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 思考題解答▪P7

  ..續本文上一頁煩惱造業。這個業只能産生果。造了業之後,就是産果,其他沒什麼作用。業生事,就像"行"是業,産生這個識;"有"是業,産生"生"。這就是業生事。果還有後邊的,事能夠生事,就像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都是事生事。事還能生煩惱,這個受能生這個愛。就是說感了果的這個事生出來之後,它並不是就完了。事能夠自己發展自己,同時,事還生煩惱,就是"果縛未斷,子縛又生"。過去的煩惱感了這一輩生,過去的報還沒有受完,現在又在造新的煩惱了,又産生將來的果報,又積起來了。這個鏈條一扣一扣地不斷地接下去,沒有窮盡。

  15.8 十二支叁際前際之前尚有前際,後際之後尚有後際,十二支應不斷增加,是則有無窮過,爲何說“有支理唯此”?

  末學恭答:"有支理唯此"。這句話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生死到底有沒有始終的?如同雞生蛋,蛋生雞,到底有沒有個頭?如果說十二支的話,那第一支是無明,應當生死有始--從無明開始,最後一支是老死,那麼老死是終,到老死就爲止了,這個流轉生死到此爲止,停下來了。這樣子說,這個十二支緣起,只說成叁世的事情,第四輩就沒有了。而且過去一輩子,再前面一輩子也就沒有了。事實當然不是如此。無始以來流轉生死一直到現在。那麼,照這樣子說,這個十二支是遠遠不夠的。因爲無明之前,還有其前輩,應該無明之前還要加。那麼,老死並不是完了,老死之後還得要加。那麼,加了之後,假使說前兩輩子加上,前叁輩子還有;前叁輩子加上,前四輩子還有;後兩輩子,後叁輩子,後四輩子,無窮無盡。如此加起來,這個緣起十二支是不夠的,要無數的支。如果這樣,說緣起就沒有辦法說了。那麼,佛的智慧,他就是說十二支夠了,"有支理唯此"。這個十二支緣起按道理就這樣子十二支就夠了,不需要多。

  15.9 上士道與下士道有何關系?

  末學恭答:修行時,從下士道下手。首先要修這個增上生,就是修那個下一輩子的暇滿人身,這是最根本的,沒有這些基礎,說普提心給他,一下子說發菩提心了,行菩薩道了,當然不易馬上接受,甚至適得其反,這個是沒有意義的。說什麼要做什麼才行,所以需要踏踏實實地確實從下士道下手。但是雖然從下士道下手,前面該走什麼路應當要知道,上士的發心也在下士道的時候也要生起來。真正的發心,圓滿的發心在上士道。如果對上士道的事情不知道,菩提心的發心不理解,那下士道修的就是人天福報,這不算下士道。下士道是上士道的前基礎,它跟上士道有直接聯系的。所以,上士道的發心在下士道應該知道。如果單是修下士道人天福報的話,不屬于菩提道,那就是有漏的人天乘,不是菩提道次--就是下士道不共的,這是不共的下士道、有漏的人天乘。

  15.10 舍有幾種?平等舍心屬哪一種?

  末學恭答:舍有叁種。一個是受舍,一個是行舍,一個是無量的舍--四無量裏邊的舍。平等舍心,是屬于四無量的舍。

  15.11 平等舍心如何修?

  末學恭答:需要對一切有情要離開貪心、嗔心,使自己的心平等起來。要把心平等起來,那一定要方便,要修行。那麼,要修平等心,有幾種方法:"怨親不定想";"自他易地想";最後是"等皆如母想",一切有情同等,都是自己母親的想。

  第一個方法,"怨親不定想"。這個是從客觀的事實來擺這個情況。冤家親家都不一定的,你說這個人是怨,他可能就是以前的親;現在的親也可能是以後的怨。這個事情在世間上也很多。那就是"怨親不定",這是一輩子裏邊都有這個不定的想,何況自己無始以來的變化?當然是各式各樣的關系都會産生的。

  第二個方法,"自他易地想"。使他調一個位置,把自己做他的位置來看,以他的當我來看,這樣子也能夠把怨親平等。"自他易地觀,亦世聖所教"。自他,將心比心這樣子的觀想,世間上的聖人也這樣去教導人家的。但是,盡管你怎麼教,"若不從定修,則但墮言說",假使不從定上去修的話,只是一句話。我們經常看到世間上學問很好的人,他品德並不好。

  第叁個方法,"等皆如母想"。一切有情都要把他當母親看,這是一層層下去了。

  15.12 何謂菩提心?修法有幾?

  末學恭答:菩提心是對每一個衆生都要當父母一樣地看,要去救度他,情願犧牲自己救度他。爲了衆生的解脫而達正覺成佛的心。一般說,菩提心修法是兩種。一種是根據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是七重因果的修法,那麼推上去就無著菩薩的;另外一個是寂天論師的,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的修法。

  15.13 試述般若與叁乘的關聯?

  末學恭答:大般若是講空性的,那就是一切叁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就是大小乘,他都靠空性證入他的這個果位。沒有空性,都證不到的。聲聞有聲聞的菩提,他是靠一切法空的道理證到無我。緣覺,也要靠空性的道理。菩薩,更要靠空性的道理證到這個成佛的道理。空性是叁乘都要證的,但是深淺不同。聲聞乘證的空性是最淺,緣覺的深一點,菩薩證到最深。不是說這個般若只有菩薩要,聲聞緣覺就不需要的,或者是沒有,不懂的。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這個般若的空性呢--成佛的母親。這是父的種子、母親的空性,才能夠成佛。那麼般若是通的,通叁乘的,而菩提心不通叁乘的。

  15.14 判斷大小乘以何爲標准?圓頓法門是否可以不曆次第,一舉成佛?試述圓頓與次第之關系?

  末學恭答:要判別大乘小乘,要從菩提心發不發來看。聲聞緣覺是生出離心,大乘菩薩是菩提心。圓頓法門不能不曆次第,一舉成佛。

  海公上師從這個真正的中觀見來看,圓頓、次第兩個東西是拆不開的。如果沒有圓頓,這個次第就不是這個圓滿的次第。假使沒有次第,這個圓也是豁達空(滬俚)的圓。圓頓裏邊有次第,次第也不離圓頓,這才是真正的我們修行的一個最高的方法。

  15.15 怎樣發心稱圓滿的發心?

  末學恭答:真正的發心,圓滿的發心在上士道。,真正圓滿的發心是,"發心利他故,樂正等菩提"。真正要成佛的菩提心,從利益一切衆生下手。這樣的菩提心是圓滿的發心。

  

  第16講

  16.1 菩提心二十二喻,試按十地分配並解釋之。

  末學恭答:"如地金月火,大藏寶源瀛,金剛山藥善,如意日美音,王庫藏大路,乘騎流無盡,樂聞聲河雲",這是二十二個喻。

  "如地金月火,大藏寶源瀛"。先說這個"地金月火",這四個菩提心是屬于初地的。地是大地,金是千錘百煉出真金,月是悲心,火是智慧之火。"大藏寶源"是二地菩薩的,是持戒波羅蜜多圓滿。瀛是大海,是叁地菩薩,是修忍波羅蜜多,就是要容納一切,以大海作比喻。"金剛",是四地菩薩,金剛能破一切,而且不爲一切所破,這是講精進波羅蜜圓滿。山是須彌山,八風吹不動的,那是禅定波羅蜜多,禅定是不動的,這是第五地的菩提心。藥是第六地的般若波羅蜜多。阿伽陀藥就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空。第七地,是方便,"方便願力智","善",善知識,那就是七地的方便,願力智。第八地,願,願波羅蜜多,一切滿願,就是"如意"。第九地,是"日","方便願力智"的力,力波羅蜜多圓滿,這個力量極大。十地以上的菩提心,那就多了。"美音,王",王是一切自在。"庫藏,大路,乘騎"。"流無盡",無盡地流水。"河","樂聞聲",好聽的聲音。"河",還有"雲"。

  16.2 何謂行假無叁世,一多大小平,爲什麼?

  末學恭答:"行假無叁世",行根本是假的,一切有爲法都是沒有自性的,都是假的。當然會知道--根本沒一個未來。那麼,這個裏邊我們就是說這個時間都是假安立的。在空間說,"一多大小平",一也好,多也好,大也好,小也好,都是空間的問題,都是平等的。真正把心證到空性之後,連空間時間的概念都沒有。

  16.3 成佛到底需要多少時間?

  末學恭答:這個也是假安立的。對有些人說,善根充分的即身成就。叁個半月就成佛是可能的。但是,不是那個料,不要說叁個半月,叁年半載,叁十半年,乃至叁世,幾世都還不一定成功。成佛的時間不是根據時間來安立的。

  16.4 發菩提心修法有幾種?各分述並比較之。

  末學恭答:有兩種。一種是七重因果的觀想法,由修這個七重因果産生菩提心,修起菩提心;另一種是他用自他相換的辦法來修這個菩提心。

  自他相換很快,把這個執持自己的五蘊的放開,執持他,把人家的東西,把人家這個五蘊都算我。這個換一下,這個你生菩提心就快了。快是快,力量也大。但是裏邊只有一個求利他的心,少一個菩提心,求菩提心的心沒有。七重因果裏邊,前面需要加個舍心,平等舍心。沒有平等舍心,知母念恩是修不起來的。在《普提道次第廣論》裏邊講,兩重因果:一個是這個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七重因果,一個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宗大師把他們兩個講的時候分開講,修的時候合起修。

  16.5 何謂七因果、八因果?

  末學恭答:知母、念恩、報恩、悲心、慈心、利他心、菩提心七重因果。外加修平等舍心第八因果。

  16.6 何謂九有,有是何意?

  末學恭答:。"九有",就是叁界九地。”有”的意思是,一切有情的生死,有因有果,生死相續,都是有因有果的。外道執著色界,無色界生上去之後就認爲解脫了。佛教對于這叁界的九個地,無論是最高的非想非非想,也屬于有,九個有。那沒有解脫,這個名字就否定他們解脫的這個錯誤的想法,所以叫九有。

  16.7 何以說盡法界有情皆過現父母?父母對自己有什麼恩?

  末學恭答:我們要每天早晚各叁次地要去觀想,要決定相信這六道九有,所有的恒河沙那麼多的衆生,盡法界的有情,就是說所有的法界的,叁界、六道、各式各…

《菩提道次第科頌 思考題解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