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4,"增长智精进",是福德资粮了。
如何精进分五种:1,一是"被甲精进";2,加行精进就是说"次第进修等",按照次第修,看自己,你自己现在在什么地位,就修什么法;3,"有勇,不懈不倦等",与贪嗔痴斗争要有勇气;4,"不退,不畏障难等";5,"无已,无有间断等"。
第20讲
20.1 静虑自性是何?如何圆满,有几种?——说明。
末学恭答:静虑的自性就是说于所缘境心不散乱,善的心一境性,心一境性,那是定有正定,有邪定,这是善的心一境性。也就是说,于所缘的境心不散乱,善的心一境性。
静虑波罗蜜多跟般若波罗蜜多都在金刚喻定的时候圆满,就是成佛的前面的那个定,灭除最后一品烦恼的金刚喻定。这个时候,静虑波罗蜜多圆满,般若波罗蜜多也圆满。
分三种。第一个,"现法乐住静虑",入了定之后,能够引生身心轻安的,这个定能够引发身跟心的轻安;第二个,"能引功德静虑",这个静虑,能够引生各式各样的功德;第三种,"饶益有情静虑",在静虑里边对众生做利益的事情。
20.2 般若有几种,何谓二智三慧?各说明之。何谓正真净?为什么般若是正真净?
末学恭答:般若分三种。一种是文字般若,"即是名句文身",就是一般的经书之类的,般若经。二是观照般若,观照般若就是修观的时候,上师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是在观照,还没有证。第三,实相,证到了,"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智慧又可以分两种,一种是真智,也是无分别智;一种是俗智,那就是差别智。三慧就是:第一个是闻慧,由依止善士,听闻正法而起的这个智慧。我们的道前基础就是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这个里边得到的智慧叫闻慧。闻慧之前还要加一个慧,生得慧。我们人生下来,我们人有这个分别善恶的心,能够我们念经的心,就是念《般若经》、《金刚经》,没有懂,就是能念这个心,这个慧也是生得慧。
般若智慧是不带我执的,不带烦恼的,干净的。纯净,不但是干净,纯粹的干净,一点点的渣滓都没有。这个名意,就是说般若的内涵,有三个意思,一个是正确的,一个是真正的,一个是纯净的。正、真、净这三个要素。
之所以般若是正、真、净,是因为那些我们世间上的一些颠倒见,最标准的就是常乐我净了:不净的说是净;无常的说是常;本来是苦的,一定说是乐;没有自在的,一定说我有自在。这个颠倒见,在般若的眼光里看,根本就没有。那么,还有一个,是坏的东西,假的,不会当它是真的,真见。真正的宇宙的现象看到了,那我们所看到的虚幻的那些梦幻泡影的东西不会当作实在的。所以般若智慧不带我执,不带烦恼,是干净的。
20.3 般若体有几种?般若义相,深广二般若云何?
末学恭答:般若的体性有真的,有世俗的。真是就是说胜义谛的,是无分别智;世俗的,就是后得智,差别智。
"义相",般若的法相。。"三智或八法,广七十义等",这是讲广般若。"八不四无生,二种无我等",是讲深般若。
20.4 为何要学般若?何等人应学般若?堪学般若者有何征相?无三征相认是否与般若无缘,不能修行?
末学恭答:要学般若。般若是很微妙,有的人,现在一些学者,包括教授,也包括一些文学家,他们对禅宗特别感兴趣。他们的感兴趣,就是感到里边玄妙,并不是说要想证般若,要想离生死,要想度众生,根本没有这些意乐心在里边。只是感到它文字微妙,好像道理比较深,好像是学了之后,说话里边可以压倒人家,可以说自己是一个有学问的,好像是一个通禅的。以这个目的出发研究,那当然是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发心就不对头。雪般若的目的,最起码的也要是声缘的解脱;中间的,菩萨的解脱;最高的,也是最究竟的,都要回归佛乘,得佛的大解脱,正等菩提。如果离开这三个目的,都是不正的。都是研究研究,考证考证了。这些,跟佛教可以说是不相干的,跟我们的修持是不沾边的。如果这样的人教导佛法,那就要把众生引向歧途。
应学般若的人为:上中下士道。堪学般若者三个外相:初闻般若理,内心数悦乐",这是最浅的一种;第二种,"喜极流涕泪";再高层次,"身毛作竖立"。无三征相之士,"或能依教行,堪受实谛义",只要能够依了佛说的法的教去实行的话,这样的人也可以,将来也可以通入般若。
第21讲
21.1 于般若深义错例,会产生哪些过失?其后果如何?
末学恭答:其一,"若一类有情,依于自种性,闻般若深义,于理观错倒"。有一类的人,他自己的种性邪的。他或者是过去邪的种子很深厚,或者是今生亲近了那些邪的知识,恶知识,或者亲近那些外道的那些人了。那么,他熏染了邪的种子。其二,"佛大事因缘,及俱有诸法,未得正了知,生二种过失"。会产生两种的过失,两个极端,一个是执有,一个是执空。其三,"不善巧空义,而堕于恶取",这就是说对于佛的空的道理不善巧。佛说的空,一切法自性空,并不是说一切法没有的空。因上是把这个空搞错了,果上,要投生恶趣去。其四,"或于自性无 ,而执自性有"。这个说,一个是执于空一边,或者执了有一边。其五,"于现实因果, 一切作损减"。这是第一类,就是恶取空的。他一切法自性无,他认为自性空,认为一切法都是没有的。堕恶取空的时候,要堕恶趣。其六,"或于色等法,如幻化喻品,增益坏胜义,妄认空花实"。或者说色声香味触,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本来是自性空,认为既然不是没有,就是有了。其七,"如是执断常,落有或落无"。这两类了,执有、执无,执断、执常。或者是有,有就是常,执无就是执断。现在一般世间上都是执断的,断见。
21.2 应如何学般若?
末学恭答:般若是非常好,下中士道都能够学,有外相的,当然决定能学。没有外相的,好好地听佛的话,照佛的那个教诫去行持,也能够慢慢地进入般若的这个门。修学分两科。一个是应舍的,它的对立面要放下的,应舍的,就是错误的那一边不要去,要把它放掉。另一个,正的一面,要学习的。人身实难得,正法尤难遇,观苦,寻求善知识,随行般若教等等。
21.3 依止何人学般若?
末学恭答:依止善知识。善知识应该:"具调伏寂静,惑除三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论议,悲深离退息,十德堪依止"。
21.4 如法学修般若之果如何?
末学恭答:善修的人,善学善修的人,他能够了解,或者证到般若的甚深道理,那就可以对蕴处界、谛缘度等等法不会执着它是实在的,如幻的。那些四谛、十二因缘、六度都是过海的船。没有过海之前要用它,过了海之后就要知道是自性空,不要执着。流转也好,还灭也好,生死就是涅槃,都是假的。在没有度脱的时候,没有到彼岸之前,生死是生死,涅槃是涅槃,这是我们的凡夫的虚妄的见地。真正到了彼岸之后,回头一看,生死涅槃都是假的。不但生死是空的,涅槃也是空的。如果感到生死苦多得很,那就该修。因为还没证到,证到之后固然是空的,还没证到,在无明大梦之中,还感到很多苦。如果感到的苦本性是空,苦也不苦了,那就对了。现在感到苦,没有般若,还得要修。
21.5 四摄是哪四种?
末学恭答:四摄,就完全是从众生着想,利益他。四摄为: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21.6 云何布施?与六度中布施有何同异?
末学恭答:"布施"。布施,跟前面六度说的一样,就是施同。分财施和法施。做的事情是一样的,而侧重点,不是为自己积累这个功德了,是在利他。目的不一样。
21.7 云何爱语、利行、同事?
末学恭答:爱语,"于所化机,开示诸度",所化的机,既是摄受了,他受你化了,要给他开示。说话,要说使他听了欢喜的话。目的是,除掉他的无知和他所怀疑的。能够正确的了解法的道理。这个里边,又分两种。一种是爱语,顺世间的话,世间上随顺的话;一种,正法的话,是法上的话。顺世间语,就是说要世间上也做的一些规范。就是说话的时候,要带笑地跟他去说,慰问他好不好,身体好不好等等这一些世间上的使他爱语。那么,法上的爱语,跟他说一些法,跟他说法上的功德,使他得到利益,远离那些恶道、苦等等。排他的疑惑。这是爱语两种,一种是世间的,一种是顺了法的,正法的语。
利行,是爱语道理讲通之后,叫他人实际修行。所教的一切法义,没有成熟的叫他成熟。已经成熟的,能够使他解脱。对于少善根的;在世间上有大财富,有大势力,有大名称地位的那些人;还有一种,学过外道的,此三种难教化的,要费很大的辛劳,多方面地引导他才能达到目的。利行的时候,这三种人是最难教化的。要花极大的劬劳使他们能够引导到正路上。
同事,在自己教他人做的时候,自己还要做,带头做,教他怎么修呢,自己也修。
第22讲
22.1 密义略释有几种各约略说之?
末学恭答:密义有八个解释。第一个是"尊贵密"。这个密乘,特别尊贵。第二个,叫"微细密"。"法界缘起",这个是《华严经》的缘起。缘起很多,比如分位缘起、刹那缘起、远续缘起、连缚缘起。这都是根本乘的。进入这个后期的呢,有受用缘起,阿赖耶的缘起,还有如来藏的缘起,最高的,法界缘起。这个是最高深的缘起法。第三个,"普遍密"。这个道理,是真如的道理,这也是从这个法界缘起说。法界缘起的,它的体性,这个性空的体性就是真如,遍一切处。第四个,"隐显密",就是在空性里边,这个缘起里边,一个隐一个显,互相相辅相成的,不是拆开两个的。第五个,"总持密",这个就是一即一切,这个,法界缘起。"随举一法,持一切法",一个法…
《菩提道次第科颂 思考题解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