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來。“質而不文”,這個事實是眞的,沒有給你改變,但是我的文字不好,寫不好,就這麼一句話。但我們看這個文字就知道,文寫得非常好,它的“質”,它的內容也寫得非常眞實。這兩句話,他是客氣,但是反而襯托出他的文字又好,寫的內容又眞實,這是他文章的文字方面。他自己很客氣,“木石以銷”,我只是銷文,是木頭就是木頭,石頭就是石頭,這樣子,沒有改變原來的樣子,這是眞實的地方。質就是眞實性不減少的,但是我的文字不好,寫的文字並不是清雅,那麼自己客氣的話。
冀味道君子,義學精人,披之而不惑,尋之而易悟,其猶執鸾鏡而鑒像,持龍泉以斷物,蓋述之志矣。愚見不敏,何必當乎?庶通鑒之士,詳而正焉。
“冀”就是希望,“味道君子”,歡喜研究道——佛教道理的那些君子,那些高尚的人。“義學精人”,義學,佛教專門研究法相教理的叫義學。專門研究研究義學的精人,可以“披之而不惑”,翻了我這個書,看了我這個書不會再有疑惑,一看自己問題就解決了。“尋之而易悟”,你只要照這個裏邊,跟了它進去追求,什麼道理都會懂,可以悟。悟什麼?悟人空那些道理。打個譬喻:“其猶執鸾鏡而鑒像,持龍泉以斷物,蓋述之志矣”,我寫這本書的“志”,就是我的目的,就希望像個鏡子一樣,照東西一清二楚,把佛的教理,好象鏡子裏面照一樣,一模一樣,沒有失去它的眞相。“持龍泉以斷物”,“龍泉”是寶劍,來砍東西最鋒利的,我們拿這個東西,你學了《俱舍》之後來判斷是非眞假,跟龍泉寶劍一樣,當下立斷,不需要懷疑了,那就是我的寫這本書的目的。
這裏邊也有個古典,“執鸾鏡而鑒像”,“鸾鏡”,這是個很好的譬喻。鏡能照相,當然啰,鏡子照的相跟你原來的是一模一樣的;佛的道理用《頌疏》表現出來,跟鏡子照相一樣,就是一模一樣的,把這個道理把它顯發出來。爲什麼要鸾鏡呢?鏡子就可以了,它表示鏡子的象征。他說過去有一個人,他在路上看見兩個鸾鳥在跳舞,鸾是鳳凰一類的鳥,現在沒有了。那麼他看見兩個鸾鳥,本來長得很好,又是兩個一對在跳舞,他看了很歡喜,他說我現在到京城裏去,把這個抓過來貢獻國王,那就是最好的供品。他馬上把它抓住,准備來貢獻國王的。但是因爲當時交通不方便,路上很辛苦,鸾鳥死掉一個。他跑到國王面前,要它舞的話,一個鸾鳥孤單單的不想舞,沒有勁道,舞不起來。那麼貢獻的那個人也很著急,國王感到也很愁悶,好容易看到個鸾鳥,很不容易見到的,它跳起來不是更好嗎?現在它不跳,怎麼辦?于是就問他的大臣裏邊有智慧的。大臣說,這個鸾鳥要成對才能舞,它兩個一對的就跳舞了,高興,一個它是不跳啦,怎麼辦呢?拿鏡來照嘛。鏡子一照,它看到裏邊有個鸾鳥,它認爲是一對了。鸾鳥不是人啊,它認不到鏡子,它看到裏邊有個鳥,就認爲還有一個鳥在那裏。國王說這個辦法好,試試看,拿個鏡子來。拿鏡子一照呢,這個鸾鳥看見,哦,鏡子裏還有一個鳥,那個鳥是一樣的,都是鸾鳥,高興了,一高興,就跳起了。這個就對了。它就是說這個鏡子作用很大,可以使鸾鳥認爲鏡子眞的有個鸾鳥,在裏邊一樣。我們這個《頌疏》一樣,它可以起什麼作用呢?把佛教的教理跟鏡子一樣給你照得清清楚楚,可以說這個譬喻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譬喻。
“持龍泉以斷物”,也是一個極好的譬喻。龍泉是一個寶劍, 《吳越春秋》這是一本古代曆史的書:“楚王召風湖子而告之曰”,楚王召他的大臣,告訴他說,“寡人”,我聽說吳國有個人叫幹將,越國有一個叫歐冶,這兩個人都會鑄寶劍的,是一個專門鑄劍的一個專家,寡人,就是他自己自稱自己國王了。他說我想叫你去請這兩個人鑄寶劍行不行?風湖子說可以,“風湖子乃往見,二子作之”,他去見他們兩個,叫他們做兩把寶劍,一個人做了一把叫龍泉,一個人做了一把叫太阿。那麼這裏譬喻就是說,我們學了《頌疏》以後,我們這個道理學好了,那麼一些事情來了之後,當下立斷,是眞的是假的,這道理該怎麼樣的,馬上就全知道、判斷,龍泉寶劍一樣,砍下去利利索索的。
這個我們經常講,以前五臺山的副會長绛白楊,他法相學得很好。他開會,你們講了很多,他聽在那裏,最後他發言,哪裏對哪裏不對,他一下子給你說了,沒有人可以推倒他的。也就是跟龍泉一樣的,他給你決斷,是這樣子對,那樣子不對。那就是非常之幹脆,跟龍泉寶劍一樣,馬上把它決斷,不需要懷疑。這個是表示作用,他說我這本書做出來,能夠像鸾鏡一樣照東西,清清楚楚跟眞的一樣;跟龍泉一樣判斷東西,非常之幹脆、決斷,沒有疑惑,這個目的就在此。
“愚見不敏,何必當乎?”這又是客氣。我這個人是很愚蠢的,我的見地是不聰明的,我說的話“何必當乎”,不一定正確的。“庶通鑒之士,詳而正焉”,就希望“通鑒之士”,有學之士,博學、有學問那些人,看了之後把它仔細地看一看來糾正它,序一般都用這樣的話。
今天時間差不多了,這篇序用的典故很多,這些典故都是很有意義的。像是“文蓋雲間,聲雄日下”,“鸾鏡鑒像”,“龍泉斷物”等等,就看你們以後作文章能不能用上去?能用上去,這個文章就學了有道理。同時他把《俱舍論》的一些好處,世親菩薩的一些事迹等等都寫得比較詳細。這個文章寫得非常好,你看了之後,雖然文字不多,意義也不太多,但是感到非常之向往,非常之好。文章就在這裏,它的作用也在這裏,把東西擡高到很高的地步。文章寫得不好,最好的東西說出來,人家聽了無所謂,平平淡淡的,這是文字的作用。我們要學佛法,要通五明,爲什麼?就是弘法的時候需要。聲明,弘法的時候,不論演講也好,寫文章也好,都要用聲明,這是幫助起弘法的作用的。今天就講到這裏。
《俱舍論頌疏》第叁講
六門分別
將啓論端,六門分別:第一明論緣起;二釋論宗旨;叁明藏所攝;四翻譯不同;五略解品題;六廣釋文義。
(03A)昨天我們講到兩篇序,第一篇賈曾的序講了,第二篇圓晖上人自己的序也講好了。今天是論的開端。要開講論的開端,總的分六個門,六個大類。
壹 明論緣起
初明論緣起者有二:一明本緣起;二明別造意。
第一“明論緣起”,裏邊又分兩個小科。
一 明本緣起
本緣起者。自迦葉遁形于雞足,末田乞地于龍宮,雖大義少乖,而微言尚有。洎乎尊者鞠多,道不繼于叁聖。摩诃提婆亂眞言于五緣,二部分宗,诤興于摩揭提國,五百羅漢飛來于迦濕彌羅,一切有宗興茲國矣。
佛滅度以後,付法于迦葉尊者,迦葉尊者付法于阿難。迦葉尊者要滅度的時候,他就想到國王,阿阇世王對迦葉尊者很恭敬。阿阇世王,我們知道他是瓶沙王的兒子,殺父幽母,造了逆罪,他的善根是斷掉了,他善根沒有了。但是佛的加持使他對佛的信心非常之堅定,這個信叫無根信。他善根是沒有的,但是從佛的加持得到的信心,而且這個信心超過一切的世間人。他的信心經上形容是怎麼樣子呢?國王出去都是乘大象的,很高的象。他要是在路上遠遠地看見佛來了之後,他從象上馬上跳下來磕頭。這個跳下來不是慢慢跳,是一下子滾下來的。佛有神力,所以他沒有受損。佛滅度後,付法于迦葉尊者。他對迦葉尊者也非常恭敬。有一次迦葉尊者來,他也是騎著象去迎接,遠遠地看到迦葉尊者,馬上也是跟見佛一樣,也是當下連滾帶跳地下來。迦葉尊者趕快用神通把他接住,對他說:羅漢跟佛不一樣,阿羅漢神通要入定才有,佛隨時隨地能夠使神通,以後不要這樣子,不要把身體損壞了。從這一點看,阿阇世王對叁寶恭敬得不得了的。
迦葉尊者要滅度的時候,他到雞足山石頭裏邊進去,拿了釋迦牟尼的糞掃衣,等待彌勒菩薩出來。然後他要把這個衣獻給彌勒菩薩,同時要顯神變。他因爲想到阿阇世王可能要來找他,他就發了個願,假使阿阇世王跟阿難一起來看他的時候,石頭就開開來,讓他們見一見,然後封起來之後,等待彌勒出世——彌勒出世時間很長。他在裏邊,說是說滅度,也等于說是跟入定一樣。到了彌勒出世以後,他就奉上釋迦牟尼的衣。然後,因爲彌勒出世的時候,那個時候人都是高大、形象比較端正。迦葉尊者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形象最端正的。佛在世的時候,也是一個非常端正的,身上有金光 ,好象有叁十二相,叁十二沒有,叁十一相大概。那個時候人的福報更大,都是高高大大的,看見迦葉尊者那麼小,有點輕視的。那麼迦葉尊者那個時候就要顯神變,顯了神變之後,他們才驚服,非常之贊歎,之後把衣獻給彌勒菩薩。那迦葉尊者這裏說遁形,就是隱在雞足山去了,把身體隱了,去等待彌勒菩薩去了。也就是說迦葉尊者離開我們,不教化了。
“末田乞地于龍宮”,迦葉尊者傳法于阿難,阿難傳法于末田底,有的地方叫末田底伽,這裏末田就是省略的,另外又傳法于商那和修。末田底他是在那個地方很快就滅度了。一般是從迦葉到阿難,阿難到商那和修,商那和修再傳到優婆鞠多,這麼的傳承。
末田底乞地于龍宮,這裏有個公案,這個公案也點出迦濕彌羅的殊勝。就是釋迦牟尼佛,有一次他在世的時候,在一個好象是烏藏那國,他顯了神通,降了那裏的惡神,大概是惡龍之類的。降伏之後,用神通又飛回去,經過迦濕彌羅那個地方,那時是一片大池。飛過那裏,釋迦牟尼就授記:將來多少年後,有一個弟子叫末田底迦,他在這裏大弘我的正教。這樣子說過之後,就回去了。那麼末田底迦,誕生之…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