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眼根看东西端严,不是识,是根,根看起来要清楚。这里就是观点不同。在后边我们要讲起,到底是眼根在看,还是眼识在看?后边有辩论。一个是识见家 ,认为识是能看的;一个是根见家,认为根是能看的。那么这里就有辩论了。这里很明显地看出来,众贤论师是根见家,认为根是能见的;世亲菩萨是识见家,这是接近于经部的,能见的是识。这里,众贤论师跟世亲菩萨有唱反调的地方,你说是“发识端严”,他说是“根端严”。但是总的来说,意思还是差不多,能看,能够更清楚一些,原则是这样子。至于哪个能看,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所以说好看不好看,端严不端严是身相的关系是否定了。众贤论师也认为并不是身相的关系。那么这是一个问题,看起来这个问题提得很奇怪,但是里边有辩论。
丙二 别释名义
从此大文第二,别释名义。于中有六:一、释三法名,二、教起因,三、蕴废立,四、名次第,五、名废立,六、摄异名。
这里要解释什么叫蕴?什么叫处?什么叫界?“三法”就是蕴处界。
这里包含的内容 很多,一个是什么叫蕴?什么叫处?什么叫界?另外一个就是次第,为什么眼耳鼻舌身意的次第要这么安?为什么不是反过来,或者颠来倒去的,它这个次第是不是有关系的?有关系。这个后边都要讲。色、受、想、行、识也有关系,不能颠倒,不能跳跃。先讲三科的名字。
丁一 释三法名
初第一,释三法名者。论云:已说诸蕴及处界摄,当说其义。此蕴处界,别义何云?颂曰:
聚生门种族 是蕴处界义
释曰:初句释义,次句结成。
蕴跟处、界,它的摄,都讲完了。现在追问一下,什么叫蕴?什么叫界?什么叫处?这个还没讲,现在要讲这个问题了。“此蕴处界,别义何云?”
“聚生门种族,是蕴处界义”,很干脆。所以前面的颂都要背,因为前面每一个简单的颂,包含的意思丰富得不得了,把它这个颂记住,你以后看书也好,什么也好,赚大的便宜,字典不要查了,查起字典来,恐怕也查不到那么仔细。聚是蕴的意思,生门是处的意思,种族是界的意思,所以说这两句话就把蕴处界意思讲完了。“聚生门种族,是蕴处界义”,初一句解释它的意思,第二句总结。
聚谓积聚,即是蕴义。故经言,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近、若远,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此经意者,义有五门:
第一、三世门,谓无常已灭名过去,若未已生名未来,已生未谢名现在。
第二、内外门,自身名内,所余他身非情名外;或约十二处辨,眼等五根名内,色等五境名外。
第三、粗细门,色有三种:一有见有对,谓色境也。二无见有对,谓眼等五根,声香味触也。三无见无对,谓无表色也。此三色中,有对名粗,无对名细,或相待立。如无见有对色,望有见有对色,名细。望无见无对色,名麤。
第四、劣胜门,染污名劣,不染名胜。色十一中,眼等五根,香味触八,是无记性。色声两种,通三性。无表唯善恶。于三性中,善无记名不染,恶名染污也。
第五、远近门,去来名远,现在名近。
如色蕴中有此五门,乃至识蕴亦有五门,应知亦然。唯粗细一门,与色蕴有别。谓眼等五识,相应四蕴,依五根名粗。第六意识,相应四蕴,唯依意根名细。或约地辨,谓九地中,下地名粗,上地名细。
“聚”是什么呢?五蕴的蕴就是积聚的意思。“故经言”, 这是经上的话。汉地都是看不起论:论是论师,或者最高是菩萨,乃至是一切祖师着的,经是佛金口说的;我们依经好,念经、学经,不要学论。你不知论都是依据经来的,而且经里边的一些密意,讲不到的,就要靠菩萨给我们解释一下。如果不靠这个,等于说爬高楼没有梯。美国的摩天大楼一百多层高,你说不要梯,也没有电梯,也没有楼梯,你怎么上去?就是世界第一名的跳高运动员,也跳不上去。那没有办法,非要梯不可。什么梯呢?就是论,所以说学论是通经的,你不学论,经也通不了。这个蕴就是积聚的意思,经里边这么说,所有的色,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三世的,内外的、粗细的、胜劣的、近远的,所有一切,摆了聚,把它堆在一起,都叫色蕴,这个色不是一个色了,一聚,叫色蕴。这个经的意思,把它分析成五个意思来讲,“义有五门”。
一切法是无常的,灭掉了,不能常住,已经灭掉叫过去。“若未已生名未来”,“已生”,已经生出来了;还没有生出来叫未来。“已生未谢”,这是中间那个,生是生了,还没有灭掉,叫现在。这个三世给你定义下好了。
第二,“内外门,自身名内”,自己身上的色叫内。“所余他身非情名外”,自身,你身上的四大,色法,皮肤、头发、牙齿等等,这些属于内的。人家身上的,或者是器世间的,都叫外。这是一个内外。另外一个,或约十二处辩,十二处就是六根、六境,“眼等五根名内,色等五境名外”,这两个说法有什么不同?都是说内外,它们的不同在哪里?我们先说是不是一样的?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十二处的眼耳鼻舌身,其他的有情也在里头,凡是属于有情身上都叫内。而前面哪个内呢,只有自己的;其他的有情,属于他身——外,不叫内。这两个标准不一样 。
“第三、粗细门”,这里就说出来 了,色有粗有细。一共有三种色,“有见有对”,就是色境,色境是什么?蕴色还是处色?处色。就是眼睛的对象,可以看得到的——色境。“有对”就是有质碍的。第二种,是“无见有对”,看不到,但有质碍的,“谓眼等五根”,是净色根,很细的,肉眼看不到的,但是有东西,是物质——有对。声香味触,同样,是物质,我们现在的科学,声波,香很细的物质,都有的,但是眼睛看不到——主要是指肉眼看不到,这就叫无见有对。第二种色是比较细了。最后的,是无表色,“无见无对”,既不能看到,又没有质碍——经上有说无见无对的色,所以有部安立为无表色 。“此三色中,有对名粗,无对名细”,这是两种。有对的,有见有对、无见有对叫粗,无见无对叫细。或者三个互相观待而安立的,无见有对对有见有对说比较细,从后面的无见无对来说,它又叫粗了。那是比较来看了。第三粗细门。
第四个胜劣门,哪个叫劣?哪个叫胜呢?佛教里的劣胜,不是世间上的有钱就是胜、有地位就是胜,不是那么回事。“染污名劣”,有烦恼的,染污的,就是下劣的;殊胜的,不染污的。所以我们佛教看人呢,你这个人烦恼很重,哪怕你有钱,哪怕你地位高,不行,还是劣;你这个人没有钱,也没有地位,但是不染污,很清高,哎,这个了不得——胜。“色十一中,眼等五根,香味触八,是无记性”。这是无记的。十一个色法里边,无表色是有记的,我们学过了,“净不净”,要么是净,要么是不净,没有无记的。中间色跟声,一个是身表业,一个是语表,也是有善恶。至于其他的,五个净色根跟香味触这八个是一向无记的,下边三性门里边要说。“色声两种,通三性,无表唯善恶”,色 、声两个通三性,因为语表色、身表色是有善恶的,那么一般性的,无记的也有,无表色没有无记的,只有善恶,这个我们讲过了。“于三性中,善无记名不染,恶名染污也”,什么叫染污、不染污?“三性”,善、恶、无记三个里边,善的、无记的叫不染污,恶的叫染污。如果把无记分有覆无记、无覆无记来看,善的跟无覆无记是不染,有覆无记跟恶叫染污。这就分得细一点,我们讲不染无知的时候,就这么分的。
下边远近门。过去、未来的叫远,因为它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叫远。现在叫近。
色以五门来看,这五门把它集在一起,叫色蕴;一聚都是色,叫色蕴。受蕴、想蕴、行蕴,乃至识蕴,同样也有五个门来分,把它集起来就成了蕴 ,但是里边有差别。其他的四个门一样,都是根据这个讲就可以了。
但是“粗细一门”,色蕴里边有有见有对、无见无对,其他的蕴没有,其他的四个蕴都见不到的,所以它的粗细不一样。那么它的粗细怎么分呢?“谓眼等五识,相应四蕴,依五根名粗。第六意识,相应四蕴,唯依意根名细”,第一个粗细。“谓眼等五识”,就是跟眼耳鼻舌身识;相应的四蕴,受想行识。受想行里边都有心所法,识蕴是心王,都跟前面五识可以相应。跟前五识相应的,依五个根,五根是色法,叫粗;第六个意识相应的,意根是心法,叫细。第一个粗细来分,跟前五识相应四个蕴叫粗,跟第六意识相应的叫细。这是第一个标准。
“或约地辨,谓九地中,下地名粗,上地名细”,九个地,我们上次说过了,欲界:五趣杂居地,初禅:离生喜乐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地。这九个地,下边的是粗,上边的是细。这个是相对来说,二禅的定生喜乐地对欲界、初禅来说,是细,对上面的无色界,或者是三禅、四禅来说,是粗。这个粗细是相对的粗细,前面那个跟五识相应的叫粗,跟第六识相应的叫细,这是比较固定的。后面那个,是互相对待的看的。这两个标准都可以用,下地名粗,上地名细,凡是比它下的是粗,比它高的叫细。
蕴就讲完了。总的来说,蕴的意思是集聚,不管哪个色,过去、现在、未来,粗的细的什么,把它聚一起,一个聚、一堆,就叫色蕴。受想行识一样,各式各样的受,各式各样想,各式各样的行,各式各样的识,把它堆在一起,成一个堆堆的,这个堆堆就叫受蕴,行蕴,想蕴,识蕴。好,蕴 的意思讲完了。
生门者,是处义也。谓六…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