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1.1 什麼是西藏佛教的前弘期?後弘期?
末學恭答:從第一代的松贊幹布到後來的遲惹巴瑾,這個兩百多年的中間,西藏的佛法大盛,從沒有到開始有,再到不斷地興盛,這一時期是寂護論師跟蓮花生大師他們創立的,叫西藏的佛法的前弘期。後宏期,是指西元八百年代左右,朗達瑪滅佛之後,阿底峽尊者入藏之後建立起來的,稱噶登派。後來噶登派裏邊又分出薩迦、迦舉等等。
1.2 略述宗大師簡曆?
末學恭答:宗大師1357年,降生于青海的一個宗喀的地方。叁歲的時候,從迦瑪巴授了居士戒。六、七歲的時候,跟東珠仁欽出家。七歲的時候,宗大師受沙彌戒,他的名字就是賢慧稱吉祥,那就是洛桑紮巴。二十九歲受了比丘戒。在叁十二歲之後,他因爲看到西藏當時佛教的衰敗,就是不從戒侓,戒律頹廢,他要重興佛教,要從整頓戒律下手。從這個時候起,他就開始整頓戒律,嚴格的戒律,也是開始形成格魯派的教派了。四十六歲的時候,就造《菩提道次第廣論》。五十歲的時候寫的是《密宗道次第》,五十九歲的時候,他因爲有些人要學法、要修法,對這個《廣論》辯論太多,那麼又寫了一部《略論》。宗大師一生從事正法的教授,重新整頓了藏地的佛法,也建立了一個系統性的殊勝的求佛之道,引導後人成就正果。
1.3 宗大師何時寫《廣論》此書總源何經何論,別依何經何論,有何特殊價值?
末學恭答:這個《廣論》是整個的代表宗大師在顯教方面的成就。它是有體系有系統地把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全部地按照次第講下來的。這個菩提道次第它的依據,一個是,遠的是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近的是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實際上,它是這兩個爲主,其他的一切的佛經,《瑜珈師地論》、《中觀論》等等,都是它的依據。還有很多,就是阿底峽尊者噶登派裏邊的祖師的那些口訣,都包含在這個菩提道次第的裏邊。就是包含的很多,一方面是一切佛經,叁藏,都在裏邊,還有噶登派的傳承祖師的語錄、口訣都在裏邊。在學修過程當中有一定的次第。從淺入深,從下而上,慢慢地循序漸進,一切法有次第,就得方便善巧,沒有次第,就是沒有方便。
1.4 海公上師集科頌爲什麼?
末學恭答:對于初學的人,宗大師造了一個《略論》。《略論》講修行爲主,那些教理的辯論就略掉了。但是這個還是要專修的人,像西藏是喇嘛,專門出家的搞的。但是其他的呢,漢地的人對西藏的教派不熟悉,而且有時候一些在家的時間也沒有。那麼海公上師就編了這個《科頌》,它是綱領性的東西,把這個菩提道次第論的重點都講了。同時還有一個關系,論是開解的,開解的論它是太多,內容太多,修的時候不能那麼多一起修。修的時候要頌來修的,要略的頌。略的頌要把裏邊主要的意思拿出來修,這個科頌也是重點在修的。所以說,在修行的時候要用這個科頌。這是有利于真正學法修行的人,那就是當時近慈寺的那些出家弟子們。對那些在家弟子呢,一方面是學教的時候可以簡略地學,修行的時候也可以照這個修。所以說,海公上師就寫了這個科頌。
1.5 詳釋“加持”涵義?
末學恭答:加持的含義,其中"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佛菩薩的力量,任持自己拿的力量。如同西藏的一些祖師們經常說的,如來的大悲,佛菩薩的大悲心跟衆生的信心,兩個合攏來了,就是加持。
1.6 爲什麼稱宗大師爲第二法王?
末學恭答:法王就是佛,釋迦牟尼佛是*輪王。之所以稱宗大師爲第二法王,是有原因的。就是說,佛,釋迦牟尼佛一代的時教,四十九年說法,裏邊有人天乘的,二乘(聲聞乘、緣覺乘)的,波羅密乘(大乘)的,也有顯的,有密的,這是佛全部說了的,都是佛一個人說的。後來的大菩薩,大祖師,他就是說,有的弘揚顯教;有的弘揚顯教的性宗,講空性方面的;要麼弘揚瑜伽的,講緣起的,講唯識的;要麼是弘揚二乘的;或者弘揚人天乘的;要麼是弘揚密宗的,對顯教不大講的。而宗喀巴大師把佛的一代時教,大小顯密全部講完。這個跟佛的功能相仿,所以稱宗喀巴大師--第二法王。並不是說其他前面的祖師不如他。這是從講法的完整的方面說,他跟佛兩個恰恰是相同的。所以,釋迦牟尼佛第一法王,宗喀巴大師就是第二法王。我們皈依第二法王。
1.7 什麼是所求的身、口、意叁悉地?
末學恭答:?"身、口、意叁悉地"的含義爲:悉地就是成就,身的悉地,最高的成就。叁身,法報化叁身,這是佛的叁身。口的成就,四無礙辯。意的成就,大智、大悲、大願,文殊菩薩的智慧,觀音菩薩的悲心,地藏菩薩的大願等等,這就是意地的功德。還有這個斷的功德,斷煩惱的功德,斷習氣的功德,都是意地的功德。這個身口意叁種成就,都希望我慈悲,加持我能夠成就。
1.8 印藏修行主要分幾派?
末學恭答:印藏在這個教理方面分兩大派。他們一般最尊重的是《般若經》。《般若經》又分廣般若跟深般若。
1.9 何爲廣般若、深般若?
末學恭答:廣般若講緣起,深般若講性空。廣般若相當漢地的相宗,深般若就相當漢地的性宗。漢地的教派,律宗,唯識宗,俱舍宗,還有華嚴宗等等,這屬于廣般若的。天臺宗,叁論宗,還有禅宗等等,屬于這個深般若的。這是性宗、相宗的兩種。印度就是叫深廣兩般若,深般若也叫中觀派,廣般若也叫瑜伽派。
1.10 釋《菩提道次第廣論》名?
末學恭答:"菩提道次第","菩提"是梵文,就是"覺"。這裏所指的菩提,指的是佛的無上菩提。"菩提道",就是要達到這個菩提的果,那麼我們必須要經過修學的一個過程。在這個完整地從凡夫一直到最後的圓滿的佛果,這個修學的過程就是叫菩提的道,這個道就是這個學修的過程。在學修中間要有次第,學修過程當中必須有一定的次第。從淺入深,從下而上,慢慢地循序漸進,不可以跳躍,也不能缺略,也不能混亂,這個就叫菩提道次第。“廣”則是說包羅一切和修菩提道次第相關的廣博的知識都包含其內。
1.11 何謂薄伽梵?
末學恭答:"薄伽梵"就是世尊。薄伽梵是梵文,這叁個字包含六個意思,多意不翻。其六種含義爲:1)世尊,珍貴的意思--世尊就是珍貴的意思,世界上最尊貴的;2)自在的意思;3)熾盛的意思;4)端嚴的意思;5)名稱的意思--名稱就是名氣好;6)吉祥的意思。
1.12 何謂滅戲論?
末學恭答:。"戲論"的意思是,世界上的一切法,有高就有低,有生就有滅,有常就有斷,有一就有異,有來就有去,這些都是戲論。在龍樹菩薩的《中觀》的開頭的那個頌,"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來不出。"把一切戲論,這個就是一切戲論的中間的最基本的範疇的這八個都否定掉了,就是"滅戲論"。釋迦牟尼佛是已經在菩提道上成道之後,真正的、一切的宇宙真理全部得到了,一切戲論全部是滅掉了。所以說,滅諸戲論的祖,最大的祖,釋迦牟尼佛。這是深觀派的這個祖師的第一代還是佛。
1.13 何謂莊嚴、頂嚴?
末學恭答:"莊嚴",我們的人頭上戴一個花,或者戴一個什麼珠,或者戴一個什麼東西,金剛鑽之類的,做裝飾品,感到很莊嚴。我們這個南洲的莊嚴是論師。有了論師,像世親菩薩這樣的論師,那是我們南瞻部洲的光榮,是它的莊嚴。"頂嚴",頂上的莊嚴。莊嚴有戴在身上的,有戴在項頸上的,在頂上的莊嚴是最高的莊嚴。印度的王,他頂上一個珠,這是世世代代傳下來的,是最高的莊嚴品,是不能丟的。那麼,這個頂嚴是最殊勝的莊嚴,我們在南洲的最殊勝的莊嚴,是叁尊,就是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龍樹菩薩。
第2講
2.1 何謂中道?
末學恭答:中道就是我們在佛法裏邊的中道法,就是緣起性空的道理。所謂中,就是真真實實,遠離顛倒的,不落兩邊。正因它是真真實實的,遠離顛倒的,才是不落兩邊。如果它有不正直,有這個顛倒夾在裏頭,他就不能處中道,不是落于空,就是落于有。這個中道,是佛的緣起性空的根本的法則。
2.2 廣行派和中觀派的中觀是否相同?
末學恭答:廣行派從這個唯識的那一個方面進去,它就是用叁自性。這個遍計所執性是虛妄的,不實的;依他起性是緣起法;圓成實性是真實的本來有的。那麼從依他起,緣起法裏看,這個依他起的、虛妄的法是沒有的--非有。而真正真實的圓成實性不是沒有,是有的--非無。所以說,非有非無就是不落兩邊,這是中道。那麼,在這個中觀派的裏邊看起來,那就是--這個裏邊講的更深一層了。他就是說,緣起當下就是性空。因爲它是本自性空,才能做各式各樣的緣起。如果自性不空的話,就變不出東西來了。那麼,正因爲自性是空的,所以緣起。也就是因爲它是緣起,可以證明它沒有自性。因爲它一切法都是靠因緣和合而成的,你離開一個因緣的話,它就要變掉的。那麼,這就是緣起性空的。這個中觀見也好,那個瑜伽的中道觀也好,都是進入實相,這個實相印,真正的佛的緣起性空的道理。這兩個派都能夠進入中道。
2.3 爲什麼說“能成衆德之體”是師?
末學恭答:然後,我們再說"能成衆德之體具恩師"。這個"衆德",從因上說,戒定慧的功德,這是最根本的。從果上說,斷智悲的功德。那是最總括的。就是因上我們要修戒定慧,果上我們要得到斷德、智德、悲德。從果上來說,斷的功德,智慧的功德跟悲心的功德都能夠具足。這樣,因果的功德都能夠使我們成就的體,就是我們具足大恩的師父。能成就我們一切功德的體,就是我們現在具足大恩的師。因爲,我們從他那裏知道有叁寶,知道皈依叁寶,也知道依法修行,這是從師那裏得來的。這是特別從感恩的這一方面說,這是恩是特別大的。所以,這…
《菩提道次第科頌 思考題解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