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
丙二 集集:犹如疮疽,诸苦渐次渐次发生故。
“集集”,那个集,就是单是一个因不够,还有很多的因要合拢来。“犹如疮疽,诸苦渐次渐次发生故。”你一个疮,就是病。既然生了之后,各式各样的苦都会出来。那么,这个业,很多,有引业、满业,各式各样的。但是,感的果都是一个。这个是“集集”。
丙三 集生:犹如忽被痛刺,诸苦猛烈生故。
那么,“集生 犹如忽被痛刺,诸苦猛烈生故。”这说的是苦,当然不是真的苦。苦就属于苦谛,这个“集生”就是说生苦的因,最近的因,亲近的因,是产生苦的最亲近的因。
丙四 集缘:犹如罪人之逻卒,守至死,有时更逼迫令其于三界中作余缘之能作者故(今人称为环境也)。
那么,下边是“集缘”了。“犹如罪人之逻卒,守至死,有时更逼迫令其于三界中作余缘之能作者故。”环境。那就是这些,帮助前面的一些因素产生一些果的,是环境之类的东西。那么,这是“集缘”。因为我们说少一个缘,果报就不生了。那么,除了最主要的因素之外,还要其他必须的都要包在里边。我们以前讲六个因。中间的能作因它的范围最宽的,不但是有为法包在里头,无为法,凡是这个果出来不障碍它的,不但是对它有帮助的,乃至于不障碍它的,都叫能作因。那么,就是说这个极宽。那就是“集缘”,你要生出一个果来,那是要牵涉到各方面的范围。甚至于不妨碍你,也是一个产生它的因。所以这个“集缘”是比较广泛的。这是这个集谛的四个相。
烦恼行相与过患
那么,我们在这里,就是说重要的,集谛集中在烦恼上边。我们这个修行重点是断烦恼,也是集谛里边的惑。要断烦恼,决定要知道烦恼有什么坏处。如果烦恼没有坏处,你断它干什么呢?如果烦恼的坏处极大,你知道之后,它要害你的,拉你下地狱的等等的,那么,你如果不断它的话,你自己愿意受苦吗?当然不愿意。所以说一定要知道烦恼的坏处。那么,它的害处知道后,那要断它。断它,烦恼是怎么样的,你要知道。如果你这个中烦恼是怎么样的都不知道,你要断它,怎么断呢?我们讲抓一个人,他是杀人犯,你一定要把他相片登出来。大家看到他是什么形象,有什么特征,才好抓了。如果你没有一个相片,也没有什么特征,泛泛地叫人抓一个杀人犯,哪个是杀人犯?那个怎么抓得到?所以说,烦恼的体相要知道。就是说它以什么为体,什么为依等等,都要知道。如何对治它,烦恼生起来如何对治它,这些方法要知道。知道它的过患,看它的过失,要把它当敌人看。这样子才能断烦恼。
那么,烦恼的行相怎么知道?这个,《广论》里边介绍。
又如阿兰若师云:“断除烦恼,须知烦恼过患体相对治生因,由知过患,观为过失,计为怨敌,若不知过患,则不知为怨敌,故如《庄严经论》及《入行论》所说思惟。”
又云:“知烦恼相者,亦须听《对法》,下至当听《五蕴差别论》,了知根本及随烦恼,于心相续。若贪瞋等随一起时便能认识,此即是彼,他今生起,与烦恼斗。”须如是知。
那个《对法》,就是《俱舍》 。最好学《俱舍》,乃至《俱舍》假使没有学,《五蕴论》也可以。 《百法》、 《五蕴》都在里边。这个《广论》都介绍的。我们现在《五蕴》学过了,《百法》也学过了,烦恼的行相知道了,要断烦恼的第一个手续已经有了。不要像以前有些人他这么说,“这个学了没有用,我跟这毫无关系”——好象不想学。不想学,你如何断烦恼呢?你要断烦恼,第一把烦恼认识到。有些人就有受用,他现在就感觉起一个念头,“这是什么烦恼,它将来要起什么后果”,等等,能够自己知道。这个第一步,断烦恼的第一步方法已经有了。当然还没有断掉了,第一是认识到了。认识到之后,知它的过患,然后再说断的话。所以说,我们第一要把对法——《俱舍》,或者是《五蕴》都要学好。知道它什么是根本烦恼,什么是随烦恼,它在心里边要起什么作用。它起的时候,什么情况起了之后,起什么境来了,心里动态一变,你就看是什么烦恼,马上就认得到。这样子,认得到之后,它是烦恼,就跟它斗。这是断烦恼的简单的一个说明。
(14A)那么我们修行,就是断烦恼。如果不断烦恼,就谈不上修行了。海公上师说一句话,他说:“学佛的目的就是断烦恼,这是修行的一个总的原则性的东西。”这个后边一句话,说得更厉害,“假使你修行不为断烦恼的话,那么就是在佛教内部的外道。”修行只讲一些功能,什么东西,对断烦恼是不作意的呢,就是外道,我们就说是外道,这是海公上师这么批判的,那么实际也是这样子。
另外一个,这是海公上师的话:“有的人修行只在境上看”,就是我今天修一个法,观想观不观得起来,或者作一个法有什么梦境等等,对这个很注意,那么,对烦恼断不断呢,不在乎!这样子的修行,也不是真正的佛教。所以说气功师的修法就是观这些东西,要看到什么,要什么功能:会治病、会出去——可以出窍,还有,等等。看到天上,看到什么了,看了很多,到底看到什么东西,他也搞不清楚,还以为看到菩萨、佛了,哪有那么容易呢?这样子对断烦恼的事情不谈,那么永远走不上正路,不是佛教。所以这个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真正的佛教,一定是总的来说,从根本的来说——断烦恼下手,离开这个,也很简单——就不是佛教。我们再高深的佛教,尽管也有观修的很多方法,但是总的根子是断烦恼,如果离开断烦恼的总则的话,那么一切都不是佛教,那个是外道。所以,这个分界线,也就是宗喀巴大师的黄密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断烦恼的事情。可能是其他的宗派不太强调这一点,而宗喀巴大师看到一些流弊,就特别地强调这一点,就是断烦恼是重点。
颂 初烦恼发生 次积业增长 若死若结生 于中相续等
成流转之因 由惑业二者 然以惑为主 若无水土润
业种芽不生 离苦亦无困 又虽无先业 新惑取后蕴
贪瞋痴等惑 一一极可怖 贪如面入油 如蜂如鱼等
毒食刀上蜜 淫女软贼等 瞋恚心粗猛 犹如不治火
损害于自他 焚烧功德林 无明贪瞋等 坏自他坏戒
衰损失利誉 斗诤增恶死 他生堕八难 使我大忧苦
住于我心中 以我作奴婢 驱我历万险 引我到深渊
乐我亦损我 忍苦反受呵 如是烦恼怨 百倍世间仇
世仇有等限 此仇常悠悠 善观施对治 勿任此心游
那么我们说,“初烦恼发生,次积业增长,若死若结生,于中相续等”,这是说因集生缘。开始,烦恼起来了,慢慢,它积集,积集起来,一点点增长,就是集。“若死若结生”——若死,烦恼积集之后,造了业之后,死掉了,他投生了,下一辈子就结生,因集生缘,这个烦恼就是投生的一个原因。若结生,也是这个集谛的功能之一。“于中相续等”,从死有到中有,中有到生有,生有又造业,造业之后,又是老死,死了之后又作中有,不断地流转,成了流转的因,“成流转之因”,十二因缘的流转就是从烦恼来的。
“由惑业二者”,这个流转的因是什么呢?烦恼造业。既然没有烦恼,不造业,这个流转就流不起来,这个轮子——十二因缘的轮子转不起来的,那么,这个轮子,推动它转动的,就是烦恼、业两个。
“然以惑为主,若无水土润,业种芽不生,离苦亦无困。”烦恼跟业是推动我们流转的因,等于说一个机——发动机,我们整个十二因缘流转的这个轮子,它的发动机就是烦恼跟业,就是集谛。那么,这个集谛里边有烦恼、业两个,哪一个为主呢?烦恼为主。它的比喻就是说:假使这个造的业是种子,种子;烦恼就像水土,如果这个种子没有水土去滋润它,那么这个种子,芽不会生的,那就是什么?这个造的业如果没有烦恼滋润,等于焦芽败种——烦恼是水,没有水的种子就是炒干了的,那是长不了芽的。
那就是说,如果烦恼断掉了之后,就能出三界,阿罗汉烦恼断了。无始以来造的业你能搞得完吗?他们外道,印度一个外道——叫什么外道?好象是露形外道,他也懂,他们因为也有些智慧,知道现在的受轮回的苦是以前造的业,那么,这些业造得很多,要把它赶快受完,那么他就拼命地修苦行,各式各样的苦都把它受,就想把这一辈子的苦受完之后,下辈子就解脱了。这个理论上好象很对,但是实际上,你无始以来的业,你一辈子怎么受得完呢?再说,你在受苦的时候,修苦行的时候,你烦恼并没有断,你又在造新的业,不断地造新业,又感后有的苦,那你什么时候能解脱呢?不可能!所以,外道的方式,尽管他也能够悟到一点真理,但是他的方法错误,悟的真理不全面,所以他没有办法解脱。
那么烦恼跟业的关系,就是烦恼是水和土,这个业的种子不摆在水土里去滋润它的话,是不会长芽的,所以说,烦恼是重点。如果烦恼断了的话,“离苦亦无困”,就是阿罗汉了,离开三界,只要烦恼断了之后,他的业再不会感果了,不会再受轮回的苦,不会受了,所以说,离苦的话,也没有困难。
“又虽无先业,新惑取后蕴。”那么这个是反过来说。纵然你把过去的业受完了,过去的业——现在就是过去世的业,已经受完了,没有了,但是你烦恼没有断的话,“新惑取后蕴”,新的烦恼还是要造业,还是感后来的果,这个“蕴”就是下一辈子的果报。所以说,从这个里边比较,烦恼跟业两个看起来,重点是烦恼,业还是次要的,烦恼是重要的,就是说,假使没有烦恼的话,你就不感果;假使业没有的话,烦恼还会造业,还会感果,所以说,这个重点还在烦恼。我们修行就不像这个露形外道——专门从业上下手,他们把自己修各式各样的苦行,就是想把业受完,这个是徒然的——无义的苦行。而佛教里边,因为佛的智慧,他能够把真正…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