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 思考题解答▪P7

  ..续本文上一页烦恼造业。这个业只能产生果。造了业之后,就是产果,其他没什么作用。业生事,就像"行"是业,产生这个识;"有"是业,产生"生"。这就是业生事。果还有后边的,事能够生事,就像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都是事生事。事还能生烦恼,这个受能生这个爱。就是说感了果的这个事生出来之后,它并不是就完了。事能够自己发展自己,同时,事还生烦恼,就是"果缚未断,子缚又生"。过去的烦恼感了这一辈生,过去的报还没有受完,现在又在造新的烦恼了,又产生将来的果报,又积起来了。这个链条一扣一扣地不断地接下去,没有穷尽。

  15.8 十二支三际前际之前尚有前际,后际之后尚有后际,十二支应不断增加,是则有无穷过,为何说“有支理唯此”?

  末学恭答:"有支理唯此"。这句话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生死到底有没有始终的?如同鸡生蛋,蛋生鸡,到底有没有个头?如果说十二支的话,那第一支是无明,应当生死有始--从无明开始,最后一支是老死,那么老死是终,到老死就为止了,这个流转生死到此为止,停下来了。这样子说,这个十二支缘起,只说成三世的事情,第四辈就没有了。而且过去一辈子,再前面一辈子也就没有了。事实当然不是如此。无始以来流转生死一直到现在。那么,照这样子说,这个十二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无明之前,还有其前辈,应该无明之前还要加。那么,老死并不是完了,老死之后还得要加。那么,加了之后,假使说前两辈子加上,前三辈子还有;前三辈子加上,前四辈子还有;后两辈子,后三辈子,后四辈子,无穷无尽。如此加起来,这个缘起十二支是不够的,要无数的支。如果这样,说缘起就没有办法说了。那么,佛的智慧,他就是说十二支够了,"有支理唯此"。这个十二支缘起按道理就这样子十二支就够了,不需要多。

  15.9 上士道与下士道有何关系?

  末学恭答:修行时,从下士道下手。首先要修这个增上生,就是修那个下一辈子的暇满人身,这是最根本的,没有这些基础,说普提心给他,一下子说发菩提心了,行菩萨道了,当然不易马上接受,甚至适得其反,这个是没有意义的。说什么要做什么才行,所以需要踏踏实实地确实从下士道下手。但是虽然从下士道下手,前面该走什么路应当要知道,上士的发心也在下士道的时候也要生起来。真正的发心,圆满的发心在上士道。如果对上士道的事情不知道,菩提心的发心不理解,那下士道修的就是人天福报,这不算下士道。下士道是上士道的前基础,它跟上士道有直接联系的。所以,上士道的发心在下士道应该知道。如果单是修下士道人天福报的话,不属于菩提道,那就是有漏的人天乘,不是菩提道次--就是下士道不共的,这是不共的下士道、有漏的人天乘。

  15.10 舍有几种?平等舍心属哪一种?

  末学恭答:舍有三种。一个是受舍,一个是行舍,一个是无量的舍--四无量里边的舍。平等舍心,是属于四无量的舍。

  15.11 平等舍心如何修?

  末学恭答:需要对一切有情要离开贪心、嗔心,使自己的心平等起来。要把心平等起来,那一定要方便,要修行。那么,要修平等心,有几种方法:"怨亲不定想";"自他易地想";最后是"等皆如母想",一切有情同等,都是自己母亲的想。

  第一个方法,"怨亲不定想"。这个是从客观的事实来摆这个情况。冤家亲家都不一定的,你说这个人是怨,他可能就是以前的亲;现在的亲也可能是以后的怨。这个事情在世间上也很多。那就是"怨亲不定",这是一辈子里边都有这个不定的想,何况自己无始以来的变化?当然是各式各样的关系都会产生的。

  第二个方法,"自他易地想"。使他调一个位置,把自己做他的位置来看,以他的当我来看,这样子也能够把怨亲平等。"自他易地观,亦世圣所教"。自他,将心比心这样子的观想,世间上的圣人也这样去教导人家的。但是,尽管你怎么教,"若不从定修,则但堕言说",假使不从定上去修的话,只是一句话。我们经常看到世间上学问很好的人,他品德并不好。

  第三个方法,"等皆如母想"。一切有情都要把他当母亲看,这是一层层下去了。

  15.12 何谓菩提心?修法有几?

  末学恭答:菩提心是对每一个众生都要当父母一样地看,要去救度他,情愿牺牲自己救度他。为了众生的解脱而达正觉成佛的心。一般说,菩提心修法是两种。一种是根据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是七重因果的修法,那么推上去就无著菩萨的;另外一个是寂天论师的,寂天菩萨的自他相换的修法。

  15.13 试述般若与三乘的关联?

  末学恭答:大般若是讲空性的,那就是一切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就是大小乘,他都靠空性证入他的这个果位。没有空性,都证不到的。声闻有声闻的菩提,他是靠一切法空的道理证到无我。缘觉,也要靠空性的道理。菩萨,更要靠空性的道理证到这个成佛的道理。空性是三乘都要证的,但是深浅不同。声闻乘证的空性是最浅,缘觉的深一点,菩萨证到最深。不是说这个般若只有菩萨要,声闻缘觉就不需要的,或者是没有,不懂的。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这个般若的空性呢--成佛的母亲。这是父的种子、母亲的空性,才能够成佛。那么般若是通的,通三乘的,而菩提心不通三乘的。

  15.14 判断大小乘以何为标准?圆顿法门是否可以不历次第,一举成佛?试述圆顿与次第之关系?

  末学恭答:要判别大乘小乘,要从菩提心发不发来看。声闻缘觉是生出离心,大乘菩萨是菩提心。圆顿法门不能不历次第,一举成佛。

  海公上师从这个真正的中观见来看,圆顿、次第两个东西是拆不开的。如果没有圆顿,这个次第就不是这个圆满的次第。假使没有次第,这个圆也是豁达空(沪俚)的圆。圆顿里边有次第,次第也不离圆顿,这才是真正的我们修行的一个最高的方法。

  15.15 怎样发心称圆满的发心?

  末学恭答:真正的发心,圆满的发心在上士道。,真正圆满的发心是,"发心利他故,乐正等菩提"。真正要成佛的菩提心,从利益一切众生下手。这样的菩提心是圆满的发心。

  

  第16讲

  16.1 菩提心二十二喻,试按十地分配并解释之。

  末学恭答:"如地金月火,大藏宝源瀛,金刚山药善,如意日美音,王库藏大路,乘骑流无尽,乐闻声河云",这是二十二个喻。

  "如地金月火,大藏宝源瀛"。先说这个"地金月火",这四个菩提心是属于初地的。地是大地,金是千锤百炼出真金,月是悲心,火是智慧之火。"大藏宝源"是二地菩萨的,是持戒波罗蜜多圆满。瀛是大海,是三地菩萨,是修忍波罗蜜多,就是要容纳一切,以大海作比喻。"金刚",是四地菩萨,金刚能破一切,而且不为一切所破,这是讲精进波罗蜜圆满。山是须弥山,八风吹不动的,那是禅定波罗蜜多,禅定是不动的,这是第五地的菩提心。药是第六地的般若波罗蜜多。阿伽陀药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法空。第七地,是方便,"方便愿力智","善",善知识,那就是七地的方便,愿力智。第八地,愿,愿波罗蜜多,一切满愿,就是"如意"。第九地,是"日","方便愿力智"的力,力波罗蜜多圆满,这个力量极大。十地以上的菩提心,那就多了。"美音,王",王是一切自在。"库藏,大路,乘骑"。"流无尽",无尽地流水。"河","乐闻声",好听的声音。"河",还有"云"。

  16.2 何谓行假无三世,一多大小平,为什么?

  末学恭答:"行假无三世",行根本是假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没有自性的,都是假的。当然会知道--根本没一个未来。那么,这个里边我们就是说这个时间都是假安立的。在空间说,"一多大小平",一也好,多也好,大也好,小也好,都是空间的问题,都是平等的。真正把心证到空性之后,连空间时间的概念都没有。

  16.3 成佛到底需要多少时间?

  末学恭答:这个也是假安立的。对有些人说,善根充分的即身成就。三个半月就成佛是可能的。但是,不是那个料,不要说三个半月,三年半载,三十半年,乃至三世,几世都还不一定成功。成佛的时间不是根据时间来安立的。

  16.4 发菩提心修法有几种?各分述并比较之。

  末学恭答:有两种。一种是七重因果的观想法,由修这个七重因果产生菩提心,修起菩提心;另一种是他用自他相换的办法来修这个菩提心。

  自他相换很快,把这个执持自己的五蕴的放开,执持他,把人家的东西,把人家这个五蕴都算我。这个换一下,这个你生菩提心就快了。快是快,力量也大。但是里边只有一个求利他的心,少一个菩提心,求菩提心的心没有。七重因果里边,前面需要加个舍心,平等舍心。没有平等舍心,知母念恩是修不起来的。在《普提道次第广论》里边讲,两重因果:一个是这个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七重因果,一个寂天菩萨的自他相换。宗大师把他们两个讲的时候分开讲,修的时候合起修。

  16.5 何谓七因果、八因果?

  末学恭答:知母、念恩、报恩、悲心、慈心、利他心、菩提心七重因果。外加修平等舍心第八因果。

  16.6 何谓九有,有是何意?

  末学恭答:。"九有",就是三界九地。”有”的意思是,一切有情的生死,有因有果,生死相续,都是有因有果的。外道执著色界,无色界生上去之后就认为解脱了。佛教对于这三界的九个地,无论是最高的非想非非想,也属于有,九个有。那没有解脱,这个名字就否定他们解脱的这个错误的想法,所以叫九有。

  16.7 何以说尽法界有情皆过现父母?父母对自己有什么恩?

  末学恭答:我们要每天早晚各三次地要去观想,要决定相信这六道九有,所有的恒河沙那么多的众生,尽法界的有情,就是说所有的法界的,三界、六道、各式各…

《菩提道次第科颂 思考题解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