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旅館,它們來住,該要感謝我了,但是,它不感謝我——“以我作奴婢”,它要我聽它的話,它要什麼,非要迫使你去做。
“驅我曆萬險”。爲了要滿足煩惱的要求,一切爲難的、艱險的事情都趕了你去做。因爲要滿足煩惱的要求,什麼危險,乃至殺人、搶劫,這些都是最危險的事情,抓住就槍斃的,但是,貪心起了,他就會做,瞋恨心起了,也就會戰爭。戰爭大家都知道,你沖鋒陷陣的時候,對面機槍一掃,你命就沒有了,但是,爲了煩惱的話,他還要去幹。
“引我到深淵,樂我亦損我,忍苦反受呵。”這個帶領我到最危險的深淵裏邊去。這個煩惱叫你走的地方不是好地方,將來你墮了叁惡道,就像深淵裏邊一樣。“樂我亦損我”,有的時候,煩惱使我快樂;有的時候,也使我倒黴。那就是說,海公上師打個比喻:你以貪心發了財,那是很高興,但是,因爲發財之後,你被人家抓住了,槍斃了——“亦損我”,結果還是倒黴。
“忍苦反受呵”,這個,《廣論》的解釋是不一樣的,這個我們是根據《廣論》講。這個煩惱是不能忍,我們說,我們佛教徒,尤其是出家人,要修忍辱的——“忍辱第一道”,什麼都要忍下去。我們不是講過那個辯經院校長,他說,一個人修了五百萬的大頭,五百萬的什麼空行母的咒,結果,他因爲心裏還是想著世間法,不想修行……。那麼,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一切出家人,“忍辱第一道”,一切苦都要忍得過去。
但是,煩惱的那個命令,你卻不能忍,這不是可忍的地方。煩惱它要叫你怎麼樣子做,怎麼樣子做,不能忍受它。其他的事情,忍辱是功德,你忍受煩惱的話,卻是應當受到那些大師的呵斥的——本來忍辱是好的德行,但是對煩惱講忍辱的話,是該受呵斥的,這是不應當忍的地方。所以說,我們要看對象,在世間上一切事情要忍,但是對煩惱不能忍,你煩惱來了:“我對你忍辱,我聽你話就算了,不跟你鬥了”,這個就糟糕了,對煩惱不講價錢了,這個非鬥不可,你死我活的鬥爭,不能忍辱。所以說,你對煩惱忍辱的話,一般的大師、正士就要呵斥你,這是該受呵斥的人。
“如是煩惱怨,百倍世間仇。”所以說,從這裏這樣子看,煩惱這個冤家是幾百倍地超過世間上的仇人。世間上的仇人,“世仇有等限,此仇常悠悠 。”世間上的仇人,報了之後,一期報了就算了,最多是一輩子受苦。而這個煩惱的仇卻是無始以來沒有停的,無始以來受了它的害,地獄裏邊不曉得去了多少次,現在好容易做人了,還在想跟了煩惱走,還在想往地獄爬,這是愚癡極點了,就是認不到它的厲害了。所以說,我們要知道煩惱的過患,決定要多看些經,如果你不看經,你怎麼知道煩惱有那麼多的壞處呢?這些東西除了佛的智慧,哪個又講得出來呢?所以說,有的人就是說:“一句阿彌陀佛,你經不要看了,去念去”,那這些心你怎麼生起來呢?這些心都是佛的教授、教誡裏才得到的,你這個“阿彌陀佛”一句,你哪能知道這些微細的道理呢?這些道理沒有,你生西方可不可靠呢?所以說,我們這樣去看呢,要多聞,凡是佛弟子一定要多聞,把佛的那些教授、教誡容納到我們心裏,才能夠起修行的作用。這個煩惱的仇“常悠悠”,沒有了期。
“善觀施對治,勿任此心遊。”那這樣子看了之後,你好好地觀察,要對治煩惱,不要讓這個心跟了煩惱去跑。
那麼,就是強調在集谛裏邊重點是這個煩惱。煩惱是我們一切受苦的因,那麼也是我們真正要對治的對象。我們一切世間上的仇人都不是真正的敵人,真正的敵人就是煩惱。世間上的仇人我們要忍辱,那個那一次辯經院的人不是講了,他那個老修行,敵人來了,他打仗去了,他不能忍辱了,他還有這個世間的觀念,什麼東西不能人家侵犯。這好象在世間說是很好,在佛教裏去說,你既然是修行人了,怎麼打仗去了呢?起瞋恨心跟殺人——打仗要殺人的,那你這個忍辱心沒有了。世間的仇怨要忍辱。
我們記得還有個長生太子,他的父親是給一個國王殺掉的,他是好容易在大臣幫助下和他母親兩個逃避出去了。後來,這個太子長大了,幾乎也給他殺掉,好容易死裏逃生。長大之後,他這個人很聰明,他去到王宮裏去做事。這個國王,對他——很聰明呢,很欣賞他,做了國王很貼近的侍者師。有一次,國王帶他打獵去。打獵去,這個國王疲倦了,他說:“我要休息一下”,叫他在旁邊守衛 。這個太子,他父親給國王殺掉的,這個仇是不共戴天的仇,那麼他睡覺了,正好可以報仇。他劍拿出來之後,卻想起忍辱的事情,沒有殺下去。
這個就是佛教贊歎的事情了。我們對世間的仇是不要去報的,因爲他害你,是煩惱指使他害的,如果沒有煩惱的話,他也不會害你,那麼真正的仇人,是煩惱。所以,我們真正的修行人,不共戴天的仇就是煩惱,對煩惱不要客氣,對煩惱客氣該受呵斥的。對這個世間上的冤家,就不能起瞋恨心,一起瞋恨心,你該受報的。因爲他還是一個有情,一切有情都是父母,都要度的,是我們發了菩提心都要救度的衆生之一,怎麼可以起瞋恨心呢?所以說,我們把敵人,就要分清敵我,這個要搞清楚:真正的敵人是煩惱,其他的都不是敵,都是我、都是我們要度的人,一切衆生都有佛性,都是佛,不是敵,這個要搞清楚。
淫戒攝修心要——引《律海十門》
然後,我們在這裏就想把《律海十門》的一個攝修心要,稍微還有幾分鍾,念一下,這是對治煩惱的。就是《律海十門》的淫戒的攝修(《律海十門》第十九頁)。
佛語諸比丘 觀淫欲鄙穢 糞器死豬腸 枯骨斷肉想
勝夜叉獄卒 饑狼毒蠍等 甯入熱鐵網 不墮愛河中
言視毒箭傷 往來履鋒刃 身手觸斬砍 受物捧刀輪
入家墮火宅 偕行迎風炬 同坐處深宑 通書告死刑
閻浮有毒樹 觸樹見樹形 嗅香聞樹聲 聽名見畫影
聞談說擬議 悉中毒身死 不識無愛覺 或習護命法
持律好比丘 雖逢而無害 日六次觀熟 遭敵保不敗
“佛語諸比丘,觀淫欲鄙穢。”對治煩惱的一個現例,我們這樣子對治。佛跟比丘說,當然比丘尼也在裏頭,“觀淫欲鄙穢”,淫欲的事情是卑鄙的,是髒的。
這個糞器,就是男的說女人是糞器,女的說男的是糞器,本身這個人就是盛大便的器,就是一個馬桶,那裏邊就是大小便,有什麼幹淨呢?“糞器死豬腸”,我們看到人肚子裏邊——你貪著他一個人,這個淫欲,就是肚子裏的事情的,但是,你這個肚子裏什麼東西?腸,腸好不好看?有沒有可貪呢?你到菜場去看看,挂在那裏的豬腸,有沒有什麼好興趣,對它有沒有起貪心呢?沒有。那麼人的肚子裏的腸跟豬腸又差了好多呢?——死豬腸,一看,就是一樣的。
(14B)“枯骨斷肉想”,狗要吃骨頭,骨頭裏邊肉是沒有,但是還剩肉的味道,拼命地去咬,把牙齒、嘴唇、舌頭都咬破了,就是貪了這一點點味道。其實是並沒有東西,就是肉的一點氣味,一點點還粘在裏邊,結果把嘴、牙齒、舌頭都咬破,這個劃不來。“斷肉想”,一個鳥爲了要爭一段肉——它一個鳥看到地上一塊肉,它銜起想吃,結果,很多鳥要追它,都要爭這個肉,把它追得走投無路,它想想這個肉,爲了這個肉命都保不住了,還是不要好。那就是貪心,貪著淫欲的話,將來你命還保不了。
“勝夜叉獄卒”,這個淫欲的事情比夜叉、羅刹——就是地獄的獄卒,還要厲害。“饑狼毒蠍等”,比那些狼——吃人的狼、毒的蠍子,還要厲害,爲什麼?饑狼夜叉,當你受報受完了,就解決了,沒有事了,而這個淫欲事情做了之後,造了罪,不斷地會受苦,一輩一輩子地在地獄裏受苦,那就不是一輩子的事情。
“甯入熱鐵網,不墮愛河中。”這就是說,戀愛就像一個火,把人熱死的,甯願投入燒紅的鐵的網裏邊去,最多一輩子死掉,如果你投到愛河裏邊,那生生沈淪,不會有出頭的時候了。所以說,應當要這麼地觀想。
那麼,下邊,具體的:“言視毒箭傷”,眼睛看到,對面的眼睛一對,就知道這是毒箭來了。這個,你當然——毒箭是我們大家知道了,以前一本小說,什麼?叫《王子複仇記》,它只要一點點毒,你只要皮一破,好了,馬上你就要死的。那麼這個毒箭,就是箭裏邊有毒的,射在身上,射了要害還不要說,就是皮擦破一點點,也得要死。對方的眼睛跟你看一看,跟你說一句話,就像毒箭射過來了,你馬上就要死的,趕快要避開。
“往來履鋒刃”,男女之間有什麼往來的時候,就像走刀山。刀山裏邊走,把腳都刺得稀爛,那麼你這個路走,不是好走的路,不要去走最好。
“身手觸斬砍”,我們說,現在一般的社會上的交際——握手,你身上手上一碰的話,就像刀把你砍掉一樣。刀砍還是一輩子的事情,少一個手就完了,你身手一碰的話,起了淫欲心,以後這個貪心慢慢發展,這個造了罪之後,那是沒有期限地在惡道受苦,那是劃不來。身手一碰的話,就想到刀把你砍掉一樣,並不舒服。現在社會上還有一種擁抱,這些禮節,他們有的居士問我是不是可以?我說不可以。這個東西,這是西洋人的風俗,我們不要去學他,我們是佛教徒,我們本來是東方文明,爲什麼做了佛教徒還去學這些呢?不要去學他。
我記得以前在清朝的時候,有一個年輕人,他到海外去留學,留學了好幾年,把海外的一些習氣都養成了。他後來學成回家了,回家敲門,一開——他的嫂嫂來開門了,他麼,還根據西洋的禮節,跟嫂嫂很親熱,把她抱起來親嘴了,那個嫂嫂大叫救命。這個根據我們中國人的禮節是沒有這樣子的事情的,怎麼這樣子男的搞起來了呢?那就是說,西洋的禮節,我們不必去效仿它。這對佛教徒說,都是不好的,産生染汙心的。
“身手觸”,假使碰到的話,就像刀砍掉一樣。我記得我們古代有一個什麼姓趙的一個貴族,好象是什麼,她倒是很講……,她也不是佛教…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