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P94

  ..续本文上一页,一方面是断烦恼,一方面是修功德。从断烦恼的方面说,八十八,九十八,再加上十,一百零八,这个数字要记住。这个一百零八很有名啊,《水浒传》里边,一百零八将,也是采取佛教的一百零八,他也知道一百零八数字,佛教徒不知道一百零八,那是惭愧了。小说家他们都知道了。那一百零八是很重要一个数字。我们再看书上了。

  

  见道断的念过了。下边修所断,“除见断外”,除了见道断的烦恼之外,余有的有漏法,“诸余有漏”,全部是修道所断的。有漏法,除了前面八十八个以及它的俱有法得等等,是见所断;余下来的,其余的有漏法全部是修所断。

  

  意、法、意识界里边,还有无漏的,前面说的“意法意识通,所余唯有漏”,意、法、意识这三界还有无漏的,这个无漏的叫非所断——不是要断的,无漏法你断它干什么?无漏是好的嘛。

  

  三断都讲完了,还是蛮简单的,但是记却是不好记的,回去要好好看。我们今天没有出坡,时间还是比较充分的,下午休息一小时,其他的时间可以……做作业就是记忆,你不要看做作业麻烦了,“哎呀,那么多!”一方面写,一方面还是思考了。作业就是又是思考又是记忆的,不但是眼睛脑子在动,手还要动了,这样子你的印象更深刻一点。并不是叫你抄本书:“书上第几页”,好了。那你做啥作业?拿本书交上来就可以了。把书交出来,你也不要学了。那不是学法的态度。三断讲完了 ,下边一个辩论。

  

  

  

  

  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见断者,此通外难。谓经部宗,许异生性及招恶趣身语业等是见所断。谓得见道,彼异生等,永不复生。既与见道,极相违故,应见所断。为答此难,故有斯颂。虽尔,此法定非见断。略说非见断,总有三种:一、不染法,善无记也。二、非六生,谓五识也。不从第六意生名非六生也。三者、色法。此三种法,定非见断,非迷谛理亲发起故,谓不染,非六生非迷谛理,色法非见惑亲发也。然异生性,是不染污,无记性摄,身语恶业,是色法故,故此二种,非见所断。

  ,

  

  “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见断”。这是一个辩论。“此通外难”,这是要通外边的一个问难,就是回答那个问难的。“谓经部宗,许异生性及招恶趣,身语业等是见所断”。世亲菩萨的立场是比较正确的:经部的主张,世亲菩萨认为不对的,他还是驳掉了。经部这么说:异生性,就是凡夫的那个性;及招恶趣的身语业,感恶趣的身业、语业;都是见所断,经部有这个说法。为什么呢?见道之后,就不是凡夫了,凡夫那个异生性,他认为就是见道所断的;见道以后,三恶道再也不会去了,他认为能够感三恶道的业、身语业,也是见道所断的,这是经部的说法。“谓得见道,彼异生等,永不复生”,他因为得了见道之后,异生性也好、造恶趣的身语业也好,再也不会起来了。“既与见道,极相违故,应见所断”,既然这个东西与见道“极相违”,跟见道两个是背道而驰的。见了道之后,异生性也不生了,造恶趣的身语业也不生了,当然是见所断。这是经部的主张。

  

  “为答此难”,为了回答这个问难,有这个颂:“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见断”。他说,你这个说法不对,为什么?我们这里有一个颂。“虽尔,此法定非见断”,虽然道理是对的:见了道之后,异生性也不生了,造恶道的身语业也不生了;但是这个却不是见道所断,为什么呢?“略说非见断,总有三种”,略略地说一下,见道所断不了的东西,总的说有三种,这三种决定不是见道所断的。

  

  第一是“不染法”,就是善的、无记法。见道所断的都是烦恼法、染污法,不染污的法:善的、无覆无记的,决定不是见道所断;从三性来说,不能是见道所断。“二、非六生,谓五识也”,不从第六意生的叫非六生。不是第六意识生——我们说造业等等,都靠第六意识。不是第六意识生的,不是见所断。第三个色法。

  

  这三种法决定不是见所断,为什么原因?下边说了:“非迷谛理亲发起故”,它不是迷四谛的道理亲自发起的东西。因为我们说见道所断的是迷理的惑,迷理的惑所亲自发动的,那是见所断。现在它不是的,所以不能说是见道所断。哪一些不是迷谛理而亲自发动的?不染污的;不是第六生的——这个迷四谛的道理都是第六识的作用。那你不是第六生的,就不是它所发起的。不染污的,更不是的。这两种绝对不能说是见道所断,“非迷谛理”,这是这两种。“色法非见惑亲发也”,色法不是见道的烦恼亲自发动的。就是说这个造恶趣的身语业:一个是音声、一个是形色。这不是见道的惑亲自发起,它是迷事的惑发起的。

  

  我们说见所断的烦恼迷的是道理,修所断的烦恼迷的是事实——事上通不过的。这个也很简单,有的人书念得很多,知道这个做不得、那个做不得,当官不能贪污、浪费、不能受贿,这些,哪个都知道。但是事实上,钞票来了,迷掉了;管你犯不犯法,收了再说。我记得在敌伪时期,江浙一带国民党都退了,日本人所占领了。那时候汪精卫成立一个伪政府,他下边有一个法官、司法官啊,我听人家说,他生活很困难,做司法官待遇很薄。他打官司的时候,这方面送他钱也收,那方面送他钱也收。这个,两边都收;收一边,帮那一边,他不管,有钱就要。因为他生活太苦了嘛,没有这个钱,他过不下去了,拿了再说,都要。这就是说,明明知道不对的嘛。他也是以前念过书的,清末时候的人嘛,《四书五经》都念过的:“子曰、子曰”不晓得多少,当然知道不行的,但他迫于生活、也贪那个财,他取了。这是迷事,不是迷理。迷理是搞不清楚,道理不清楚。

  

  修道所断的烦恼都是迷事的。这些:不染污的、非六生的,不是迷理的,所以这个不是见道所断。色法不是见道所断的烦恼亲自发动的,也不是见道所断。一个是迷谛理,一个是迷谛理亲发动,这两种都不是,所以这三种就不是见道所断。

  

  “然异生性,是不染污,无记性摄”,异生性这个东西不是染污法,是无记的,所以不是见道所断。造恶趣的身语恶业,这些色法——有部的说法呢,身业是形色,就是动作;语业是声音,都是色。既然是色法,也不是见道所断,“故此两种,非见所断”。这是一个辩论。

  

  这个也讲完了。还得讲一个,我估计还得讲一个的,那么下边,十九门。

  

  

  

  

  丁十九 是见非见门

  

  从此第十九是见非见门。于中有二:一、正明,二、傍论。

  

  “从此第十九,是见非见门”,哪些是见?哪些不是见?十八界里边来分。“于中有二”,分成二科。“一、正明,二、傍论”。“正明”,正面解释这个问题。“傍论”,附带的一些问题。

  

  

  

  

  戊一 正明

  

  且初正明者,论云:十八界中,几是见?几非见?颂曰:

  

  眼法界一分  八种说名见 

  

   五识俱生慧  非见不度故

  

   眼见色同分  非彼能依识 

  

   传说不能观  被障诸色故

  

  

  

  

  十八界里边,哪些是见?哪些不属于见?这里就直接回答:“眼法界一分,八种说名见 ”,眼跟法界里边的一分,这八种都叫见。哪八种下边要说。“五识俱生慧,非见不度故”,前五识相应的心所也有慧心所,这个慧心所不能叫见——“非见”。为什么?“不度”,它没有计度分别。见非见讲完了。

  

  下边:“眼见色同分,非彼能依识,传说不能观,被障诸色故”,这是辩论“到底眼睛在看?还是眼识在看?”有部有两家:一个是识见家、一个是根见家;一个主张看的是眼根,一个主张看的是眼识。后边有这个辩论。

  

  

  

  

  释曰:眼全是见,观照色故,法界一分八种名见,谓身见等五染污见。六、世间正见,谓意识相应善,有漏慧也。七、有学正见,谓有学身中,诸无漏见。八、无学正见,谓无学身中,诸无漏见。此八是慧,推度境故,皆名为见,法界所摄,名一分也。

  

  “释曰:眼全是见”,眼界完全是见,为什么叫见呢?“观照色故”,眼睛能够观照色。前面说过的有见无见,为什么?就是一般人也叫见了。它能够观照色境的叫见,这是通俗的,大家都这么说法。法界里边有一部份、有八种,这八种也叫见。所以说眼是一种,法界一分有八种,叫见,其他的不是见。

  

  哪八种呢?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这五种染污见、五种不正见。世间正见,第六种。什么叫世间正见?意识相应的、善的有漏慧,不是恶的;但是世间正见不是无漏法,是有漏的。还有第七,有学正见,有学就是见了道以上,没有证无学的;他们身上的无漏见——有学正见。第八,无学正见——无学身上的无漏见。这八种都属于见。“此八是慧”,这八个见的体是慧,是法界里边的慧心所了。它为什么叫见呢?“推度境故,皆名为见”,它对境有推度的功能,推度就是跟观察一样的,所以叫见。“法界所摄,名一分也”,这个慧心所是法界里边包含的,所以叫法界的一部份。这八种加上眼,这个叫见。

  

  这个看一看表:“眼法界一分,八种说名见”。

  

  

  

  

  

  眼,是观照色故,叫见,第一个。还有八个,法界一分的慧,染污见五个: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加上世间正见,意识相应的善的、有漏的慧;有学正见,有学身中的无漏见;无学正见,无学身中的无漏见。这个属于法界一部份,就是慧心所,因为它推度境,也叫见。所谓的见就是这些。十八界里边,哪些是属于见的,就是这一些。

  

  “非见”,其余的就是非见,这个很简单。这些是见,那些不是见。

  

  

  

  

  问:何故世间正见,唯意识相应?

  

  答:颂言:五识俱生慧非见不度故,以无分别故,…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