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不是那回事。这是坚硬性的叫地。湿的叫水。这个湿是聚拢来的意思,有聚集力量的叫湿。干面粉散的,你把它加点水,它就聚成一团了,湿有这个功能。暖的叫火,温度了。动的叫风,运动性。轻重,能够称的叫重,“可称名重,翻此名轻”,不能称的叫轻。柔耎的叫滑, 粗强的叫涩,石头地板、水泥栏杆,好的衣服碰上去,几下子就磨烂了。“食欲名饥”,想吃的欲望叫饥,“暖欲名冷”,想暖和了,叫冷。(14A)这个好象奇怪,你讲它干什么?有文章。“饮欲名渴”,想饮水了,这个叫渴。
冷、饥、渴三,是心所欲,非正目触,因有三触,发此三欲,故冷、饥、渴,是触家果,而非是触。今言触者,从果为名。故论云:此皆于因,立果名故。如有颂曰:诸佛出现乐,演说正法乐,僧众和合乐,同修勇进乐。解云:佛出现等实非是乐,能生乐故,从果为名,触亦如是。
“冷饥渴三,是心所欲”,这个冷饥渴不是触,触是碰到的,身所碰到的境界,这个冷、饥、渴是欲心所,想吃饭,想暖和,想饮水,这个怎么叫触呢?所以说“冷饥渴三,是心所欲”,是心所法里的欲心所,并不是“非正目触”,并不是指触。“因有三触,发此三欲,故冷、饥、渴,是触家果,而非是触”,因为有三种触,就产生了三种反应。一个是冷,希望暖和;一个是饥,希望吃东西;一个 渴,希望饮水。触是因,冷饥渴是心所的欲,欲暖,欲吃,欲饮的这个心所法,是果,它并不是触。“今言触者,从果为名”,把它安在触里是依果为名了,把果来做它名字。什么释?有财释。这个大家熟悉了。本来触不叫冷、 饥、渴 ,心所法才叫冷、饥、渴,因为这个触能够产生那个心所法的果,有那个果,自己名字不用,就用这个,有财释。
“故论云:此皆于因,立果名故”,《俱舍论》里边的一句话,因上安立果名。“如有颂曰”,它打这个比喻,因立果名的事情,不单是冷、饥、渴有,其他的地方也多的是。举用一个颂解释,“诸佛出现乐,演说正法乐,僧众和合乐,同修勇进乐。解云:诸佛出现等实非是乐”,佛出现了,当然信佛的人看了高兴,乐。不信佛的要诽谤,不是乐。佛说法,听懂了是乐,听不懂的莫名其妙,不乐。外道气得不得了,那么多人听你的,很气。勇猛,真正修行了。“僧众和合乐”,僧众和合当然是乐了,但是有的人就不安逸了,偏偏搞些不和合的事情来扰乱人家。“同修勇进乐”,一起精进修行,本是乐。但精进修行的时候,有的时候还蛮苦的,早上很早起来,眼睛睁不开,晚上肚子很饿,有的时候也是苦的。
这个乐是什么乐呢?它能生乐的果,即使你修行很精进的时候,好象蛮辛苦了,但是将来果报不得了,这个乐是涅槃的大乐了,常、乐、我、净那个乐。佛出世了之后,演说正法,僧众和合地修行,这个将来决定能证到那个大乐,所以叫乐,因立果名。这个乐、乐、乐!都是果上的乐,果上决定会得到乐。所以他举这个颂,来表示这三个触也是从果为名,果上的东西安到因上来。诸佛出现,不一定是大乐,而出现之后,决定要说正法,正法决定有人修行,修行之后决定证到那个大乐,所以说乐、乐、乐!都是乐!
今天把五根、五境讲完了。明天来个无表色,无表色是色法里边,难度比较高的。你们最好回去预习。我记得成绩好的,大概是南普陀吧,一座就懂了,其他地方要讲两座。第一天讲了,不懂,第二天再提一下,懂了。要求你们一座懂下来,一座懂下来也不难,你回去看一下好了,哪些不懂的明天注意听,那一座就解决问题了。好,今天回向。
《俱舍论颂疏》第十三讲
昨天我们讲了有漏法,色蕴的十一个色讲了十个,还有一个无表色。那么昨天讨论里边有几个问题回答一下。
第一,有漏以什么为体?
有漏法它的具体的体是什么?那就是苦集二谛了。前面说的什么叫有漏?“除道余有为”,除了道谛以外的有为法,就是苦集二谛。灭谛是无为法,所以说苦集二谛是有漏的体。具体的说,苦谛里边有多少?集谛里边有多少?十二因缘打开来,再打开更多。一个意见,烦恼随增为体。一个体,一个是用,这两个是一个东西。苦、集是体,烦恼随增是作用,东西是一个。这两个意见根本不是矛盾的,就是一个体,一个用,没有搞清楚。
第二个问题,“又诸有为法,谓色等五蕴”,佛的报身是不是无为法?
佛的报身也是五蕴,是有为法。佛的报身不是无为,法身是无为。所以这里边搞错了,不是无为法,佛的报身也是有为,有为是无漏五蕴,没有矛盾。
佛的报身有没有生灭?一般说佛的身是常。法身当然是常的,不生不灭。报身是依了法身来的。佛的身是极微细的不可思议的身,不是一般生灭的身。因为佛证到般若的智慧之后,知一切法本来是无生,根本就没有生;但是在众生份上有生。所以这个生是甚深微妙的生。佛的法身是常,所以他的受用身跟他的变化身也叫常。受用身也好,变化身也好,他已经证到法身了,依法身而来的,法身的体是常的。第二个他发的大愿是常的,他的事业恒顺众生,利益众生也是常的,从这个角度说,受用身跟变化身也是常。所以这个生灭,我们不能以世间的生灭来看,众生看到佛有变化。初地菩萨看的佛跟二地菩萨看的不一样,这个是众生份上的的根基的不同。佛本身不好说有什么变化,有什么生灭。
第四个问题,能不能说凡有生灭就是行苦?
这个当然了。我们说有生灭的法,主要是指苦、集二谛了,那当然是行苦。行苦就是苦的根本,所谓坏苦,所谓苦苦都是行苦里生出来的。我们说道谛,昨天不是有人说了吗?道谛也是生灭的,不能说苦,因为道谛是引乐的,它最后的结果是乐。昨天我们不是有个颂:“诸佛出现乐,演说正法乐,僧众和合乐,同修勇进乐”,这是乐,不能叫苦,因为它不引生苦的。
下边还有一个,蕴属取,如何理解?
这个我看不难,大概你们钻到牛角尖去了,拔不出来了。蕴属取,它的举的例:帝王臣,这个臣民是属于帝王管的,属于他的下边的,要听他话的。这个五蕴属于取的,受取的摆布的,就是取——烦恼要怎么怎么的,他要跟了烦恼跑的,那么就是取蕴了。这是从属的关系,一个是主,一个是部下,这个蕴要听这个主的话的。有漏的取蕴,就是受了烦恼的牵制的,不能自在,为什么行苦?行苦就是烦恼业拉你一起跑,休息一刻儿也不行,它叫你跑那里就跑那里,鼻子给人家牵起走的,那就是苦嘛,不自在的苦。好了,大概这样子。
另外有没有啥问题?有为法的体?
有为法的体 就是五蕴。造作是它的用,体用要分清楚的。有漏法,烦恼随增是它的作用,这不是体,体就是苦集二谛。体就是具体的东西,拿得出来的东西,作用是拿不出来的——共相。一个自相,一个共相,自相可以拿出东西来的,一个具体东西拿的出来的。共相,你说一切法无常,你拿个无常给我看看,只能从具体东西上表现出来。叶子春天是绿的,夏天是茂盛的、开花的,冬天是掉了,没有了,成了枯枝了,那个是变化。从这个里边看出它无常来,那么你还是从树上看出来的。假使没有东西,无常哪里表现出来?无常就表现在具体的东西上,一个自相,一个共相,这个要搞清楚。我们说体,一般就是有东西的 。下边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吧。
今天讲得比较是要痲烦一点。昨天说,色蕴里边十一法,五根、五境、无表。五根、五境,一般说都是好懂的,没有什么大问题。就是分析的时候,象声里边,什么有情名,有执受大种为因等等,这些法相名词把它搞清楚就解决了。把它表一画,把它的法相用现在的语言一说,不会有什么问题。下边就是无表色,无表色是比较困难,我们这里就是开始。
这十一个色法要记住,五根、五境及无表,这是色蕴里边的十一个法。这里边还有两个色,一个就是色蕴的色是总的,一个是五境的色。一般这十一个总的色是蕴色——五蕴里边色蕴的色。一般色、声、香、味、触的境的色叫处色,十二处的色。这个范围有大小。假使人家问你:“色是什么?”那你不能回答,你先问他:“你问的是蕴色,还是处色?”你问的是处色,那么“色二或二十”,可以把这个讲给他听;如果是蕴色,那就是十一个:五根、五境及无表。假使你不问的话,你说色有二个或者二十个,说了一大堆。他说你错了,怎么?色里边还有五根、五境,五境里你光说了个色境,还有声、香、味、触,还有无表色,你怎么说了一个?十一个里边说了一个,不及格。那就是错掉了,把总的跟分的没有分清。
所以我们回答问题,先要把法相懂了,要看他问的哪一类的东西,才能回答。如果你糊里糊涂地回答,肯定辩论的时候会输掉。你现在输掉,难为情完了,过去在印度如果输掉了,头要砍下来的,或者这个庙要充公,送给人家,那这关系到整个正法的命脉,就不能糊里糊涂。下边是无表色。
辛三 释无表
从此第三,明无表色,于中有二:一、正明无表,二、明能造大种。
壬一 正明无表
且初第一,正明无表者。颂曰:
乱心无心等 随流净不净
大种所造性 由此说无表
…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