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P66

  ..續本文上一頁眼根看東西端嚴,不是識,是根,根看起來要清楚。這裏就是觀點不同。在後邊我們要講起,到底是眼根在看,還是眼識在看?後邊有辯論。一個是識見家 ,認爲識是能看的;一個是根見家,認爲根是能看的。那麼這裏就有辯論了。這裏很明顯地看出來,衆賢論師是根見家,認爲根是能見的;世親菩薩是識見家,這是接近于經部的,能見的是識。這裏,衆賢論師跟世親菩薩有唱反調的地方,你說是“發識端嚴”,他說是“根端嚴”。但是總的來說,意思還是差不多,能看,能夠更清楚一些,原則是這樣子。至于哪個能看,這是另外一個問題。所以說好看不好看,端嚴不端嚴是身相的關系是否定了。衆賢論師也認爲並不是身相的關系。那麼這是一個問題,看起來這個問題提得很奇怪,但是裏邊有辯論。

  

  

  

  

  丙二 別釋名義

  

  從此大文第二,別釋名義。于中有六:一、釋叁法名,二、教起因,叁、蘊廢立,四、名次第,五、名廢立,六、攝異名。

  

  這裏要解釋什麼叫蘊?什麼叫處?什麼叫界?“叁法”就是蘊處界。

  

  這裏包含的內容 很多,一個是什麼叫蘊?什麼叫處?什麼叫界?另外一個就是次第,爲什麼眼耳鼻舌身意的次第要這麼安?爲什麼不是反過來,或者顛來倒去的,它這個次第是不是有關系的?有關系。這個後邊都要講。色、受、想、行、識也有關系,不能顛倒,不能跳躍。先講叁科的名字。

  

  

  

  

  丁一 釋叁法名

  

  初第一,釋叁法名者。論雲:已說諸蘊及處界攝,當說其義。此蘊處界,別義何雲?頌曰:

  

   聚生門種族  是蘊處界義

  

  

  

  

  釋曰:初句釋義,次句結成。

  

  蘊跟處、界,它的攝,都講完了。現在追問一下,什麼叫蘊?什麼叫界?什麼叫處?這個還沒講,現在要講這個問題了。“此蘊處界,別義何雲?”

  

  “聚生門種族,是蘊處界義”,很幹脆。所以前面的頌都要背,因爲前面每一個簡單的頌,包含的意思豐富得不得了,把它這個頌記住,你以後看書也好,什麼也好,賺大的便宜,字典不要查了,查起字典來,恐怕也查不到那麼仔細。聚是蘊的意思,生門是處的意思,種族是界的意思,所以說這兩句話就把蘊處界意思講完了。“聚生門種族,是蘊處界義”,初一句解釋它的意思,第二句總結。

  

  

  

  

  聚謂積聚,即是蘊義。故經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近、若遠,如是一切略爲一聚,說名色蘊。此經意者,義有五門: 

  

  第一、叁世門,謂無常已滅名過去,若未已生名未來,已生未謝名現在。

  

  第二、內外門,自身名內,所余他身非情名外;或約十二處辨,眼等五根名內,色等五境名外。

  

  第叁、粗細門,色有叁種:一有見有對,謂色境也。二無見有對,謂眼等五根,聲香味觸也。叁無見無對,謂無表色也。此叁色中,有對名粗,無對名細,或相待立。如無見有對色,望有見有對色,名細。望無見無對色,名麤。

  

  第四、劣勝門,染汙名劣,不染名勝。色十一中,眼等五根,香味觸八,是無記性。色聲兩種,通叁性。無表唯善惡。于叁性中,善無記名不染,惡名染汙也。

  

  第五、遠近門,去來名遠,現在名近。

  

  如色蘊中有此五門,乃至識蘊亦有五門,應知亦然。唯粗細一門,與色蘊有別。謂眼等五識,相應四蘊,依五根名粗。第六意識,相應四蘊,唯依意根名細。或約地辨,謂九地中,下地名粗,上地名細。

  

  “聚”是什麼呢?五蘊的蘊就是積聚的意思。“故經言”, 這是經上的話。漢地都是看不起論:論是論師,或者最高是菩薩,乃至是一切祖師著的,經是佛金口說的;我們依經好,念經、學經,不要學論。你不知論都是依據經來的,而且經裏邊的一些密意,講不到的,就要靠菩薩給我們解釋一下。如果不靠這個,等于說爬高樓沒有梯。美國的摩天大樓一百多層高,你說不要梯,也沒有電梯,也沒有樓梯,你怎麼上去?就是世界第一名的跳高運動員,也跳不上去。那沒有辦法,非要梯不可。什麼梯呢?就是論,所以說學論是通經的,你不學論,經也通不了。這個蘊就是積聚的意思,經裏邊這麼說,所有的色,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叁世的,內外的、粗細的、勝劣的、近遠的,所有一切,擺了聚,把它堆在一起,都叫色蘊,這個色不是一個色了,一聚,叫色蘊。這個經的意思,把它分析成五個意思來講,“義有五門”。

  

  一切法是無常的,滅掉了,不能常住,已經滅掉叫過去。“若未已生名未來”,“已生”,已經生出來了;還沒有生出來叫未來。“已生未謝”,這是中間那個,生是生了,還沒有滅掉,叫現在。這個叁世給你定義下好了。

  

  第二,“內外門,自身名內”,自己身上的色叫內。“所余他身非情名外”,自身,你身上的四大,色法,皮膚、頭發、牙齒等等,這些屬于內的。人家身上的,或者是器世間的,都叫外。這是一個內外。另外一個,或約十二處辯,十二處就是六根、六境,“眼等五根名內,色等五境名外”,這兩個說法有什麼不同?都是說內外,它們的不同在哪裏?我們先說是不是一樣的?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裏?十二處的眼耳鼻舌身,其他的有情也在裏頭,凡是屬于有情身上都叫內。而前面哪個內呢,只有自己的;其他的有情,屬于他身——外,不叫內。這兩個標准不一樣 。

  

  “第叁、粗細門”,這裏就說出來 了,色有粗有細。一共有叁種色,“有見有對”,就是色境,色境是什麼?蘊色還是處色?處色。就是眼睛的對象,可以看得到的——色境。“有對”就是有質礙的。第二種,是“無見有對”,看不到,但有質礙的,“謂眼等五根”,是淨色根,很細的,肉眼看不到的,但是有東西,是物質——有對。聲香味觸,同樣,是物質,我們現在的科學,聲波,香很細的物質,都有的,但是眼睛看不到——主要是指肉眼看不到,這就叫無見有對。第二種色是比較細了。最後的,是無表色,“無見無對”,既不能看到,又沒有質礙——經上有說無見無對的色,所以有部安立爲無表色 。“此叁色中,有對名粗,無對名細”,這是兩種。有對的,有見有對、無見有對叫粗,無見無對叫細。或者叁個互相觀待而安立的,無見有對對有見有對說比較細,從後面的無見無對來說,它又叫粗了。那是比較來看了。第叁粗細門。

  

  第四個勝劣門,哪個叫劣?哪個叫勝呢?佛教裏的劣勝,不是世間上的有錢就是勝、有地位就是勝,不是那麼回事。“染汙名劣”,有煩惱的,染汙的,就是下劣的;殊勝的,不染汙的。所以我們佛教看人呢,你這個人煩惱很重,哪怕你有錢,哪怕你地位高,不行,還是劣;你這個人沒有錢,也沒有地位,但是不染汙,很清高,哎,這個了不得——勝。“色十一中,眼等五根,香味觸八,是無記性”。這是無記的。十一個色法裏邊,無表色是有記的,我們學過了,“淨不淨”,要麼是淨,要麼是不淨,沒有無記的。中間色跟聲,一個是身表業,一個是語表,也是有善惡。至于其他的,五個淨色根跟香味觸這八個是一向無記的,下邊叁性門裏邊要說。“色聲兩種,通叁性,無表唯善惡”,色 、聲兩個通叁性,因爲語表色、身表色是有善惡的,那麼一般性的,無記的也有,無表色沒有無記的,只有善惡,這個我們講過了。“于叁性中,善無記名不染,惡名染汙也”,什麼叫染汙、不染汙?“叁性”,善、惡、無記叁個裏邊,善的、無記的叫不染汙,惡的叫染汙。如果把無記分有覆無記、無覆無記來看,善的跟無覆無記是不染,有覆無記跟惡叫染汙。這就分得細一點,我們講不染無知的時候,就這麼分的。

  

  

  下邊遠近門。過去、未來的叫遠,因爲它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來,叫遠。現在叫近。

  

  

  

  

  色以五門來看,這五門把它集在一起,叫色蘊;一聚都是色,叫色蘊。受蘊、想蘊、行蘊,乃至識蘊,同樣也有五個門來分,把它集起來就成了蘊 ,但是裏邊有差別。其他的四個門一樣,都是根據這個講就可以了。

  

  但是“粗細一門”,色蘊裏邊有有見有對、無見無對,其他的蘊沒有,其他的四個蘊都見不到的,所以它的粗細不一樣。那麼它的粗細怎麼分呢?“謂眼等五識,相應四蘊,依五根名粗。第六意識,相應四蘊,唯依意根名細”,第一個粗細。“謂眼等五識”,就是跟眼耳鼻舌身識;相應的四蘊,受想行識。受想行裏邊都有心所法,識蘊是心王,都跟前面五識可以相應。跟前五識相應的,依五個根,五根是色法,叫粗;第六個意識相應的,意根是心法,叫細。第一個粗細來分,跟前五識相應四個蘊叫粗,跟第六意識相應的叫細。這是第一個標准。

  

  “或約地辨,謂九地中,下地名粗,上地名細”,九個地,我們上次說過了,欲界:五趣雜居地,初禅:離生喜樂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地。這九個地,下邊的是粗,上邊的是細。這個是相對來說,二禅的定生喜樂地對欲界、初禅來說,是細,對上面的無色界,或者是叁禅、四禅來說,是粗。這個粗細是相對的粗細,前面那個跟五識相應的叫粗,跟第六識相應的叫細,這是比較固定的。後面那個,是互相對待的看的。這兩個標准都可以用,下地名粗,上地名細,凡是比它下的是粗,比它高的叫細。

  

  蘊就講完了。總的來說,蘊的意思是集聚,不管哪個色,過去、現在、未來,粗的細的什麼,把它聚一起,一個聚、一堆,就叫色蘊。受想行識一樣,各式各樣的受,各式各樣想,各式各樣的行,各式各樣的識,把它堆在一起,成一個堆堆的,這個堆堆就叫受蘊,行蘊,想蘊,識蘊。好,蘊 的意思講完了。

  

  

  

  

  生門者,是處義也。謂六…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