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 思考题解答▪P4

  ..续本文上一页所谓正思,就是要合于这个三法印地、合于因明的方式地去思维,不要乱七八糟地乱想。第三是"称量",称量就是比量,三支比量。一切事情,一切真理,从现量观察,当然是最好。但是,我们自己的现量有限。尤其是自己没有证道之前,现量还是似现量,不是正确的现量。那么,观察东西,都不会准确的。只有依靠佛的圣言量推论出来,也是可以,正确的结论可以得到。就是靠因明了。靠因明来--以佛的圣言量,按照他的所说,决定如此。第四是"观察",一个事情要前后反复地去看,不要是马马乎乎,要仔细地观察。第五是,"精密摄持",把它摄持掉。不能听过就算了,要把它记住。这个就是思维的事情。

  6.3 法随法行重要有哪几项?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谈。

  末学恭答:。"法随法行"包含以下几项。

  一、"如所求所受之法,身语意业,无倒次第修学"。我们修学了法之后,一定要行。如果学了之后单是做装饰品,或者学了之后,充实自己的知识面,可以得到人家的名闻利养。这样子地学法,天变成魔。本来是好事情,成了魔。那么,真正的学法,如所求所受的法,要身口意照它的,按照次第,不要颠倒的,好好地修。解行相应是很重要的。无论学到什么,如果不把信解变成自己的,那么自己永远也不会进步。这些修法,前人无数的大德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总结了次第,给我们后人留下经验,我们更应该珍惜,去认真如理随行。

  二、"于佛制止身语意业,决不造作;误作,速为忏除"。佛叫你不要做的事情,决定不做。假使误作,假使你做错的,一定要赶快忏悔。佛陀是医生,他的圣言就是给我们的愚痴开的药方。佛叫我不要做的,决定不要做。假使你有的时候搞错了,弄错了,做了之后,马上就忏悔。每天早上,告诫自己杀盗淫妄酒。可是工作中总是多少会遇到一些妄语,无法避免。说出妄语,只好立即忏悔。

  三、"于佛令修身语意业"。这是止恶。修善的方面,佛叫我做的身语意业,就是该要做的事情,"如教次第,精勤修学"。要依佛所教的这个次第,精勤地修学。这个很重要,次第不要乱套。该后边的前学,前面的不学,这样子的话,也得不到效果。要按了次第,还要精勤地修学。单是按次第的话,不精进也不行。单是精进,不按次第也不行。修行必须按步就班,没有前面踏实的根基,就如同不读高小,直接去读博士,根本无法进行。精勤去修也很重要,修行的目的就是升华自己,也为众生的永远幸福宁静作准备。只有持有这样的宏愿,才不会我执的烦恼所束缚。结合自己,每天下班回来,本应认真拿起函授教材,认真地安静地读书中的教义,然后静静地思索,让这些殊胜的教义成为自己心里流淌的甘露,那种感觉好极了。可是往往回到家中,往椅子上一座,打开电视,无聊地换着频道,把宝贵的时间消磨掉,这也是一种愚痴,忘记了这时间的可贵,想想下24小时是否还活着,如果活不到,这时间是否浪费的可惜?不精进,每天向地狱之门往下滑,早晚会无法自拔。

  "有未能者,发惭愧心;设忘失,当补作"。这个就是说,假使你做不到的,这个暂时做不到。那么,起惭愧心。但是,我们现在说出家人,佛在世是持银钱戒的,钱是手里都碰也不碰的。那么,现在做不到。这个商品社会,没有这个银钱是不能立足于社会的。那么,这个是要开许了。那么,起惭愧心。不要说,"这个现在的世界,当然要钱了,越多越好。"这样的心就不好了。这是佛制的,本来是不能拿的。现在,在我们这个末法时期,环境恶劣,没有办法。那么,要起惭愧心。不要拿了自以为应当拿的。照规矩是不应当拿的。这要起惭愧心。

  假使忘失。佛叫我做的事情,假使说我忘掉了,没有做。那么,赶快要补。这就是说,我们学法之后,第一是闻慧。闻慧之后,一定要经过思维。思维就是说把它这个法跟自己的思想把它合拍起来,改正自己的思想。然后,经过修持,行动上就表达出来。那么,再一个,严格地说,真正的修慧,是从定中来的。经过定力的熏陶,这个就坚固,不会失坏了。经过定力的熏修,这个力量就出来了。再怎么恶劣的环境,不会败。修定力,目的是不再留恋世俗的欲望,有很强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没有禅定波罗蜜,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把自己向相反的方向后退。

  

  第7讲

  7.1 即中下士诸法皆上士道之前加行,何不单立一上士道,而别立中下士道?

  末学恭答:《广论》里边说了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摧服增上我慢"。我自己,有的人才发心,去修大乘的上士道,就贡高我慢,这个驾凌一切。会觉得自己是大乘了,对中士道、下士道就看不起。还只能从下士道修起,折服摧服这个慢心。第二个原因就是对上中下三士道,都能够给他们得利益。修行总是两个目的。最开始的,得增上生,就是说得了圆满的人身,可以修行了。如果这个基础没有,假使是一个畜生,或者说饿鬼、地狱,就根本不能修行。那么,我们前面讲法也是讲了,乃至长寿天,那些无想天,色界天,包括欲界天,享受太过,也不能修行。那么,一定要得圆满的人身,这样子才能修。这是增上生。增上生得到之后,并不是到此为止。我们得了一个增上生之后,这仅仅是一个条件,为以后的修行打基础的,还要进一步得决定胜。决定胜,得解脱。解脱有两种。一种是声闻的解脱,一种是菩萨的解脱。那么,佛的大涅槃,是菩萨的解脱。那么,我们说增上生得到之后,要追求的决定胜。先要得到声闻的同等的,一样高度的解脱。然后得到最高的大乘的解脱,这是按照次第上去的。

  7.2 下士道主要修法有几?

  末学恭答:下士道的修法,分四个大科。第一个是"念无常",第二个是"观恶趣",第三个是"皈依三宝",第四个是"明业果"。

  7.3 检查自己对无常心观念如何?

  末学恭答:"念无常"需要考虑以下四种静虑。第一,"有情决定死";第二,"死不定何时来";第三,"死至时无可拒止";第四,"死后不定何趣受生"。每次读到生死无常,都觉得很有紧迫感,感到很难知道自己下二十四小时是否还在这个世界上无所事事,觉得自己一直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没有认真地开始从事修行。还在为世间的生计,名利奔波,还在为工作上,人际关系上的复杂性寻找借口。每天一身疲惫地回到家中,又懒散地做着一些浪费时间的事。明知道应该做功课,可还是惰性十足地浪费很多时间才开始做。每当内心很安静地观想生死,观想转念之间的生死,观想死亡时的恐怖,会倍感修行的紧迫。只有一条路,就是皈依三宝,为不可预知的死期做准备。

  7.4 检查自己对恶趣、怖畏心生起没有?

  末学恭答:我们死后到底去哪里,我们无法主宰,只是看我们的业力的种子成熟。帕崩喀大师说我们多半会去恶道,因为我们作恶多半比行善多。如果我们不皈依三宝,不精进修行,相反犯下无数的大小恶业,那么我们滑入恶道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在恶道里,各种苦难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不可能发生的。现今这个社会,尤其是大城市,把这些负面的东西阴藏得很深,脏东西都在下水道里,每天都可以洗热水澡,无知和闭塞似乎远离大城市,病人和死人只有在医院和殡仪馆才能看到,而且从死到火化不过五分钟。不轮到自己遭遇,很难了解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粉饰完美,一不小心就会被面对的很多不同事情误导而迷失。所以需要提醒自己恶趣的可怕,一定要生气畏怖心。

  7.5 皈依三宝有几要点?

  末学恭答:(一)"决定:除三宝外,无人无法可作究竟之皈依"。(二)"信乐:知三宝有实德能,堪作究竟解脱自他苦缚之归救处"。(三)"受皈"。

  7.6 皈依三宝别学中应止应持有哪些?

  末学恭答:"应止者",别学里边不要做的事情,就是皈依之后不能做的事情。(一),"永不皈依天神外道";(二),"不恼害一切众生";(三)"不与外道共住"。要持的是:(一)"永归依于如来";(二)"永归依于正法";(三)"永归依于僧众"。

  

  第8讲

  8.1 依宗大师规,失皈依有几缘?

  末学恭答:有两缘。一、即使有命难的因缘,不能舍弃三宝。那就是说把佛法僧舍掉了,不皈依了。这个一舍的话,那是真正失皈依体。二、外道的师,外道的经书,认为很了不起,跟佛跟佛的经典几乎是差不多。如果有这样的心的话,也失皈依。

  8.2 皈依三宝后应共学的有哪些?

  末学恭答:共学分六。那就是第一条,"常念三宝殊胜功德",三宝的功德要经常的忆念。第二条,"凡诸受用先当以事以意恭敬供养",凡是受用,不管是吃的,用的,还是穿的,要自己受用的东西,应当以事,以事就是说这个供在佛面前;以意,你家里没有佛堂,那么以心里观想,这样子的恭敬供养,要恭恭敬敬供养。第三条,要"发四弘愿,晨夕各三次",就是早上、晚上都要发三次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第四条,"凡有兴作,或有所求,皆先呈白现前三宝"。你要做什么事情,或者有什么求,先要给现前三宝。你要做或者有所要求的,先问一下,是不是可以这么做。第五条,"了知三宝利乐,晨夕各作三次归依"。知道三宝的利益,他的安乐。皈依三宝以后,现下得利益,将来得安乐。第六条,"守护三宝,如人爱命,虽游观等时亦不失念"。对于三宝,我们要保护它,不要失去这个皈依三宝的体。把三宝的这个事情要当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地看待。

  8.3 皈依三宝能解脱自他苦难?

  末学恭答:仅仅是皈依毕竟还是不够,皈依三宝的力量是很大,但是皈依三宝的学处力量更大。学处就是皈依三宝之后该怎么做的事情。如果这么做,按了这个皈依三宝去做,这个力量更大。三宝学处就是业果,就是要明白黑白业果。业果差别能够搞清楚了,…

《菩提道次第科颂 思考题解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