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样的有情,包括地狱饿鬼畜生,都是过去的、现在的父母,不一定是未来,都在过去或者现在做过我父母的。
。"父母生养教,悲流恒无尽",父母对我有什么恩呢?父母生我下来,大恩。母亲十月怀胎很麻烦,现在很多的母亲就不要胎了,打掉了。如果我的母亲把我打掉了,我不可能生到现在?她没有给我打掉,那就是生下我来就是大恩了。生下来还要养我,还要教我。父母花钱才教我的,所以说,"父母生养教 悲流恒无尽",她的悲心就大河一样,没有完的。
16.8 思维自己对现生父母之恩观起与否?报恩之心生起没有?生起以后该怎么办?
末学恭答:父母之恩,实在无法报答。从十月怀胎,到出生成长,父母没有一天不在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照顾着我。即使我在异国他乡,依旧充满牵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只是寸草,无法报答父母阳光般的恩情。很惭愧地说,在遭受逆缘的时候,才会想起父母的恩德,在顺境中很容易会迷失,自我膨胀。我正在努力修行,能够任运生起报恩的心。生起后,会更加坚定地修行,对于父母最大的恩,就是能够有朝一日,引导他们出离生死,让他们永远喜悦和宁静。而如今,只能跟他们交流学佛经验,讲讲我对修佛的感触。我在修佛过程中的点滴进步,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们亲近佛法有好的影响。在修行时都观想他们跟我一同忏悔、祈福。这种观想,也扩大到众生。
第17讲
17.1 分析七重因果内不同层次,慈心悲心在中属什么地位?此二者为什么次第不定?
末学恭答:在一般的次第,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那么,先是慈心,后是悲心,这里,先是悲心,后是慈心。知母念恩报恩,就是说对母亲,这个知道一切众生是我的母亲,母亲对自己有极大恩,那么自己要报恩。那么,就对一切有情生起一个极好的印象。那么,接下去,当然,就是要修慈心了。因为母亲对我那么好,我就要使她安乐,使她欢喜,那么就是慈心。这里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注意悲心,因为这个悲心是一切成佛的功德之母,菩提心也从悲心生,一切功德也从大悲心生。一切善根,善的功德,都从悲生起来的,慈这个功德也是从悲生起来的。就是先观悲,悲心生起之后,慈心、其他的一些功德都能生起来。
17.2 什么叫所缘行相?
末学恭答:修行时,我们在观想的时候,所缘的境,就是我们观想的那个境。假使缘一切众生,要慈心,把这个一切安乐要给他。"行相"就是我观的相分和见分。就是我们的色的那个,色,行动的相貌叫行相。
17.3 什么叫愿菩提心、行菩提心?
末学恭答:愿菩提就是发菩提心,行菩提心就是行菩萨道。
17.4 施有几种?——举例释之。
末学恭答:布施有四种。内施、外施、无畏施、法施。内施,头目脑髓,这是内施。妻子、儿女、国土、财产的布施,是外施。"令他无恐惧",无畏施,人家有苦,帮他离开那个恐惧的苦。这是无畏施。观音菩萨,大家称他为施无畏者,因为他是拔一切苦--布施无畏。这个是最大的布施,把无畏布施给人家,替人家拔苦,这个恐惧心就没有了。法施是,"慈愿善说法 ,正言至一语"。发慈悲的愿,就是度众生的愿,善巧地说法。
17.5 布施有何功德?
末学恭答:第一是"灭减守护苦";第二,"灭减追求苦";第三个,"断贪心及灭当来由贪所生诸苦";第四,"心志欢喜,无不足之忧愁";第五,"当来财富自在,究竟满足檀度"。
17.6 布施有何障?如何对治?
末学恭答:布施有四障。一是,"先未串习障";第二,"施物乏少障";第三,"耽著上妙悦意财物障";第四,"深乐施果障"。以前没有串习的,没有这个习惯的,就要多做。假使是施物少的,那么,就要好好地多做一些三宝的,培一点福。培一点福之后,三宝面前多做点事情了,福报大了之后,这一世就会布施的东西会多了。"施物乏少障",在出家人里边,好好给常住培福,好好修法,这个,福报会来。对治这个"耽著上妙悦意财物障",好的东西舍不得给的话,偏偏把最好的供掉,那个就对治这个障碍。对于"深乐施果障",需不执着于回向,不为名利,发菩提心。
第18讲
18.1 布施之自性是什么?怎样算圆满布施波罗密?
末学恭答:布施的自性,就是不顾自己的享受,以无贪的心,这个思心所,就是造业的思心所。能够把自己的东西舍掉,同时,用思心所发动身口二业,以此动机。能够布施的这个思心所,跟发动这个身口的业,就是布施的自性。只要这个心能够圆满了,一点也没有这个障碍了。那么,布施波罗蜜多就圆满。
18.2 持戒之自性是什么?怎样算圆满持戒波罗密?
末学恭答:戒的自性是什么?不发动恼害的心所,思心所也不做那些事情,这个是戒的自性。不恼害的心达到圆满了,戒波罗蜜就圆满了。
18.3 何谓戒体?戒体有几?——述之。
末学恭答:从他受如律,护持谨无犯,虽犯速还净,是名为戒体。就是说,从受戒中,受戒者,得到一种防止做恶,不犯禁条的能力,即使犯了,也可以速速忏悔清除。戒体有两种,一种是有作戒体,就是作戒,一种是无作戒。作戒是在受戒的时候,顶礼、说羯磨词,各式各样的事情,在戒堂上做的事情,有所动作的,身语意都有表示的,可以看得到,听得到的。就在我们作戒,白羯磨、顶礼、忏悔,等等的时候,就生起无作戒体。这个戒体的功能是可以防止那些坏的事情不要去做,防非止恶的功能。真正戒体在我们身上,身心上边。只要不犯戒,不破、不犯根本戒,它是永远跟了跑的。命终时当然舍掉。
18.4 戒相有几?各别释之。菩萨戒分几?——释之。
末学恭答:戒的相是两种,性戒、遮戒。性戒就是防止做十恶,最粗的那个,最限制的那些性戒就是十恶。遮戒就是菩萨的三聚戒。
18.5 菩萨戒中,律仪戒指什么,与别解脱戒是否同一?
末学恭答: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即是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别解脱戒在律仪戒里边仅仅是一个支分,但是是一个重要的支分。
18.6 何谓定共戒、道共戒?
末学恭答:定共戒是得了定之后,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与定俱发。道共戒,须得了果向之后,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定俱发。
18.7 律仪戒、定共戒、道共戒如何得?
末学恭答:律仪戒只要如法地去受,这个戒就生出来。定共戒,是得了定之后就生起来的;道共戒,得了果向之后。
18.8 云何见圣谛已,异见深重?
末学恭答:见了圣谛之后,证了空性之后,这个异见深重,反而起了异见,这个犯了戒就还不了净。
18.9 菩萨戒若不具律仪戒,有何缺陷?
末学恭答:若不具律仪,菩萨戒缺支数句,谓在佛前受菩萨戒而不受别解脱戒,则菩萨戒不完备。
18.10 菩萨戒对他人犯戒,应如何对待?
末学恭答:"无悲不劝摄",这是持戒不能增我执,不能对人家犯戒--轻视人家。人家犯戒,要可怜他。"无悲不劝摄,不严责皆非",那么,有些人,他倒是没有我慢,人家犯戒,"哎呀,不关我的事,这个我管不了"。这个也不对。"无悲不劝摄",人家犯了戒,自己没有悲心,不去劝他、不摄受他,甚至于"不严责",不严厉地呵斥,都是不对。菩萨戒是要菩提心,饶益有情、摄受有情,人家犯了戒,要堕落了,不关自己的事,这个不对。该严呵斥的就要呵斥,该劝的就要劝。开始是劝,劝了他之后,再不听的话,就呵斥了。如果碍于面子,既不劝也不呵斥,那还是犯菩萨戒。菩萨戒里边有两种,一种是护持自己的,保护自己这个善法的;一个是护持他的,利他的。那么,假使说他犯了戒之后,就得要呵斥。
第19讲
19.1 忍之自性是何?怎样算圆满忍波罗密多?忍之差别有几?
末学恭答:忍的自性有三种:一种是耐他怨害,冤家来害你,等于说忍冤;一种,自己所生的苦,你要修行,或者是其他身上害病等等苦能忍下来;一种,安住法思胜解,就是说对法能够起意乐心,要忍。
假使能够忍一切违缘障碍等等,就算圆满忍波罗密多。
忍之差别为:第一个,"耐他怨害忍",这是第一种。这是对方的冤家害你,这个要忍;第二种,自身的那些害,"安受众苦忍";第三种,"得法忍"。
19.2 耐他怨害忍如何方便修?安忍众苦忍如何方便修?如何得法忍?
末学恭答:修耐他怨害忍有以下方法:1,"宿生亲善想",第一个就是说现在是冤家,过去并不是冤家,过去是亲人;2,"随顺法无我想",一切法无我;3,"无常想",一切法都无常的;4,"应令彼安乐想",要使他安乐,不要起"以牙报牙"的心;5,"摄受想",不但不报复,还要因为他是我们要度的众生之一,要摄受他,要度他。
安受众苦忍的修法:1、"为求菩提,受持戒法,衣食粗少,威仪行乞,种种勤劬等苦能忍";2、"于世八法能忍(利衰毁誉称饥苦乐)";3、"为供事师尊三宝,寻求正法,独处寂静,思维观察",这是修法的苦;4、"在家士农工商等苦能忍";5、"为利他故,种种劳虑",不畏其苦;
法忍的修法:1、"功德忍";2,"证得忍";3、"修行方便忍";4、"自他神通忍"。
19.3 精进自性是何?精进有几,如何精进?
末学恭答:精进的自性,对所缘的境,善的,精进就是善的,对善的所缘境勇悍回向。
精进分四种:1,"离染精进",此种精进,一切烦恼没有生的,不给它生。2,"引白法精进",一切善法没有生的,已经生的不忘失,还要增长广大。3,"净业精进",就是忏悔,忏悔要精进…
《菩提道次第科颂 思考题解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