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根六境,是心心所,生長門處,由六識生必托根境方能起故。論雲:是能生長彼作用義。依薩婆多宗,法體先有,不可言生,但生其用耳。
“生門者,是處義也”,處的意思是生門,什麼生門呢?“謂六根六境,是心、心所,生長門處”,六根、六境是心王、心所生長的地方,生長的門,就是那個。我們說出身是將門,或者出身什麼高尚的門,就是它生長的地方。心王、心所靠六根、六境生起來的,根境相對就生識,心王有了,心所也有了,這是心王心所生長的門——處,地方。“由六識生必托根境方能生起故”,要生起六識,必定要靠根境相對,符合了,就生識。
“論雲:是能生長彼作用義”,這個話爲什麼要講呢?薩婆多部說一切法體都是有的,那你生什麼呢?本來是有的,你還生它幹什麼?就是生的是作用。作用是有生滅的,正因爲作用的生滅,才分成過去、未來、現在叁世。如果沒有作用的生滅,那好了,這個世間上都是一味的,動也不動的,本來法都是恒有,經常生在那裏的,那麼就看不出變化了。所以就作用來分。這裏就說生什麼?生長它的作用,不要搞錯了,不是說生一個色的體來了,色的體本來是有的,不要生的,但是色的作用卻是要生出來的。這個“生長”,生它的作用。“依薩婆多宗,法體先有,不可言生,但生其用耳”,根據有部的說法,法體是沒有生沒有滅的,不能把它生出來的。有的本來就有的,不能把它生出來的,那麼生什麼?生它的作用。這是有部的說法,強調要生的是作用。
我們學一個法,就是要體系地學,你學有部,就把有部的體系掌握住。如果講有部的時候,把經部的東西插進去了,“生什麼?”“生一個識”,好了,自相矛盾,你叁世一切有是有部,你怎麼又生出識來了?識本來是沒有的,現在生出來了,怎麼叫叁世一切有呢?那就自己矛盾了,人家不要來破你了,你自己破自己。所以說學法要有體系,不要自相矛盾。
言種族者,是界義。論有兩釋:一、解族者,謂種族也。是生本義,謂十八界,爲同類因,各生自類等流果故,是法生本。如一山中有多銅、鐵、金、銀等族,說名多界。如是一身,或一相續,有十八類諸法種族,名十八界。
界是種族的意思。“論有兩釋”, 種族在《俱舍論》裏邊又有兩個解釋,這裏凡說“論”,都是指《俱舍論》;如果說“本論”那就是《發智論》,凡是提到這些名詞,你們都要知道。“論雲”就是《俱舍論》裏邊說 。
《俱舍論》裏邊也有兩個解釋,“一解族者,謂種族也”,就是界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種族的意思。“是生本義”,種族就是它生的一根本,那麼他怎麼說呢?“謂十八界,爲同類因,各生自類等流果故”,十八界,每一個界,都是前面的同類因生它自己的等流果,前面的,後面的,都是同一個,相似的。“是法生本”,是法生的本源。打個比喻,“如一山中有多銅、鐵、金、銀等族,說名多界”,一個山裏邊有很多的銅礦、鐵礦、金礦、銀礦等等,這個叫多界。這是打個比喻,山裏邊有很多礦,這個礦前後一樣的,不能說今天銅礦,明天變成金礦了;今天金礦明天變鐵礦了,不會的。金礦永遠是金礦,金生金,銅生銅。等于過去封建社會封了官的,世世代代可以做下去的,封什麼公侯伯子男,封了爵位的,譬如公爵,他的長子還是公爵,一代代傳下去。這個是生本的意思,種族的意思。再打一個比喻,“如是一身,或一相續,有十八類諸法種族,名十八界”,一身——一個有情,或一相續——無情,裏邊有十八種的種族,叫十八界。身上有十八界,外器世界也有十八界。
解雲:金、銀等族,是金、銀等礦。言一身者,一有情身。一相續者,一法相續。此一身一相續,合前喻中如一山中也。
不一定有情,可以非情,這一身也好,一個相續也好,跟前面的喻配起來,好象一個山裏邊就是各式各樣的種族,一個身也好,一個相續的法也好,裏邊有十八種種類,就是十八界。
問:若爾無爲,應不名界。謂無爲法,非同類因,不成生本故。
答:心心所法,生之本故。謂心心所緣無爲法生,雖不爲因而得爲境,是心心所生之本故。
“問”,這個中間提出問題來了。“若爾無爲,應不名界”,不知你們提不提得出來?學法要這樣子學才有味道,如果他說一,一,他說二,二,永遠是跟在人家後頭的,腦筋開不動的,學了半天是被動的,沒有用。人家提了這個問題之後,他馬上想出問題來了,那麼這個才是活的,也是叫智慧,這樣子才叫聰明論。“若爾”,既然說是生本義,一個同類因生等流果;前面說過的:“滅無同類”,無爲法沒有同類因的,也不作同類因,不生等流果 的。那麼無爲法不能包在十八界裏,所以說“無爲應不名界”,爲什麼原因?“謂無爲法,非同類因,不成生本”,無爲法沒有同類因的,也不能做同類因生它的等流果的,那要排斥這個無爲法,沒有這個特征,不能包在裏邊。
“答”,你們不看書,回不回答得下來?十八界裏邊肯定有無爲法,那麼怎麼安裏邊的?“心心所法,生之本故”,這個無爲法雖然不是自己生自己,但是心王心所可以以它爲本生起來,怎麼講心王心所生起的本呢?“謂心心所緣無爲法生,雖不爲因而得爲境,是心心所生之本故”,雖然它不是同類因,生起其他的等流果,但是心王心所緣無爲法的時候,可以生起來。想到一個擇滅,心裏想到擇滅是怎麼樣子的?是無漏的,是勝的,是常,是善的,這就生了很多的心王心所。這個心王心所就是從無爲法生起來的,所以說雖然不是因,但是可以做境,境也是心王心所生的本,也是生本。所以說無爲法也能包在十八界裏邊,沒有矛盾。這是一個解釋。
有說界聲,表種類義。謂十八法,種類自性,各別不同,名十八界。此師解意,族謂族類,謂十八法,各各別也。如崔盧等姓,各各不同。
另外一個解釋,界是種類。這個解釋好懂:界分十八種類。“謂十八法,種類自性,各別不同,名十八界。 ”就是說十八個種類的法,它們的自性、種類各別不同的。眼識是看的,了別色境的,耳識專門了別聲的,乃至眼根,專門生眼識的,意根專門生意識的,各式各樣的自性不同。十八種類,叫十八界。“此師解意,族謂族類”,一個說族是種族的意思,是生本的意思。一個是族類,種類的意思。“謂十八法,各各別也”,十八個界了,十八種樣子了,分了十八個類就完了。“如崔、盧等姓各各不同”,好象我們世界上,姓崔、姓盧的,把它分了那麼多姓;百家姓有一百個姓,把它分了一百種。這裏十八法,有十八個種類,分了十八種。界講完了。下邊比較。
薩婆多宗,叁科俱實。若依經部,蘊處是假,唯界是實。若依論主,唯蘊是假,余二並實。
這是比較。有部來說,“一切有”,當然蘊是真的,實在有的,處也是實在有的,界也是實在有的。經部的看法,蘊假安立的,處也是假安立的,只有十八界是實在的。世親菩薩的看法,蘊是假的,爲什麼?蘊是堆堆嘛,聚攏來的,它自己沒有具體東西的;處界是真的有,實在的法。這個就是世親菩薩在著《俱舍論》的時候,他的觀點如此,既不是經部的,也不是有部的,他有他自己的看法。到後期他進入唯識之後,那就是唯識宗的看法——就是無境唯識了,一切外境都是假的,只有一個識。世親菩薩的晚年,就停留在唯識宗的觀點上,因爲他的環境,跟中觀的因緣沒有,也就沒有進入中觀,但是唯識的造詣極高。
我們說唯識宗成立,由無著、世親兩位,而集大成的最高的就是世親菩薩的《唯識叁十頌》,就是後來的《成唯識論》,那是唯識宗高峰,也是其發展到頂點了,就是世親菩薩。所以說他唯識宗的造詣極高。(17B)後來的《成唯識論》就是很多後來的論師對《唯識叁十頌》的注解,各式各樣的看法。那裏邊又分兩類:唯識古學、唯識今學,這是後來的事情。到這裏爲止,已把蘊處界的問題講了很多了。下邊一個問題,我們今天恐怕來不及,也試試看,可能也來得及。
丁二 釋教起因
從此第二,明教起因。論雲:何故世尊,于所知境,由蘊等門,作叁種說?頌曰:
愚根樂叁故 說蘊處界叁
釋曰:所化有情,有叁品故,世尊爲說蘊等叁門。
爲什麼要說蘊?爲什麼要說處?爲什麼要說界?這個問題。“教起因”就是佛說蘊處界教的原因在哪裏?“所知境”就是我們所知道的一切法,爲什麼要用蘊處界叁個門,叁種說法呢?你說個蘊就夠了,說個界也夠了,說個處也夠了。說蘊就是那麼多的有爲法;說處也就是那麼多法,不過加上無爲法;說界跟處一模一樣。說叁種樣子幹什麼?問題在這裏。
“愚根樂叁故,說蘊處界叁”,這個樂,也可以念“要”,意樂的“樂”,實際上是好樂的“樂”,過去诠聲,現在不诠聲了,不考校那些。愚有叁種,根有叁種,樂——意樂心也有叁種,那麼所以要說蘊處界,它原因很多。佛對機說法,所化有情的機有叁種,所以佛要說叁門:蘊處界分開說。是怎麼叁品機呢?
愚有叁者:或愚心所,總執爲我,爲說五蘊,以五蘊中,一蘊是色,一蘊是心,分心所法,爲受想行叁蘊,故說五蘊,能破彼執。或唯愚色,總執爲我,爲說十二處。以十二處中,十處是色,唯意法非色,故說處門,能破彼執。或愚色心,總執爲我,爲說十八界,以十八界廣說色心,十界是色,余八是心,故說界門,能破彼執。
“愚有叁者”,是愚癡啊!不懂啊!迷!無明爲體的,就是愚癡,就是對所知的境不懂,…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