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P86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了,沒有知覺了。那邊身體上還有知覺,手沒有。所以說不是“令各續起”,這個不是。所以五根是砍不了的。五根爲什麼砍不了,這是淨色。淨色是跟珠寶光一樣的。你砍了之後,砍下的支分沒有根的,還是在身上,一個。所以說砍不了。五根在身上怎麼安排的?這個將來要講,有好幾個說法。反正它是砍不了的,不能砍成兩段的。

  

  又提問題:蚯蚓也好、蛇也好,砍成兩段,它還會動,這是什麼原因?它的解釋:有些情況,它砍下去之後,風——就是運動的力量還沒有完,並不是有根。就是還有余的那些動力,它還動一下。這是一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它不是動了一下就不動了,它分了兩個都活的。這個又怎麼說了?這個就是說,其他的投生了。本來這一塊是死掉了,但是其他的有情投生,就附在上邊,所以成了兩個了。不是一個根變了兩個根,一個根不能變兩個根的。就是又一個生命附上去了,這個成了它的身體了,又活起來了,是另外一個。這一類的動物是有的,砍了兩半,它兩個都活的,那就是其他的投生了。

  

  這樣子的投生有沒有啊?昨天我們找結緣書,《現代因果報應錄》,看到一個跟這個意思一樣的。他說有一個教書的老先生,很窮。他教了幾年,拿了六仟個錢,到家裏過年去了。他走在路上,聽到一家人家在哭,哭地很傷心。他就去問問看:“幹什麼?”這個人心很慈善的。他說“欠了很多債,沒有辦法了,要把妻子、兒女都賣了,今天最後一夜,大家痛哭一夜,團聚,以後就各是各的了,分開了”,很傷心。他問他:“你欠好多錢?”“六千”,“六千?我這裏剛好六千,你拿去,我不要了”,就布施他了。哎呀!教了那麼多年的工資,本來養家去的,全部給了人家了。這個人也是好心,只要把你們的困難救了就好,我家裏沒有那麼困難,他就回去了。

  

  他走在回去路上,走在山崖口口,路很窄,一邊是懸崖,一邊是山壁。前面來了一批人,擡了一個大的木料,“嘩嘩……”擡過來,把他一擠,擠下山摔死了。人家看摔死了,是哪個人摔死了?一看就是那個老先生:“哎呀,這個人那麼好,怎麼做了好事不得好報,報應不可靠!”大家都懷疑:“那麼好的心,教了幾年的工資全部幫了人家,結果跑出去馬上就死掉了。這個是怎麼回事?”

  

  哪知道這個老先生呢,他掉在山下邊,好象是悶絕一下,結果慢慢地醒過來。醒過來看見什麼東西啊?他睡在一個綢緞的床上,旁邊兩個年青女人在哭、一個老太太,坐在他旁邊哭。他醒過來:“幹什麼?”“哇!”她們說:“活過來了,孩子活過來了”,原來他是一個大戶人家的孩子,一個妻、一個妾,都是年青的。父母只有那麼一個孩子,他的老母親寶貝得不得了。一下子不曉得怎麼死掉了,正在哭的時候,活過來了,高興得不得了。他們趕快請醫生來看,這個病怎麼樣?醫生看看,沒有問題,休息一段時間就會好了。

  

  本來他家裏有錢,請個老師教的。老師對這個學生很討厭,笨得不得了,就是沒有腦筋的。今天教這個,明天忘那個,教得老師煩死了。那麼他活過來了,又要教了。老師就是“哎呀,再教再教”,一教,這次不同了,跟以前大不一樣。不但是他教的都會,甚至于他做的文章超過老師。這個老師奇怪了:“你這是怎麼一回事啊?”他後來悄悄地跟他說:他以前也是個老師,他自己就把這個講一遍。“噢,這麼一回事啊,”那個老師說:“你既然學問那麼好,那我不要教了,我還不如你啊,我要回去了。”這個人確實好心:“你不要回,我們兩個人一起去考好了。”本來那個孩子笨得不得了,到二十來歲了,秀才也考不取。後來他們一起考呢,都考上了;老師考上了,他也考上了。後來這個孩子一直考到進士,做大官了。有一次跑到他家鄉去了,去之後他把這個事情就講出來了。後來又把自己老家安頓一下,給他們搞了些地産什麼。

  

  這個就是說死掉的人會活過來,其他的人可以投生。那就是說蛇什麼東西,砍成兩半,它兩邊都是活的。不是它身根變了兩個,是另外的有情投上去了。

  

  好,今天就講到這裏。

  

  

  

  

  

  

  

  《俱舍論頌疏》第二十講

  

  

  

  

  昨天我們講了有執受、無執受,一直講到能斫、所斫。中間有一些問題解釋一下。一個是有所緣,一個是有執受。昨天有人提這個問題。

  

  我們先看“有所緣”,能緣的什麼?所緣的什麼?先把這個分了。能緣的:心王、心所——七心界、法界的一半,這個是能緣的;所緣的就是緣的那個境。“境名所緣”,“心心所法名爲能緣”,就是說,能緣的是心王、心所,所緣的是境。心王心所,“有彼所緣”,有那個所緣的境,叫有所緣。所緣本來是境,心王、心所有能力去緣所緣的境,叫有所緣——有所緣就是指心王、心所。

  

  下邊,“有執受”,我們看最後一行,“論雲:有執受者,心、心所法共所執持攝爲依處,名有執受”。什麼叫有執受?心王心所共同執持那個東西。什麼東西呢?就是五根,還有浮塵根,做它的依處,它依它而生起來的,這個東西就叫有執受。能執受的是心王、心所,有心王、心所來執受它,所執受的東西就叫有執受。這個是所了,就是五根——淨色根,跟浮塵根,有心王、心所來執受它。那麼這個依處,就是叫有執受。這個有執受裏邊,看小字,“眼等五根”,這是淨色根;心王、心所攝爲所依處。浮塵根,就是我們表面上看得到的那個根。浮塵根就包括整個身體在裏邊了。眼睛、耳朵、鼻子雖然是部份的,但是浮塵根的身根,就是遍身體了。那麼這些都是有心王、心所執爲自己的。你打一下,他會痛;你給他舒服一下,他就高興。這個就叫有執受。心王、心所,心裏邊高興了,所執受的身體也好。心裏邊憂苦,身體也會受損失。這個是共同的損益。這個叫有執受——跟心王心所有共同的利害關系。

  

  聲有沒有執受 ?一般說聲沒有心王心所把它執持。因爲它不可執持的。聲說過就沒有了,它沒有辦法執受。所以這裏,聲就是無執受。其他有的地方說,聲也有執受:有執受大種所發的聲叫有執受。這個我感到很勉強。因爲所執受的大種固然是執受的;但是生的聲說它有執受,這有點勉強。因爲聲音沒有痛癢的,就是你身上發的聲音,用什麼東西幹擾它,你也不感到痛。這個對身心沒有什麼大的關系。也有這個說法,執受大種發的聲音叫有執受。按《俱舍論》,聲是沒有執受。

  

  這個“及”,《順正理論》裏有兩個說法:一個是前八界跟聲,全部沒有執受。一個看法,執受大種的聲可以有執受。但《俱舍論》裏邊講的是沒有執受。 《順正理論》有的地方是補充《俱舍》,有的地方也不一定是《俱舍》所同意的,甚至于有的地方跟《俱舍》唱反調的。下邊我們接下去了。

  

  

  

  

  丁十二、叁 能燒所燒門、能稱所稱門

  

  亦所燒能稱者,如外四塵名能斫所斫,所燒能稱其體亦然也。能燒所稱诤者,诤謂诤論,能燒所稱兩解不同,名爲诤論。謂或有說,能燒所稱體亦如前,唯外四界。或複有說,唯有火界,可名能燒,所稱唯重,重者所造觸中重觸也。

  

  昨天“能斫及所斫”的問題講完了。下邊“亦所燒能稱”,就是這個外四界:色、香、味、觸。我們說色、香、味、觸什麼東西呢?就是物質。凡是一個物體,它決定有它的顯、形色;有味道;有它的香,就是氣味;也有它的,觸上去冷的、硬、軟的。每一個物質都有這四個特征:色、香、味、觸。能斫的是斧、刀之類的,當然是由這些物質所成;所砍到的也就是這四種。聲音不能砍,你去把聲音砍了,這個沒有關系,你刀去砍聲音,砍了沒有用。其他的心王、心所更不能砍,它根本不是物質。“所燒能稱”,一個燒、一個稱。燒,就是把它燒掉了,或者把它稱一稱到底好重啊?所燒、能稱的東西,當然也是物質的東西,也是色、香、味、觸四個東西合成的。所以說“亦所燒能稱”。所燒能稱也是唯外四界,一樣的,沒有什麼。“如外四塵,名能斫所斫”;所燒、能稱同樣,體也是外四塵。

  

  所燒、能稱裏邊減掉了“能燒、所稱”,這個東西有“诤”,有兩個說法。有兩個說法就有辯論,就叫“诤”。能燒所稱有什麼诤呢?“诤謂诤論”,能燒所稱有兩個不同的解釋,叫诤論。這裏《俱舍論》把兩個解釋一起拿出來了,沒有說哪一個對、哪一個不對。就是兩個解都可以用。

  

  “謂或有說,能燒所稱體亦如前”,有的人說:能燒也好、所稱也好,它的體跟前面一樣,亦是四塵爲體。還有一部論主:能燒的就是火界,其他的不能燒的。所稱到的東西呢?就是觸境裏邊,輕、重、澀、滑那個重,這個才能稱,其他的東西稱不了,沒有分量的怎麼稱呢?有的人就是說:能燒的只能是火,所稱的只能是觸裏邊的重,其他的四塵就不能擺進去。那就是說,能燒的是觸裏邊的火大——地、水、火、風,能造觸;所稱的是所造觸,輕、重、澀、滑裏的重。其他的色、香、味都不相幹。這是兩種說法。兩種說法哪個好?自己去辯論去。

  

  

  

  

  丁十四 五類分別門

  

  從此第十四,五類分別門。論問起雲:十八界中幾異熟生?幾所長養?幾等流性?幾有實事?幾一剎那?頌曰:

  

  內五有熟養  聲無異熟生

  

  八無礙等流  亦異熟生性

  

   余叁實唯法  剎那唯後叁

  

  

  

  

  “從此第十四”,比較複雜的,“五類分別門”。有五個類來分別一切法:十八界,哪五個類?下邊要說。

  

  “論問起雲”,論開個端,“十八界中幾異熟生?”,一個類;“幾所長養?”第二個類;“幾等流性?”第叁個;“幾有實事?”第四;“幾一剎那?”第五。這五個類來分別十八界裏邊,哪些有哪…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