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 思考题解答

  第一讲

  1.1 什么是西藏佛教的前弘期?后弘期?

  末学恭答:从第一代的松赞干布到后来的迟惹巴瑾,这个两百多年的中间,西藏的佛法大盛,从没有到开始有,再到不断地兴盛,这一时期是寂护论师跟莲花生大师他们创立的,叫西藏的佛法的前弘期。后宏期,是指西元八百年代左右,朗达玛灭佛之后,阿底峡尊者入藏之后建立起来的,称噶登派。后来噶登派里边又分出萨迦、迦举等等。

  1.2 略述宗大师简历?

  末学恭答:宗大师1357年,降生于青海的一个宗喀的地方。三岁的时候,从迦玛巴授了居士戒。六、七岁的时候,跟东珠仁钦出家。七岁的时候,宗大师受沙弥戒,他的名字就是贤慧称吉祥,那就是洛桑扎巴。二十九岁受了比丘戒。在三十二岁之后,他因为看到西藏当时佛教的衰败,就是不从戒侓,戒律颓废,他要重兴佛教,要从整顿戒律下手。从这个时候起,他就开始整顿戒律,严格的戒律,也是开始形成格鲁派的教派了。四十六岁的时候,就造《菩提道次第广论》。五十岁的时候写的是《密宗道次第》,五十九岁的时候,他因为有些人要学法、要修法,对这个《广论》辩论太多,那么又写了一部《略论》。宗大师一生从事正法的教授,重新整顿了藏地的佛法,也建立了一个系统性的殊胜的求佛之道,引导后人成就正果。

  1.3 宗大师何时写《广论》此书总源何经何论,别依何经何论,有何特殊价值?

  末学恭答:这个《广论》是整个的代表宗大师在显教方面的成就。它是有体系有系统地把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全部地按照次第讲下来的。这个菩提道次第它的依据,一个是,远的是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近的是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实际上,它是这两个为主,其他的一切的佛经,《瑜珈师地论》、《中观论》等等,都是它的依据。还有很多,就是阿底峡尊者噶登派里边的祖师的那些口诀,都包含在这个菩提道次第的里边。就是包含的很多,一方面是一切佛经,三藏,都在里边,还有噶登派的传承祖师的语录、口诀都在里边。在学修过程当中有一定的次第。从浅入深,从下而上,慢慢地循序渐进,一切法有次第,就得方便善巧,没有次第,就是没有方便。

  1.4 海公上师集科颂为什么?

  末学恭答:对于初学的人,宗大师造了一个《略论》。《略论》讲修行为主,那些教理的辩论就略掉了。但是这个还是要专修的人,像西藏是喇嘛,专门出家的搞的。但是其他的呢,汉地的人对西藏的教派不熟悉,而且有时候一些在家的时间也没有。那么海公上师就编了这个《科颂》,它是纲领性的东西,把这个菩提道次第论的重点都讲了。同时还有一个关系,论是开解的,开解的论它是太多,内容太多,修的时候不能那么多一起修。修的时候要颂来修的,要略的颂。略的颂要把里边主要的意思拿出来修,这个科颂也是重点在修的。所以说,在修行的时候要用这个科颂。这是有利于真正学法修行的人,那就是当时近慈寺的那些出家弟子们。对那些在家弟子呢,一方面是学教的时候可以简略地学,修行的时候也可以照这个修。所以说,海公上师就写了这个科颂。

  1.5 详释“加持”涵义?

  末学恭答:加持的含义,其中"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佛菩萨的力量,任持自己拿的力量。如同西藏的一些祖师们经常说的,如来的大悲,佛菩萨的大悲心跟众生的信心,两个合拢来了,就是加持。

  1.6 为什么称宗大师为第二法王?

  末学恭答:法王就是佛,释迦牟尼佛是*轮王。之所以称宗大师为第二法王,是有原因的。就是说,佛,释迦牟尼佛一代的时教,四十九年说法,里边有人天乘的,二乘(声闻乘、缘觉乘)的,波罗密乘(大乘)的,也有显的,有密的,这是佛全部说了的,都是佛一个人说的。后来的大菩萨,大祖师,他就是说,有的弘扬显教;有的弘扬显教的性宗,讲空性方面的;要么弘扬瑜伽的,讲缘起的,讲唯识的;要么是弘扬二乘的;或者弘扬人天乘的;要么是弘扬密宗的,对显教不大讲的。而宗喀巴大师把佛的一代时教,大小显密全部讲完。这个跟佛的功能相仿,所以称宗喀巴大师--第二法王。并不是说其他前面的祖师不如他。这是从讲法的完整的方面说,他跟佛两个恰恰是相同的。所以,释迦牟尼佛第一法王,宗喀巴大师就是第二法王。我们皈依第二法王。

  1.7 什么是所求的身、口、意三悉地?

  末学恭答:?"身、口、意三悉地"的含义为:悉地就是成就,身的悉地,最高的成就。三身,法报化三身,这是佛的三身。口的成就,四无碍辩。意的成就,大智、大悲、大愿,文殊菩萨的智慧,观音菩萨的悲心,地藏菩萨的大愿等等,这就是意地的功德。还有这个断的功德,断烦恼的功德,断习气的功德,都是意地的功德。这个身口意三种成就,都希望我慈悲,加持我能够成就。

  1.8 印藏修行主要分几派?

  末学恭答:印藏在这个教理方面分两大派。他们一般最尊重的是《般若经》。《般若经》又分广般若跟深般若。

  1.9 何为广般若、深般若?

  末学恭答:广般若讲缘起,深般若讲性空。广般若相当汉地的相宗,深般若就相当汉地的性宗。汉地的教派,律宗,唯识宗,俱舍宗,还有华严宗等等,这属于广般若的。天台宗,三论宗,还有禅宗等等,属于这个深般若的。这是性宗、相宗的两种。印度就是叫深广两般若,深般若也叫中观派,广般若也叫瑜伽派。

  1.10 释《菩提道次第广论》名?

  末学恭答:"菩提道次第","菩提"是梵文,就是"觉"。这里所指的菩提,指的是佛的无上菩提。"菩提道",就是要达到这个菩提的果,那么我们必须要经过修学的一个过程。在这个完整地从凡夫一直到最后的圆满的佛果,这个修学的过程就是叫菩提的道,这个道就是这个学修的过程。在学修中间要有次第,学修过程当中必须有一定的次第。从浅入深,从下而上,慢慢地循序渐进,不可以跳跃,也不能缺略,也不能混乱,这个就叫菩提道次第。“广”则是说包罗一切和修菩提道次第相关的广博的知识都包含其内。

  1.11 何谓薄伽梵?

  末学恭答:"薄伽梵"就是世尊。薄伽梵是梵文,这三个字包含六个意思,多意不翻。其六种含义为:1)世尊,珍贵的意思--世尊就是珍贵的意思,世界上最尊贵的;2)自在的意思;3)炽盛的意思;4)端严的意思;5)名称的意思--名称就是名气好;6)吉祥的意思。

  1.12 何谓灭戏论?

  末学恭答:。"戏论"的意思是,世界上的一切法,有高就有低,有生就有灭,有常就有断,有一就有异,有来就有去,这些都是戏论。在龙树菩萨的《中观》的开头的那个颂,"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来不出。"把一切戏论,这个就是一切戏论的中间的最基本的范畴的这八个都否定掉了,就是"灭戏论"。释迦牟尼佛是已经在菩提道上成道之后,真正的、一切的宇宙真理全部得到了,一切戏论全部是灭掉了。所以说,灭诸戏论的祖,最大的祖,释迦牟尼佛。这是深观派的这个祖师的第一代还是佛。

  1.13 何谓庄严、顶严?

  末学恭答:"庄严",我们的人头上戴一个花,或者戴一个什么珠,或者戴一个什么东西,金刚钻之类的,做装饰品,感到很庄严。我们这个南洲的庄严是论师。有了论师,像世亲菩萨这样的论师,那是我们南瞻部洲的光荣,是它的庄严。"顶严",顶上的庄严。庄严有戴在身上的,有戴在项颈上的,在顶上的庄严是最高的庄严。印度的王,他顶上一个珠,这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是最高的庄严品,是不能丢的。那么,这个顶严是最殊胜的庄严,我们在南洲的最殊胜的庄严,是三尊,就是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龙树菩萨。

  

  第2讲

  2.1 何谓中道?

  末学恭答:中道就是我们在佛法里边的中道法,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所谓中,就是真真实实,远离颠倒的,不落两边。正因它是真真实实的,远离颠倒的,才是不落两边。如果它有不正直,有这个颠倒夹在里头,他就不能处中道,不是落于空,就是落于有。这个中道,是佛的缘起性空的根本的法则。

  2.2 广行派和中观派的中观是否相同?

  末学恭答:广行派从这个唯识的那一个方面进去,它就是用三自性。这个遍计所执性是虚妄的,不实的;依他起性是缘起法;圆成实性是真实的本来有的。那么从依他起,缘起法里看,这个依他起的、虚妄的法是没有的--非有。而真正真实的圆成实性不是没有,是有的--非无。所以说,非有非无就是不落两边,这是中道。那么,在这个中观派的里边看起来,那就是--这个里边讲的更深一层了。他就是说,缘起当下就是性空。因为它是本自性空,才能做各式各样的缘起。如果自性不空的话,就变不出东西来了。那么,正因为自性是空的,所以缘起。也就是因为它是缘起,可以证明它没有自性。因为它一切法都是靠因缘和合而成的,你离开一个因缘的话,它就要变掉的。那么,这就是缘起性空的。这个中观见也好,那个瑜伽的中道观也好,都是进入实相,这个实相印,真正的佛的缘起性空的道理。这两个派都能够进入中道。

  2.3 为什么说“能成众德之体”是师?

  末学恭答:然后,我们再说"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这个"众德",从因上说,戒定慧的功德,这是最根本的。从果上说,断智悲的功德。那是最总括的。就是因上我们要修戒定慧,果上我们要得到断德、智德、悲德。从果上来说,断的功德,智慧的功德跟悲心的功德都能够具足。这样,因果的功德都能够使我们成就的体,就是我们具足大恩的师父。能成就我们一切功德的体,就是我们现在具足大恩的师。因为,我们从他那里知道有三宝,知道皈依三宝,也知道依法修行,这是从师那里得来的。这是特别从感恩的这一方面说,这是恩是特别大的。所以,这…

《菩提道次第科颂 思考题解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