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叁種無漏的無爲,“及叁種無爲”。哪叁種無爲?“謂虛空二滅”。那麼下邊哪叫虛空?哪叫二滅呢?“此中空無礙”,一句話,虛空無爲講完了。那麼二滅,一個擇滅,一個非擇滅。什麼叫擇滅?“擇滅謂離系,隨系事各別”,把擇滅也講。然後非擇滅,“畢竟礙當生,別得非擇滅”。整個的無漏法也講完了。
“畢竟礙當生,別得非擇滅”,非擇滅是什麼?這個一般沒有學過法相的,很新奇的東西。“畢竟礙當生”,“礙”,阻礙。“當生”,在未來的法,還沒有生到現在來。“當生”,當要生,還沒有生。當要生,把它礙住了,它想生,不給它生出來。那麼礙住了,不是一下兒又放了,又生了,不行。它“畢竟礙”,永遠不生,這樣子叫非擇滅。你畢竟把它礙住,要當生的不給它生了。這樣子又得到一個無爲法,叫非擇滅。這個滅不是用慧簡擇的力量來的。是因緣不夠,緣缺不生而産生的,叫“別得”。另外得到一個滅,叫非擇滅。這句話解釋非擇滅。
“言當生者,當來生法”,“當來”就是將來,將來要生的那個法,你把它礙住了,不給它生。“此當生法,緣會則生”,這個法本來要生的,因緣和合了,會聚了,它就要生的,但是緣沒有夠,缺了它就不能生。“緣阙”就是把它要生的緣把它去掉了,不給它生了。那麼“于不生時,得非擇滅”,那麼它不生了,這個時候緣缺了,永遠缺下去,畢竟不能再生了,叫非擇滅。
這是有部的說法。在經部說,無爲法沒有體的,有部說一切法都有體。非擇滅這個無爲法,“礙當生法”,本來要生那個法,把它阻礙掉了,不但不給它生,而且令它永遠不能生起來,叫“畢竟礙”。這裏邊,“畢竟”兩個字很要緊,暫時擋一擋不叫非擇滅,畢竟給它礙住不生,那麼叫非擇滅。
“別得非擇滅”,“別得”兩個字要講一下。“謂非擇滅,有實體性,緣阙位中,起別得得”,兩個“得”,沒有錯。它是有體的東西,在緣缺的時候,它起個“得”。前面是起一個非擇滅,是一個“得”。另外一個得,這個“得”來得到非擇滅。上面那個“得”是不相應行的,“得”“非得”的那個得。下面那個得是作用,這個“得”起這個得到的作用,得到那個非擇滅。所以說“得得”——兩個得,一個不相應行的“得”;一個是動詞,這個“得”得到一個非擇滅法,叫非擇滅。“故非擇滅,得不因擇,但由緣缺,名非擇滅”,所以非擇滅跟擇滅不一樣,擇滅是慧簡擇的力量得到的。而非擇滅呢 ,它並不是因爲慧的力量得到的,是因緣缺了不生的;緣缺了,它生不起來了。那麼他要舉個例了。
論雲:如眼與意專一色時,余色聲香味觸等謝,緣彼境界五識身等,住未來世,畢竟不生。由彼不能緣過去境,緣不具故,得非擇滅。
這是《俱舍論》的原文,下邊是圓晖法師的注解,因爲這段文很要緊,引過來之後,再解一下,我們就直接看解釋了。
解雲:如眼與意識專一色時,所余不見聞等色聲香味觸落謝過去也。于專一色時,合有一類五識緣彼已謝五境。緣正專一色故,余五識不得起。此未起五識畢竟不生,謂五境已謝故;五識唯緣現在,不合緣過去境故。未來五識得非擇滅。
“解雲:如眼與意識專一色時,所余不見聞等色聲香味觸落謝過去也”,我們說當你眼睛跟意識——跟眼根同時生起的意識,專門盯了一個色在看、心裏在思惟。觀察那個色的時候,因爲你心裏集中,其他的聲音,其他的香味觸,你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沒有去注意它。那這些東西呢,就緣缺了。怎麼緣缺?下邊還要講。本來那個色來了,你可以看到的;但是你專注這個色的時候,那個色雖然出現,你沒有看到。本來你看色的時候,耳朵有聲音來了,你可以聽到的,因爲你一心專注那個色的時候,耳朵裏聲音雖然起了,也沒有起耳識去分別它。那麼鼻子的香、身上的觸都一樣,都沒感覺到。假使你在看書的時候,外邊在唱歌,唱歌的唱完了,過去了;或者有個香味道,香了一陣子沒有了;或者是其他的什麼東西跑過了,過一會兒沒有了,“落謝了”,不能再産生了。“落謝過去”。
“于專一色時,合有一類五識緣彼已謝五境”,本來你看色的時候,也可以起一類的五識——眼、耳、鼻、舌、身識,可以去分別其他的色聲香味觸的,他們生起的東西都是可以生的,邊看邊聽也可以的。但是因爲你太專心了,那些東西來了,你沒有聽到、沒有看到。那麼過了一點時間呢,這個東西就過去了,不能再重現了。這個境已經謝掉了。本來是可以緣它的,但是你專一。
“緣正專一色故”,因爲你“正專一色”的緣故,其余五個識沒有起來,這個沒有起的五識,能不能再生呢?不能生了,這五個境已經過去了。我們說要生一個識,必要境跟根和合才生識。你現在境已經過去了,現不出來了。根雖然空在哪裏,這個原來該生的識,不會生了。所以說這個識,畢竟不生了,現在不能生,將來也不能生,爲什麼?這個境已經過去了,永遠不能再重現了。過去的事情,叫它再重新現一道,不可能的。所以要抓緊時機,你這個事情錯過機會了,那永遠錯過了,就沒有辦法了。這個當然不是好事情了——你色聲香味觸境現出來的,你沒有聽到;沒有聽到,永遠聽不到了,它就過了。那麼本來可以生的五識,永遠也生不起來了,那個叫非擇滅。“謂五境已謝過故”,這個五境過了,那麼根也不能緣它的境了,根境不相對的話,識也生不起來。“五識唯緣現在,不合緣過去境故”,這個前五識,不像意識可以緣昨天的事情。五識只有緣當下的東西,過去的不能緣,未來的也不能緣。這個境現前的時候不緣它,它現在過去了,你再也緣不到了。“未來五識得非擇滅”,這個五識,還沒有生出來,在未來世,它再也不能生了,叫非擇滅。
言觸等,等取法界中有與能緣同時爲所緣境,謂他心智所緣心所也。五識等,等取意識中亦有緣同時境,謂他心智也。以他心智,唯緣現在;緣心不緣心所,緣心所不緣心。正緣心時,緣心所他心智得非擇滅;正緣心所時,緣心他心智得非擇滅。此約同時合緣者說也。
這裏《俱舍論》裏面“五識等”,這個“等”還等其他的東西,就是說色聲香味觸,還有法,法裏邊還有一個“與能緣同時爲所緣境”,什麼呢?他心智,他心智可以緣人家的心王、心所。“五識等,等取意識”,五識還“等”,等意識;境等法界。那麼這個法界的意識,“亦有緣同時境,謂他心智也”,也是指他心智。他心智是什麼東西呢?“唯緣現在;緣心不緣心所,緣心所不緣心。正緣心時,緣心所他心智得非擇滅;正緣心所時,緣心他心智得非擇滅。此約同時合緣者說也”,我們說他心智有個特征。他心智只能緣現在的。假使我現在動什麼念頭,得他心通的人,就可以用他心智來觀察。但是他心智有限製,觀心王的時候不能觀心所;觀心所的時候不能觀心王。當你觀心所的時候,本來該觀心王的那個他心智就不能生了。當你觀心王的時候,本來該觀心所的他心智就不能生了。但是時間過了,再要生也生不起來了,跟前面一樣,也叫非擇滅。
他舉一些例。我們說不要死板板地,把這個例一個個字死咬在那裏,把這個意思會到就行了。反正非擇滅,不像我們的同學認爲的,一定是佛的智德才是非擇滅,其他東西都不可能的,聲聞、緣覺沒有非擇滅的,凡夫更沒有非擇滅。我們說非擇滅多得很,什麼東西都有非擇滅,不但人有非擇滅,螞蟻、老鼠都有非擇滅。老鼠看了這個東西的時候,它就沒有看到貓來了;沒有看貓,看貓的眼識就沒有生起來;沒有生起來就不知道,不知道就給貓吃掉了,就是永遠生不了。就是不吃掉,也生不了了,一個境過去了嘛。所以這個非擇滅,多得不得了,什麼東西都可以有産生的。因爲我們同時不能緣所有的境了,當你注意這個的時候,那個沒有注意,就是非擇滅了。
亦論雲:于法得滅,應作四句。
“亦論雲”。非擇滅講完了 ,下邊是開智慧的門來了 ,慧毒門。論裏邊有一個話,“于法得滅,應作四句”——四料簡。天臺宗最喜歡用的四料簡,它是脫胎于阿毗達磨。論裏邊說,一個法得滅,有四種——有四句可以說。就是一個法它得擇滅,非擇滅有四種。第一種:
或于諸法,唯得擇滅。謂諸有漏,過、現生法。以有漏故,唯得擇滅;以過、現生法故,不得非擇滅。
它說有四句,這個四句我們簡單說一下。就是A、B兩個東西:一是單句,得A不得B;第二是得B不得A;第叁雙句,既得A,又得B;第四句雙非,既不得A,又不得B。那麼這裏是,A、B是擇滅、非擇滅,第一句這個法可以得擇滅,不能得非擇滅;第二句,只能得非擇滅,不能得擇滅;第叁句,既能擇滅,又能非擇滅;第四句就是既不能擇滅,又不得非擇滅。這麼四句。那麼這四句怎麼配?我們看一看。
“或于諸法,唯得擇滅”,那是第一句。只有擇滅,不得非擇滅。“唯”就是單單得擇滅,不得非擇滅,就不要說了。哪些法呢?“諸有漏”,第一是有漏的,條件提出來。第二呢,“過現、生法”,過去生的或者現在生的法。已經生出來的,不管是過去已經生了,或者現在正在生的。這個法第一是因爲有漏的關系,它只能是擇滅。“過、現生法”因爲是有漏,可以得擇滅——有漏法,可以由慧的力量,把它的系縛去掉。但是它過去或者現在已經生了,既然生出來了,怎麼非擇滅呢?不能非擇滅了。非擇滅是還沒有生,把它障礙掉,不給它生出來叫非擇滅。它生都生了,你還談什麼非擇滅呢?就談不上了。所以這一類法,只能得擇滅,不能得非擇滅。那麼這是第一句,“唯得擇滅”,“不得非擇滅”。
…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