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 思考題解答▪P8

  ..續本文上一頁樣的有情,包括地獄餓鬼畜生,都是過去的、現在的父母,不一定是未來,都在過去或者現在做過我父母的。

  。"父母生養教,悲流恒無盡",父母對我有什麼恩呢?父母生我下來,大恩。母親十月懷胎很麻煩,現在很多的母親就不要胎了,打掉了。如果我的母親把我打掉了,我不可能生到現在?她沒有給我打掉,那就是生下我來就是大恩了。生下來還要養我,還要教我。父母花錢才教我的,所以說,"父母生養教 悲流恒無盡",她的悲心就大河一樣,沒有完的。

  16.8 思維自己對現生父母之恩觀起與否?報恩之心生起沒有?生起以後該怎麼辦?

  末學恭答:父母之恩,實在無法報答。從十月懷胎,到出生成長,父母沒有一天不在無微不至地關心著我,照顧著我。即使我在異國他鄉,依舊充滿牽挂。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叁春晖。我只是寸草,無法報答父母陽光般的恩情。很慚愧地說,在遭受逆緣的時候,才會想起父母的恩德,在順境中很容易會迷失,自我膨脹。我正在努力修行,能夠任運生起報恩的心。生起後,會更加堅定地修行,對于父母最大的恩,就是能夠有朝一日,引導他們出離生死,讓他們永遠喜悅和甯靜。而如今,只能跟他們交流學佛經驗,講講我對修佛的感觸。我在修佛過程中的點滴進步,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對他們親近佛法有好的影響。在修行時都觀想他們跟我一同忏悔、祈福。這種觀想,也擴大到衆生。

  

  第17講

  17.1 分析七重因果內不同層次,慈心悲心在中屬什麼地位?此二者爲什麼次第不定?

  末學恭答:在一般的次第,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那麼,先是慈心,後是悲心,這裏,先是悲心,後是慈心。知母念恩報恩,就是說對母親,這個知道一切衆生是我的母親,母親對自己有極大恩,那麼自己要報恩。那麼,就對一切有情生起一個極好的印象。那麼,接下去,當然,就是要修慈心了。因爲母親對我那麼好,我就要使她安樂,使她歡喜,那麼就是慈心。這裏還有一種說法,是說注意悲心,因爲這個悲心是一切成佛的功德之母,菩提心也從悲心生,一切功德也從大悲心生。一切善根,善的功德,都從悲生起來的,慈這個功德也是從悲生起來的。就是先觀悲,悲心生起之後,慈心、其他的一些功德都能生起來。

  17.2 什麼叫所緣行相?

  末學恭答:修行時,我們在觀想的時候,所緣的境,就是我們觀想的那個境。假使緣一切衆生,要慈心,把這個一切安樂要給他。"行相"就是我觀的相分和見分。就是我們的色的那個,色,行動的相貌叫行相。

  17.3 什麼叫願菩提心、行菩提心?

  末學恭答:願菩提就是發菩提心,行菩提心就是行菩薩道。

  17.4 施有幾種?——舉例釋之。

  末學恭答:布施有四種。內施、外施、無畏施、法施。內施,頭目腦髓,這是內施。妻子、兒女、國土、財産的布施,是外施。"令他無恐懼",無畏施,人家有苦,幫他離開那個恐懼的苦。這是無畏施。觀音菩薩,大家稱他爲施無畏者,因爲他是拔一切苦--布施無畏。這個是最大的布施,把無畏布施給人家,替人家拔苦,這個恐懼心就沒有了。法施是,"慈願善說法 ,正言至一語"。發慈悲的願,就是度衆生的願,善巧地說法。

  17.5 布施有何功德?

  末學恭答:第一是"滅減守護苦";第二,"滅減追求苦";第叁個,"斷貪心及滅當來由貪所生諸苦";第四,"心志歡喜,無不足之憂愁";第五,"當來財富自在,究竟滿足檀度"。

  17.6 布施有何障?如何對治?

  末學恭答:布施有四障。一是,"先未串習障";第二,"施物乏少障";第叁,"耽著上妙悅意財物障";第四,"深樂施果障"。以前沒有串習的,沒有這個習慣的,就要多做。假使是施物少的,那麼,就要好好地多做一些叁寶的,培一點福。培一點福之後,叁寶面前多做點事情了,福報大了之後,這一世就會布施的東西會多了。"施物乏少障",在出家人裏邊,好好給常住培福,好好修法,這個,福報會來。對治這個"耽著上妙悅意財物障",好的東西舍不得給的話,偏偏把最好的供掉,那個就對治這個障礙。對于"深樂施果障",需不執著于回向,不爲名利,發菩提心。

  

  第18講

  18.1 布施之自性是什麼?怎樣算圓滿布施波羅密?

  末學恭答:布施的自性,就是不顧自己的享受,以無貪的心,這個思心所,就是造業的思心所。能夠把自己的東西舍掉,同時,用思心所發動身口二業,以此動機。能夠布施的這個思心所,跟發動這個身口的業,就是布施的自性。只要這個心能夠圓滿了,一點也沒有這個障礙了。那麼,布施波羅蜜多就圓滿。

  18.2 持戒之自性是什麼?怎樣算圓滿持戒波羅密?

  末學恭答:戒的自性是什麼?不發動惱害的心所,思心所也不做那些事情,這個是戒的自性。不惱害的心達到圓滿了,戒波羅蜜就圓滿了。

  18.3 何謂戒體?戒體有幾?——述之。

  末學恭答:從他受如律,護持謹無犯,雖犯速還淨,是名爲戒體。就是說,從受戒中,受戒者,得到一種防止做惡,不犯禁條的能力,即使犯了,也可以速速忏悔清除。戒體有兩種,一種是有作戒體,就是作戒,一種是無作戒。作戒是在受戒的時候,頂禮、說羯磨詞,各式各樣的事情,在戒堂上做的事情,有所動作的,身語意都有表示的,可以看得到,聽得到的。就在我們作戒,白羯磨、頂禮、忏悔,等等的時候,就生起無作戒體。這個戒體的功能是可以防止那些壞的事情不要去做,防非止惡的功能。真正戒體在我們身上,身心上邊。只要不犯戒,不破、不犯根本戒,它是永遠跟了跑的。命終時當然舍掉。

  18.4 戒相有幾?各別釋之。菩薩戒分幾?——釋之。

  末學恭答:戒的相是兩種,性戒、遮戒。性戒就是防止做十惡,最粗的那個,最限製的那些性戒就是十惡。遮戒就是菩薩的叁聚戒。

  18.5 菩薩戒中,律儀戒指什麼,與別解脫戒是否同一?

  末學恭答:謂諸菩薩所受七衆別解脫律儀:即是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學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別解脫戒在律儀戒裏邊僅僅是一個支分,但是是一個重要的支分。

  18.6 何謂定共戒、道共戒?

  末學恭答:定共戒是得了定之後,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與定俱發。道共戒,須得了果向之後,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與定俱發。

  18.7 律儀戒、定共戒、道共戒如何得?

  末學恭答:律儀戒只要如法地去受,這個戒就生出來。定共戒,是得了定之後就生起來的;道共戒,得了果向之後。

  18.8 雲何見聖谛已,異見深重?

  末學恭答:見了聖谛之後,證了空性之後,這個異見深重,反而起了異見,這個犯了戒就還不了淨。

  18.9 菩薩戒若不具律儀戒,有何缺陷?

  末學恭答:若不具律儀,菩薩戒缺支數句,謂在佛前受菩薩戒而不受別解脫戒,則菩薩戒不完備。

  18.10 菩薩戒對他人犯戒,應如何對待?

  末學恭答:"無悲不勸攝",這是持戒不能增我執,不能對人家犯戒--輕視人家。人家犯戒,要可憐他。"無悲不勸攝,不嚴責皆非",那麼,有些人,他倒是沒有我慢,人家犯戒,"哎呀,不關我的事,這個我管不了"。這個也不對。"無悲不勸攝",人家犯了戒,自己沒有悲心,不去勸他、不攝受他,甚至于"不嚴責",不嚴厲地呵斥,都是不對。菩薩戒是要菩提心,饒益有情、攝受有情,人家犯了戒,要墮落了,不關自己的事,這個不對。該嚴呵斥的就要呵斥,該勸的就要勸。開始是勸,勸了他之後,再不聽的話,就呵斥了。如果礙于面子,既不勸也不呵斥,那還是犯菩薩戒。菩薩戒裏邊有兩種,一種是護持自己的,保護自己這個善法的;一個是護持他的,利他的。那麼,假使說他犯了戒之後,就得要呵斥。

  

  第19講

  19.1 忍之自性是何?怎樣算圓滿忍波羅密多?忍之差別有幾?

  末學恭答:忍的自性有叁種:一種是耐他怨害,冤家來害你,等于說忍冤;一種,自己所生的苦,你要修行,或者是其他身上害病等等苦能忍下來;一種,安住法思勝解,就是說對法能夠起意樂心,要忍。

  假使能夠忍一切違緣障礙等等,就算圓滿忍波羅密多。

  忍之差別爲:第一個,"耐他怨害忍",這是第一種。這是對方的冤家害你,這個要忍;第二種,自身的那些害,"安受衆苦忍";第叁種,"得法忍"。

  19.2 耐他怨害忍如何方便修?安忍衆苦忍如何方便修?如何得法忍?

  末學恭答:修耐他怨害忍有以下方法:1,"宿生親善想",第一個就是說現在是冤家,過去並不是冤家,過去是親人;2,"隨順法無我想",一切法無我;3,"無常想",一切法都無常的;4,"應令彼安樂想",要使他安樂,不要起"以牙報牙"的心;5,"攝受想",不但不報複,還要因爲他是我們要度的衆生之一,要攝受他,要度他。

  安受衆苦忍的修法:1、"爲求菩提,受持戒法,衣食粗少,威儀行乞,種種勤劬等苦能忍";2、"于世八法能忍(利衰毀譽稱饑苦樂)";3、"爲供事師尊叁寶,尋求正法,獨處寂靜,思維觀察",這是修法的苦;4、"在家士農工商等苦能忍";5、"爲利他故,種種勞慮",不畏其苦;

  法忍的修法:1、"功德忍";2,"證得忍";3、"修行方便忍";4、"自他神通忍"。

  19.3 精進自性是何?精進有幾,如何精進?

  末學恭答:精進的自性,對所緣的境,善的,精進就是善的,對善的所緣境勇悍回向。

  精進分四種:1,"離染精進",此種精進,一切煩惱沒有生的,不給它生。2,"引白法精進",一切善法沒有生的,已經生的不忘失,還要增長廣大。3,"淨業精進",就是忏悔,忏悔要精進…

《菩提道次第科頌 思考題解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