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P68

  ..续本文上一页糊涂。那么愚痴、愚昧,它有三种。

  

  “或愚心所,总执为我”,我们说“愚”,愚什么?一切外道也好,凡夫也好,尤其是外道,他总执为一个我。有的人说是心所——在思想的东西是我,有个说身体是我,有的说综合的体是我,这样子总认为有个我——补特伽罗。有一个人拿来一篇文章叫我看,我实在没有工夫看。什么灵魂啥东西,那根本不是佛教,不看还好些,看了反而耽搁时间,没有那么多时间看这些东西。总执一个我,佛要破我,就是看你迷什么东西?有些人对心所迷,认为心所是我的,把心所执为是我的,给他说五蕴,五蕴里四个蕴都是心王心所。你说的心王心所是我,我是一个,那我们说至少有四个,五蕴里边识蕴、受蕴、想蕴、行蕴都是心王、心所,四个,那“你”有四个。而识蕴里边有六个,想蕴里边又有很多,受蕴里边也很多,行蕴里边更多,那么到底你有几个?如果你说你有几十个,那怎么叫“我”呢?所谓我者,是一个,唯一的是“我”,你有几十个“我”,也不称其为“我”了。

  

  所谓我的含义,第一个是常——灵魂,总是流转生死,总归是存在的,不会消灭的,这个耶稣教也好,其他的教也好,都是认为灵魂是永生的,地狱永远是地狱,天堂的永远是天堂。这是常。第二个是自在,我就是听我的,都是我说了算,我有自在权。第三个是一,我就是一个,不能说一百个我,那成什么我了?所以说我的意思,最起码的有常、自在、一。

  

  这里就破了它这个。我们前面十二因缘,就是破我的。既不常的——有生灭的。也不是自在——业感缘起,烦恼造了业,感这个果,你一点也没有自在,造什么业感什么果,你没有参加一点权力;你造了恶的业,你想生天,享福去,不可能,把你拉到地狱去了。这个是听不了你指挥的,这是没有我的,不自在的。那么一,有那么多的五蕴,到底哪一个蕴是你呢?亦破一。迷心王心所是我的,以前欧洲有个哲学家——笛卡尔:“我思故我存”,这个我就是能够思考问题的,就是心所法。怎幺破这个呢?你说心所法是你,心所法里边有受想行等等,哪一个是你?根本不是一个。“以五蕴中,一蕴是色”,物质的色蕴只有一个;有一个蕴是心王;分别心所法的有受想行三蕴,受有各式各样的受,想有各式各样的想,行蕴里边更多,心所法有四十四个,那么你说你有多少个“我”呢?所以用五蕴的说法来破他的执。“故说五蕴,能破彼执”,迷心所为我的给他说五蕴。

  

  “或唯愚色,总执为我,为说十二处”,一种人执色身是我,这个世间上最普遍的:这个色壳子是他。这个色壳子:十二处,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都是色法,如果你执色是你的话,给你说十二处。十二处里边,十个处是色,唯意、法两处不是色。“故说处门,能破彼执”,你说色是你,那么你起码有十个处,每一个处里边又分很多东西,那你有几个?那又破掉了。

  

  还有一种,他既迷色,又迷心——他认为那么多的色,那么的心是我。对这样的人说十八界。十八界里边,“广说色心,十界是色,余八是心”,那你迷心也好,迷色也好,总的给你说,心有八个,色有十个,那你到底有几个?每一界里边又分了很多,越来越多了,你这个“我”就靠不住了。“故说界门,能破彼执”,这是一个愚。

  

  愚心所的,愚色的,愚心色——两个一起愚的。愚心的,给他说五蕴。

  

  

  

  

  根亦三者,谓上、中、下根。上根聪利,说略便解,为开五蕴。中根稍迟,说处方解。下根最钝,要须广说,故为谈界。 

  

  根器有三种,上根,中根,下根。上根很聪明,“上根聪利,说略便解”,说个五蕴很简单,马上就懂了,开悟了,五蕴没有我嘛,“照见五蕴皆空”就完了。一切苦厄都没有了,“为开五蕴”。“中根稍迟”,中根钝一点,要说的多一点了,说十二个处,他就解了。“下根最钝”,下根的人,你给他说得少了不行,说中等也不行,要说广的,十八界。我们现代的人,书越来越多了,知识该越来越丰富了,很多人就认为现在进步了,比从前聪明。实际上是笨了,你弄那么多书就是笨了;聪明的人,两句话就解决问题了,一大堆,图书馆里什么,什么,哎呀,这么多,一辈子都看不完,不是知识丰富了,笨透了。以后书还要多,还要笨了。

  

  

  

  

  乐亦三者,为乐略中及广文故。如其次第,说蕴等三。

  

  下边是“乐”,意乐心。有的人欢喜略略的,一句阿弥陀佛,其他都不要了。欢喜略,给他讲五蕴。欢喜中等,太略了他不够,太广了他受不了,给他说十二处。欢喜广的,越多越好,知识丰富,给你说十八界。所以“如其次第,说蕴等三”,说蕴处界的理由很多,不是无缘无故说的。因为愚的有三种,根器有三种,意乐心三种,所以要说蕴,说处,说界。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今天是讲得比较多了,回去要好好地看一看。作业题恐怕也很多,有些不必要的事情可以少做些,好。

  

  

  

  

  

  

  

  《俱舍论颂疏》第十六讲

  

  

  

  

  昨天讲了粗细门;还有为什么要讲蕴处界三种。讨论的时候有两个题,这两个题我看是很简单的,不晓得你们怎么搞不通。

  

  五蕴里边的粗细门,受、想、行、识四个蕴跟色蕴有别——其他的四个门一样的。就粗细门,色蕴里边有:有见有对,无见有对,还有无见无对。这个受想行识是没有的,那么它们的粗细怎么分?这个你们看看表,我画好了。那是很简单的事情,在第十一页顶上(本书第198页),受等四蕴,它的粗细门。粗的,依五根的受想行识都是心法:心王或心所,它依五根生的,就是跟前五识相应,这就是粗。依意根的,跟意识相应,那就是细。这个很简单,没什么说的。

  

  还有上地的细,下边的粗,这是就三界九地相对而言的。欲界是最下的,上边是初禅;初禅对欲界说是细,对二禅说是粗;二禅对初禅说是细,对三禅说也是粗。这样一层一层上去,这粗细门我看没啥问题,不晓得你们的问题在哪里?

  

  

  

  

  第二个,无为法非同类因,不成生本。

  

  无为法不是同类因。生本义它讲了两个,一个是同类因,各生自等流果,这是生本。另外一个,就是无为法能作所缘,也能生起心、心所法,也属于生本的意思。界若作“种族”解,就是生本的意思。它又有二层意思,一个是同类因生等流果是生本;一个是作所缘境,能生心、心所也叫生本——这个生本范围比较宽。生本属于界的一个意思。界的另一个意思——种类,十八个种类,那更没有问题了,无为法也是十八种之一,可以包进去。我看没问题。

  

  可能问题就在这里,就是看文的时候有点混淆。我们要把总的体抓住。它就是说,受想行识四个蕴跟色蕴不一样,后面的四蕴,肯定指的是受想行识,不会把前面的色包进去,色是色法,不能跟心相应的。所以说色不能依五根,也不能依意根,也不能跟前五识相应,也不能跟第六识相应。只有受想行识。

  

  四个蕴里最后一个识蕴,识蕴里什么可以跟五识相应?第六意识可以跟五识相应,因为眼睛看的时候,同时也生起个意识,它能分别这是什么东西。如果单是眼识,看到那个东西就完了,一切联想生不起来的。你看到这个,认得它,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什么什么什么, 那都是意识的作用。所以说意识同时生起来,跟五识相应也可以的。跟五识相应的,受想行更不要说。五识生的时候有受,看到好看的它欢喜,看到不好的它不欢喜。有想,它把外边的境摆到心里边来,取那个像。还有行蕴里边其他的心所法,思、触、欲等等,或者贪,这些心所法都能够起来。四个蕴都可以跟五识相应;也可以跟六识相应,因为依意根的。依五识相应的,依前五净色根的,那叫粗。把文字看透也没有什么问题。这些不是难的问题,前面辩论这一节倒是比较困难一些。像这些解个名相而已。我们接下去。

  

  

  

  

  昨天“愚根乐三故,说蕴处界三”里边,还有一个没有讲。“愚”,是愚痴、无明。根是什么?“根”就是我们的根器,也就是善根,就是信、进、念、定、慧。信、进、念、定、慧深厚的,就是根基好的,利根;信、进、念、定、慧中等的,就是中根;信、进、念、定、慧一点点的,甚至没有的,那就是钝根。就依这五个法来决定他的根。简单说,这个根就是五根。还有一个“乐”是什么?在心所法里边,是胜解为体。这个胜解心所,决定:这个好、欢喜这个、欢喜那个。这是愚、根、乐三个的体,愚什么?就是无明;根就是五根;乐就是胜解心所。

  

  这个就讲好了 ,下边是明蕴废立。

  

  

  

  

  戊一 正明蕴废立

  

  从此第三,明蕴废立。就中有二:一、正明蕴废立,二、明蕴不摄无为。

  

  且初正明废立者。论云:何缘世尊说余心所,总置行蕴,分别受想为二蕴耶?心所有四十六,唯除受想,余四十四入行蕴摄,名余心所。颂曰:

  

   诤根生死因  及次第因故

  

  于诸心所法  受想别为蕴

  

  

  

  

  第一个“正明蕴废立者,论云”,他问题怎么提?《俱舍论》里边自己提:“何缘世尊说余心所,总置行蕴,分别受想为二蕴耶?”这个问题我们也会想起来,不晓得你们想起没有?所有的心所法都在行蕴里边,但是受心所一个,开一个受蕴;想心所一个,开一个想蕴。这是什么原因?所以它特别重要,重要在哪里呢?心所法一共有四十六个,除受蕴、想蕴,四十四个都在行蕴里边,而受蕴、想蕴各是一个蕴,这是什么原因?我看其他的书都没讲这些。 《五蕴论》也好,《百法明门论》也好,都没讲这些问题。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

  

  “…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