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P48

  ..續本文上一頁

  

  

  

  或于諸法,唯得非擇滅。謂不生法,無漏有爲。以不生故,得非擇滅;以無漏故,不得擇滅。 

  

  第二句,“或有諸法,唯得非擇滅”,不能得擇滅,“謂不生法,無漏有爲”。“不生法”,還沒有生出來,當然可以得非擇滅。它是無漏的有爲法,無爲法當然談不上生不生了,也談不上擇滅、非擇滅了——本身就是滅。它是有爲的,但是無漏。我們說,無漏法不能擇滅的,擇滅是擇滅有漏的東西,無漏的東西你怎麼擇滅呢?所以第一它還沒有生可以得非擇滅。因爲它本身是無漏的,擇滅不能有。擇滅是系縛去掉了,有漏的東西。那麼它本身無漏,不能得擇滅。所以說這一類法只有非擇滅,沒有擇滅。這個兩個單句。

  

  

  

  

  或于諸法,俱得二滅;謂彼不生諸有漏法。以不生故,得非擇滅;以有漏故,亦得擇滅。

  

  第叁個,兩個都是的。“或于諸法,俱得二滅”。“諸法”不是一個法,有一些法兩個滅都可以得到。“謂彼不生諸有漏法”,我們一看就看出來了,還沒有生的,可以得非擇滅;本身是有漏的,可以得擇滅。

  

  爲什麼這裏說“有漏”,不說“有漏有爲”呢?無漏說個無漏有爲,這裏有漏法就單說有漏法了,不說有爲了,什麼原因?有漏的決定是有爲的,沒有一個有漏無爲法的。而無漏法裏邊卻是有有爲、有無爲,那麼要簡別一下——無漏有爲,有漏的決定有爲,那不要說了。這個法——不生法,還沒生出來,可以得非擇滅;那麼是有漏的,也可以得擇滅。那麼這是兩個都可以得的。

  

  

  

  

  或于諸法,不得二滅。謂諸無漏,過現生法。以無漏故,不得擇滅;以過現生故,亦不得非擇滅。

  

  最後一種,兩個都不能得。這個你們猜猜看,這個大概也想得起來,腦子細的,就想起來了。不過我們先講了,你回去再慢慢地摸。有些法,它兩個滅都不能得到。無漏法,不能得擇滅;已經生了,不能得非擇滅,那很簡單。所以說,“謂諸無漏,過現生法”,“無漏”,擇滅的條件沒有了。“過現生法”,生都生了,談什麼非擇滅?非擇滅也沒有資格了。“以無漏故,不得擇滅,以過現生故,亦不得非擇滅”,沒有生才能非擇滅,生都生了,談什麼非擇滅?所以說既不得擇滅,又不得非擇滅。

  

  (12B)這個就是把擇滅非擇滅做四料簡,四料簡是天臺宗經常用的一個方式。這個東西用了有什麼好處?開智慧。你經常去料簡、料簡的話,你智慧就活動起來。我們經常用*輪來比喻智慧:你放了不去用它,一天到晚,懶啪啪的,那個輪子鏽了,你推也推不動的。生鏽了要動起來,哎,吃力得不得了。你要天天用的話,上點油,那一推,嘩,轉起來了,那是這個力量很大,又感到不吃力。就是腦筋要練的,要經常去磨,跟磨刀一樣的。你刀不磨,時間久了,本來聰明的都鈍下去,不要說新的東西加上去,加不上了。

  

  我們一個居士,他說他是一個苦修者,七天七夜坐在那裏,用磚把自己圍起來,既不倒單,又不吃飯,這樣子這樣修行的人。到後來修什麼法?他修一個不思善不思惡,什麼都不想,靜下去。哇,很舒服,身上起很大作用。但是他又跑過來對我說,他說坐下去舒服是舒服,身上作用也起了,它裏邊動起來了。就是一個腦筋好象不行了,什麼事情說了就忘掉了,這是怎麼回事啊?我說:“你修什麼法?”他說就是這樣。我說你自己修出來的,你什麼都不想,你把智慧鈍下去了。本來智慧要靠經常磨練磨練,阿毗達磨,就是要用的,越用越利。你把它壓下來,不要用,它當然鈍下去了。我說你現在智慧鈍下去,還好了,還是一個人。如果你搞得不好的話,最愚癡的就是畜生,你將來這個是畜生因。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有的。你把智慧鈍下去,鈍下去,弄得愚癡不堪的時候,那你投人投不到了,投個畜生了。那你修了半天,修了個畜生道。這劃不來,跟一些苦行外道一樣了,學雞一樣,一天到晚腳翹起來,朝著太陽,哇哇地曬。這麼辛苦,他想把那些罪都消了,可以生天了。哪知道,問佛。佛說,你修這個雞戒,當然你成就了,變個雞。你本來想做雞嘛,滿你的願,做個雞。假使你犯了戒了,搞不好的話,還得破戒,下地獄。這樣子劃不來,愚癡。

  

  我們說,智慧也是一樣的,要經常用的。不用的話,要愚癡,要鈍的。那麼這個就是磨練智慧的方式,第一次碰到,啊,頭昏得很。那麼多東西,一會兒擇滅,一會兒非擇滅。哎喲,這個有,那個沒有,幹脆不要想了,阿彌陀佛,很好。好倒是好,智慧怎麼開呢?智慧開不來了,你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還要教你學阿毗達磨的。你不學,你怎麼開智慧呢?好。這是第一個“有漏無漏法”,總的講完了。下邊打開了,講有爲了。

  

  

  

  

  甲二 別釋諸法體

  

  

  

  

  從此第二,別釋諸法體。于中有二:一辨諸法異名,二明諸法體。

  

  總的講完了,分別的解釋了。先說各式各樣的差別名字,再說諸法的體。什麼叫差別名字呢?我們說這個是解《阿含經》 、 《發智》 、六足的鑰匙。經上出現很多名字,都是指有爲法的,現在集中在這裏。以後你讀經的時候看到這個,這個就是有爲法,看到那個也是有爲法。所以這個鑰匙掌握到了,以後看經就方便了。第一是辨異名,這些就是經上出現的名字,把它集在一起,都是指一個東西。

  

  

  

  

  乙一 辨諸法異名

  

  就辨異名中分二:一明有爲異名,二明有漏異名。

  

  辨異名中,又分兩個:一個有爲的異名,一個是有漏的異名。有爲、有漏的差別要搞清楚。不要糊裏糊塗:有爲就是有漏,有漏就是有爲。哇,搞起來一粘,這樣子不對頭的。學法相一定要界限分明:有漏、無漏。有的有爲法是有漏的,有的有爲法是無漏的,有漏的法決定是有爲的。這個一定要搞清楚。

  

  

  

  

  丙一 明有爲異名

  

  且初明有爲異名者。論雲:前言除道余有爲法是名有漏,何謂有爲?頌曰:

  

  又諸有爲法  謂色等五蘊

  

   亦世路言依  有離有事等

  

  

  

  

  有爲法在經裏邊有很多名字,學好之後,以後碰到那個名字,馬上知道它的內涵是什麼。都一扣一扣,一環一環扣下來的。前面講有漏法的時候,“除道余有爲”,除道谛之外,其他的有爲法是有漏的。“于彼漏隨增”,它漏是隨增的,這個叫有漏。“除道余有爲”,“故說名有漏”,這前面說的,有漏講過了。有爲什麼東西?還沒有講,還得交代一下。“何謂有爲?”有爲法是什麼東西?

  

  “頌曰”,他回答一個頌:“又諸有爲法,謂色等五蘊”。什麼叫有爲法?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這五個蘊就是有爲法,一句話就解決了。那麼它還有什麼名字沒有?經上出現的名字還多,“世路、言依、有離、有事等”,“等”,“有果”等等,還有其他的名字。

  

  

  

  

  丁一 釋有爲名

  

  釋曰:又諸有爲法謂色等五蘊者,標有爲法也。爲者,作也,此有爲法衆緣造作,故名爲。有彼爲故,名爲有爲。

  

  “釋曰:又諸有爲法謂色等五蘊者”,這個有爲法,它的體什麼?就是五蘊。“標有爲法也”。“爲者”,有爲的“爲”什麼意思?爲就是造作,“作也”。“此有爲法衆緣造作,故名爲”,衆緣造作叫“爲”。

  

  “有彼爲故,名爲有爲”,這個法有那個“爲”的,有衆緣造作的作用的,叫有爲。這解釋什麼叫“有爲”。“有爲”這兩個字,什麼釋?依主釋。還有呢?有財釋。有嘛,就是有財。它有造作的那個作用的。有這個“爲”,有彼爲故,叫有爲。那麼有爲法呢,“有爲”一個概念,“法”是一個概念,有爲法什麼釋?依主釋?是持業釋!有爲就是法,這個法本身是有爲的。

  

  

  

  

  問:“過、現衆緣造作故,可說名有爲。未來既未造,如何名有爲?”

  

  答:是彼過現造作類故,故名有爲,如乳、如薪。飲兒乳時,可名爲乳,未飲名乳,飲流類故;正燒名薪,未燒名薪,燒流類故。

  

  “問:過現衆緣造作故,可說名有爲”,這是鑽空子了,辯論就是這樣子。你說有衆緣造作的叫有爲法,那麼過去的法,已經有過衆緣造作了,它生出來,現在的法正在衆緣造作。那麼未來的法呢?未來還沒生,還沒造,怎麼叫有爲呢?有爲通叁世嘛,過去的、現在的,可以承認它是有爲,有衆緣造作,這個“爲”——有。未來的法還沒生出來——沒造作出來,怎麼叫有爲啊?那麼這麼的回答呢?看你們自己怎麼回答。

  

  它這裏的回答:“是彼過現造作類故,故名有爲”,它跟過去的、現在的造作的“爲”是同類的,也叫“爲”。爲什麼?它要麼不生,一生的話,還要衆緣造作,跟它一樣的。那麼打個比喻,我們世間上有這個話,“如乳、如薪”,乳也好、薪也好。“飲兒乳時,可名爲乳,未飲名乳,飲流類故”。譬如奶,喂小孩時叫喂奶,沒有喂他的時候,這個奶叫不叫奶呢?你說沒喂,怎麼叫奶啊?還是奶。爲什麼原因啊?都是一樣的東西嘛。“飲流類故”,它就是可以飲的乳的同一類的東西嘛,當然也叫乳了。再一個,“正燒名薪,未燒名薪,燒流類故”,柴火,正在竈裏燒的時候叫柴火。那麼砍下的木頭,能不能叫柴火啊?還沒燒,不能叫柴吧?它將來要燒的,“燒流類故”,也能叫薪,也能叫柴火。

  

  同樣,這個未來的法,雖然它現在還沒造作,將來它要麼不生,生的時候,決定有衆緣的造作,跟它們過去,現在的法,同一流類的,也叫有爲。那麼叁世都是有爲,這個問題解決了。

  

  

  

  

  丁二 出有爲體

  

  色等者,等取受想行識,名爲五蘊。

  

  有爲法它的體,哪些東西呢?“色等五蘊”,色受想…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