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 思考题解答▪P6

  ..续本文上一页:《菩提道次第》很明确地说,佛就是要我们出离的话,叫我们知道苦谛,说苦谛,生死的过患。更加知道出离的重要性。

  10.7 何谓行苦?

  末学恭答:行苦就是没有自在。一切都是被过去造的烦恼,造的业来牵着走。这个行苦刹那刹那地不停地在发展,你就刹那刹那地跟著那个一下到这里,一下到那里,弄得很不自在,又不能休息,而生苦恼。

  10.8 真实求解脱心应怎样令生起

  

  末学恭答:真实的解脱,绝不是仅仅个人解脱,而是在生死里边起大悲心,度一切流转生死之有情的意乐心。要生起这个心,解脱的心,救度众生的心,要从无垢的圣语,就是佛说的话里边去追求,按他正规的方式去解释,才能够产生这个意乐心,出离,解脱。不学佛教,不听经,要出离,要修菩提心,是做不到的。

  第一步要把这个道理真正地,清净地了解,要寻求,把它了解到。了解之后,第二步,长时地去观择修习,长时间地去观察、抉择、串习,就是不断地去修。修行就是改变我们的心理状态。心理本来是随烦恼转的,现在要把意乐心、出离心生起来,转变过来,净化好。以前是耽著这个世界的,不肯出离的,现在要把它转过来,猛利的出离心要生起来。

  

  第12讲

  12.1 述六道苦。

  末学恭答:天道,"诸天战争时,断肢殒命等,劣天被驱摈,死住不自在"。修罗,"修罗多嫉妒,热恼而兴斗,截肢或断命,虽智不见谛"。人道苦,生、老、病、死等,而且"苦迫如狱鬼,或修罗畜生,似天而速坏"。人间里边也有六道。畜牲道,"弱肉强食","耕负任打杀"。饿鬼道,"内外自体障"。地狱苦,最轻者,也是"胜刺三百槊"。

  12.2 观苦之目的何在?

  末学恭答:"自观趣解脱",这个讲苦有很大的义利。自己观苦的话,可以趣向解脱。厌离这个三有,就可以得解脱了。观他的苦,可以生悲心。

  12.3 试述苦谛四相。

  末学恭答:苦的行相,四个。一个是苦苦。第二个,"苦无常"。第三个,"苦空 他义之主宰无,(故空)"。第四是"苦无我 自性之主宰不成就,故无我"。

  12.4 空与无我有何差别否?

  末学恭答:"苦空 他义之主宰无,(故空)"。他义就是环境。这个环境也是空的,那么,就不受环境影响了。"

  "苦无我,自性之主宰不成就,故无我"。本身这个补特伽罗是空的,没有的。那么,就是无我。

  12.5 试述集谛四相。

  末学恭答:集谛的这个四个行相,就是"因、集、生、缘"。

  12.6 集谛具体指什么法?

  末学恭答:集谛具体说,就是烦恼跟业。由烦恼的推动造业,就感了这个器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增上果;有情世间,异熟果。不断地集谛相续,是产生这个苦的、苦生出来的因。也就是说能够产生苦的最亲近的因,就是集谛。

  12.7 流转之因是什么?何者为主。试以喻说明之。

  末学恭答:从死有到中有,中有到生有,生有又造业,造业之后,又是老死,死了之后又作中有,不断地流转,成了流转的因("成流转之因"),十二因缘的流转就是从烦恼来的。烦恼跟业是推动我们流转的因。烦恼为主因。就比如这个造的业是种子;烦恼就像水土,如果这个种子没有水土去滋润它,那么这个种子,芽不会生的。这个造的业如果没有烦恼滋润,就是焦芽败种――烦恼是水,没有水的种子就是炒干了的,那是长不了芽的。

  12.8 述烦恼过患?

  末学恭答:"贪嗔痴等惑"这些都是烦恼。根本的烦恼――贪、嗔、痴、慢、疑,加上五个不正见,这是大烦恼。这些贪嗔痴等,这些烦恼极可怕,是最大的冤家。贪恋如面入油,被我执束缚无法自拔;如蜂如鱼,跟随诱惑自寻死路。贪图毒食刀上蜜,这是很愚痴的事情。嗔恚心粗猛,犹如不能救的火,害己害他,五毒无明。烦恼破坏自己和他人的戒律。有了烦恼的话,使得一切受用都要衰损、衰退了,投生八难处。 "住于我心中 以我作奴婢"。受着烦恼的驱使无法自控,逐渐为此造更多恶业,甚至杀人放火,五无间罪十不善业道。

  

  第13讲

  13.1 试述灭谛四相,道谛四相。

  末学恭答:灭谛四相:灭、解脱、妙善、定生。道谛四相:"道、如、行、出"。

  13.2 何谓道品?道品有几?

  末学恭答:。道就是趣菩提之道,能通之义,是至涅磐由浅入深的资粮。道品共三十七等方便应用之法,三十七道品,这是一切大小乘共的,

  13.3 三十七道品实体有几?如何相摄。

  末学恭答:三个"四":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两个"五",是五根、五力;只"七",单"七"就是七觉支;单"八"就是八正道。

  如果最略的话,摄为四念处,那其他东西都摄在四念处里头;如果展开的话,就分成三十七个;再广的分,就是不断地可以分,越来越广,无边无尽地可以分出去。

  

  第14讲

  14.1 何谓七贤?云何称圣?

  末学恭答:在见道之前的修行位,总称七贤,一、五停心观,二、别相念住,三、总相念住,四、暖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到"世第一"之后见道,见道是圣者。

  14.2 在修行阶位中于三十七道品,何位修行道品增胜?

  末学恭答:修八正道道品增胜。八正道为即正见、正语、正思维、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14.3 云何五邪命?

  末学恭答:一、"诈现奇相: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者"。二、"自说功德"。三、"占相吉凶"。四、"高声现威"。五、"说所得利以动人:于彼得利,则于此称说之;于此得利,则于彼称说之,以求利养者"。

  14.4 十二缘起是破外道何种邪见?

  末学恭答:外道说众生有投生的--死了之后要投生,这个投生就是灵魂,就是神我,就是我。这是指外道说有我了。我们佛教就跟外道说--没有我的,无我。

  14.5 十二缘起在佛教内部,说明了什么问题?

  末学恭答:佛教里说没有一个所谓的我,灵魂,或者神我之类来投生的。而投生的东西,就是五蕴。他转来转去,这是五蕴的作用。五蕴投生是因为起了烦恼,造了业,被烦恼、业所牵了。该投人的就投人道去,该投天的天道去,该做畜生的畜生道去。这个五蕴,活下来的人,生下来是五蕴,死了之后也是五蕴。没有间断地连续下去。

  14.6 何谓四有轮转?

  末学恭答:生死轮回一共有四个有。本有,就是现在的五蕴身,这个有,都是五蕴为体。现在的身体叫本有。在命终的那一刹那,这个五蕴叫死有,只是一刹那的时间。死有之后,还没投生之前,中有。最多七天,七天一个生灭,七七四十九,那决定投生。那么,才投生的一刹那,就是说父精母血跟你这个中有身结合的那一刹那,叫生有。生有之后,第二刹那开始,这就是本有了。那么,这四个东西在转,流转生死就是这么四个有,都是五蕴。

  14.7 生死有无始终?为什么?

  末学恭答:生死无始无终。它转来转去就是连环性的,没有头的,如同一个圆环一般。

  

  第15讲

  15.1 十二缘起依三际分十二支怎样分?

  末学恭答:一前际即是过去,二后际即是未来,三中际谓现在世。以过去、未来、现在三际来分位缘起。前际有两支,中际有五支,后际只有两支。

  15.2 试述十二支要义?

  末学恭答: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处、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为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二、行:依过去世之无明、烦恼,所作善恶之行业也。三、识:造了业之后就要感果,那就是感到这一辈子的投生,这一念,为"识"。四、名色:在胎中逐渐发育,手脚、眼睛耳朵还没有生之前,叫名色。名就是精神,色就是物质。五、六处:在未出胎之前,手脚、眼睛、耳朵、鼻子都长出来,此时六根具足,叫六处。六、触:出了胎之后,他就要跟外境和合,那么就产生触。七、受:四五岁以后,十四五岁之前,逐渐对于事物,有识别苦乐受之阶段。八、爱:为值十四五岁后,生有种种强盛爱欲,就是淫欲心,跟贪资具,贪那个受用的东西,这个力量强了。九、取:为成人以后,追求他要享受的东西,包括资具、淫欲之类的,追求力量强了。十、有:因爱取之烦恼,造种种业,当有果就是后辈子的生。这个业造出来了就叫有。十一、生:按现在的业,正在结生的时候,就叫生。十二、老死:从生以后,就是现生的名色、六处、触、受这个几支,在未来世都叫老死。

  15.3 缘起有几种?(约根本乘说)

  末学恭答:有四种。刹那缘起,连缚缘起,分位缘起,远续缘起。

  15.4 十二支何以立无明等?其体是何?

  末学恭答:在这个时候的五蕴,体都是五蕴,但是在每一个阶位的时候,比如无明,它的无明的作用特别强,这个作用最殊胜,就把这一支安这个名字,十二支都安了它最强作用的那个法的名字。实际上,都是五蕴为体。

  15.5 试分析十二支可纳入几类?

  末学恭答:归纳为三类。三支是烦恼,有两支是业,有七支是果。

  15.6 云何略果略因?云何由中可比二?

  末学恭答:中间"略果及略因",后际略果,中际果有五支,后际只有两支,后际的果是略了。前际,烦恼有一支,而中际两支,前际的烦恼是略了。所以说,前际略因,后际略果。略的原因是,"由中可比二",因为"中八据圆满",中间那个八支是最圆满的讲。那么前面略,后面略,你只要把中间一比,他就可以知道了。所以说前后不必要广说。

  15.7 惑业果三者各各相互关系如何?

  末学恭答:。"从惑而生惑业",从烦恼能够产生烦恼,就是像中间的爱缘取。爱是烦恼,它也可以产生后边的取的烦恼。从烦恼,也可以造业,就是无明缘行,取缘有,这是从…

《菩提道次第科颂 思考题解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