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P8

  ..续本文上一页出来。“质而不文”,这个事实是眞的,没有给你改变,但是我的文字不好,写不好,就这么一句话。但我们看这个文字就知道,文写得非常好,它的“质”,它的内容也写得非常眞实。这两句话,他是客气,但是反而衬托出他的文字又好,写的内容又眞实,这是他文章的文字方面。他自己很客气,“木石以销”,我只是销文,是木头就是木头,石头就是石头,这样子,没有改变原来的样子,这是眞实的地方。质就是眞实性不减少的,但是我的文字不好,写的文字并不是清雅,那么自己客气的话。

  

  

  

  

  冀味道君子,义学精人,披之而不惑,寻之而易悟,其犹执鸾镜而鉴像,持龙泉以断物,盖述之志矣。愚见不敏,何必当乎?庶通鉴之士,详而正焉。

  

  “冀”就是希望,“味道君子”,欢喜研究道——佛教道理的那些君子,那些高尚的人。“义学精人”,义学,佛教专门研究法相教理的叫义学。专门研究研究义学的精人,可以“披之而不惑”,翻了我这个书,看了我这个书不会再有疑惑,一看自己问题就解决了。“寻之而易悟”,你只要照这个里边,跟了它进去追求,什么道理都会懂,可以悟。悟什么?悟人空那些道理。打个譬喻:“其犹执鸾镜而鉴像,持龙泉以断物,盖述之志矣”,我写这本书的“志”,就是我的目的,就希望像个镜子一样,照东西一清二楚,把佛的教理,好象镜子里面照一样,一模一样,没有失去它的眞相。“持龙泉以断物”,“龙泉”是宝剑,来砍东西最锋利的,我们拿这个东西,你学了《俱舍》之后来判断是非眞假,跟龙泉宝剑一样,当下立断,不需要怀疑了,那就是我的写这本书的目的。

  

  这里边也有个古典,“执鸾镜而鉴像”,“鸾镜”,这是个很好的譬喻。镜能照相,当然啰,镜子照的相跟你原来的是一模一样的;佛的道理用《颂疏》表现出来,跟镜子照相一样,就是一模一样的,把这个道理把它显发出来。为什么要鸾镜呢?镜子就可以了,它表示镜子的象征。他说过去有一个人,他在路上看见两个鸾鸟在跳舞,鸾是凤凰一类的鸟,现在没有了。那么他看见两个鸾鸟,本来长得很好,又是两个一对在跳舞,他看了很欢喜,他说我现在到京城里去,把这个抓过来贡献国王,那就是最好的供品。他马上把它抓住,准备来贡献国王的。但是因为当时交通不方便,路上很辛苦,鸾鸟死掉一个。他跑到国王面前,要它舞的话,一个鸾鸟孤单单的不想舞,没有劲道,舞不起来。那么贡献的那个人也很着急,国王感到也很愁闷,好容易看到个鸾鸟,很不容易见到的,它跳起来不是更好吗?现在它不跳,怎么办?于是就问他的大臣里边有智慧的。大臣说,这个鸾鸟要成对才能舞,它两个一对的就跳舞了,高兴,一个它是不跳啦,怎么办呢?拿镜来照嘛。镜子一照,它看到里边有个鸾鸟,它认为是一对了。鸾鸟不是人啊,它认不到镜子,它看到里边有个鸟,就认为还有一个鸟在那里。国王说这个办法好,试试看,拿个镜子来。拿镜子一照呢,这个鸾鸟看见,哦,镜子里还有一个鸟,那个鸟是一样的,都是鸾鸟,高兴了,一高兴,就跳起了。这个就对了。它就是说这个镜子作用很大,可以使鸾鸟认为镜子眞的有个鸾鸟,在里边一样。我们这个《颂疏》一样,它可以起什么作用呢?把佛教的教理跟镜子一样给你照得清清楚楚,可以说这个譬喻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譬喻。

  

  “持龙泉以断物”,也是一个极好的譬喻。龙泉是一个宝剑, 《吴越春秋》这是一本古代历史的书:“楚王召风湖子而告之曰”,楚王召他的大臣,告诉他说,“寡人”,我听说吴国有个人叫干将,越国有一个叫欧冶,这两个人都会铸宝剑的,是一个专门铸剑的一个专家,寡人,就是他自己自称自己国王了。他说我想叫你去请这两个人铸宝剑行不行?风湖子说可以,“风湖子乃往见,二子作之”,他去见他们两个,叫他们做两把宝剑,一个人做了一把叫龙泉,一个人做了一把叫太阿。那么这里譬喻就是说,我们学了《颂疏》以后,我们这个道理学好了,那么一些事情来了之后,当下立断,是眞的是假的,这道理该怎么样的,马上就全知道、判断,龙泉宝剑一样,砍下去利利索索的。

  

  这个我们经常讲,以前五台山的副会长绛白杨,他法相学得很好。他开会,你们讲了很多,他听在那里,最后他发言,哪里对哪里不对,他一下子给你说了,没有人可以推倒他的。也就是跟龙泉一样的,他给你决断,是这样子对,那样子不对。那就是非常之干脆,跟龙泉宝剑一样,马上把它决断,不需要怀疑。这个是表示作用,他说我这本书做出来,能够像鸾镜一样照东西,清清楚楚跟眞的一样;跟龙泉一样判断东西,非常之干脆、决断,没有疑惑,这个目的就在此。

  

  “愚见不敏,何必当乎?”这又是客气。我这个人是很愚蠢的,我的见地是不聪明的,我说的话“何必当乎”,不一定正确的。“庶通鉴之士,详而正焉”,就希望“通鉴之士”,有学之士,博学、有学问那些人,看了之后把它仔细地看一看来纠正它,序一般都用这样的话。

  

  今天时间差不多了,这篇序用的典故很多,这些典故都是很有意义的。像是“文盖云间,声雄日下”,“鸾镜鉴像”,“龙泉断物”等等,就看你们以后作文章能不能用上去?能用上去,这个文章就学了有道理。同时他把《俱舍论》的一些好处,世亲菩萨的一些事迹等等都写得比较详细。这个文章写得非常好,你看了之后,虽然文字不多,意义也不太多,但是感到非常之向往,非常之好。文章就在这里,它的作用也在这里,把东西抬高到很高的地步。文章写得不好,最好的东西说出来,人家听了无所谓,平平淡淡的,这是文字的作用。我们要学佛法,要通五明,为什么?就是弘法的时候需要。声明,弘法的时候,不论演讲也好,写文章也好,都要用声明,这是帮助起弘法的作用的。今天就讲到这里。

  

  《俱舍论颂疏》第三讲

  

  

  

  

  

  

  

  六门分别

  

  

  

  

  将启论端,六门分别:第一明论缘起;二释论宗旨;三明藏所摄;四翻译不同;五略解品题;六广释文义。

  

  (03A)昨天我们讲到两篇序,第一篇贾曾的序讲了,第二篇圆晖上人自己的序也讲好了。今天是论的开端。要开讲论的开端,总的分六个门,六个大类。

  

  

  

  

  壹 明论缘起

  

  

  

  

  初明论缘起者有二:一明本缘起;二明别造意。

  

  第一“明论缘起”,里边又分两个小科。

  

  

  

  

  一 明本缘起

  

  本缘起者。自迦叶遁形于鸡足,末田乞地于龙宫,虽大义少乖,而微言尚有。洎乎尊者鞠多,道不继于三圣。摩诃提婆乱眞言于五缘,二部分宗,诤兴于摩揭提国,五百罗汉飞来于迦湿弥罗,一切有宗兴兹国矣。 

  

  佛灭度以后,付法于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付法于阿难。迦叶尊者要灭度的时候,他就想到国王,阿阇世王对迦叶尊者很恭敬。阿阇世王,我们知道他是瓶沙王的儿子,杀父幽母,造了逆罪,他的善根是断掉了,他善根没有了。但是佛的加持使他对佛的信心非常之坚定,这个信叫无根信。他善根是没有的,但是从佛的加持得到的信心,而且这个信心超过一切的世间人。他的信心经上形容是怎么样子呢?国王出去都是乘大象的,很高的象。他要是在路上远远地看见佛来了之后,他从象上马上跳下来磕头。这个跳下来不是慢慢跳,是一下子滚下来的。佛有神力,所以他没有受损。佛灭度后,付法于迦叶尊者。他对迦叶尊者也非常恭敬。有一次迦叶尊者来,他也是骑着象去迎接,远远地看到迦叶尊者,马上也是跟见佛一样,也是当下连滚带跳地下来。迦叶尊者赶快用神通把他接住,对他说:罗汉跟佛不一样,阿罗汉神通要入定才有,佛随时随地能够使神通,以后不要这样子,不要把身体损坏了。从这一点看,阿阇世王对三宝恭敬得不得了的。

  

  迦叶尊者要灭度的时候,他到鸡足山石头里边进去,拿了释迦牟尼的粪扫衣,等待弥勒菩萨出来。然后他要把这个衣献给弥勒菩萨,同时要显神变。他因为想到阿阇世王可能要来找他,他就发了个愿,假使阿阇世王跟阿难一起来看他的时候,石头就开开来,让他们见一见,然后封起来之后,等待弥勒出世——弥勒出世时间很长。他在里边,说是说灭度,也等于说是跟入定一样。到了弥勒出世以后,他就奉上释迦牟尼的衣。然后,因为弥勒出世的时候,那个时候人都是高大、形象比较端正。迦叶尊者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形象最端正的。佛在世的时候,也是一个非常端正的,身上有金光 ,好象有三十二相,三十二没有,三十一相大概。那个时候人的福报更大,都是高高大大的,看见迦叶尊者那么小,有点轻视的。那么迦叶尊者那个时候就要显神变,显了神变之后,他们才惊服,非常之赞叹,之后把衣献给弥勒菩萨。那迦叶尊者这里说遁形,就是隐在鸡足山去了,把身体隐了,去等待弥勒菩萨去了。也就是说迦叶尊者离开我们,不教化了。

  

  “末田乞地于龙宫”,迦叶尊者传法于阿难,阿难传法于末田底,有的地方叫末田底伽,这里末田就是省略的,另外又传法于商那和修。末田底他是在那个地方很快就灭度了。一般是从迦叶到阿难,阿难到商那和修,商那和修再传到优婆鞠多,这么的传承。

  

  末田底乞地于龙宫,这里有个公案,这个公案也点出迦湿弥罗的殊胜。就是释迦牟尼佛,有一次他在世的时候,在一个好象是乌藏那国,他显了神通,降了那里的恶神,大概是恶龙之类的。降伏之后,用神通又飞回去,经过迦湿弥罗那个地方,那时是一片大池。飞过那里,释迦牟尼就授记:将来多少年后,有一个弟子叫末田底迦,他在这里大弘我的正教。这样子说过之后,就回去了。那么末田底迦,诞生之…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