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

  俱 舍 論 頌 疏 講 記

  

  分 別 界 品 第 一

  

  

  世親菩薩 造論

  

  窺基大師 著疏

  

  智敏上師 講解

  

  多寶講寺

  

  <內部資料, 僅供參考>

  

  目 錄

  

  

  阿毗達磨俱舍論略釋記  2

  

  俱舍論頌釋疏卷第一 11

  

  六門分別 20

  

  壹 明論緣起 21

  

  一 明本緣起 21

  

  迦濕彌羅結集 25

  

  造論緣起 35

  

  二 明造論意 38

  

  (一)爲衆生斷煩惱故 39

  

  (二)欲令智者慧解深故 40

  

  (叁)弘持正法令久住故   42

  

  叁藏教興皆有四意 43

  

  依婆沙有七意造論 49

  

  貳 明論宗旨 53

  

  薩婆多宗叁世差別之四說 54

  

  (一)顯宗 59

  

  (二)密宗 60

  

  叁 明藏所攝 61

  

  肆 翻譯不同 62

  

  伍 略釋品題 64

  

  六離合釋 65

  

  陸 廣釋文義 79

  

  一 別釋品名 80

  

  (一)正釋品名 80

  

  (二)明品先後 80

  

  二 依文正解 85

  

  

  

  

  序分 86

  

  甲一 正明序分 86

  

  乙一 歸敬序 92

  

  丙一 明佛叁德 92

  

  丙二 指德歸敬 99

  

  乙二 發起序 101

  

  

  

  

  甲二 隨難別解 104

  

  乙一 出對法體 104

  

  丙一 明勝義對法 105

  

  丙二 明世俗對法 108

  

  乙二 釋藏名 117

  

  丙一 釋藏 117

  

  丙二 釋名 118

  

  乙叁 明說意說人 120

  

  丙一 明說論意 120

  

  丙二 明說論人 122

  

  

  

  

  

  

  

  正宗分 123

  

  分別界品第一之一 123

  

  甲一 總標綱要 123

  

  乙一 總明有漏無漏 124

  

  乙二 別明有漏無漏 125

  

  丙一 明有漏法 125

  

  丙二 明無漏法 129

  

  丁一 有爲無漏 129

  

  丁二 無爲無漏 130

  

  戊一 釋虛空體 130

  

  戊二 釋擇滅 133

  

  戊叁 釋非擇滅 136

  

  甲二 別釋諸法體 140

  

  乙一 辨諸法異名 141

  

  丙一 明有爲異名 141

  

  丁一 釋有爲名 141

  

  丁二 出有爲體 142

  

  丁叁 正辨異名 142

  

  丙二 明有漏異名 147

  

  乙二 正明諸法體性 151

  

  丙一 總辨體性 151

  

  丁一 正出體 152

  

  戊一 明色蘊 152

  

  已一 正立蘊 152

  

  庚一 開章 152

  

  庚二 依章別釋 152

  

  辛一 釋五根 152

  

  辛二 釋五境 153

  

  辛叁 釋無表 161

  

  壬一 正明無表 161

  

  壬二 明能造大種 166

  

  癸一 實四大種 166

  

  癸二 假四大種 169

  

  變礙名色之辯難 174

  

  己二 正立處界 180

  

  戊二 明受等叁蘊 180

  

  戊叁 明識蘊 188

  

  己一 明識蘊 188

  

  己二 釋妨難 190

  

  庚一 別立意難 190

  

  庚二 十八界不成妨 190

  

  丁二 明總攝 192

  

  丁叁 顯數開合 194

  

  戊一 明數合 194

  

  戊二 明數開 194

  

  丙二 別釋名義 196

  

  丁一 釋叁法名 196

  

  丁二 釋教起因 201

  

  戊一 正明蘊廢立 205

  

  戊二 明蘊不攝無爲 206

  

  丁四 明名次第  209

  

  戊一 蘊次第 209

  

  戊二 處界次第 215

  

  己一 約境明次第 216

  

  己二 約處明次第 218

  

  丁五 明名廢立 219

  

  丁六 明攝異名 221

  

  戊一 略攝法蘊 221

  

  己一 攝法蘊 222

  

  己二 明法蘊量 223

  

  庚一 約文定量 223

  

  庚二 約義定量 223

  

  庚叁 約行定量 224

  

  戊二 類攝余蘊 225

  

  戊叁 別明六界 230

  

  

  

  

  

  

  

  俱舍論頌釋疏卷第二 233

  

  

  

  

  分別界品第一之二 233

  

  丙叁 諸門分別 233

  

  丁一 有見無見門 233

  

  丁二 有對無對門 234

  

  丁叁 叁性分別門 242

  

  丁四 叁界分別門 245

  

  丁五 有漏無漏分別門 246

  

  丁六 有尋有伺門 247

  

  戊一 正分別 247

  

  戊二 釋妨難 253

  

  丁七 有所緣無所緣門 254

  

  丁八 有執受無執受門 255

  

  丁九 大種所造門 257

  

  丁十 積集非積集門 258

  

  丁十一 能斫所斫門 258

  

  丁十二、叁 能燒所燒門、能稱所稱門 261

  

  丁十四 五類分別門 262

  

  丁十五 得成就門 271

  

  丁十六 內外門 275

  

  丁十七 同分彼同分門 276

  

  丁十八 叁斷門 281

  

  丁十九 是見非見門 286

  

  戊一 正明 286

  

  戊二 傍論 289

  

  己一 兩眼見先後 290

  

  己二 六根境離合 291

  

  己叁 根境量大小 292

  

  己四 六識依世攝 293

  

  答問法 296

  

  己五 眼等得依名 299

  

  己六 識隨根受稱 300

  

  己七 依地同異別 302

  

  丁二十 幾識所識門 307

  

  丁二十一 幾常幾無常門 308

  

  丁二十二 幾根幾非根門 308

  

  

  

  

  思考題 312

  

  

  

  

  

  

  

  第一講 1

  

  第二講 10

  

  第叁講 20

  

  第四講 34

  

  第五講 44

  

  第六講 57

  

  第七講 71

  

  第八講 87

  

  第九講 102

  

  第十講 117

  

  第十一講 131

  

  第十二講 145

  

  第十叁講 159

  

  第十四講 172

  

  第十五講 187

  

  第十六講 204

  

  第十七講 215

  

  第十八講 233

  

  第十九講 246

  

  第二十講 260

  

  第二十一講 275

  

  第二十二講 289

  

  第二十叁講 299

  

  

  

  

  說 明:

  

  本資料系根據上師講課錄音記錄整理而成,未經審閱。

  

  本資料主要面對講寺內部及函授學習臨時使用,不足爲憑。僅供參考,請勿翻印。由于記錄整理者水平、時間所限,其中可能存在諸如誤聽誤記等錯誤,如在閱讀中發現,請及時指出,並反饋給講寺編輯室,以便更正。

  

  聯系地址:317102 浙江省叁門縣高枧多寶講寺編輯室(函授部)

  

  電話:0576-3117311,013325960233

  

  網址:http://www.duobaosi.com/cn/

  

  電子信箱:

  

  editor@duobaosi.com, hanshou@duobaosi.com

  

  

  

  

  

  

  

  

  

  

  《俱舍論頌疏》第一講

  

  

  

  

  上一個階段,我們講的是《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這是爲《俱舍》打個開道。我們上次講了原始佛教以後,就是部派佛教,這個我們說是屬于根本教。後來的大乘裏邊就分瑜伽行派和中觀學派,這兩派的目的就是證最高的中道觀。那麼根本教就是從基礎下手,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面已經把它們的次第很明顯地安排好了。所以說我們的課程從整個的菩提道次第的進度上去;《印度佛學》是從平面的角度把整個佛學看一下。一個是從時間:從開始下手到最後菩提這麼一個程序、次第;另外一個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一直到後來的所謂小乘,再加上發展的大乘的瑜伽與中觀。

  

  

  我們說最高的是中道觀,要證到緣起性空。要證到緣起性空,該怎麼下手?對這個問題,龍樹菩薩他的學風,是以這兩句話概括的:“先分別諸法,後說畢竟空”,先要把所有的法都很清楚地把它分別明白,就是《心經》裏面的“照見五蘊皆空”。你要在空之前,先把五蘊是什麼東西分別得清清楚楚,再說它的自性空。如果對它的本身還弄不清楚,那麼什麼自性空呢?那就是無的放矢。所以我們說,先要把一切法分別了別之後,然後再說它的自性空、畢竟空。另外一句話我們經常講的:“先得法住智,次得涅槃智”,這也是龍樹菩薩的話。我們說,叁乘聖者都是從這裏下手的。

  

  根據《菩提道次第》,它是說,你要“先分別諸法”,該怎麼辦?就是要把因果緣起先要知道。要知道性空,先把因果的緣起要搞得清清楚楚。一個是流轉的因果,一個是還滅的因果。流轉因果,我們這個生死輪回的原因可以知道了。那麼如何出輪回,就是還滅的因果,這個都離不開緣…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