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 思考題解答▪P3

  ..續本文上一頁根不具的;第五,未生世智邪辯;第六,生于佛前佛後,非正法滅盡時;第七,未生于北俱盧洲,即一切自在,不需勞動,物資豐富,身體健康,壽期很長,因此修行困難;第八未生無想天外道所生之地。

  4.4 何謂八難?

  末學恭答:八難就是八無暇,就是八個難聞難修佛法的地方和情況。地獄,餓鬼,畜生道,盲聾喑啞,世智邪辯,正法滅盡時,北洲以及無想天共八個。

  4.5 何謂世智邪辯?

  末學恭答:世智邪辯。世間上的聰明。這些人只是日日耽習外道經書,不信出世正法。只是將所學的東西,認爲這個是至高無上,對佛法就不一定聽得進去,先入爲主了。

  4.6 何謂無想天等,等什麼?爲什麼說此是無暇?

  末學恭答:無想天等是指諸如長壽天中的色界第四禅的無想天這樣的地方。無想天是修無想定感的果。這是外道。他們認爲,人間受的苦,就是一個想、一個受。想,各式各樣的見。受,希望安樂。這兩個東西滅掉,那麼,就是不會造罪了。所以把心都滅掉了,那麼,心所法,受想也沒有了。以爲這樣子就得涅槃。但是,在佛教裏看,這僅不過是把種子壓下去,種子沒有滅掉。在無想天--得了定之後生無想天,壽命是五百大劫,很長。五百大劫的享受完了,煩惱種子,業種子生起來了,還得墮落,還要輪回。這五百劫時間很長,沒有腦筋,不用腦筋的,心滅掉了,那麼白白地過了。就如同睡覺,如果睡得很熟,沒有夢,第二天起來,好像沒有睡一樣,中間一點不知道。那個無想天雖然很長,五百大劫,中間沒有思想,那這個五百大劫也等于沒有一樣,中間事情感不到。所以這是在浪費時間,對修行不利。而且,無想天的人,即使受報受完了,生到人間的話,也是一個笨蛋。因爲腦筋長時間不用了,遲鈍了,再學東西,很難學進去。生于此處,對聽聞修行佛法有障礙,因此屬于無暇。

  4.7 什麼是十圓滿?

  末學恭答:十圓滿,從自身來說,有五個,對環境來說,有五個,一共是十個。內五個,外五個。內圓滿,(1)衆同分圓滿,生在人中,得丈夫女人身;(2)處所圓滿,生于佛教興盛的地方;(3)依正圓滿,根支不缺,尤其是意根不要缺,能夠接受佛法的,修行成就;(4)現生的中間,自己沒有做五無間罪,也沒有教人家做五無間罪,沒有業障;(5)無信解障圓滿,沒有信解障,對佛教非常之容易接受,生起信心。外圓滿,(1)大師圓滿,遇大師出世;(2)世俗正法施設圓滿,即能夠碰到大師教法,能夠廣說叁藏十二部,製戒的;(3)勝義正法流轉圓滿;(4)正行不滅圓滿,世俗正法猶在未滅,勝義正法未隱未斷;(5)隨順資緣圓滿。

  4.8 何謂衆同分?

  末學恭答:衆的同類,同分就是同類,或者是同類的因,能夠感同類的因素。這個衆同分圓滿,畜生有畜生的衆同分,餓鬼有餓鬼的衆同分。那麼,這裏的這個衆同分圓滿就是生在人間。

  4.9 何謂依正?

  末學恭答:依正,就是有正報,這是異熟報。異熟報不失根支,也不是聾子瞎子啞子,這是五根的不缺。心不頑囂,能解善惡語的,這是意根的不缺。要不缺根支,才能夠堪能,接受佛的教。

  4.10 何謂無業障、無信解障?

  末學恭答:無業障就是在現生的中間,自己沒有做五無間罪,也沒有教人家做五無間罪。沒有造五逆,這個五逆,最重的罪,有這個罪,這一輩子沒有辦法接受佛教的。無信解障,就是在這一輩子,絕對是對佛講的叁藏相信的,認爲這個佛說的叁藏,尤其是律藏,是真正的最好的一切善法的出生的地方。所以說邪魔外道,那些一般的哲學裏這些講的道理,不會去相信。那麼,這樣的人,就說是有善根的人。這樣的無信解障圓滿,那是接受佛教是容易了,一說就信。

  4.11 何謂世俗正法,勝義正法?未滅、未隱、未斷指什麼?

  末學恭答:世俗正法是教法,勝義正法是證法。"未滅",正法沒有滅絕,佛弟子修這個法自己能夠出離叁界;"未隱",正法沒有隱,沒有斷,他自己證果證道之後,還輾轉地教他的弟子,傳教下去。"未斷",就是沒有斷掉,是由證了正法的人,他有能力可以看到某些人是有根基,可以把法教給他,也可以證道的,這樣輾轉流下去的。

  4.12 因何親近善士?

  末學恭答:不走邪路最重要,所以要"親近善士"。見了道的人,得法眼淨,他自己眼睛開了,不會走錯路了。但是,沒有見道的凡夫就是靠人帶路。靠人帶路,就是要依靠人。可靠的,正的人才能依靠,他會把我自己帶上正路。如果依靠的人是邪的,就把自己帶到邪路,我自己也不知道。所以要依靠可以真正引導我們走正路的人---善士。

  4.13 何謂二攝護?

  末學恭答:一種是財攝,一種是法攝。講說法是法的攝護,照顧生活是財的攝護。

  4.14 善士需具備什麼條件?

  末學恭答:善知識一定要具足下面十個功德的,你可以依止他學法。第一個,要調伏,就是要持戒。第二個條件是"寂靜"。第叁是"惑除"。第四要"德增"。第五,"有勇。第六是"經富"。第七"覺真,了實義者"。第八"善說"。第九,"悲深"。第十,"離退,一切時恭敬說者"。

  4.15 十德中何等是主?

  末學恭答:一個是調伏,也就是持戒,還有一個是悲深,此兩點爲主。

  4.16 十德難覓,五德是何?至少是幾方可親近依止?

  末學恭答:五德就是,戒定慧。加上第七個,通達實義。再加一個悲心。這幾個是五德。至少要有兩個,一個是調伏,即是持戒,一個是悲深。有這兩個條件的,可以依止他。

  4.17 善知識十德中,何者自利,何者屬利他?

  末學恭答:自利的有六種。第一個,調伏;第叁個,德增;第六個,經富;第七個,覺真,這都是自利方面的功德。那麼,第五個有勇;第九個,悲深;以及第十個離退;還有第八個,善說,這四個是利他的。

  4.18 所謂攝他究竟以何方便攝受?

  末學恭答:"現前恩師二攝護"。財攝,法攝--兩種攝護。"示初中後道險易"。修行的時候,開始怎麼樣走,中間又怎麼樣子修,最後怎麼樣子。他這個道路,哪些是險道哪些是平易之道,都要告訴你。"穩速至家",很快地,很穩地能夠證果證道。這一切都要靠師,這是師的重要性。那麼,師的重要性,既然師是我們的一個修行的方向盤一樣的重要的一個,那我們在找師的時候,那很重要。

  4.19 能親近者,應如何依止?

  末學恭答:能親近者,如果是善知識,可以依止他,可以跟他學。如果不符合十德,或者最根本持戒和悲深這兩個條件,假使他是出家人,給他磕頭頂禮供養都可以,不要去依止他學法。如果可以依止,則恭敬,使佛歡喜,認真按照他所要求的去做。

  

  第5講

  5.1 信敬二心如何生起?

  末學恭答:親近事,第一個是"意樂"。意樂裏邊第一條是"信",要有信心。信心是通過"常觀功德故",也就是說要看功德才有信心。第二是"敬","常念恩德故"。要恭敬,有恩,自然會恭敬。如果沒有恩的話,那恭敬也自然生不起。自己盡管說,"我要恭敬他,恭敬他"。但是對他不懷恩的話,這個恭敬,不能勉強生出來。要生恭敬心,決定要念恩。所以說,要學菩提心,要知母念恩報恩。一個母親如此,無始以來一切有情都當過我們的母親。那麼,要念他們的恩德。沒有念恩的心,即是說"我要發菩提心,我要度一切衆生"那也是空話。

  5.2 起覓過心時,應如何對治?

  末學恭答:"無退,不思不見一切過失",是親近善知識所應具備的條件之一。對于依止善知識之後,那就不能再看過失了。決定之後再看過失的話,對自己有害。

  海公上師說,假使已經依止好善知識了以後,中間看了過失之後,須做如下想。第一,作示現想,將之當成是善知識故意示現的。他本來是這個功德非常圓滿的,但是他要度衆生,處在這個世界,示現一下,這個就是所謂病行,示現一下貪嗔癡的樣子。那麼,這是一個想法。第二是,雖然有過,但是馬上就忏悔了,這還是好的。這是能忏悔的,就是善知識了。第叁,只要不犯根本罪,他就是說,不要因爲他有點過失,就放棄依止。

  通過對善知識的信心。就是說集中在善知識身上這個信。那麼,這個說信,把這個範圍給縮小了,縮小在善知識的身上。要觀他的功德。不管是依止師,剃度師,阿阇黎和尚等等,都要當佛來看。原因就是佛的善巧。把他們當佛看,就不會看過失。佛是沒有過失的。即使佛示現一些不能使人家理解的事情,絕對我們不會想到這個佛有過失,不會。而且通過生起恭敬心。恭敬心要從念恩而來。真正的恭敬從內心發出來的。通過信敬二心,就是說堅持不退,又信又敬,斷除煩惱,不看過失。

  

  第6講

  6.1 聽聞正法,應具何等要求?

  末學恭答: "聽聞正法"。第一是"不驕慢:不執財、色知見故"。第二,"不蓋障:不爲五蓋所覆"。第叁個,是要"恭敬:說法者做大師想"。第四,"不怯:聞諸聖者難行難忍,不怯不弱"。第五,是不貪,"不爲稱贊名聞,好奇貪多,學而不修行"。第六,"及時:爲自他利益請法應時"。第七,"不求過",不要去觀說法人的過失。第八,"依義:善達法義,不泥文言"。第九,是一個比喻,"佛如醫王,法如妙藥,自爲將死之病人"。第十,做法器,即(1)法器不可覆;(2)法器不可髒;(3)法器不可漏。第十一,能修行正法者,須有叁種條件:正住,具慧,希求。

  6.2 怎樣思維方稱如理?

  末學恭答:"如理作意",屬于思的範圍。"樂法,正思,稱量,觀察,精密攝持",此乃如理思維。聽了經之後,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樂法,對于法要起意樂心,知道法的利益。第二是"正思",聽了之後,要思維。思維要正思,要如法地思,不要邪思。…

《菩提道次第科頌 思考題解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