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聽說釋迦牟尼授過記的,就非常高興。後來他就跑到那個地方去,入定盤坐,那地方本來一片大池了,是龍王的地方。他坐在那裏入定,龍王看了非常贊歎、恭敬,就出來給他頂禮,問他有沒有什麼需要?末田底迦說,請你布施我一塊地,用膝,就是我這樣盤起來,我膝蓋可以地上鋪滿,有這麼大一塊地就行了。我這樣子,盤腿的地方,和膝蓋那麼寬,那麼一個坐的地方就夠。龍王說這一點小地方,毫不在乎了,他就把水吸幹,騰點地出來給他。末田底迦有神通,你騰好多地,他身體也長好多。龍王不斷地吸水,末田底的身體不斷地增長,把身體增大,那麼吸到吸完了,整個池全部給末田底坐滿了。龍王反過來請求末田底迦羅漢布施一點地方。他的眷屬,龍王他的很多很多的龍子龍孫,很多啊,希望阿羅漢慈悲,布施一點地,讓他們可以安頓安居。末田底迦就西北角給他們一塊,他說這一塊就給你們子孫去住,整個地方是他教化的地方,這是一個公案。“末田乞地于龍宮”,這就是說釋迦牟尼滅度以後,傳法于迦葉,迦葉傳法與阿難,阿難傳末田底迦,這個時候,一代一代傳下去。
“雖大義少乖,而微言尚有”,這裏我們有注解,在《漢書藝文志》中說:“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孔丘,孔夫子,他有七十二個大弟子,隨身的弟子。孔子死了之後,他的精微的那些很微細的道理,就斷掉了。他的大弟子 ,“七十子喪”,七十個弟子沒有之後,他的重要的意思,就不大一樣,改了樣了。那就是說,時間一代代地過去,他的道要變掉的。這裏引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雖然是一代代地傳下來,見解、功德有深淺的不同,但是,總的見還沒有差異到分部派的程度。雖“大義少乖”,有一點點的不一樣了,一代一代傳下來,多少有點變動了,但是“微言尚有”,沒有改變而成宗派,還是一味的。
一直到什麼時候呢?到鞠多,“洎乎尊者鞠多,道不繼于叁聖”,一直到優婆鞠多的時候,他的道跟叁個聖者有差別,不是繼承下來了。哪叁聖呢?就是迦葉、阿難跟他的弟子商那和修。這叁代是一味的,沒有分派,到優婆鞠多以後就分了派。所以優婆鞠多雖然是了不得,但是畢竟他的下邊分了部派。從他的弟子開始分部派的,與前面叁聖是不一樣了。
優婆鞠多我們有注解:如來以正法眼藏付大迦葉,迦葉付阿難,阿難付法于商那和修,一方面是付法于末田底,末田底在迦濕彌羅那裏沒有廣泛地弘揚,後來很快就圓寂了,所以另一支商那和修是廣傳的。商那和修又付法于優婆鞠多。這是前面有叁代,到優婆鞠多是第四代,或者加末田底迦是第五代,因爲末田底迦和商那和修是平的了。優婆鞠多,他叫無相好佛,他度的弟子多的不得了,跟佛在世差不多,就沒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跟佛就差這一點了。當然他是阿羅漢,跟佛的功德不能比的,但是從他度生的數字來看,確實不得了。據一般的書上說,他度的弟子,兩個夫婦一起出家成阿羅漢果的,有多少呢?在山裏邊一個大的石洞裏,丟一個籌子、竹片子,丟滿了好幾個石洞子、石窟子,就是兩夫婦成阿羅漢就有那麼多。單個成阿羅漢的,乃至成初果、二果、叁果的更不計其數了。所以他度的衆生之多可以給佛來比了,一般就稱他爲無相好佛。他的功德當然很大,但是畢竟“道不繼于叁聖”,他有一點差了。從哪幾點看他差呢?這裏舉兩點:第一點,尊者鞠多所化無量,他度的衆生很多,我們已經說過了,“而自道德不及前聖”,他自己的功德跟前面的叁聖,不如。“即如和修問定不識,及詣羅漢尼房傾油等事”,這兩個都是公案。這裏公案多得很。
優婆鞠多功德很大,他的弟子對他非常恭敬。有一次,商那和修來了,他是老修行,穿戴平平常常的,一般老修行的樣子。他過來之後,優婆鞠多的弟子看到這麼一個老和尚來了,不起恭敬心。商那和修走過來之後,優婆鞠多對他很恭敬,請他上座,然後請法。商那和修這時開始要涅槃了。他因爲,要摧壞優婆鞠多的弟子的慢心,就用手指一指,天空當時就有甘露下來。他問優婆鞠多這是什麼叁昧,優婆鞠多不知道。再做一個,又是什麼叁昧,問了好幾個,優婆鞠多都不知道。這就證明商那和修他得到的定來說,比優婆鞠多多得多,他的功德,其他戒、定、慧的功德超過優婆鞠多不曉得多少倍了。這樣子,優婆鞠多的弟子折服了,降伏他們的慢心。這一點就是證明優婆鞠多還不如以前的。商那和修的功德超過優婆鞠多那麼多,阿難也超過商那和修,迦葉尊者也可能超過阿難,這一代一代,畢竟還是有後不如前的情況。這是第一個優婆鞠多,“道不繼于叁聖”,于前面叁聖有不如的地方。
另外,優婆鞠多有一次,他那個地方有一個比丘尼,一百二十歲了,她是佛在世的比丘尼,親自見過佛的。這個是很有名,大家去看看她了。優婆鞠多也去訪問她。這個老比丘尼在門後邊擺了一缽的油,婆鞠多進去的時候,門一開,就把油灑了一點在地下。這個老比丘尼就說了,她說,我以前這個地方擺的是水,不是油,水比油還容易潑出來了。她說是佛在世的六群比丘經常到這裏來。受過戒的知道,六群比丘是佛在世的時候,最調皮的六個人。他們來,卻是門後的水一點都沒潑出來。佛在世那麼出名的調皮的比丘,而進來的威儀那麼好,連一點水都沒潑出來。那你稱無相好佛,進來把油都灑了一點出來,就是跟佛在世不能比的。從這幾點來看,優婆鞠多比以前的聖者要差一點了。盡管他的功德很大,跟前面比,總畢竟要差一點,這是一個,“道不繼于叁聖”。從這一點看,不如以前。
另外一個就是分部派的問題。“先聖所化弟子情無異執”,以前的聖者,他們的弟子,一個見,沒有其他的看法的,所以不分部派。優婆鞠多有五百個弟子,各執異見,五百個弟子就分了五部,每一百個人有一個頭子,“各執異見”,各執各的見不同,“不能楷准”,不能夠把大家融合起來,那就不分上下了,大家都你說你的對,我說我的對,不能統一于一個見解,就分了五部,“五典”就是律藏分了五部。“故爲道劣”,從這些地方看,他的道不如以前。
怎麼“律分五部”?也有公案。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大概叁十八年左右的時候,到王舍城國王那裏應供,吃好飯以後,羅睺羅給他洗缽,洗缽的時候,羅睺羅手上一慌呢,缽掉地上打破了,破了五塊。這個不奇怪。但是另外還有很多比丘都在那一天,都來對佛說,他們的缽破了五片。這個事情就奇怪了,不但是羅睺羅洗缽打破了,成了五片,其他的比丘也是在同一天都是缽破了五片。佛就告訴他們,這個就表示佛滅度以後,在最初五百年,有些惡比丘,見不能統一的那些比丘,把佛的律藏分爲五部,這是一個預兆。
所以說迦葉尊者、阿難尊者、末田底迦、商那和修、優婆鞠多,這個五個都沒有分部的,優婆鞠多包在裏邊, “體權通道,故不分教”,他們是比較一致的。優婆鞠多的五個弟子,每個人都有一百人,各執一見,不能統一,把律藏分了五部。分裂的五部,我們也寫了。
第一個是昙無德部——法藏部 。昙就是達磨,達磨就是法。法藏部也就是四分律部。爲什麼叫四分律呢?它的律分四次講完的,一共講了四次叫四分律。我們漢地的就是昙無德部。這個我們要記住的。我們漢地受的戒,一般都是四分律的。
第二部是彌沙塞部,就是化地部,這個我們以前學過部派佛學就知道,它的律是五分律。
第叁部,是迦葉遺部,迦葉就是飲光,律本爲《解脫戒經》 。“飲光”,我們就想起這個問題,經常看到有的地方塑迦葉尊者像,手這個捏個拳頭,那個拳頭好象是這麼一個手,總是不是佛教的印。我去問他們,這個是什麼意思。他們說,迦葉尊者手裏有光,把它捏下來嘛,光遮掉了。這好象全部是編出來的。飲光什麼意思呢?迦葉尊者,譯爲飲光,飲光就是他身上有金光,把其他的光都湮滅了,好象把它吃掉一樣的,這叫飲光。哪裏把手裏的光把它遮起來呢?沒有這一個。我們漢地的事有點莫名其妙的。飲光的原義就這樣子:迦葉身上有金光,其他的光線在他下邊好象都給吞沒了。好象太陽出來,月亮、星星的光都沒有了,吞掉一樣,叫飲光。這一部的戒經是《解脫戒經》。這個我們漢地也沒有傳,但是經有。
第四部,是薩婆多部——說一切有,它的律是十誦律,一切有部,它的律藏有的,那很多,是義淨法師翻的。
最後,是婆蹉富那部,犢子部,犢子部的律本,我們漢地沒翻過來。優婆鞠多下面五部就這麼一個情況。總的說就是後不如前。
“摩诃提婆,亂眞言于五緣,二部分宗”,正式開始上座、下座兩部。“诤興于摩揭提國,五百羅漢,飛來于迦濕彌羅,一切有宗興茲國矣”,這標志迦濕彌羅的重要性。第一,末田底迦以前在那裏弘法,在迦濕彌羅那個地方;後來分成兩部,那些阿羅漢又飛到迦濕彌羅去了。這個五緣,就是“大天五緣”,我們講過的, 這有兩個說法。我們這裏注的是《大毗婆沙》一百九十八卷,是有部的看法,說他是很壞。在《瑜伽師地論略纂》裏邊,說這個事情是冤枉的,摩诃提婆不是那麼壞的,是有人在故意捏造的,汙蔑他的。這些我們不去管他了,總是不要把一邊的話執著得太實在就是了。
這裏是引的有部的看法。它就是說,在阿育王信了佛之後,對叁寶非常恭敬,在雞園寺裏面供養了幾萬個僧人。那時候,因爲他們供養得多,外道的供養就沒有了,混到這個僧團裏來,就龍蛇混雜,裏邊的意見複雜得很。有一次誦戒的時候,有一個大天,他就上去誦戒,誦了之後,他就說了個頌,這個頌是什麼呢?“無學漏失因魔引、無知、疑惑、由他度,聖道不起假聲呼,是謂如來眞佛教”, 他說五個事情,這個是眞正的佛教。
第一,“無學漏失…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