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道理看清楚之後,要從斷煩惱下手。
所以說,業報——當然,重的業報,障你道的要修忏悔法,不使它障道,而真正證了果的,他卻是願意把業受了,免得以後障住他的修行。這個就像我們以前的世高法師——安清,當時我們開始的初期的翻譯家。他是安息國的太子,他修行快成就了。他知道自己有命債,債主在中國——那個時候他已出家了,他也是太子身出家的——他就跑到中國來還債。他跑到中國來,長安這個地方,他跟店老板說,他說:“今天出去要被人打死的,但是你不要把那個人抓起來,那是我的冤家,把我打死之後,這個冤就還掉了。如果把他抓起來,把他判死刑了,這個冤還還不清,以後還要拖下去。”這個店老板不大相信:“這個出家人怎麼說這個話呢?”他就看看到底什麼名堂。
他出去之後,店老板就跟到後面看,就看到安世高那裏——跑到一個地方,正在吵架,一個年輕人拿把刀,看到這個出家人來了,他眼睛特別紅,馬上一刀就把他殺死了。把他殺死了,這個店老板一看,果然這個和尚說的話應驗了。當時他殺死之後,大家轟動起來了:“這個人你殺和尚!”要把他抓起來,這個店老板出來了,他說:“哦,不要抓了,這個和尚說了的,他是還債來的。如果他抓起來之後,債還還不清。他已經說了,不要抓他。”這個事情就解決了。
這樣子,他死掉之後,還是投生到安息國,又做太子,又做太子身出家。出家之後,又到中國來還債。這一次他跑到長安之後,就碰到個老人。老人對他很客氣,接待他,這個老人是誰?就是以前那個殺他的青年,因爲他們過去債已經還清了,就沒有仇了,看到安世高生歡喜心了。那個時候,有仇的時候,莫名其妙地看到他一股火的,一刀就把他殺死。那麼,債還清,就不一樣了,對他很好,招待他等等。
他又去住店。住了店之後,有一天跟店老板又說,他說:“我今天出門可能會被人家打死,還是不要抓那個人。”那麼,他那天出去之後,就在路上走,後邊一個農民挑了一個重擔子,大概有什麼要事,急急匆匆地往後邊趕過來。剛跑到他後頭,這個擔子後邊擔的那個東西掉在地下了,那麼前面很重,一下子這個扁擔就往前面打過來,將好打在他頭上,也是一扁擔就打死了。那麼就出命案了,要抓起來,結果他是還債的,也就算了。
那麼,第叁次又來,就是弘法。所以說,真正修行成就的,他是這個債還了算數,業債他不在乎。而重點注意的是要滅煩惱,煩惱是賊,非要跟它鬥不可。這個《廣論》裏邊就講了很多,如何跟煩惱鬥。煩惱出來之後,一定要認得到:“它是要害我的,無始以來地獄的苦、餓鬼的苦、畜生的苦,都是它造成的。這一次它來了,我不能讓它再放肆,決定要把它抓住,把它滅掉”,這樣子跟它鬥。那這個就是我們真正修行的重點在此,不像外道,從業上下手。業是力量也不大的,還了就還了,不還的話,你修忏悔法也消得掉。
“貪瞋癡等惑”(這裏是“感”寫錯了,大家改一下,“貪瞋癡等惑”)。這是煩惱。談煩惱,重點——我們學過《廣論》 、 《廣五蘊論》 、《百法明門論》,根本的煩惱——貪、瞋、癡、慢、疑,加上五個不正見,這是大煩惱。“一一極可怖”,這些貪瞋癡等,這些煩惱極可怕,是最大的冤家。
“貪如面入油,如蜂如魚等。”這個面粉裏邊摻了油之後,那要把這個油從面粉裏邊拿出來,是沒有辦法的。貪心,我們起了貪心之後,要從悭貪裏邊解脫出來——假使你貪著一個事情,執住了,要勸他不要貪的話,那絕對是困難的。我們說年輕人,如果兩個——男的、女的在談戀愛的時候,你給他講什麼出離,不淨觀,他聽不進去,你如果把他的那個對象奪過去了,他跟你拼命的。一些流氓阿飛,他們的武鬥、殺人等等,很多是爲了這個事情,也有爲了賭博的,也有爲了女人、對象的,等等,這是貪心一起,是沒有辦法拔掉的。
“如蜂如魚等”,蜂,就是說,吃那個蜜了——這個蜜,我們抓蜂子的這個蜜,都是用膠水粘住的,你一吃的話,就給粘在膠水上,那就跑不掉了,但是,它爲了貪這些蜜,它情願粘住。那麼魚也是一樣的,爲了吃一點小小的魚餌,就把嘴給人家鈎住。這都是貪一點點東西,就是把生命都犧牲掉了。
“毒食刀上蜜”,毒食,這個東西是有毒的,味道似乎是很好,但吃下去就七孔流血,中毒而死。那你貪這一點味道,一會兒就死掉了,這個也是劃不來。“刀上的蜜”,你去吃刀上的蜜,把舌頭要割斷。這些也是一個愚癡的事情。
“淫女軟賊等”,或者貪那些淫女,或者貪什麼軟賊——這個賊不是硬的,軟的——名聞利養,《大智度論》裏邊有這句話:利養如賊,壞功德的根本11。這是軟的賊,不是拿刀槍要你命的賊。這些賊是名聞利養,是壞人的功德的,等等這些,都是貪心的對象。這是說貪的害處。
“瞋恚心粗猛”,這個瞋恚的心,又粗又厲害。“猶如不治火”,不治火就是不能救的火,就是森林的野火,這是救不住的。以前我們大興安嶺燒火,燒了一個多月,救不住,只有燒完爲止。這個瞋心起來也是這樣子,你要勸也勸不住的,只有瞋心發完了就算數。但是,這個不治火卻是破壞得厲害,把自己的功德燒完了。
“損害于自他”,不但害自己,也害他,瞋恨心起來要斷人命。對自己來說,你假使過去有很多的功德,或者做了很多好事,這個瞋心一起的話,全部燒完,還得下地獄。那麼瞋心是更厲害了,貪還是文明一點,瞋就是粗猛的。“無明貪瞋等”,“無明”,就是癡,癡就是貪的根本,貪瞋總是從無明來的,無明一斷,貪瞋就沒有了。無明、貪、瞋、癡這些東西,不但是破壞自己,也破壞人家。
這個我記得海公上師說過一個公案。他說無明比較細看不出來;但是貪瞋從無明來的,有貪、有瞋就顯出有無明。過去有一個人——就在《講記》裏說的吧——他去參訪一個禅師,他是很恭敬地給他磕頭、頂禮,結果反而罵他一頓。他問禅師:“什麼叫無明?”那個禅師無緣無故地把他痛罵一頓,一直把那個人罵得大發脾氣,這個禅師說:“這個就叫無明。”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無明是很微細,你看不出來,但是無明的表現,就在貪瞋裏邊表出來了——現在你瞋心來了,那就是無明在裏邊起作用了,那你說無明無明,就是這個東西。我們老修行也經常說:“這個人無明火很大”,脾氣大——無明大,就是(笑)。那無明就是說從瞋裏邊表現出來,也有從貪裏邊表現出來,那假使不表現的時候,就看了沒有東西一樣,實際上它隱在裏頭。
“壞自他壞戒”。破壞自己,自己有了貪瞋癡,當然是功德沒有了,造了很多的罪,後來要受苦了——當下要受苦,後輩子還要受苦。壞他,你作了,自己煩惱,也惹起人家的煩惱,把他的那個功德也燒了——假使他瞋心起了,功德也燒了,將來下地獄了,那不是壞他嗎?壞戒,有了貪瞋的話,就會壞戒。我們說,很多人,他壞戒並不是說他願意破戒,就是當時這個環境造成的煩惱熾然不可收拾,他才壞戒了。所以說,這個壞戒,主要是煩惱,沒有煩惱的話,每一個人,他自己不會願意作這個壞事,作了壞事就壞名氣了,就不好聽了。尤其是佛教徒,出家的,哪一人願意受這個壞戒的惡名字?很難聽的了。但是,壞戒的是不少,就是煩惱起來之後,他就止不住。
所以說,平時對煩惱應當要嚴峻地對待,不要把它發展。這一點我們經常說的,也是煩惱一起來,你不一定——當然,你是凡夫,不能把它斷掉,要把它降伏也不一定容易,那就是說,把煩惱的過患要好好地看,煩惱一起來:這是貪,貪心起了之後,有什麼害處,什麼害處——把這個害處跟貪心聯系在一起,每一次要出來,就把它罵一頓:“這是害處,害處!我決定不能聽你的話,決定不上你的當”,這樣子一次一次地,每一次出來,這樣子給它聯系起來,它的力量就會弱下去。如果它出來之後,你自己止不住,就聽它的話去做壞事了,一次、兩次做,滾雪球,越滾越厲害,將來貪瞋弄得不可收拾的時候,就會破戒。所以說,一定不能放松,讓它去發展,一定要把它抑製住,能抑製多少抑多少,這樣子下去的話,一次次搞,即使它沒有斷掉,它的力量會衰弱下去。這是慢慢地損壞它的力量,你一時斷不了,把它損(缺)——它力量不大,你可以止住它,力量太大了,你止不住了,所以,這些呢,斷煩惱的一些方法,一定要自己抓住。
“衰損失利譽,鬥诤增惡死,他生墮八難。”有了煩惱的話,一切受用都要衰損、衰退了。本來是大富的,會窮下去;本來是高官的,會給人家貶下來;本來是身體很健康的,會衰弱下去,等等,衰退。“失利譽”,這個在《廣論》裏邊就是說,它是這樣說的:以前對你有利的人,因爲起了煩惱,失去信用之後,他就不相信你了——是這麼一個解釋。“鬥诤”,有煩惱當然鬥诤。“增惡死”,鬥诤增加你的惡行,最後甚至于會死掉,這個是——互相鬥爭麼,不是死掉了嗎?那麼這一輩子死掉了就完了嗎?也不完,“他生墮八難”,將來投生的時候一般都在不好的地方——“八難”。八難包括有叁惡道,即使不是叁惡道的話,那在一個沒有佛法的地方,不能修行的地方,都是最苦的地方——“叁塗八難”,不是我們在念顯教裏的功課本裏經常說起的,這是不好的地方,不能去的地方。如果你煩惱熾盛的話,現輩子受了很大的苦,將來還要墮八難去,那就是很麻煩的事情。“使我大憂苦”,煩惱起來之後,使這個人生極大的憂苦。假使偷盜的賊,他就是,他搶劫成功了,但是他是不是很放心地享受呢?提心吊膽的,就怕哪一天抓住了會槍斃去,不會很舒服的。作了壞事的心絕對不坦然的——大憂苦。
“住于我心中,以我作奴婢。”這個煩惱,它住在我心裏邊——煩惱,是心所法,在心裏邊的——它住在我心裏邊,我接待它,等于說是旅館,開了個…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