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 思考題解答▪P9

  ..續本文上一頁。4,"增長智精進",是福德資糧了。

  如何精進分五種:1,一是"被甲精進";2,加行精進就是說"次第進修等",按照次第修,看自己,你自己現在在什麼地位,就修什麼法;3,"有勇,不懈不倦等",與貪嗔癡鬥爭要有勇氣;4,"不退,不畏障難等";5,"無已,無有間斷等"。

  

  第20講

  20.1 靜慮自性是何?如何圓滿,有幾種?——說明。

  末學恭答:靜慮的自性就是說于所緣境心不散亂,善的心一境性,心一境性,那是定有正定,有邪定,這是善的心一境性。也就是說,于所緣的境心不散亂,善的心一境性。

  靜慮波羅蜜多跟般若波羅蜜多都在金剛喻定的時候圓滿,就是成佛的前面的那個定,滅除最後一品煩惱的金剛喻定。這個時候,靜慮波羅蜜多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也圓滿。

  分叁種。第一個,"現法樂住靜慮",入了定之後,能夠引生身心輕安的,這個定能夠引發身跟心的輕安;第二個,"能引功德靜慮",這個靜慮,能夠引生各式各樣的功德;第叁種,"饒益有情靜慮",在靜慮裏邊對衆生做利益的事情。

  20.2 般若有幾種,何謂二智叁慧?各說明之。何謂正真淨?爲什麼般若是正真淨?

  末學恭答:般若分叁種。一種是文字般若,"即是名句文身",就是一般的經書之類的,般若經。二是觀照般若,觀照般若就是修觀的時候,上師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是在觀照,還沒有證。第叁,實相,證到了,"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智慧又可以分兩種,一種是真智,也是無分別智;一種是俗智,那就是差別智。叁慧就是:第一個是聞慧,由依止善士,聽聞正法而起的這個智慧。我們的道前基礎就是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這個裏邊得到的智慧叫聞慧。聞慧之前還要加一個慧,生得慧。我們人生下來,我們人有這個分別善惡的心,能夠我們念經的心,就是念《般若經》、《金剛經》,沒有懂,就是能念這個心,這個慧也是生得慧。

  般若智慧是不帶我執的,不帶煩惱的,幹淨的。純淨,不但是幹淨,純粹的幹淨,一點點的渣滓都沒有。這個名意,就是說般若的內涵,有叁個意思,一個是正確的,一個是真正的,一個是純淨的。正、真、淨這叁個要素。

  之所以般若是正、真、淨,是因爲那些我們世間上的一些顛倒見,最標准的就是常樂我淨了:不淨的說是淨;無常的說是常;本來是苦的,一定說是樂;沒有自在的,一定說我有自在。這個顛倒見,在般若的眼光裏看,根本就沒有。那麼,還有一個,是壞的東西,假的,不會當它是真的,真見。真正的宇宙的現象看到了,那我們所看到的虛幻的那些夢幻泡影的東西不會當作實在的。所以般若智慧不帶我執,不帶煩惱,是幹淨的。

  20.3 般若體有幾種?般若義相,深廣二般若雲何?

  末學恭答:般若的體性有真的,有世俗的。真是就是說勝義谛的,是無分別智;世俗的,就是後得智,差別智。

  "義相",般若的法相。。"叁智或八法,廣七十義等",這是講廣般若。"八不四無生,二種無我等",是講深般若。

  20.4 爲何要學般若?何等人應學般若?堪學般若者有何征相?無叁征相認是否與般若無緣,不能修行?

  末學恭答:要學般若。般若是很微妙,有的人,現在一些學者,包括教授,也包括一些文學家,他們對禅宗特別感興趣。他們的感興趣,就是感到裏邊玄妙,並不是說要想證般若,要想離生死,要想度衆生,根本沒有這些意樂心在裏邊。只是感到它文字微妙,好像道理比較深,好像是學了之後,說話裏邊可以壓倒人家,可以說自己是一個有學問的,好像是一個通禅的。以這個目的出發研究,那當然是得到的結論是錯誤的,發心就不對頭。雪般若的目的,最起碼的也要是聲緣的解脫;中間的,菩薩的解脫;最高的,也是最究竟的,都要回歸佛乘,得佛的大解脫,正等菩提。如果離開這叁個目的,都是不正的。都是研究研究,考證考證了。這些,跟佛教可以說是不相幹的,跟我們的修持是不沾邊的。如果這樣的人教導佛法,那就要把衆生引向歧途。

  應學般若的人爲:上中下士道。堪學般若者叁個外相:初聞般若理,內心數悅樂",這是最淺的一種;第二種,"喜極流涕淚";再高層次,"身毛作豎立"。無叁征相之士,"或能依教行,堪受實谛義",只要能夠依了佛說的法的教去實行的話,這樣的人也可以,將來也可以通入般若。

  

  第21講

  21.1 于般若深義錯例,會産生哪些過失?其後果如何?

  末學恭答:其一,"若一類有情,依于自種性,聞般若深義,于理觀錯倒"。有一類的人,他自己的種性邪的。他或者是過去邪的種子很深厚,或者是今生親近了那些邪的知識,惡知識,或者親近那些外道的那些人了。那麼,他熏染了邪的種子。其二,"佛大事因緣,及俱有諸法,未得正了知,生二種過失"。會産生兩種的過失,兩個極端,一個是執有,一個是執空。其叁,"不善巧空義,而墮于惡取",這就是說對于佛的空的道理不善巧。佛說的空,一切法自性空,並不是說一切法沒有的空。因上是把這個空搞錯了,果上,要投生惡趣去。其四,"或于自性無 ,而執自性有"。這個說,一個是執于空一邊,或者執了有一邊。其五,"于現實因果, 一切作損減"。這是第一類,就是惡取空的。他一切法自性無,他認爲自性空,認爲一切法都是沒有的。墮惡取空的時候,要墮惡趣。其六,"或于色等法,如幻化喻品,增益壞勝義,妄認空花實"。或者說色聲香味觸,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本來是自性空,認爲既然不是沒有,就是有了。其七,"如是執斷常,落有或落無"。這兩類了,執有、執無,執斷、執常。或者是有,有就是常,執無就是執斷。現在一般世間上都是執斷的,斷見。

  21.2 應如何學般若?

  末學恭答:般若是非常好,下中士道都能夠學,有外相的,當然決定能學。沒有外相的,好好地聽佛的話,照佛的那個教誡去行持,也能夠慢慢地進入般若的這個門。修學分兩科。一個是應舍的,它的對立面要放下的,應舍的,就是錯誤的那一邊不要去,要把它放掉。另一個,正的一面,要學習的。人身實難得,正法尤難遇,觀苦,尋求善知識,隨行般若教等等。

  21.3 依止何人學般若?

  末學恭答:依止善知識。善知識應該:"具調伏寂靜,惑除叁德增,有勇阿含富,覺真善論議,悲深離退息,十德堪依止"。

  21.4 如法學修般若之果如何?

  末學恭答:善修的人,善學善修的人,他能夠了解,或者證到般若的甚深道理,那就可以對蘊處界、谛緣度等等法不會執著它是實在的,如幻的。那些四谛、十二因緣、六度都是過海的船。沒有過海之前要用它,過了海之後就要知道是自性空,不要執著。流轉也好,還滅也好,生死就是涅槃,都是假的。在沒有度脫的時候,沒有到彼岸之前,生死是生死,涅槃是涅槃,這是我們的凡夫的虛妄的見地。真正到了彼岸之後,回頭一看,生死涅槃都是假的。不但生死是空的,涅槃也是空的。如果感到生死苦多得很,那就該修。因爲還沒證到,證到之後固然是空的,還沒證到,在無明大夢之中,還感到很多苦。如果感到的苦本性是空,苦也不苦了,那就對了。現在感到苦,沒有般若,還得要修。

  21.5 四攝是哪四種?

  末學恭答:四攝,就完全是從衆生著想,利益他。四攝爲: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21.6 雲何布施?與六度中布施有何同異?

  末學恭答:"布施"。布施,跟前面六度說的一樣,就是施同。分財施和法施。做的事情是一樣的,而側重點,不是爲自己積累這個功德了,是在利他。目的不一樣。

  21.7 雲何愛語、利行、同事?

  末學恭答:愛語,"于所化機,開示諸度",所化的機,既是攝受了,他受你化了,要給他開示。說話,要說使他聽了歡喜的話。目的是,除掉他的無知和他所懷疑的。能夠正確的了解法的道理。這個裏邊,又分兩種。一種是愛語,順世間的話,世間上隨順的話;一種,正法的話,是法上的話。順世間語,就是說要世間上也做的一些規範。就是說話的時候,要帶笑地跟他去說,慰問他好不好,身體好不好等等這一些世間上的使他愛語。那麼,法上的愛語,跟他說一些法,跟他說法上的功德,使他得到利益,遠離那些惡道、苦等等。排他的疑惑。這是愛語兩種,一種是世間的,一種是順了法的,正法的語。

  利行,是愛語道理講通之後,叫他人實際修行。所教的一切法義,沒有成熟的叫他成熟。已經成熟的,能夠使他解脫。對于少善根的;在世間上有大財富,有大勢力,有大名稱地位的那些人;還有一種,學過外道的,此叁種難教化的,要費很大的辛勞,多方面地引導他才能達到目的。利行的時候,這叁種人是最難教化的。要花極大的劬勞使他們能夠引導到正路上。

  同事,在自己教他人做的時候,自己還要做,帶頭做,教他怎麼修呢,自己也修。

  

  第22講

  22.1 密義略釋有幾種各約略說之?

  末學恭答:密義有八個解釋。第一個是"尊貴密"。這個密乘,特別尊貴。第二個,叫"微細密"。"法界緣起",這個是《華嚴經》的緣起。緣起很多,比如分位緣起、刹那緣起、遠續緣起、連縛緣起。這都是根本乘的。進入這個後期的呢,有受用緣起,阿賴耶的緣起,還有如來藏的緣起,最高的,法界緣起。這個是最高深的緣起法。第叁個,"普遍密"。這個道理,是真如的道理,這也是從這個法界緣起說。法界緣起的,它的體性,這個性空的體性就是真如,遍一切處。第四個,"隱顯密",就是在空性裏邊,這個緣起裏邊,一個隱一個顯,互相相輔相成的,不是拆開兩個的。第五個,"總持密",這個就是一即一切,這個,法界緣起。"隨舉一法,持一切法",一個法…

《菩提道次第科頌 思考題解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