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謂正思,就是要合于這個叁法印地、合于因明的方式地去思維,不要亂七八糟地亂想。第叁是"稱量",稱量就是比量,叁支比量。一切事情,一切真理,從現量觀察,當然是最好。但是,我們自己的現量有限。尤其是自己沒有證道之前,現量還是似現量,不是正確的現量。那麼,觀察東西,都不會准確的。只有依靠佛的聖言量推論出來,也是可以,正確的結論可以得到。就是靠因明了。靠因明來--以佛的聖言量,按照他的所說,決定如此。第四是"觀察",一個事情要前後反複地去看,不要是馬馬乎乎,要仔細地觀察。第五是,"精密攝持",把它攝持掉。不能聽過就算了,要把它記住。這個就是思維的事情。
6.3 法隨法行重要有哪幾項?結合自己實際情況談。
末學恭答:。"法隨法行"包含以下幾項。
一、"如所求所受之法,身語意業,無倒次第修學"。我們修學了法之後,一定要行。如果學了之後單是做裝飾品,或者學了之後,充實自己的知識面,可以得到人家的名聞利養。這樣子地學法,天變成魔。本來是好事情,成了魔。那麼,真正的學法,如所求所受的法,要身口意照它的,按照次第,不要顛倒的,好好地修。解行相應是很重要的。無論學到什麼,如果不把信解變成自己的,那麼自己永遠也不會進步。這些修法,前人無數的大德已經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總結了次第,給我們後人留下經驗,我們更應該珍惜,去認真如理隨行。
二、"于佛製止身語意業,決不造作;誤作,速爲忏除"。佛叫你不要做的事情,決定不做。假使誤作,假使你做錯的,一定要趕快忏悔。佛陀是醫生,他的聖言就是給我們的愚癡開的藥方。佛叫我不要做的,決定不要做。假使你有的時候搞錯了,弄錯了,做了之後,馬上就忏悔。每天早上,告誡自己殺盜淫妄酒。可是工作中總是多少會遇到一些妄語,無法避免。說出妄語,只好立即忏悔。
叁、"于佛令修身語意業"。這是止惡。修善的方面,佛叫我做的身語意業,就是該要做的事情,"如教次第,精勤修學"。要依佛所教的這個次第,精勤地修學。這個很重要,次第不要亂套。該後邊的前學,前面的不學,這樣子的話,也得不到效果。要按了次第,還要精勤地修學。單是按次第的話,不精進也不行。單是精進,不按次第也不行。修行必須按步就班,沒有前面踏實的根基,就如同不讀高小,直接去讀博士,根本無法進行。精勤去修也很重要,修行的目的就是升華自己,也爲衆生的永遠幸福甯靜作准備。只有持有這樣的宏願,才不會我執的煩惱所束縛。結合自己,每天下班回來,本應認真拿起函授教材,認真地安靜地讀書中的教義,然後靜靜地思索,讓這些殊勝的教義成爲自己心裏流淌的甘露,那種感覺好極了。可是往往回到家中,往椅子上一座,打開電視,無聊地換著頻道,把寶貴的時間消磨掉,這也是一種愚癡,忘記了這時間的可貴,想想下24小時是否還活著,如果活不到,這時間是否浪費的可惜?不精進,每天向地獄之門往下滑,早晚會無法自拔。
"有未能者,發慚愧心;設忘失,當補作"。這個就是說,假使你做不到的,這個暫時做不到。那麼,起慚愧心。但是,我們現在說出家人,佛在世是持銀錢戒的,錢是手裏都碰也不碰的。那麼,現在做不到。這個商品社會,沒有這個銀錢是不能立足于社會的。那麼,這個是要開許了。那麼,起慚愧心。不要說,"這個現在的世界,當然要錢了,越多越好。"這樣的心就不好了。這是佛製的,本來是不能拿的。現在,在我們這個末法時期,環境惡劣,沒有辦法。那麼,要起慚愧心。不要拿了自以爲應當拿的。照規矩是不應當拿的。這要起慚愧心。
假使忘失。佛叫我做的事情,假使說我忘掉了,沒有做。那麼,趕快要補。這就是說,我們學法之後,第一是聞慧。聞慧之後,一定要經過思維。思維就是說把它這個法跟自己的思想把它合拍起來,改正自己的思想。然後,經過修持,行動上就表達出來。那麼,再一個,嚴格地說,真正的修慧,是從定中來的。經過定力的熏陶,這個就堅固,不會失壞了。經過定力的熏修,這個力量就出來了。再怎麼惡劣的環境,不會敗。修定力,目的是不再留戀世俗的欲望,有很強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沒有禅定波羅蜜,任何風吹草動都會把自己向相反的方向後退。
第7講
7.1 即中下士諸法皆上士道之前加行,何不單立一上士道,而別立中下士道?
末學恭答:《廣論》裏邊說了兩個原因:第一個是"摧服增上我慢"。我自己,有的人才發心,去修大乘的上士道,就貢高我慢,這個駕淩一切。會覺得自己是大乘了,對中士道、下士道就看不起。還只能從下士道修起,折服摧服這個慢心。第二個原因就是對上中下叁士道,都能夠給他們得利益。修行總是兩個目的。最開始的,得增上生,就是說得了圓滿的人身,可以修行了。如果這個基礎沒有,假使是一個畜生,或者說餓鬼、地獄,就根本不能修行。那麼,我們前面講法也是講了,乃至長壽天,那些無想天,色界天,包括欲界天,享受太過,也不能修行。那麼,一定要得圓滿的人身,這樣子才能修。這是增上生。增上生得到之後,並不是到此爲止。我們得了一個增上生之後,這僅僅是一個條件,爲以後的修行打基礎的,還要進一步得決定勝。決定勝,得解脫。解脫有兩種。一種是聲聞的解脫,一種是菩薩的解脫。那麼,佛的大涅槃,是菩薩的解脫。那麼,我們說增上生得到之後,要追求的決定勝。先要得到聲聞的同等的,一樣高度的解脫。然後得到最高的大乘的解脫,這是按照次第上去的。
7.2 下士道主要修法有幾?
末學恭答:下士道的修法,分四個大科。第一個是"念無常",第二個是"觀惡趣",第叁個是"皈依叁寶",第四個是"明業果"。
7.3 檢查自己對無常心觀念如何?
末學恭答:"念無常"需要考慮以下四種靜慮。第一,"有情決定死";第二,"死不定何時來";第叁,"死至時無可拒止";第四,"死後不定何趣受生"。每次讀到生死無常,都覺得很有緊迫感,感到很難知道自己下二十四小時是否還在這個世界上無所事事,覺得自己一直在浪費自己的時間,沒有認真地開始從事修行。還在爲世間的生計,名利奔波,還在爲工作上,人際關系上的複雜性尋找借口。每天一身疲憊地回到家中,又懶散地做著一些浪費時間的事。明知道應該做功課,可還是惰性十足地浪費很多時間才開始做。每當內心很安靜地觀想生死,觀想轉念之間的生死,觀想死亡時的恐怖,會倍感修行的緊迫。只有一條路,就是皈依叁寶,爲不可預知的死期做准備。
7.4 檢查自己對惡趣、怖畏心生起沒有?
末學恭答:我們死後到底去哪裏,我們無法主宰,只是看我們的業力的種子成熟。帕崩喀大師說我們多半會去惡道,因爲我們作惡多半比行善多。如果我們不皈依叁寶,不精進修行,相反犯下無數的大小惡業,那麼我們滑入惡道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在惡道裏,各種苦難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只有我們想不到,沒有不可能發生的。現今這個社會,尤其是大城市,把這些負面的東西陰藏得很深,髒東西都在下水道裏,每天都可以洗熱水澡,無知和閉塞似乎遠離大城市,病人和死人只有在醫院和殡儀館才能看到,而且從死到火化不過五分鍾。不輪到自己遭遇,很難了解這個世界是多麼的粉飾完美,一不小心就會被面對的很多不同事情誤導而迷失。所以需要提醒自己惡趣的可怕,一定要生氣畏怖心。
7.5 皈依叁寶有幾要點?
末學恭答:(一)"決定:除叁寶外,無人無法可作究竟之皈依"。(二)"信樂:知叁寶有實德能,堪作究竟解脫自他苦縛之歸救處"。(叁)"受皈"。
7.6 皈依叁寶別學中應止應持有哪些?
末學恭答:"應止者",別學裏邊不要做的事情,就是皈依之後不能做的事情。(一),"永不皈依天神外道";(二),"不惱害一切衆生";(叁)"不與外道共住"。要持的是:(一)"永歸依于如來";(二)"永歸依于正法";(叁)"永歸依于僧衆"。
第8講
8.1 依宗大師規,失皈依有幾緣?
末學恭答:有兩緣。一、即使有命難的因緣,不能舍棄叁寶。那就是說把佛法僧舍掉了,不皈依了。這個一舍的話,那是真正失皈依體。二、外道的師,外道的經書,認爲很了不起,跟佛跟佛的經典幾乎是差不多。如果有這樣的心的話,也失皈依。
8.2 皈依叁寶後應共學的有哪些?
末學恭答:共學分六。那就是第一條,"常念叁寶殊勝功德",叁寶的功德要經常的憶念。第二條,"凡諸受用先當以事以意恭敬供養",凡是受用,不管是吃的,用的,還是穿的,要自己受用的東西,應當以事,以事就是說這個供在佛面前;以意,你家裏沒有佛堂,那麼以心裏觀想,這樣子的恭敬供養,要恭恭敬敬供養。第叁條,要"發四弘願,晨夕各叁次",就是早上、晚上都要發叁次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第四條,"凡有興作,或有所求,皆先呈白現前叁寶"。你要做什麼事情,或者有什麼求,先要給現前叁寶。你要做或者有所要求的,先問一下,是不是可以這麼做。第五條,"了知叁寶利樂,晨夕各作叁次歸依"。知道叁寶的利益,他的安樂。皈依叁寶以後,現下得利益,將來得安樂。第六條,"守護叁寶,如人愛命,雖遊觀等時亦不失念"。對于叁寶,我們要保護它,不要失去這個皈依叁寶的體。把叁寶的這個事情要當比自己生命還要重要地看待。
8.3 皈依叁寶能解脫自他苦難?
末學恭答:僅僅是皈依畢竟還是不夠,皈依叁寶的力量是很大,但是皈依叁寶的學處力量更大。學處就是皈依叁寶之後該怎麼做的事情。如果這麼做,按了這個皈依叁寶去做,這個力量更大。叁寶學處就是業果,就是要明白黑白業果。業果差別能夠搞清楚了,…
《菩提道次第科頌 思考題解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