是慚愧了。小說家他們都知道了。那一百零八是很重要一個數字。我們再看書上了。

  

  見道斷的念過了。下邊修所斷,“除見斷外”,除了見道斷的煩惱之外,余有的有漏法,“諸余有漏”,全部是修道所斷的。有漏法,除了前面八十八個以及它的俱有法得等等,是見所斷;余下來的,其余的有漏法全部是修所斷。

  

  意、法、意識界裏邊,還有無漏的,前面說的“意法意識通,所余唯有漏”,意、法、意識這叁界還有無漏的,這個無漏的叫非所斷——不是要斷的,無漏法你斷它幹什麼?無漏是好的嘛。

  

  叁斷都講完了,還是蠻簡單的,但是記卻是不好記的,回去要好好看。我們今天沒有出坡,時間還是比較充分的,下午休息一小時,其他的時間可以……做作業就是記憶,你不要看做作業麻煩了,“哎呀,那麼多!”一方面寫,一方面還是思考了。作業就是又是思考又是記憶的,不但是眼睛腦子在動,手還要動了,這樣子你的印象更深刻一點。並不是叫你抄本書:“書上第幾頁”,好了。那你做啥作業?拿本書交上來就可以了。把書交出來,你也不要學了。那不是學法的態度。叁斷講完了 ,下邊一個辯論。

  

  

  

  

  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見斷者,此通外難。謂經部宗,許異生性及招惡趣身語業等是見所斷。謂得見道,彼異生等,永不複生。既與見道,極相違故,應見所斷。爲答此難,故有斯頌。雖爾,此法定非見斷。略說非見斷,總有叁種:一、不染法,善無記也。二、非六生,謂五識也。不從第六意生名非六生也。叁者、色法。此叁種法,定非見斷,非迷谛理親發起故,謂不染,非六生非迷谛理,色法非見惑親發也。然異生性,是不染汙,無記性攝,身語惡業,是色法故,故此二種,非見所斷。

  ,

  

  “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見斷”。這是一個辯論。“此通外難”,這是要通外邊的一個問難,就是回答那個問難的。“謂經部宗,許異生性及招惡趣,身語業等是見所斷”。世親菩薩的立場是比較正確的:經部的主張,世親菩薩認爲不對的,他還是駁掉了。經部這麼說:異生性,就是凡夫的那個性;及招惡趣的身語業,感惡趣的身業、語業;都是見所斷,經部有這個說法。爲什麼呢?見道之後,就不是凡夫了,凡夫那個異生性,他認爲就是見道所斷的;見道以後,叁惡道再也不會去了,他認爲能夠感叁惡道的業、身語業,也是見道所斷的,這是經部的說法。“謂得見道,彼異生等,永不複生”,他因爲得了見道之後,異生性也好、造惡趣的身語業也好,再也不會起來了。“既與見道,極相違故,應見所斷”,既然這個東西與見道“極相違”,跟見道兩個是背道而馳的。見了道之後,異生性也不生了,造惡趣的身語業也不生了,當然是見所斷。這是經部的主張。

  

  “爲答此難”,爲了回答這個問難,有這個頌:“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見斷”。他說,你這個說法不對,爲什麼?我們這裏有一個頌。“雖爾,此法定非見斷”,雖然道理是對的:見了道之後,異生性也不生了,造惡道的身語業也不生了;但是這個卻不是見道所斷,爲什麼呢?“略說非見斷,總有叁種”,略略地說一下,見道所斷不了的東西,總的說有叁種,這叁種決定不是見道所斷的。

  

  第一是“不染法”,就是善的、無記法。見道所斷的都是煩惱法、染汙法,不染汙的法:善的、無覆無記的,決定不是見道所斷;從叁性來說,不能是見道所斷。“二、非六生,謂五識也”,不從第六意生的叫非六生。不是第六意識生——我們說造業等等,都靠第六意識。不是第六意識生的,不是見所斷。第叁個色法。

  

  這叁種法決定不是見所斷,爲什麼原因?下邊說了:“非迷谛理親發起故”,它不是迷四谛的道理親自發起的東西。因爲我們說見道所斷的是迷理的惑,迷理的惑所親自發動的,那是見所斷。現在它不是的,所以不能說是見道所斷。哪一些不是迷谛理而親自發動的?不染汙的;不是第六生的——這個迷四谛的道理都是第六識的作用。那你不是第六生的,就不是它所發起的。不染汙的,更不是的。這兩種絕對不能說是見道所斷,“非迷谛理”,這是這兩種。“色法非見惑親發也”,色法不是見道的煩惱親自發動的。就是說這個造惡趣的身語業:一個是音聲、一個是形色。這不是見道的惑親自發起,它是迷事的惑發起的。

  

  我們說見所斷的煩惱迷的是道理,修所斷的煩惱迷的是事實——事上通不過的。這個也很簡單,有的人書念得很多,知道這個做不得、那個做不得,當官不能貪汙、浪費、不能受賄,這些,哪個都知道。但是事實上,鈔票來了,迷掉了;管你犯不犯法,收了再說。我記得在敵僞時期,江浙一帶國民黨都退了,日本人所占領了。那時候汪精衛成立一個僞政府,他下邊有一個法官、司法官啊,我聽人家說,他生活很困難,做司法官待遇很薄。他打官司的時候,這方面送他錢也收,那方面送他錢也收。這個,兩邊都收;收一邊,幫那一邊,他不管,有錢就要。因爲他生活太苦了嘛,沒有這個錢,他過不下去了,拿了再說,都要。這就是說,明明知道不對的嘛。他也是以前念過書的,清末時候的人嘛,《四書五經》都念過的:“子曰、子曰”不曉得多少,當然知道不行的,但他迫于生活、也貪那個財,他取了。這是迷事,不是迷理。迷理是搞不清楚,道理不清楚。

  

  修道所斷的煩惱都是迷事的。這些:不染汙的、非六生的,不是迷理的,所以這個不是見道所斷。色法不是見道所斷的煩惱親自發動的,也不是見道所斷。一個是迷谛理,一個是迷谛理親發動,這兩種都不是,所以這叁種就不是見道所斷。

  

  “然異生性,是不染汙,無記性攝”,異生性這個東西不是染汙法,是無記的,所以不是見道所斷。造惡趣的身語惡業,這些色法——有部的說法呢,身業是形色,就是動作;語業是聲音,都是色。既然是色法,也不是見道所斷,“故此兩種,非見所斷”。這是一個辯論。

  

  這個也講完了。還得講一個,我估計還得講一個的,那麼下邊,十九門。

  

  

  

  

  丁十九 是見非見門

  

  從此第十九是見非見門。于中有二:一、正明,二、傍論。

  

  “從此第十九,是見非見門”,哪些是見?哪些不是見?十八界裏邊來分。“于中有二”,分成二科。“一、正明,二、傍論”。“正明”,正面解釋這個問題。“傍論”,附帶的一些問題。

  

  

  

  

  戊一 正明

  

  且初正明者,論雲:十八界中,幾是見?幾非見?頌曰:

  

  眼法界一分  八種說名見 

  

   五識俱生慧  非見不度故

  

   眼見色同分  非彼能依識 

  

   傳說不能觀  被障諸色故

  

  

  

  

  十八界裏邊,哪些是見?哪些不屬于見?這裏就直接回答:“眼法界一分,八種說名見 ”,眼跟法界裏邊的一分,這八種都叫見。哪八種下邊要說。“五識俱生慧,非見不度故”,前五識相應的心所也有慧心所,這個慧心所不能叫見——“非見”。爲什麼?“不度”,它沒有計度分別。見非見講完了。

  

  下邊:“眼見色同分,非彼能依識,傳說不能觀,被障諸色故”,這是辯論“到底眼睛在看?還是眼識在看?”有部有兩家:一個是識見家、一個是根見家;一個主張看的是眼根,一個主張看的是眼識。後邊有這個辯論。

  

  

  

  

  釋曰:眼全是見,觀照色故,法界一分八種名見,謂身見等五染汙見。六、世間正見,謂意識相應善,有漏慧也。七、有學正見,謂有學身中,諸無漏見。八、無學正見,謂無學身中,諸無漏見。此八是慧,推度境故,皆名爲見,法界所攝,名一分也。

  

  “釋曰:眼全是見”,眼界完全是見,爲什麼叫見呢?“觀照色故”,眼睛能夠觀照色。前面說過的有見無見,爲什麼?就是一般人也叫見了。它能夠觀照色境的叫見,這是通俗的,大家都這麼說法。法界裏邊有一部份、有八種,這八種也叫見。所以說眼是一種,法界一分有八種,叫見,其他的不是見。

  

  哪八種呢?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這五種染汙見、五種不正見。世間正見,第六種。什麼叫世間正見?意識相應的、善的有漏慧,不是惡的;但是世間正見不是無漏法,是有漏的。還有第七,有學正見,有學就是見了道以上,沒有證無學的;他們身上的無漏見——有學正見。第八,無學正見——無學身上的無漏見。這八種都屬于見。“此八是慧”,這八個見的體是慧,是法界裏邊的慧心所了。它爲什麼叫見呢?“推度境故,皆名爲見”,它對境有推度的功能,推度就是跟觀察一樣的,所以叫見。“法界所攝,名一分也”,這個慧心所是法界裏邊包含的,所以叫法界的一部份。這八種加上眼,這個叫見。

  

  這個看一看表:“眼法界一分,八種說名見”。

  

  

  

  

  

  眼,是觀照色故,叫見,第一個。還有八個,法界一分的慧,染汙見五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加上世間正見,意識相應的善的、有漏的慧;有學正見,有學身中的無漏見;無學正見,無學身中的無漏見。這個屬于法界一部份,就是慧心所,因爲它推度境,也叫見。所謂的見就是這些。十八界裏邊,哪些是屬于見的,就是這一些。

  

  “非見”,其余的就是非見,這個很簡單。這些是見,那些不是見。

  

  

  

  

  問:何故世間正見,唯意識相應?

  

  答:頌言:五識俱生慧非見不度故,以無分別故,…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