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 思考题解答▪P3

  ..续本文上一页根不具的;第五,未生世智邪辩;第六,生于佛前佛后,非正法灭尽时;第七,未生于北俱卢洲,即一切自在,不需劳动,物资丰富,身体健康,寿期很长,因此修行困难;第八未生无想天外道所生之地。

  4.4 何谓八难?

  末学恭答:八难就是八无暇,就是八个难闻难修佛法的地方和情况。地狱,饿鬼,畜生道,盲聋喑哑,世智邪辩,正法灭尽时,北洲以及无想天共八个。

  4.5 何谓世智邪辩?

  末学恭答:世智邪辩。世间上的聪明。这些人只是日日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只是将所学的东西,认为这个是至高无上,对佛法就不一定听得进去,先入为主了。

  4.6 何谓无想天等,等什么?为什么说此是无暇?

  末学恭答:无想天等是指诸如长寿天中的色界第四禅的无想天这样的地方。无想天是修无想定感的果。这是外道。他们认为,人间受的苦,就是一个想、一个受。想,各式各样的见。受,希望安乐。这两个东西灭掉,那么,就是不会造罪了。所以把心都灭掉了,那么,心所法,受想也没有了。以为这样子就得涅槃。但是,在佛教里看,这仅不过是把种子压下去,种子没有灭掉。在无想天--得了定之后生无想天,寿命是五百大劫,很长。五百大劫的享受完了,烦恼种子,业种子生起来了,还得堕落,还要轮回。这五百劫时间很长,没有脑筋,不用脑筋的,心灭掉了,那么白白地过了。就如同睡觉,如果睡得很熟,没有梦,第二天起来,好像没有睡一样,中间一点不知道。那个无想天虽然很长,五百大劫,中间没有思想,那这个五百大劫也等于没有一样,中间事情感不到。所以这是在浪费时间,对修行不利。而且,无想天的人,即使受报受完了,生到人间的话,也是一个笨蛋。因为脑筋长时间不用了,迟钝了,再学东西,很难学进去。生于此处,对听闻修行佛法有障碍,因此属于无暇。

  4.7 什么是十圆满?

  末学恭答:十圆满,从自身来说,有五个,对环境来说,有五个,一共是十个。内五个,外五个。内圆满,(1)众同分圆满,生在人中,得丈夫女人身;(2)处所圆满,生于佛教兴盛的地方;(3)依正圆满,根支不缺,尤其是意根不要缺,能够接受佛法的,修行成就;(4)现生的中间,自己没有做五无间罪,也没有教人家做五无间罪,没有业障;(5)无信解障圆满,没有信解障,对佛教非常之容易接受,生起信心。外圆满,(1)大师圆满,遇大师出世;(2)世俗正法施设圆满,即能够碰到大师教法,能够广说三藏十二部,制戒的;(3)胜义正法流转圆满;(4)正行不灭圆满,世俗正法犹在未灭,胜义正法未隐未断;(5)随顺资缘圆满。

  4.8 何谓众同分?

  末学恭答:众的同类,同分就是同类,或者是同类的因,能够感同类的因素。这个众同分圆满,畜生有畜生的众同分,饿鬼有饿鬼的众同分。那么,这里的这个众同分圆满就是生在人间。

  4.9 何谓依正?

  末学恭答:依正,就是有正报,这是异熟报。异熟报不失根支,也不是聋子瞎子哑子,这是五根的不缺。心不顽嚣,能解善恶语的,这是意根的不缺。要不缺根支,才能够堪能,接受佛的教。

  4.10 何谓无业障、无信解障?

  末学恭答:无业障就是在现生的中间,自己没有做五无间罪,也没有教人家做五无间罪。没有造五逆,这个五逆,最重的罪,有这个罪,这一辈子没有办法接受佛教的。无信解障,就是在这一辈子,绝对是对佛讲的三藏相信的,认为这个佛说的三藏,尤其是律藏,是真正的最好的一切善法的出生的地方。所以说邪魔外道,那些一般的哲学里这些讲的道理,不会去相信。那么,这样的人,就说是有善根的人。这样的无信解障圆满,那是接受佛教是容易了,一说就信。

  4.11 何谓世俗正法,胜义正法?未灭、未隐、未断指什么?

  末学恭答:世俗正法是教法,胜义正法是证法。"未灭",正法没有灭绝,佛弟子修这个法自己能够出离三界;"未隐",正法没有隐,没有断,他自己证果证道之后,还辗转地教他的弟子,传教下去。"未断",就是没有断掉,是由证了正法的人,他有能力可以看到某些人是有根基,可以把法教给他,也可以证道的,这样辗转流下去的。

  4.12 因何亲近善士?

  末学恭答:不走邪路最重要,所以要"亲近善士"。见了道的人,得法眼净,他自己眼睛开了,不会走错路了。但是,没有见道的凡夫就是靠人带路。靠人带路,就是要依靠人。可靠的,正的人才能依靠,他会把我自己带上正路。如果依靠的人是邪的,就把自己带到邪路,我自己也不知道。所以要依靠可以真正引导我们走正路的人---善士。

  4.13 何谓二摄护?

  末学恭答:一种是财摄,一种是法摄。讲说法是法的摄护,照顾生活是财的摄护。

  4.14 善士需具备什么条件?

  末学恭答:善知识一定要具足下面十个功德的,你可以依止他学法。第一个,要调伏,就是要持戒。第二个条件是"寂静"。第三是"惑除"。第四要"德增"。第五,"有勇。第六是"经富"。第七"觉真,了实义者"。第八"善说"。第九,"悲深"。第十,"离退,一切时恭敬说者"。

  4.15 十德中何等是主?

  末学恭答:一个是调伏,也就是持戒,还有一个是悲深,此两点为主。

  4.16 十德难觅,五德是何?至少是几方可亲近依止?

  末学恭答:五德就是,戒定慧。加上第七个,通达实义。再加一个悲心。这几个是五德。至少要有两个,一个是调伏,即是持戒,一个是悲深。有这两个条件的,可以依止他。

  4.17 善知识十德中,何者自利,何者属利他?

  末学恭答:自利的有六种。第一个,调伏;第三个,德增;第六个,经富;第七个,觉真,这都是自利方面的功德。那么,第五个有勇;第九个,悲深;以及第十个离退;还有第八个,善说,这四个是利他的。

  4.18 所谓摄他究竟以何方便摄受?

  末学恭答:"现前恩师二摄护"。财摄,法摄--两种摄护。"示初中后道险易"。修行的时候,开始怎么样走,中间又怎么样子修,最后怎么样子。他这个道路,哪些是险道哪些是平易之道,都要告诉你。"稳速至家",很快地,很稳地能够证果证道。这一切都要靠师,这是师的重要性。那么,师的重要性,既然师是我们的一个修行的方向盘一样的重要的一个,那我们在找师的时候,那很重要。

  4.19 能亲近者,应如何依止?

  末学恭答:能亲近者,如果是善知识,可以依止他,可以跟他学。如果不符合十德,或者最根本持戒和悲深这两个条件,假使他是出家人,给他磕头顶礼供养都可以,不要去依止他学法。如果可以依止,则恭敬,使佛欢喜,认真按照他所要求的去做。

  

  第5讲

  5.1 信敬二心如何生起?

  末学恭答:亲近事,第一个是"意乐"。意乐里边第一条是"信",要有信心。信心是通过"常观功德故",也就是说要看功德才有信心。第二是"敬","常念恩德故"。要恭敬,有恩,自然会恭敬。如果没有恩的话,那恭敬也自然生不起。自己尽管说,"我要恭敬他,恭敬他"。但是对他不怀恩的话,这个恭敬,不能勉强生出来。要生恭敬心,决定要念恩。所以说,要学菩提心,要知母念恩报恩。一个母亲如此,无始以来一切有情都当过我们的母亲。那么,要念他们的恩德。没有念恩的心,即是说"我要发菩提心,我要度一切众生"那也是空话。

  5.2 起觅过心时,应如何对治?

  末学恭答:"无退,不思不见一切过失",是亲近善知识所应具备的条件之一。对于依止善知识之后,那就不能再看过失了。决定之后再看过失的话,对自己有害。

  海公上师说,假使已经依止好善知识了以后,中间看了过失之后,须做如下想。第一,作示现想,将之当成是善知识故意示现的。他本来是这个功德非常圆满的,但是他要度众生,处在这个世界,示现一下,这个就是所谓病行,示现一下贪嗔痴的样子。那么,这是一个想法。第二是,虽然有过,但是马上就忏悔了,这还是好的。这是能忏悔的,就是善知识了。第三,只要不犯根本罪,他就是说,不要因为他有点过失,就放弃依止。

  通过对善知识的信心。就是说集中在善知识身上这个信。那么,这个说信,把这个范围给缩小了,缩小在善知识的身上。要观他的功德。不管是依止师,剃度师,阿阇黎和尚等等,都要当佛来看。原因就是佛的善巧。把他们当佛看,就不会看过失。佛是没有过失的。即使佛示现一些不能使人家理解的事情,绝对我们不会想到这个佛有过失,不会。而且通过生起恭敬心。恭敬心要从念恩而来。真正的恭敬从内心发出来的。通过信敬二心,就是说坚持不退,又信又敬,断除烦恼,不看过失。

  

  第6讲

  6.1 听闻正法,应具何等要求?

  末学恭答: "听闻正法"。第一是"不骄慢:不执财、色知见故"。第二,"不盖障:不为五盖所覆"。第三个,是要"恭敬:说法者做大师想"。第四,"不怯:闻诸圣者难行难忍,不怯不弱"。第五,是不贪,"不为称赞名闻,好奇贪多,学而不修行"。第六,"及时:为自他利益请法应时"。第七,"不求过",不要去观说法人的过失。第八,"依义:善达法义,不泥文言"。第九,是一个比喻,"佛如医王,法如妙药,自为将死之病人"。第十,做法器,即(1)法器不可覆;(2)法器不可脏;(3)法器不可漏。第十一,能修行正法者,须有三种条件:正住,具慧,希求。

  6.2 怎样思维方称如理?

  末学恭答:"如理作意",属于思的范围。"乐法,正思,称量,观察,精密摄持",此乃如理思维。听了经之后,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乐法,对于法要起意乐心,知道法的利益。第二是"正思",听了之后,要思维。思维要正思,要如法地思,不要邪思。…

《菩提道次第科颂 思考题解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