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就是說他是依據有部的,“既言依彼釋對法藏,故知此論,有部爲宗”,既然世親菩薩自己的話,他是依迦濕彌羅的《大毗婆沙》來解釋對法藏的,當然這本書是根據有部的宗派爲宗旨的。這是表面上的,也可以說就是顯的一方面。
(二)密宗
二者密宗,所謂經部。故下文雲,經部所說,不違理故。此一部論,多將經部,破薩婆多。故知世親,密意所許,經部爲宗。此上不同。第二明宗旨竟。
密的一方面,這個不是密宗,就是他內心裏邊所宗的,所主張的實際上是經部。所以說“二者密宗”,裏邊的,他認爲他的主張是經, 部,當然他不是全部采取經部,就是有部裏邊不如法的,他用經部的合理的來破它。這個我們前面講過了,世親菩薩的宗旨,以理爲宗,哪一個合理的,就那個宗,不限于哪個部派,這是非常公允的一個態度。
他說他密宗是經部,也有依據,“故下文雲”,也是世親菩薩自己的話:“經部所說,不違理故”,這是在辯論一個問題的時候,辯論了半天,最後,世親菩薩不直接表態,但是他話很含蓄。他說辯了半天,到底哪個對呢?他說有部是他的傳承,這個也不能說它錯,它過去是這麼傳下來,傳承。經部的錯不錯呢?經部也不能說它錯,因爲它合理的,它講的道理是不違背的。實際上我們看,還是尊重傳承,還是尊重道理呢?這當然很明顯了。他實際上是傾向于經部。但說的話很幽默。
在《俱舍論》裏邊辯論的時候,經常有些話很幽默的。就是我們講的一段世親菩薩破世友尊者的叁世以作用來分的時候,也是辯論了很多。世親菩薩這麼說,有部這麼回答,辯來辯去,辯來辯去。最後以他的口吻,有部來了一個話,怎麼說呢?他說“法性甚深”,一切法的體性是甚深難說的,不可言喻的,所以說你說來說去,這個都是表面上的話,眞正的法性甚深、甚深,不是我們可以用語言能表達的。就是他沒有話說了,就是來這麼一個借口,這個也是很幽默的,就是你沒有必要辯了,辯的話都是表面上的,語言文字的名相的東西,法性甚深,要離名言的。那麼在我們這個一般學佛的人也會用這一套,這個他倒不是學了《俱舍》學會的,這個天然他自己學會的,講一個道理講不通的時候,他就說:“這是甚深微妙、不可思議的,不要說了”,那就解決了,不了了之了。
我們說眞正的學法態度,你不能這樣子一個態度。這個是不負責的態度。當然我們說勝義谛來說,是離言說的,但是從世俗谛來說,就是可以論證的。你如果道理沒有一個標准的話,那麼好了,糊裏糊塗就完了。所以講法相的人,是絕對理智的,所以有部他開始的時候,爲什麼那麼興呢?爲什麼他勢力那麼大呢?就是他絕對理智的,完全是從理論來推論一個道理,沒有憑信仰,憑這個感情,沒有。所以說它這個作用很大,它的威信也很大。
那麼辨宗的問題解決了,造論的宗旨,你就是不要明說了。先開始講了很多有部的話,實際上一句點破了,世親菩薩內心的很多地方是傾向于經部的。但是這兩個宗,一個顯宗,一個密宗,這個實際上就是說以理爲宗。前面說過的,哪一個部派的合理的,符合佛的原意的就以哪個爲宗旨,不偏向于哪一個部派。他是公允的態度。他也不是全部同情經部,就是經部他看到很多地方是合理的,他就采取經部的。
叁 明藏所攝
第叁明藏所攝者。藏有叁種。一素怛纜藏,此翻爲綖,或名爲經,正诠于定。二毗奈耶藏,此稱調伏,正诠于戒。叁阿毗達磨藏,此言對法,正诠于慧。于此叁中,此論即是阿毗達磨藏攝。
這部《俱舍論》,《阿毗達磨俱舍論》,叁藏裏邊是哪一個藏所攝的?是素怛纜藏?還是毗奈耶藏?還是阿毗達磨藏?
“藏有叁種”,一個是“素怛纜藏”,前面我們講過,素怛纜是印度話,翻過來叫綖,這個字是古體字,就是一根線的線——我們縫衣服的那個線。“或名爲經”,經也就是線,經緯線的經。我們前面講過,花假使沒有線穿起來,它要散失;佛說的話,把它穿起來,就是素怛纜,就是經。“正诠于定”,主要講的是定,正面講的是定,當然兼帶的也有戒,也有論。“毗奈耶”是調伏,“調治六根,製服叁業”,不亂幹,不亂動,這個我們前面都講了。“正诠于戒”,毗奈耶藏,正面的、主要的講戒,當然兼帶的也有定,也有慧。“阿毗達磨藏”——對法。本來論藏,有幾種,阿毗達磨藏不過其中一種。後來這一種特別發展,就是幾乎以阿毗達磨代替論藏了,所以一般稱阿毗達磨藏,就是等于說論藏一樣了。“此言對法”,阿毗達磨是什麼?對法。“正诠于慧”,它正面講的,或者主要講的是慧,戒定慧的慧。
這叁種藏裏邊,《俱舍論》是屬于阿毗達磨藏的,論藏所攝。
問:爲唯一藏攝?亦通余二?答:《順正理》第一雲,諸有素怛纜,及毗奈耶所有窮理問答,皆是此中阿毗達磨藏攝。
那麼這裏提個問題。他說《俱舍論》是只有一個藏——阿毗達磨藏所攝呢?還是通其他兩個藏的?這裏引《順正理論》的話說。 《順正理論》爲了破《俱舍》,也花了很多心血解釋有部的《大毗婆沙》的問題,所以有可取之處。像這裏講叁藏的問題,《順正理論》就把這個事情講了很多。這裏引它的話。
第一卷裏邊有說:“諸有素怛纜,及毗奈耶所有窮理問答,皆是此中阿毗達磨藏攝”,所有經藏也好,律藏也好,裏面辯道理的,所有問答之類的都屬于阿毗達磨藏。就是說阿毗達磨藏裏邊,有經藏的、有律藏的一些問答,追求道理的那些內容都包的有,就是通二藏的。正面主要講的是論藏,而裏邊兼帶的經藏也好,律藏也好,裏邊“窮理問答”,都包在阿毗達磨藏裏邊,就是說通二藏。
說到底《俱舍論》是哪一藏所攝,我們現在明確了。正面說的是論藏,講的是慧,但是經藏、律藏裏邊的一些道理,也包的有。這個後面講“業品”裏邊講七支無表的時候。我們第一次的,在廈門的一個畢業生,他北京去考,考上了。他就在問答裏邊,很多戒律的問題,他都答下來了。他們裏邊的主考很奇怪,他說你們是不是學過律藏的?他說沒有啊。沒有?那這些問題你怎麼解的?《俱舍》裏有,《俱舍》裏邊講律藏,講一些無表色什麼講得很多。前面說“傳律之丹青”,律宗裏邊的講的一些無表色之類的,不可改變的道理,《俱舍》裏都有,就是說學過《俱舍》的,律藏的問題,很多也明白了。
肆 翻譯不同
第四明翻譯不同者。此論翻譯,總有兩時。初即陳朝,後居唐代。陳朝叁藏,眞谛法師,有于嶺南,譯成二十二卷。大唐叁藏,永徽年中,于慈恩寺,譯成叁十卷。翻譯不同,非無所以。由前譯主,未善方言,致使論文,義在差舛。
這個論我們漢地,一共有兩次翻譯。第一次在陳朝的時候;第二次唐朝的時候翻的。陳朝哪個翻?“陳朝叁藏眞谛法師”,他是印度人,他到中國來弘揚佛法,也翻了很多經。他在嶺南——廣東那個地方,翻成二十二卷《俱舍釋論》 ,前面講過的。第二次翻譯,“大唐叁藏”,因爲那個時候還是唐朝了,所以他稱自己那個朝代叫“大唐”,“永徽年中,于慈恩寺,譯成叁十卷”。
他說這兩個翻譯不同,我們看眞谛叁藏翻的不容易懂,玄奘法師翻的意思比較清楚。裏邊內容也有不同的,下邊要舉幾點。這是宗派有宗派的看法,他們認爲“翻譯不同,非無所以”,不是沒有原因的,爲什麼呢?他說眞谛叁藏是印度人,對漢文沒有全部通達——對我們漢人方言不善巧了。所以翻文章的時候,論文意思裏邊有翻錯的地方。他舉兩個例。
至如無爲是因果,前譯言非。
無爲法是因果,是因也是果。但是眞谛叁藏翻爲“無爲非因果”,他說無爲法不是因果,那麼這就翻錯了。大家考慮一下,無爲法是不是因果?無爲法是沒有生住異滅的、沒有作用的,怎麼是因果了?是因果!無爲法是因——六因裏的“能作因”就包括無爲法。“能作因”是什麼?凡是一個法生出來,給它的幫助力量不是直接的,疏遠的,甚至于不妨礙它的,都叫“能作因”。那麼無爲法,當一個法生起來,不會妨礙它,你說無爲法我不給你生出來,不會的,無爲法沒有作用的,它就不妨礙它的,也屬于一個因,所以無爲是因。
“離系果”,假使證了叁果,證了個涅槃了。無余涅槃或者是叁果——把欲界的煩惱的斷掉了,叫擇滅。這都是無爲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這個無爲法都證到了。這個無爲法是不是果啊?離系果,是修行者的果,所以無爲法也是果。 既然無爲法既是因又是果,怎麼說它不是呢?所以他認爲眞谛叁藏翻的“非”有問題。
現法無非得,昔翻雲有。
“現法”,現在生起的法,當然沒有“非得”。什麼叫“非得”,在有部裏邊,一個法要生出來了,一定有個“得”跟它一起生出來——“法俱得”,跟法同時生的得。既然是法生出來了,決定有個“得”。法生出來了,“得”還沒有,這個不是矛盾嗎?所以說“現法”——現在已經生起的法,現行的法,沒有“非得”的;而過去他說有“非得”。“非得”,就是否定它這個法生出來,叫“非得”。你法生了,還有個“非得”,這個又是問題。
所以認爲他過去翻的有問題。也不怪他什麼,因爲他是印度人,對我們漢地的方言不能太善巧,翻的時候,意思有點不一定恰當。(06B)那麼當然,後來的人考證也有一定的道理。他認爲眞谛叁藏翻的傳承,跟玄奘法師——護法菩薩的傳承不一樣。我們以前也知道,在瑜伽裏邊,有安慧系的,也有難陀系的——這是唯識古學…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