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 思考题解答▪P2

  ..续本文上一页样的师父,应当如理地依止他,这是修行的道第一步走正了。

  2.4 众德是哪些德?

  末学恭答:这个"众德",从因上说,戒定慧的功德,这是最根本的。从果上说,断智悲的功德。断德,一切烦恼习气断得干干净净,等于说一个摆过酒的老酒瓮,他把它洗得干干净净,一点酒气也没有了,这才是干净。智德,一切的智慧,都要成就。不但是修行的智慧,乃至度众生的智慧,都要有。悲心,佛发的愿,菩提心,度尽一切众生。

  2.5 为什么说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

  末学恭答:我们要修行,第一步要走得正。那藏地经常有这个话,"初一一错的话呢,那就不断地错,错到十五,三十都会错完。"因为,你初一当初二的话,初二就是变成初三了,初三变初四了,那一直错到底。所以说,第一步不要错。我们从科学里边说,你假使开始错一点点,那么你引申下去的话,这个距离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最后你乃至背道而驰都可能。假使不如法依止的话,那就是产生很多的毛病。所以说,在找到如量的师之后,如法地去依止他,这个是修行第一步的道路,跨出的第一步。这一步不能跨错,跨错了之后,以后就一错错到底。

  2.6 圆满有暇身之难得大事自己知了没有?

  末学恭答:我们这一世投了人身,得到圆满的有暇身。八个有暇,不在八难里边。既不是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也不是盲聋喑哑,也不是世智辩聪,也不是无想天,也不是北俱卢洲,也不是佛不出世的时候。这八个难都除掉了,我们现在正是修行的好的机会。五个内圆满,五个外圆满,一共十个圆满,我们也得到了。自己不是残废的,不是盲聋喑哑的,是有智慧能够接受佛法的,也生在有佛的四众的地方,增上功德。那么,现在这样难得的机会,这样的身体我们都得到了,那么这个事情就不要放过了。对于末学,甚至这样的机会难上加难,不愿再如无头苍蝇随风乱撞,倍感修行的必要。也正为此而努力。

  2.7 无常之念反省自己生起没有?如何令生起?

  末学恭答:"生命动摇犹如水中泡",要知道无常。一切法,佛的三法印,"诸行无常"。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没有一个是可以保住不变的,这个是宇宙的客观的规律,不可破的。就是像辩证法,也是这么说的。一切法都在变动,不会停下来的,那是无常了,没有一个可以保住不动的。能够常的,是没有的。那么,包括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命都是动摇。"犹如水中泡",就象水泡一样的微脆。记得以前一位僧人问我,你能保证你下24小时还活着么?这句话让我不能忘记。人生的痛苦都是无常的,一场地震几万人的共业,一起逝去;小到简单的争斗,为了五毛钱一念之差将对方打死,多少的难以预料的天灾人祸,下一个就是我,我深陷在一张无常的网中,让我时刻不敢忘记无常的念。

  2.8 什么叫下士道?试引论说明。

  末学恭答:《道炬论》中对下士道的描述,"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死已如影随行黑白业,引起后果决定获不异"。下士道,就是不贪著现世的福报,一切善法都回向下世,这是下士道。把这个善根回向到下一辈子的人天,能修行,这样子才是真正的下士道。

  2.9 什么叫中士道?试引论说明。

  末学恭答:"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中士道里边就是要知道我们的修的福报不是要享人天福报的。"受用无厌一切众苦门,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世间受用是无厌的,不会满足的。第一,是没有厌足,不断地追求。第二个是追求之后,一切苦从此而生。所以中士道是能够知道轮回世界的痛苦,能够有清净的出离心。在《道炬论》里边,"背弃诸有乐",要背弃,就是要甩掉那些有漏的--三界有漏的乐。

  2.10 什么叫上士道?试引论说明。

  末学恭答:上士道是修一个菩提心。为利益如母众生都能够成就正果,而发的慈悲心。"坚持修行能做求加持"。不贪著世间享受五欲的清净的出离的智慧引申的正知正见。

  2.11 什么叫抉择?

  末学恭答:"抉择"就是说考虑这个问题。照严格的说,决是决断,择是简择。决断就是说把一些怀疑的事情断掉,拣择就是说哪个对哪个不对,把它搞清楚。那么,这个道理白天黑夜地把它这样子地成熟地考虑,考虑清楚。

  2.12 试明业果之重要性?

  末学恭答:阿底峡尊者当年告诉一个弟子,让他明业果,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业果都不去修的话,还不是佛教内部的人。能够明业果,从这个下手,将来就能证到空性。如果不从业果下手,将来证不到空性,即使证到的也是邪的空,偏的空,不是真的空性。所以,要证真空性的因,就在从这个明业果下手。空性的道理在我们宇宙间具体的表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业果。所以说,这个道理很深,就是空性。如果你能够知道之后当下就是空性。所以说,从业果下手是非常重要的重要法门。就像野狐禅公案里一样,证了空性是不落因果--错掉了,做了野狐--畜生去了,人都做不到了。他还是修行的呢,如果不修行,犯戒的话,畜生也做不到,下地狱去了。

  2.13 阿底峡尊者入藏弘法要点有哪些?

  末学恭答:阿底峡尊者到西藏去,第一个就是皈依喇嘛,就叫人家受皈依,受皈依,不要再去求天魔外道。

  

  第3讲

  3.1 何谓解脱?

  末学恭答:解脱三界,"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这个远离的安乐。解脱,就是解脱我们的这个世间上的一些"常乐我净",那些颠倒的想。离开了世间的"常乐我净",那得到的就是"无常、苦、空、无我",这是解脱这个世间的。

  3.2 何谓出离心?

  末学恭答:出离心,就是不要贪著三界,一定要求出离轮回世界,出离这个痛苦的三界。

  3.3 何谓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

  末学恭答:菩提心,就是自己要离苦,但是一切如母众生的苦不能不管。愿菩提心就是发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是发愿行菩提道,真正按照菩提行去做。

  3.4 何谓止观?止观双运?

  末学恭答:"心趋倒境动摇能作止",当心趋向颠倒的境。我们的心一天到晚想著这个妄想,都是想那些颠倒的事情。这要把它拉回来,不要给它动摇,能够做到的,这就是止。观,就是如理观察一切法的各式各样的性,自性,尽所有性。一切法共同的通性,自性空,这个道理都要去抉择,了解。

  对于止观,开始是修止,再修观,最后达到成熟的阶段呢,"引发止观双运道"。止观双运,就是止观两个连起来了。在初下工夫的时候,先把心集中起来,集中起来的时候,观的力量就很微弱,观不起。当心去观的时候,心又不集中了,有点散掉了。那么,到最后,慢慢地观,止与观互相地配合,最后达到止观双运的时候,习惯的时候,止也增进,这个两个连带起来了,这个叫止观双运。

  3.5 何谓密器?如何成就密器?

  末学恭答:密器就是密法的根器,要下中(上)士道都修过才成就密器。

  3.6 为什么说金刚乘是一切乘中最胜?

  末学恭答:密法要包括一切显教,它比显教还多。在深度上,密法较深,密法也包括了显教的所有优点。

  3.7 何谓堪能士夫?如何契入正习修?

  末学恭答:"堪能士夫",就是有堪能受持这个很深很细致的密法的人。堪能士夫本身的根器跟这个密法要相合。要正修习,要按道次第不断地修。

  3.8 何谓二种悉地?

  末学恭答:悉地就是成就。就是讲生起次第、圆成次第。

  3.9 二种成就之体是何?

  末学恭答:二种成就之体是戒,是"清净三昧耶"。

  3.10 何谓三昧耶戒?它与别解脱戒与菩萨戒有什么关系?

  末学恭答:三昧耶戒就是誓戒,就是自己发誓要遵守这些事情,三昧耶戒的事情。三昧耶戒就是包括显教的三聚净戒,都在里边。三昧耶戒并不是离开别解脱戒,菩萨戒另外还有个三昧耶戒。就是菩萨戒,别解脱戒都在三昧耶戒里边。

  3.11 何谓无陷诳心?

  末学恭答:谄诳心就是自己要充好汉,或者是要达到什么目的。我们这个要求三昧耶戒,不要这些谄诳心,是纯粹的要赶快成佛度众生的心。之所谓,要无谄诳的心。

  3.12 何谓准如师教?

  末学恭答:准如师教,就是要根据师所教的修,不要乱修,不要自己想一套来修。

  3.13 内外魔障指何?二者有何关系?

  末学恭答:烦恼是内魔,天魔、死魔、五蕴魔这些是外魔。那么,最大的魔是内魔的烦恼--我执大魔。没有内魔的话外魔就起不了作用。外缘经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能够恼害自己的主要还是自己内魔没有消灭。这个内魔在里边就是一切外魔的根源。没有内魔,外魔也不会来,来了也起不了作用,不会害到自己。

  3.14 修行二要件?

  末学恭答:第一,依靠出生万善的恩师,大宝恩师。这样的恩师,我们永远发愿不要离开;第二,一切的资粮,一切法上的资粮,财上的资粮,希望都能够全备,不要缺乏。

  

  第4讲

  4.1 何谓皈敬颂?这个颂有几层意思?

  末学恭答:皈敬颂是皈依三宝发菩提心的颂。"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这个颂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求三宝加持,避免一切魔障。第二是求归敬三宝,一切我们要做的事情都要陈白三宝。

  4.2 修行次第有几?具体是什么?

  末学恭答:修行次第分四:下士修法就是下士道,中士修法就是中士道,上士修法就是上士道,密乘修法,总的括在密乘道次第里边,须真正受得密宗道次第灌顶之后,经上师允许,学修无上部。

  4.3 何谓八有暇?具体是什么?

  末学恭答:八有暇是相对八无暇而言。八个无暇也叫做八难,这个八难是没有办法修行的,所以叫难。反之就是有暇。

  具体是:第一个未生地狱道;第二未生饿鬼道;第三未生畜牲道;第四未生盲聋喑哑,就是五…

《菩提道次第科颂 思考题解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