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去,後一剎那叫未來,中間一剎那又可以叫現在了;那不是過去裏邊有過去、未來、現在,未來中間也有過去、未來、現在,你這個搞了半天不是亂七八糟的嗎?未來裏邊也有現在,同樣,這個道理就不細說了。
所以這四個裏邊,世親菩薩評論世友尊者的說法最好。“第叁世友,立世最善”,這裏,就有部的四個評家來說,世友尊者的最好。
最後,世親菩薩還要把世友的也破掉了。他說世友的還是不行,還有毛病,在“隨眠品”裏邊要講。這個哪個的對呢?經部的對。這個裏邊,他的主張有拿出來的。這裏還沒有擡出來。單是從有部裏講起來,世親菩薩說,世友尊者的是比較對的。我們就提醒一下了,說是有人他不是有一部《俱舍》什麼的,它裏邊就講錯了。它說,那個是對的,實際上這個世親菩薩是否定的,世友尊者那個說法也是否定掉的。他只不過在四個評家裏邊這個最好,而實際上他後面把這個也破掉了,采取經部的說法。
今天的內容是比較複雜一點,你們討論的時候要仔細。我們希望,講一節課,消化一節課;講得不多,但是要求全部消化。如果昨天的食還沒有消下去,那新吃下去的更消不了了,再下去,要害腸胃病的,不行了。所以說最好一天把每天的消化掉,第二天新鮮吃得下去。如果你吃脹了,新的吃不下了,舊的又消化不了,時間長了,決定腸胃害病了,那就是沒辦法,學不進去了。那麼要求你們,這次討論時間長一點。
《俱舍論頌疏》第六講
昨天我們講了解釋有部叁世差別的四個方式。有的同學討論還不是很仔細。我們再略略地說一下。說有部的宗旨,是叁世一切法都是有的;既然都是有的,過去也有、未來也有、現在也有,都是恒存,那麼叁世怎麼差別呢?這個問題有四位尊者解釋。
第一個法救尊者的說法,他說類不同,就是過去的類、現在的類、未來類,法是一樣的。但是它改變它的類,就是它的形狀了,它的種類改變了之後,就顯出過去、未來、現在。他打的比喻就是說,金子把它打成器,一個器的樣子代表過去,一個器的樣子代表現在,一個器的樣子代表未來。雖然有未來、過去、現在的樣子,但是金是一樣的。就是說未來的法——還沒有生出來的法,當它要到現在的時候,它把未來的樣子改掉了,變成現在。現在的樣子假使時間一剎過了之後,若謝過去了,現在類就改變成過去的類了。就是說法的體沒有動,都是金,但是它的類改變了,叁世有差別。這是第一位尊者說的。
其中有人就問,什麼叫“舍未來類”,這個話他說講不通。我們說,一切法都是在沒有生之前都在未來,因爲有部是特殊的,它說未來法是有的,這些法就存在未來,還沒生出來,但是東西是在。這個未來類就是它未來的種類,它本來是保持未來的種類,沒有生。但是要生出來了——要變成現在類,一定要把未來類放掉,未來的舍掉才能得到現在的。如果未來的不舍,現在的怎麼得呢?兩個一起合起來了,不行了。你說金子本來是那個樣子的,到現在要改個樣子;你不能原來樣子還保持,現在樣子又保持,一個金做兩個樣子,不行的。所以說要把未來類舍掉,得到現在的類。這一剎那過去之後,現在類又舍掉了,又得到過去類,成了過去的那個種類。這是法救尊者的說法。但是這個裏邊就牽涉到要改變、變易——從未來類變成現在的,現在類變成過去的。這個轉變、變易,我們前面看過,數論師裏邊他就有這個東西。所以世親菩薩就批評他,你這樣說法有轉變,你跟數論外道是相同了,成了外道的一類去了。所以否定他,這個講得不好。
第二個解釋,就是妙音尊者的,他就是說不是改變了。他是說法是一個,但是相有叁個;他不說改變了,因爲轉變有毛病,他不用轉變了。他說有叁個相,在過去的時候,跟過去相合;現在的時候跟現在相合;在未來的時候跟未來相合。跟過去相合的時候,並不是現在、未來沒有了,這兩個東西隱在裏邊,而過去相是顯,露在外邊的。你假使說“過去相”合的時候,沒有現在、未來的,那你到現在的時候,這個“現在相”哪裏來呢?當然它本來是有的,本來有就是沒有現出來。這個我們打這個比喻,就是說你身上有叁張鈔票,一張代表過去,一張代表現在,一張代表未來。你現在還沒生出來,你未來的鈔票拿在手裏,顯在外邊,但是口袋裏兩張鈔票,過去、現在還在口袋裏。那你法生出來了,把現在的拿出來,未來的就放進去。就是說你一張拿出來了,顯在外面的就是現在相,跟現在相合了。但是過去、未來的並不是沒有,還在裏邊。
當然我們說比喻只能比喻一邊,全部把它合起來,跟法完全一模一樣是不行的。一模一樣的東西,就是他本身自己。其他東西做個同喻的話,只能從某個地方是相像的,其他地方不會全部相像。普光法師的一個比喻,本來昨天我想講的,因爲比較粗一點,我不大想講。有些人不太懂,講一下也好。他打比喻,有一個人有叁個妻子,一個正的,兩個妾。他跟正的妻子玩樂的時候,他還有兩個妻子並沒有舍掉,但是沒有跟她合就完了。你跟其他一個合的時候,另外兩個也沒有舍掉,但是沒有合。這個就是說,過去相合的時候,並沒離開現在、未來;跟現在相合的時候,也沒有舍掉過去、未來。跟哪個相合的時候,是屬于那個部份;沒有合的,東西還在,但是就是隱在裏邊、不顯。這是用相的問題來分別叁世。這個反而感到難,不好理解一些。前面那個類很簡單,類的改變,就是變個樣子就完了。本身這個東西是一個,它一會兒變現在,一會兒變未來,一會兒變過去。第二個,反而好象,我感到比較要稍微麻煩一點,也不是最麻煩的。
第叁個是最清楚的。就是作用沒有起的時候叫未來,作用起來了,正在起作用的時候叫現在,作用謝掉了叫過去。打的比喻就是算盤珠子一樣的,這個珠子放在一的地方,它就代表一;放在十的地方,就代表十;放在一億那個地方就代表一億。這個很好懂。
第四個,他也是相待地來說,觀待,就是相對地來說了。一個法對前來說,前面是過去;對後來說,後面是未來;中間就是現在。他的比喻,一個女人,對她女兒說她是母親,對她母親說她又是女兒。她在中間。過去、未來、現在是這樣子安排的,是相對的來安排;離開了相對的東西,就說不出它是過去、未來、現在。
這兩個——第二個和第四個,世親菩薩有看法,他說你這個相對的來說、或者用相來說。但是過去時間很長,我們說過去裏邊,假使昨天的十二點鍾,十二點鍾以前的是過去的過去,十二點鍾是過去的現在,十二點以後的是過去的未來。過去裏邊也有過去、未來、現在。那麼未來的時間也很長,也有過去、未來、現在。現在的,當然這一剎那時間是現在,前面的是過去,後面沒有來的是未來。那麼這個東西混的,就是裏邊沒有嚴格的界限。這個也不好。
最後,就是評取這個世友尊者的,作用的生起、謝掉、跟沒有生起來安立叁世的差別。這個是有部來說,世親菩薩認爲是世友尊者的講得最好。但是有的書上就認爲世親菩薩主張是作用的生滅來定叁世的,實際上,我們學過《俱舍》的,後邊就看到,世親菩薩是同意經部的。有部的四個都否定,作用的那個,在後頭也否定了。他大概的意思就是說,你說作用的生起、沒有生起跟謝掉來代表過去、未來、現在的叁世差別,他就請問一下,這個體是存在的,爲什麼未來的作用沒有起來,爲什麼現在作用起來了?爲什麼過去作用謝掉了,這是什麼原因?同樣一個體,爲什麼作用一會兒起來,一會兒不出來,這個有文章了。你說體是用作用把它分出來的,作用又是哪個把它分出來的?現在的作用、沒有生起跟謝掉的作用,哪個來分它呢?這個東西分起來,就不斷地沒有完地分了。再一個,既然體是有的,爲什麼用沒有。體有的,用也還是有的。爲什麼體是常的,作用卻是變化的?一會兒生起來,一會兒不起來。所以這個毛病很多,最後否定了,這個也不對頭。這是後邊要講的。
現在,就是在有部的四個說法裏邊,認爲這個比較合理一點。但是並不是世親菩薩就主張這樣子,這我們要搞清楚,因爲有的書就認爲世親菩薩是贊成這樣子的。世親菩薩並沒有贊成,只不過四個裏邊比較,這個好一些,實際上,世親菩薩是贊成經部的說法,後面就是要經部的方式來破它了。
依經部宗:過未無體,唯現世有。今詳世親著論宗旨,有其兩種。
“依經部宗”,有部的說法叁世的法都是有的,經部比較一下怎麼說呢?經部認爲,過去的和未來的是沒有體的,是假的,只有現在的法是有的。這個比較現實一點,因爲我們想,過去的法跟未來的法都是實實在在的,一般的人還想不通呢,那麼經部的說法,一般人好象容易接受,現在法是有的,過去、未來是沒有的,假的。“今詳世親著論宗旨,有其兩種”,那麼世親菩薩到底贊成經部、還是有部呢?圓晖法師仔細地考察一下,他感到世親菩薩(這是圓晖法師的見解)作這個論,他的宗旨有兩種。
(一)顯宗
一者顯宗,即一切有。故下文雲:迦濕彌羅議理成,我多依彼釋對法。既言依彼釋對法藏,故知此論,有部爲宗。
一個是顯的,就是擺在外邊的,是一切有部。他的標榜是一切有部,這部書也是 《說一切有部阿毗達磨俱舍論》,它的帽子戴著一切有部的。他以下面文章也證明,他說《俱舍論》裏邊有這段文:“迦濕彌羅議理成,我多依彼釋對法”,迦濕彌羅議理——迦濕彌羅結集叁藏,大家討論這個道理搞成功了,成就了。我的大部份,“多”,就是基本依這個迦濕彌羅的《大毗婆沙》來解釋阿毗達磨的,…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