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 思考題解答▪P2

  ..續本文上一頁樣的師父,應當如理地依止他,這是修行的道第一步走正了。

  2.4 衆德是哪些德?

  末學恭答:這個"衆德",從因上說,戒定慧的功德,這是最根本的。從果上說,斷智悲的功德。斷德,一切煩惱習氣斷得幹幹淨淨,等于說一個擺過酒的老酒甕,他把它洗得幹幹淨淨,一點酒氣也沒有了,這才是幹淨。智德,一切的智慧,都要成就。不但是修行的智慧,乃至度衆生的智慧,都要有。悲心,佛發的願,菩提心,度盡一切衆生。

  2.5 爲什麼說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

  末學恭答:我們要修行,第一步要走得正。那藏地經常有這個話,"初一一錯的話呢,那就不斷地錯,錯到十五,叁十都會錯完。"因爲,你初一當初二的話,初二就是變成初叁了,初叁變初四了,那一直錯到底。所以說,第一步不要錯。我們從科學裏邊說,你假使開始錯一點點,那麼你引申下去的話,這個距離就越來越大,越來越大,最後你乃至背道而馳都可能。假使不如法依止的話,那就是産生很多的毛病。所以說,在找到如量的師之後,如法地去依止他,這個是修行第一步的道路,跨出的第一步。這一步不能跨錯,跨錯了之後,以後就一錯錯到底。

  2.6 圓滿有暇身之難得大事自己知了沒有?

  末學恭答:我們這一世投了人身,得到圓滿的有暇身。八個有暇,不在八難裏邊。既不是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也不是盲聾喑啞,也不是世智辯聰,也不是無想天,也不是北俱盧洲,也不是佛不出世的時候。這八個難都除掉了,我們現在正是修行的好的機會。五個內圓滿,五個外圓滿,一共十個圓滿,我們也得到了。自己不是殘廢的,不是盲聾喑啞的,是有智慧能夠接受佛法的,也生在有佛的四衆的地方,增上功德。那麼,現在這樣難得的機會,這樣的身體我們都得到了,那麼這個事情就不要放過了。對于末學,甚至這樣的機會難上加難,不願再如無頭蒼蠅隨風亂撞,倍感修行的必要。也正爲此而努力。

  2.7 無常之念反省自己生起沒有?如何令生起?

  末學恭答:"生命動搖猶如水中泡",要知道無常。一切法,佛的叁法印,"諸行無常"。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的,沒有一個是可以保住不變的,這個是宇宙的客觀的規律,不可破的。就是像辯證法,也是這麼說的。一切法都在變動,不會停下來的,那是無常了,沒有一個可以保住不動的。能夠常的,是沒有的。那麼,包括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命都是動搖。"猶如水中泡",就象水泡一樣的微脆。記得以前一位僧人問我,你能保證你下24小時還活著麼?這句話讓我不能忘記。人生的痛苦都是無常的,一場地震幾萬人的共業,一起逝去;小到簡單的爭鬥,爲了五毛錢一念之差將對方打死,多少的難以預料的天災人禍,下一個就是我,我深陷在一張無常的網中,讓我時刻不敢忘記無常的念。

  2.8 什麼叫下士道?試引論說明。

  末學恭答:《道炬論》中對下士道的描述,"身命動搖猶如水中泡,迅急滅壞必死應思維。死已如影隨行黑白業,引起後果決定獲不異"。下士道,就是不貪著現世的福報,一切善法都回向下世,這是下士道。把這個善根回向到下一輩子的人天,能修行,這樣子才是真正的下士道。

  2.9 什麼叫中士道?試引論說明。

  末學恭答:"堅意遠離解脫安樂永"。中士道裏邊就是要知道我們的修的福報不是要享人天福報的。"受用無厭一切衆苦門,世間滿足深險罪業坑"。世間受用是無厭的,不會滿足的。第一,是沒有厭足,不斷地追求。第二個是追求之後,一切苦從此而生。所以中士道是能夠知道輪回世界的痛苦,能夠有清淨的出離心。在《道炬論》裏邊,"背棄諸有樂",要背棄,就是要甩掉那些有漏的--叁界有漏的樂。

  2.10 什麼叫上士道?試引論說明。

  末學恭答:上士道是修一個菩提心。爲利益如母衆生都能夠成就正果,而發的慈悲心。"堅持修行能做求加持"。不貪著世間享受五欲的清淨的出離的智慧引申的正知正見。

  2.11 什麼叫抉擇?

  末學恭答:"抉擇"就是說考慮這個問題。照嚴格的說,決是決斷,擇是簡擇。決斷就是說把一些懷疑的事情斷掉,揀擇就是說哪個對哪個不對,把它搞清楚。那麼,這個道理白天黑夜地把它這樣子地成熟地考慮,考慮清楚。

  2.12 試明業果之重要性?

  末學恭答:阿底峽尊者當年告訴一個弟子,讓他明業果,這是最重要的。如果業果都不去修的話,還不是佛教內部的人。能夠明業果,從這個下手,將來就能證到空性。如果不從業果下手,將來證不到空性,即使證到的也是邪的空,偏的空,不是真的空性。所以,要證真空性的因,就在從這個明業果下手。空性的道理在我們宇宙間具體的表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業果。所以說,這個道理很深,就是空性。如果你能夠知道之後當下就是空性。所以說,從業果下手是非常重要的重要法門。就像野狐禅公案裏一樣,證了空性是不落因果--錯掉了,做了野狐--畜生去了,人都做不到了。他還是修行的呢,如果不修行,犯戒的話,畜生也做不到,下地獄去了。

  2.13 阿底峽尊者入藏弘法要點有哪些?

  末學恭答:阿底峽尊者到西藏去,第一個就是皈依喇嘛,就叫人家受皈依,受皈依,不要再去求天魔外道。

  

  第3講

  3.1 何謂解脫?

  末學恭答:解脫叁界,"堅意遠離解脫安樂永",這個遠離的安樂。解脫,就是解脫我們的這個世間上的一些"常樂我淨",那些顛倒的想。離開了世間的"常樂我淨",那得到的就是"無常、苦、空、無我",這是解脫這個世間的。

  3.2 何謂出離心?

  末學恭答:出離心,就是不要貪著叁界,一定要求出離輪回世界,出離這個痛苦的叁界。

  3.3 何謂菩提心?願菩提心?行菩提心?

  末學恭答:菩提心,就是自己要離苦,但是一切如母衆生的苦不能不管。願菩提心就是發願菩提心;行菩提心是發願行菩提道,真正按照菩提行去做。

  3.4 何謂止觀?止觀雙運?

  末學恭答:"心趨倒境動搖能作止",當心趨向顛倒的境。我們的心一天到晚想著這個妄想,都是想那些顛倒的事情。這要把它拉回來,不要給它動搖,能夠做到的,這就是止。觀,就是如理觀察一切法的各式各樣的性,自性,盡所有性。一切法共同的通性,自性空,這個道理都要去抉擇,了解。

  對于止觀,開始是修止,再修觀,最後達到成熟的階段呢,"引發止觀雙運道"。止觀雙運,就是止觀兩個連起來了。在初下工夫的時候,先把心集中起來,集中起來的時候,觀的力量就很微弱,觀不起。當心去觀的時候,心又不集中了,有點散掉了。那麼,到最後,慢慢地觀,止與觀互相地配合,最後達到止觀雙運的時候,習慣的時候,止也增進,這個兩個連帶起來了,這個叫止觀雙運。

  3.5 何謂密器?如何成就密器?

  末學恭答:密器就是密法的根器,要下中(上)士道都修過才成就密器。

  3.6 爲什麼說金剛乘是一切乘中最勝?

  末學恭答:密法要包括一切顯教,它比顯教還多。在深度上,密法較深,密法也包括了顯教的所有優點。

  3.7 何謂堪能士夫?如何契入正習修?

  末學恭答:"堪能士夫",就是有堪能受持這個很深很細致的密法的人。堪能士夫本身的根器跟這個密法要相合。要正修習,要按道次第不斷地修。

  3.8 何謂二種悉地?

  末學恭答:悉地就是成就。就是講生起次第、圓成次第。

  3.9 二種成就之體是何?

  末學恭答:二種成就之體是戒,是"清淨叁昧耶"。

  3.10 何謂叁昧耶戒?它與別解脫戒與菩薩戒有什麼關系?

  末學恭答:叁昧耶戒就是誓戒,就是自己發誓要遵守這些事情,叁昧耶戒的事情。叁昧耶戒就是包括顯教的叁聚淨戒,都在裏邊。叁昧耶戒並不是離開別解脫戒,菩薩戒另外還有個叁昧耶戒。就是菩薩戒,別解脫戒都在叁昧耶戒裏邊。

  3.11 何謂無陷诳心?

  末學恭答:谄诳心就是自己要充好漢,或者是要達到什麼目的。我們這個要求叁昧耶戒,不要這些谄诳心,是純粹的要趕快成佛度衆生的心。之所謂,要無谄诳的心。

  3.12 何謂准如師教?

  末學恭答:准如師教,就是要根據師所教的修,不要亂修,不要自己想一套來修。

  3.13 內外魔障指何?二者有何關系?

  末學恭答:煩惱是內魔,天魔、死魔、五蘊魔這些是外魔。那麼,最大的魔是內魔的煩惱--我執大魔。沒有內魔的話外魔就起不了作用。外緣經過內因而起作用。所以能夠惱害自己的主要還是自己內魔沒有消滅。這個內魔在裏邊就是一切外魔的根源。沒有內魔,外魔也不會來,來了也起不了作用,不會害到自己。

  3.14 修行二要件?

  末學恭答:第一,依靠出生萬善的恩師,大寶恩師。這樣的恩師,我們永遠發願不要離開;第二,一切的資糧,一切法上的資糧,財上的資糧,希望都能夠全備,不要缺乏。

  

  第4講

  4.1 何謂皈敬頌?這個頌有幾層意思?

  末學恭答:皈敬頌是皈依叁寶發菩提心的頌。"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諸善根,爲利有情願成佛"。這個頌有兩層含義,第一是求叁寶加持,避免一切魔障。第二是求歸敬叁寶,一切我們要做的事情都要陳白叁寶。

  4.2 修行次第有幾?具體是什麼?

  末學恭答:修行次第分四:下士修法就是下士道,中士修法就是中士道,上士修法就是上士道,密乘修法,總的括在密乘道次第裏邊,須真正受得密宗道次第灌頂之後,經上師允許,學修無上部。

  4.3 何謂八有暇?具體是什麼?

  末學恭答:八有暇是相對八無暇而言。八個無暇也叫做八難,這個八難是沒有辦法修行的,所以叫難。反之就是有暇。

  具體是:第一個未生地獄道;第二未生餓鬼道;第叁未生畜牲道;第四未生盲聾喑啞,就是五…

《菩提道次第科頌 思考題解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