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 思考題解答▪P6

  ..續本文上一頁:《菩提道次第》很明確地說,佛就是要我們出離的話,叫我們知道苦谛,說苦谛,生死的過患。更加知道出離的重要性。

  10.7 何謂行苦?

  末學恭答:行苦就是沒有自在。一切都是被過去造的煩惱,造的業來牽著走。這個行苦刹那刹那地不停地在發展,你就刹那刹那地跟著那個一下到這裏,一下到那裏,弄得很不自在,又不能休息,而生苦惱。

  10.8 真實求解脫心應怎樣令生起

  

  末學恭答:真實的解脫,絕不是僅僅個人解脫,而是在生死裏邊起大悲心,度一切流轉生死之有情的意樂心。要生起這個心,解脫的心,救度衆生的心,要從無垢的聖語,就是佛說的話裏邊去追求,按他正規的方式去解釋,才能夠産生這個意樂心,出離,解脫。不學佛教,不聽經,要出離,要修菩提心,是做不到的。

  第一步要把這個道理真正地,清淨地了解,要尋求,把它了解到。了解之後,第二步,長時地去觀擇修習,長時間地去觀察、抉擇、串習,就是不斷地去修。修行就是改變我們的心理狀態。心理本來是隨煩惱轉的,現在要把意樂心、出離心生起來,轉變過來,淨化好。以前是耽著這個世界的,不肯出離的,現在要把它轉過來,猛利的出離心要生起來。

  

  第12講

  12.1 述六道苦。

  末學恭答:天道,"諸天戰爭時,斷肢殒命等,劣天被驅擯,死住不自在"。修羅,"修羅多嫉妒,熱惱而興鬥,截肢或斷命,雖智不見谛"。人道苦,生、老、病、死等,而且"苦迫如獄鬼,或修羅畜生,似天而速壞"。人間裏邊也有六道。畜牲道,"弱肉強食","耕負任打殺"。餓鬼道,"內外自體障"。地獄苦,最輕者,也是"勝刺叁百槊"。

  12.2 觀苦之目的何在?

  末學恭答:"自觀趣解脫",這個講苦有很大的義利。自己觀苦的話,可以趣向解脫。厭離這個叁有,就可以得解脫了。觀他的苦,可以生悲心。

  12.3 試述苦谛四相。

  末學恭答:苦的行相,四個。一個是苦苦。第二個,"苦無常"。第叁個,"苦空 他義之主宰無,(故空)"。第四是"苦無我 自性之主宰不成就,故無我"。

  12.4 空與無我有何差別否?

  末學恭答:"苦空 他義之主宰無,(故空)"。他義就是環境。這個環境也是空的,那麼,就不受環境影響了。"

  "苦無我,自性之主宰不成就,故無我"。本身這個補特伽羅是空的,沒有的。那麼,就是無我。

  12.5 試述集谛四相。

  末學恭答:集谛的這個四個行相,就是"因、集、生、緣"。

  12.6 集谛具體指什麼法?

  末學恭答:集谛具體說,就是煩惱跟業。由煩惱的推動造業,就感了這個器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增上果;有情世間,異熟果。不斷地集谛相續,是産生這個苦的、苦生出來的因。也就是說能夠産生苦的最親近的因,就是集谛。

  12.7 流轉之因是什麼?何者爲主。試以喻說明之。

  末學恭答:從死有到中有,中有到生有,生有又造業,造業之後,又是老死,死了之後又作中有,不斷地流轉,成了流轉的因("成流轉之因"),十二因緣的流轉就是從煩惱來的。煩惱跟業是推動我們流轉的因。煩惱爲主因。就比如這個造的業是種子;煩惱就像水土,如果這個種子沒有水土去滋潤它,那麼這個種子,芽不會生的。這個造的業如果沒有煩惱滋潤,就是焦芽敗種――煩惱是水,沒有水的種子就是炒幹了的,那是長不了芽的。

  12.8 述煩惱過患?

  末學恭答:"貪嗔癡等惑"這些都是煩惱。根本的煩惱――貪、嗔、癡、慢、疑,加上五個不正見,這是大煩惱。這些貪嗔癡等,這些煩惱極可怕,是最大的冤家。貪戀如面入油,被我執束縛無法自拔;如蜂如魚,跟隨誘惑自尋死路。貪圖毒食刀上蜜,這是很愚癡的事情。嗔恚心粗猛,猶如不能救的火,害己害他,五毒無明。煩惱破壞自己和他人的戒律。有了煩惱的話,使得一切受用都要衰損、衰退了,投生八難處。 "住于我心中 以我作奴婢"。受著煩惱的驅使無法自控,逐漸爲此造更多惡業,甚至殺人放火,五無間罪十不善業道。

  

  第13講

  13.1 試述滅谛四相,道谛四相。

  末學恭答:滅谛四相:滅、解脫、妙善、定生。道谛四相:"道、如、行、出"。

  13.2 何謂道品?道品有幾?

  末學恭答:。道就是趣菩提之道,能通之義,是至涅磐由淺入深的資糧。道品共叁十七等方便應用之法,叁十七道品,這是一切大小乘共的,

  13.3 叁十七道品實體有幾?如何相攝。

  末學恭答:叁個"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兩個"五",是五根、五力;只"七",單"七"就是七覺支;單"八"就是八正道。

  如果最略的話,攝爲四念處,那其他東西都攝在四念處裏頭;如果展開的話,就分成叁十七個;再廣的分,就是不斷地可以分,越來越廣,無邊無盡地可以分出去。

  

  第14講

  14.1 何謂七賢?雲何稱聖?

  末學恭答:在見道之前的修行位,總稱七賢,一、五停心觀,二、別相念住,叁、總相念住,四、暖法,五、頂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到"世第一"之後見道,見道是聖者。

  14.2 在修行階位中于叁十七道品,何位修行道品增勝?

  末學恭答:修八正道道品增勝。八正道爲即正見、正語、正思維、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14.3 雲何五邪命?

  末學恭答:一、"詐現奇相:于世俗之人,詐現奇特之相,以求利養者"。二、"自說功德"。叁、"占相吉凶"。四、"高聲現威"。五、"說所得利以動人:于彼得利,則于此稱說之;于此得利,則于彼稱說之,以求利養者"。

  14.4 十二緣起是破外道何種邪見?

  末學恭答:外道說衆生有投生的--死了之後要投生,這個投生就是靈魂,就是神我,就是我。這是指外道說有我了。我們佛教就跟外道說--沒有我的,無我。

  14.5 十二緣起在佛教內部,說明了什麼問題?

  末學恭答:佛教裏說沒有一個所謂的我,靈魂,或者神我之類來投生的。而投生的東西,就是五蘊。他轉來轉去,這是五蘊的作用。五蘊投生是因爲起了煩惱,造了業,被煩惱、業所牽了。該投人的就投人道去,該投天的天道去,該做畜生的畜生道去。這個五蘊,活下來的人,生下來是五蘊,死了之後也是五蘊。沒有間斷地連續下去。

  14.6 何謂四有輪轉?

  末學恭答:生死輪回一共有四個有。本有,就是現在的五蘊身,這個有,都是五蘊爲體。現在的身體叫本有。在命終的那一刹那,這個五蘊叫死有,只是一刹那的時間。死有之後,還沒投生之前,中有。最多七天,七天一個生滅,七七四十九,那決定投生。那麼,才投生的一刹那,就是說父精母血跟你這個中有身結合的那一刹那,叫生有。生有之後,第二刹那開始,這就是本有了。那麼,這四個東西在轉,流轉生死就是這麼四個有,都是五蘊。

  14.7 生死有無始終?爲什麼?

  末學恭答:生死無始無終。它轉來轉去就是連環性的,沒有頭的,如同一個圓環一般。

  

  第15講

  15.1 十二緣起依叁際分十二支怎樣分?

  末學恭答:一前際即是過去,二後際即是未來,叁中際謂現在世。以過去、未來、現在叁際來分位緣起。前際有兩支,中際有五支,後際只有兩支。

  15.2 試述十二支要義?

  末學恭答:一無明、二行、叁識、四名色、五六處、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無明:爲過去世無始之煩惱也。二、行:依過去世之無明、煩惱,所作善惡之行業也。叁、識:造了業之後就要感果,那就是感到這一輩子的投生,這一念,爲"識"。四、名色:在胎中逐漸發育,手腳、眼睛耳朵還沒有生之前,叫名色。名就是精神,色就是物質。五、六處:在未出胎之前,手腳、眼睛、耳朵、鼻子都長出來,此時六根具足,叫六處。六、觸:出了胎之後,他就要跟外境和合,那麼就産生觸。七、受:四五歲以後,十四五歲之前,逐漸對于事物,有識別苦樂受之階段。八、愛:爲值十四五歲後,生有種種強盛愛欲,就是淫欲心,跟貪資具,貪那個受用的東西,這個力量強了。九、取:爲成人以後,追求他要享受的東西,包括資具、淫欲之類的,追求力量強了。十、有:因愛取之煩惱,造種種業,當有果就是後輩子的生。這個業造出來了就叫有。十一、生:按現在的業,正在結生的時候,就叫生。十二、老死:從生以後,就是現生的名色、六處、觸、受這個幾支,在未來世都叫老死。

  15.3 緣起有幾種?(約根本乘說)

  末學恭答:有四種。刹那緣起,連縛緣起,分位緣起,遠續緣起。

  15.4 十二支何以立無明等?其體是何?

  末學恭答:在這個時候的五蘊,體都是五蘊,但是在每一個階位的時候,比如無明,它的無明的作用特別強,這個作用最殊勝,就把這一支安這個名字,十二支都安了它最強作用的那個法的名字。實際上,都是五蘊爲體。

  15.5 試分析十二支可納入幾類?

  末學恭答:歸納爲叁類。叁支是煩惱,有兩支是業,有七支是果。

  15.6 雲何略果略因?雲何由中可比二?

  末學恭答:中間"略果及略因",後際略果,中際果有五支,後際只有兩支,後際的果是略了。前際,煩惱有一支,而中際兩支,前際的煩惱是略了。所以說,前際略因,後際略果。略的原因是,"由中可比二",因爲"中八據圓滿",中間那個八支是最圓滿的講。那麼前面略,後面略,你只要把中間一比,他就可以知道了。所以說前後不必要廣說。

  15.7 惑業果叁者各各相互關系如何?

  末學恭答:。"從惑而生惑業",從煩惱能夠産生煩惱,就是像中間的愛緣取。愛是煩惱,它也可以産生後邊的取的煩惱。從煩惱,也可以造業,就是無明緣行,取緣有,這是從…

《菩提道次第科頌 思考題解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