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樣子你符合于這個主張的,你才能叫一切有宗的人。否則的話,你不是一切有部的。一切有部就是踏踏實實的,什麼都有。
既然一切法都是實體有的,就是叁世一切有——叁世法他們認爲都是有實體的。這樣子你說一切法本來有的:過去也有、現在也有、未來也有,叁世怎麼分呢?我們說叁世的區分就是:一下兒有、一下兒沒有,在變化之中才能分別過去、未來、現在,你現在一味的都是一個東西有,就分不出叁世了。這個叁世哪裏來呢?要解釋這個問題。有部裏邊有四大論師解釋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比較專門一點,我們說要大家注意一點。在《隨眠品》還要講,因爲提到有部的宗旨,那麼先要把它提一下。問題在哪裏?就是有部認爲法的體,叁世都是實在有的;叁世的法實在有的,叁世如何區分呢?怎麼分別這個叁世呢?你過去也是有、現在還是有、未來也是有,什麼法都是有的話,那麼叁世從哪裏看出來呢?怎麼區分呢?這個問題是比較難解決的。有部裏邊四大評家,他們有四個說法,一個是“類”來差別,一個“相”來差別,一個是“位”來差別,一個是“待”來差別叁世。
問題焦點,我們再說一遍,就是一切法的體,過去、未來、現在都是有的,那麼叁世的變化是從哪裏來的?無爲法是沒有叁世的,因爲它是“常”的,它是不變的。有爲法有叁世的,我們說這個有部的法,是“恒”有,不是“常”有;“常”有就是沒有生滅的無爲法。它用一個“恒”——總是有的,但是跟無爲的“常”不一樣,無爲常是沒變化的;它有變化,它有剎那生滅,但是前後相續,那麼用“恒”的這個話來表示。既然是“恒”的,前後一樣的,那你怎麼說叁世呢?那麼這個問題很費腦筋的。那麼有四大評家,有四個說法來解釋這個問題。
言類者。尊者法救,作如是說:由類不同,叁世有異。謂從未來,至現在時,舍未來類,得現在類;若從現在,流至過去,舍現在類,得過去類。但類不同,非體有異;如破金器,作余物時,形雖有殊,金色無異。
第一是法救尊者,“尊者法救,作如是說,由類不同,叁世有異”,因爲種類的不同,所以叁世不一樣。法當然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是有的,是恒有;但是因爲它的類不一樣,那麼叁世就有差別了。什麼叫類不一樣呢?“謂從未來,至現在時,舍未來類,得現在類”,他說,法有叁個類:它在過去的時候叫過去類,在現在的時候叫現在類,在未來的時候叫未來類。從未來——這個法還沒有開始,到它生出來;從未來到現在——它把未來那個類丟掉了,成了現在的類,它就是現在的時間了——是屬于現在。假使從現在過了——一剎那過了之後,到過去了;把現在的類舍掉,得了過去的類。單是類的不同,法的體沒有差別。他用這個方式來解釋叁世的法是恒有的,而叁世的差別是從類的不同而分別出來的。
這個話還不清楚,打個比喻:“如破金器,作余物時,形雖有殊,金色無異”,他就是說叁個類,就是叁個東西,拿一個金子打叁個東西——第一個是過去類、第二個是未來類、第叁個是現在類。你打了,幾個類調來調去,但是金總還是那個東西;就是說叁世雖然變化,這個法體還是金,沒有動。以這樣的方式來解釋法體恒有,而叁世有異。這個是法救論師的說法。
言相者。尊者妙音,說相不同,叁世有異。謂法在過去,正與過去相合,而不名爲離現未相,以過去相顯,但名過去也。現在正與現在相合,而不名爲離過未相;未來正與未來相合,而不名爲離過現相;隨顯得名,准過去說。
第二個說法是妙音尊者的。他說“相”的不同,所以叁世有不一樣,什麼相呢?他說:“法在過去,與過去相合”。有叁個相:過去相、未來相、現在相。法在過去的時候,就是已經落謝了,到過去去了,那它和“過去相”相合,叫過去法。“而不名爲離現未相”,它雖然與“過去相”合了,不能說它離開現在了,跟離開現在、未來的相,並沒有離開——它不過合不合的問題。這個等下我們再說,還要打比喻的。“以過去相顯”,這個爲什麼叫“過去相”合呢?“過去相顯”,明顯,而現在、未來的相隱在裏邊,所以說叫過去的法。“但名過去也”,這叫過去,不叫現在、未來。
同樣,現在的法,跟“現在相”合的時候,叫現在法,不叫過去、未來,但是沒有離開過去、未來,就是過去、未來的法的相隱下去了,“現在相”顯出來了,叫現在。未來的法跟“未來相”合了,“而不名爲離過現相”。就是說未來的法它跟“未來相”合了,就是這個相顯出來了,而“過去相”跟“現在相”不是說沒有,它是隱下去了。“隨顯得名,准過去說”,哪一個相顯就屬于哪一個時候的法。那就是說過去、未來、現在的相,都是它的體喽,都是有的。“過去相”顯了,就說過去法;“現在相”顯了,就叫現在法;“未來相”顯了,叫未來法。就是說它的體是一樣的,並不是說它在過去了,現在、未來的丟掉了、沒有了——還是有。不過一個是顯、一個是隱在裏面——這個不同。以這個相顯、不顯的說法來區別叁世;法體是恒有。這是第二個妙音尊者的講法。
言位者。尊者世友,說位不同,叁世有異。未作用位,名爲未來;正作用位,名爲現在;作用謝位,名爲過去。至位位中,作異異說。如運一籌,置在一位,名一;置百位,名百;置千位,名千;曆位有別,籌體無異。
第叁個“位”——它的地位的不同,是世友尊者解釋的。世友尊者我們見過面的。他說,叁世不同是因爲“位”的不同,什麼位呢?作用的位,就是起不起作用,這個地位。沒有起作用的叫未來;正在起作用的叫現在;作用起過了,謝掉了,那叫過去。從作用的沒有生出來,正在興起來,跟已經興了之後謝掉了,這樣子來區別叁世,體還是一個。“至位位中,作異異說”。你在過去位的時候——作用已經去掉了、作用已經過了,叫過去;作用還沒起來叫未來;作用正起來叫現在。在什麼什麼地位就什麼什麼的說法。
這個用算盤來作比喻,“籌”是籌子。我們漢地,大家看到的是算盤,我們就用算盤打比喻。這個算盤珠子,你擺在一的地方它就是一,擺在十的地方就是十,擺在一百的那個地方就是一百,擺在一千就一千,擺在一萬就一萬,乃至擺一百萬就一百萬,擺一億就是一億。這個算盤珠子一樣,一樣大小,你擺在這邊,它是當一億的,擺在那邊它是一,再擺在後邊零點一。這個就是說,珠子的大小體是一樣的,而它的作用不一樣,就是作用起的時候是現在,作用沒有起的時候是未來,作用過去了叫過去。這是作用起的地位的不同來區別叁世,而體還是一樣——法體恒有,體沒有動。是世友尊者的講法。
言待者。尊者覺天,說待不同,叁世有異。待謂觀待,前觀于後,名爲過去,後觀于前,名爲未來,觀待前後,名爲現在。如一女人,名女、名母,觀母名女,觀女名母。
覺天尊者的說法,“待”不同——觀待不同,就是相對的來說的話,“叁世有異”。“待謂觀待”,這個對那個的看法,“前觀于後,名爲過去”,前面的看後面的,叫過去。“後觀于前”,後面的來看前面的,還沒來,叫未來。“觀待前後”,兩邊看——就是前面、後面來看,中間那個——現在。(06A)那麼打個比喻,“如一女人,名女、名母”,有一個女人也可以叫女兒也可以叫母親。這怎麼說?這不是亂說嗎?她又是女兒又是母親。這是觀待而說的,對她的母親說,她是女兒;對她的女兒說,她是母親。沒有錯。那麼這就是說前面看,它是過去;對後面往前看,它是未來;正在前後中間的就是現在。這是相對的看法。以這樣的方式來解釋叁世。
這是四大評家的說法。這四個說法,各有各的道理,那麼現在到底采取哪一個呢?世親論主,他有他的看法。
論主評雲:法救執法有轉變故,應置數論外道朋中,以數論宗執法有轉變故也。妙音所立,世相雜亂,叁世皆有叁世相故。覺天所立,世還雜亂。一世法中,應有叁世。謂過去世,有多剎那,前後剎那,應名去來,中名現在;未來現在,類亦應然。故此四中,第叁世友,立世最善。
“論主評雲”,世親菩薩,論主一般就是說《俱舍論》的作者,世親菩薩他的評論,他說:“法救執法有轉變故,應置數論外道朋中,以數論宗,執法有轉變故也”,法救論師他說法有轉變的,過去屬于過去類,現在、現在類,未來、未來類;類可以變的,但是法——金子是沒有動。我們回想一下數論外道,我們前面講過的,不是有個變易嗎?它的宗,二十五谛,總括起來叁個:變易、自性、我知。有變易的,他說法救論師也來個變易,他跟數論外道是朋友,那就是說他跟數論外道一樣了,他屬于外道去了。這個批評得很厲害,你也來個變易,跟數論外道一樣了。因爲數論宗說法有變易的,就是否定了,把他否定掉了。
“妙音所立,世相雜亂,叁世皆有叁世相故”,妙音尊者他說的,過去跟“過去相”合,這樣子安立的話是亂的,爲什麼呢?他說“叁世皆有叁世相故”,叁世裏邊都有叁世。就是你說過去的法,過去法本身來說也有叁世。那麼這個過去的叁世,跟未來的叁世不是混淆起來了嗎?
覺天論師的說法,還是同樣,還是叁世要混的,爲什麼呢?下面總的解釋。“一世法中,應有叁世”,過去法,不是一剎那,有很多剎那。前一剎那對後一剎那說,是未來;後一剎那對中間那一剎那說是過去。那就是過去裏邊還有過去、現在、未來,未來之中也有過去、未來、現在。只有現在一剎那,沒有什麼。那麼不是還是混亂的,講不清楚。過去世有很多剎那,“前後剎那,應名去來”,就是前一剎那叫過…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