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P80

  ..續本文上一頁,它只能取境,並不要緣境而生,它本身不靠境生的。所以境界有對的範圍寬,所緣有對的範圍窄,一定要順後句答。假使我們問同樣的一個問題:“人是不是男人?”你一定要反過來答“男人是人”,不能說“人就是男人”,人裏邊還有女人、還有不男不女的,那都不是男人。那就一定要反過來答“男人是人”。同樣的“人是不是日本人?”一定要反過來答“日本人是人”,人不一定就是日本人,還有中國人、美國人、英國人……多得是。順後回答、順前句答就看你的範圍大小。

  

  這裏把所緣有對、境界有對,有部的解釋講完了。講得還是不慢,不曉得你們領不領會?第一次聽是比較困難的。如果自己看過兩道,這個沒問題。我招呼過你們的,先預先去看一看。那麼預先看了的,我看問題不會太大。如果預先沒有看,可能聽得就有點迷糊。這個自己回去再去仔細看一看。再多講也沒什麼好講的,就是這麼幾句話。單靠聽,到這個程度,它的作用到此爲止了,下邊的作用靠自己的思惟,自己思的力量把它提起來。聞慧就到此爲止,思慧要自己的開發。自己不用心的話,思慧生不起的,那麼也貫穿不了。

  

  有部的講完了,講經部的。經部怎麼說呢?

  

  

  

  

  依經部宗中,大德鸠摩羅多,作如是說。鸠摩羅多,此雲豪童也。“是處心欲生,他礙令不起,應知是有對,無對此相違”,此頌意者,如有色處,其心欲生,被他聲礙,心遂不起。心不起時,名爲有對。心正生時,即名無對。不同有宗于心生位說名有對。論主意朋鸠摩羅多釋。故論雲:此是所許。

  

  “依經部宗中,大德鸠摩羅多,作如是說”,依經部他們的觀點。“大德”是尊稱,鸠摩羅多是經部的祖師,恭敬他,說他是大德,我們漢話叫豪童。他說了一個偈:“是處心欲生,他礙令不起,應知是有對,無對此相違”。

  

  它的意思什麼?“處”就是色、聲、香、味、觸,假使對色境的心要生了,被聲音等礙——本來你要看這個色的,其他的聲音很好聽,被它吸引過去了,就沒有去看了,這個看色的心就阻礙掉了、沒有起來,就是前面說的“緣阙不生”。就是我們說的非擇滅,這個心非擇滅,沒有生起來。這個心不生的時候,叫有對。“心正生時,即名無對”,生起來了叫無對。對就是障礙,障住了不生,叫有對。那麼生起來了,叫無對。這個跟前面的有部恰恰相反。這個你們自己去摸索一下,有部的說,境界生起來了,被它拘——局限住了,叫有對。它這裏說障礙掉了,生不起來了叫有對,生起來了叫無對。那麼兩個有對、無對的話,恰恰相反。

  

  這個“不同有宗”,跟有部的說法不一樣。有部說“于心生位說名有對”,生起來叫有對,它說生不起來叫有對。那麼這個意思唱反調。

  

  在《俱舍論》裏邊有一句話,“此是所許”,這是我們許可的。那麼這個《光記》跟《寶疏》,包括圓晖的《頌疏》,都說世親論主是同意經部的說法:“此是所許”,這是我們認可的;而對前面有部的表示懷疑。

  

  有的人不同意這個說法:他說經部這個說法,也是有部所認可的;有部本身就認可經部這個說法。他有幾個依據:第一個,《雜心論》也有這麼一段話,並沒有說它不對、反駁它。第二,世親論主凡對有部不相信的,都說“此是毗婆沙師這樣子傳說的”,這裏沒有說這個話,就表示世親菩薩沒有懷疑。第叁,凡是世親菩薩用經部反對有部的話,《順正理論》都要進行反駁;而這一段,《順正理論》沒有反駁。這是神泰的觀點。

  

  我們說《俱舍》叁大部,叁大《注疏》,叁大家。一個是普光,一個法寶,一個是神泰。他們都是玄奘法師的弟子,都是研究《俱舍》獨成一家的。這叁家裏邊,兩家是說:世親論主同意經部,不同意有部;“此是所許”,這是世親菩薩認可的。但是神泰說,這是有部本來認可的,並不是世親菩薩反對有部;有部本身就認爲經部這個說法也是可以的。就是說有部跟經部並不是針鋒相對,每一個問題都是反起的。某些地方,有部也是允許經部這麼說的。這個裏邊的辯論,雖然問題不太大,但是說世親菩薩到底同意經部還是同意有部?有這個關鍵在裏邊。

  

  這兩個問題,我們再說一道。有一方說,世親論主許可經部的說法,反對有部。有一方說,這個經部的說法,有部本身同意的、許可的,也允許他這麼說的,世親菩薩並沒有依經部來反對有部。這是過去有這麼一個注解的不同。

  

  下面叁性門。這叁個門裏邊,有對無對是最麻煩的一門。有見、無見好懂。善、惡、無記叁性門也好懂。

  

  

  

  

  丁叁 叁性分別門

  

  此除色聲八,無記余叁種者,叁性分別門,此十色中,除色聲二,所余八種,是無記性。無記二字,義屬上句。余謂色聲,是通叁性。言叁性者:一、善,二、不善,叁、無記。

  

  “此除色聲八,無記余叁種”,雖然另外一門,意思還是連貫下來的。這是叁性分別門,以叁性來分別十八界。這是連了前面有對的十個色來的,這十個色裏邊,“此除”,要除色聲兩個,把色聲除開余下八個。“此除色聲八”,“此”指第二句的十個色,十色裏邊除了色聲,還余下八個,這八個是無記。第四句“無記”該斷一斷:“此除色聲八無記”,這裏停了。“此十色中,除色聲二,所余八種,是無記性,無記二字,義屬上句”,“無記”擺了上邊去的。

  

  “余叁種”,除了這八種以外,其余的十個界通叁性。“余謂色聲,是通叁性”,余,就是色聲,通叁性的;十個色裏邊,這兩個是通叁性。那麼還有七心界、法界也是通叁性的。“言叁性者”,什麼叁性呢?善、不善、無記。

  

  若法可贊置白品中,名爲善性。若法可毀置黑品中,名爲不善性。非可贊毀,名爲無記。亦解不能記異熟果,故名無記。

  

  這個法假使可以贊歎的——當然是聖者贊歎的,凡夫贊歎的就靠不住了。凡夫的標准各式各樣不同;見了道以上的聖者,甚至于無學、佛,他們所贊歎的。同時“置白品中”,放在好的一品的。印度:白的是好的,黑的就是壞的。所以外道穿黑衣服,佛教裏邊不准穿黑衣服。當然白的是白衣,在家人穿的,這個衣服有點差別。但是白法呢,一般指善法。這個法是可以贊歎的,是屬于好的一個方面的。白的是幹淨的了,不髒的,這一方面的叫善法,“善性”。反過來,這個法聖者所譏毀的,聖者所不歡喜的,是屬于不好的,那麼擺在黑品。黑品就是不幹淨的那一品裏邊。那麼這個叫不善法,不善性。假使這個法中間的,既不可贊,又不可毀,那麼叫無記。這是一種解釋。

  

  《大毗婆沙》裏邊善惡的解釋很多,這是一種,還是主觀性的。還有客觀的,更好,我們也介紹一下。善法是要感可愛果的,就是感樂果的,凡是能感好的果的叫善法。這是客觀的:這個法你做了以後,感的果是好的,那就是善法;假使感的果是惡的,叁惡道的,決定是惡法;不感善惡的是無記法。這個比較客觀。

  

  我們說主觀地來看問題呢,每一個人都有他的主觀性,都有他的善惡標准,那麼就不好搞。當然我們以聖者的標准爲主,這是對的。但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你說你的對,我說我的對,還是莫衷一是,不能了別。那從我們客觀的,離開主觀性來說:能夠感樂果的,就是善法,那就沒有話說了。你這個果能感人天,甚至感叁乘出世道、出離果的,那是善法;感叁惡道的,那是惡法。用客觀的果來判斷善惡,這是誰也推翻不了。你怎麼能說感惡道的法是善的,難道你歡喜去叁惡道?叁惡道是好的嗎?既然是善法,怎麼會感惡道的苦果呢?那當然是:感惡道的法決定是惡法,感人天果的,感出世的聖者的果的,當然是善法;既不能感樂果,又不感苦果的,是無記法。這個標准是比較客觀;拿這個標准去給人家說,那推不了。所以這個要記住:佛教的善惡,從客觀的因果上來說。

  

  還有一種善、惡、無記的說法:“亦解不能記異熟果,故名無記”,那就異熟果來說了,跟我們這個相近的。善法感好的異熟果,樂的異熟果。我們世間上說,“善得善報,惡得惡報”,這個話是外行話。善惡是因;異熟果——果是無記的,果不能說善惡,果只能說苦樂。所以要說“善法感樂果,惡法感苦果”。不能說“善法感善報,惡法感惡報”,這是外行的、不懂佛教的人說的話。果是沒有善惡的,感的異熟果——小孩子生下身來,你說是善的、惡的,不好說的。他父母生私生子是壞的,正規地生是好的。但是小孩子不能說他善的惡的。你不能罵私生子一頓,他這個私生子他本身又沒有做壞事。這個是打比喻,不能把它挨得太緊了。就是說異熟果是無記,而因有善惡,所以果報不能說善報、惡報,只能說樂報、苦報。那麼這裏說,能夠記異熟果的,能夠産生異熟果的,産生苦的異熟果的是惡法,産生樂的異熟果的是善法,不能生異熟果的那就是無記法——這是無記,還有這個解釋。

  

  

  

  

  眼等八種,不可記爲善不善性,是無記攝。若色聲二,從善心力等起身語表攝,是名爲善性。若從不善心力等起身語表攝,名爲不善。從無記心等起身語表攝,名爲無記,及不從心所等起,總名無記。言色聲二者,身表是色,語表是聲。言等起者,心王心所,等能引起,由色聲二非自性善惡,約能發心,判成善惡。心若是善,所發身語,亦名爲善。心若不善,所發身語,亦名不善。所以身語,名等起善。

  

  眼、耳、鼻、舌、身、香、味、觸,這八個法,不可說它是善、不善,它本身是異熟果,“是無記攝”。“色聲二”就是身語表業,有善惡的。身語表業有善的、惡的,十惡道、十善道裏邊有七支是身語,身叁口四。“從善心力”,它發動的心是善的,這個力量“等起”的“身語表攝”,叫“善性”。“身語表”,就是它的體是攝那個…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