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
丙二 集集:猶如瘡疽,諸苦漸次漸次發生故。
“集集”,那個集,就是單是一個因不夠,還有很多的因要合攏來。“猶如瘡疽,諸苦漸次漸次發生故。”你一個瘡,就是病。既然生了之後,各式各樣的苦都會出來。那麼,這個業,很多,有引業、滿業,各式各樣的。但是,感的果都是一個。這個是“集集”。
丙叁 集生:猶如忽被痛刺,諸苦猛烈生故。
那麼,“集生 猶如忽被痛刺,諸苦猛烈生故。”這說的是苦,當然不是真的苦。苦就屬于苦谛,這個“集生”就是說生苦的因,最近的因,親近的因,是産生苦的最親近的因。
丙四 集緣:猶如罪人之邏卒,守至死,有時更逼迫令其于叁界中作余緣之能作者故(今人稱爲環境也)。
那麼,下邊是“集緣”了。“猶如罪人之邏卒,守至死,有時更逼迫令其于叁界中作余緣之能作者故。”環境。那就是這些,幫助前面的一些因素産生一些果的,是環境之類的東西。那麼,這是“集緣”。因爲我們說少一個緣,果報就不生了。那麼,除了最主要的因素之外,還要其他必須的都要包在裏邊。我們以前講六個因。中間的能作因它的範圍最寬的,不但是有爲法包在裏頭,無爲法,凡是這個果出來不障礙它的,不但是對它有幫助的,乃至于不障礙它的,都叫能作因。那麼,就是說這個極寬。那就是“集緣”,你要生出一個果來,那是要牽涉到各方面的範圍。甚至于不妨礙你,也是一個産生它的因。所以這個“集緣”是比較廣泛的。這是這個集谛的四個相。
煩惱行相與過患
那麼,我們在這裏,就是說重要的,集谛集中在煩惱上邊。我們這個修行重點是斷煩惱,也是集谛裏邊的惑。要斷煩惱,決定要知道煩惱有什麼壞處。如果煩惱沒有壞處,你斷它幹什麼呢?如果煩惱的壞處極大,你知道之後,它要害你的,拉你下地獄的等等的,那麼,你如果不斷它的話,你自己願意受苦嗎?當然不願意。所以說一定要知道煩惱的壞處。那麼,它的害處知道後,那要斷它。斷它,煩惱是怎麼樣的,你要知道。如果你這個中煩惱是怎麼樣的都不知道,你要斷它,怎麼斷呢?我們講抓一個人,他是殺人犯,你一定要把他相片登出來。大家看到他是什麼形象,有什麼特征,才好抓了。如果你沒有一個相片,也沒有什麼特征,泛泛地叫人抓一個殺人犯,哪個是殺人犯?那個怎麼抓得到?所以說,煩惱的體相要知道。就是說它以什麼爲體,什麼爲依等等,都要知道。如何對治它,煩惱生起來如何對治它,這些方法要知道。知道它的過患,看它的過失,要把它當敵人看。這樣子才能斷煩惱。
那麼,煩惱的行相怎麼知道?這個,《廣論》裏邊介紹。
又如阿蘭若師雲:“斷除煩惱,須知煩惱過患體相對治生因,由知過患,觀爲過失,計爲怨敵,若不知過患,則不知爲怨敵,故如《莊嚴經論》及《入行論》所說思惟。”
又雲:“知煩惱相者,亦須聽《對法》,下至當聽《五蘊差別論》,了知根本及隨煩惱,于心相續。若貪瞋等隨一起時便能認識,此即是彼,他今生起,與煩惱鬥。”須如是知。
那個《對法》,就是《俱舍》 。最好學《俱舍》,乃至《俱舍》假使沒有學,《五蘊論》也可以。 《百法》、 《五蘊》都在裏邊。這個《廣論》都介紹的。我們現在《五蘊》學過了,《百法》也學過了,煩惱的行相知道了,要斷煩惱的第一個手續已經有了。不要像以前有些人他這麼說,“這個學了沒有用,我跟這毫無關系”——好象不想學。不想學,你如何斷煩惱呢?你要斷煩惱,第一把煩惱認識到。有些人就有受用,他現在就感覺起一個念頭,“這是什麼煩惱,它將來要起什麼後果”,等等,能夠自己知道。這個第一步,斷煩惱的第一步方法已經有了。當然還沒有斷掉了,第一是認識到了。認識到之後,知它的過患,然後再說斷的話。所以說,我們第一要把對法——《俱舍》,或者是《五蘊》都要學好。知道它什麼是根本煩惱,什麼是隨煩惱,它在心裏邊要起什麼作用。它起的時候,什麼情況起了之後,起什麼境來了,心裏動態一變,你就看是什麼煩惱,馬上就認得到。這樣子,認得到之後,它是煩惱,就跟它鬥。這是斷煩惱的簡單的一個說明。
(14A)那麼我們修行,就是斷煩惱。如果不斷煩惱,就談不上修行了。海公上師說一句話,他說:“學佛的目的就是斷煩惱,這是修行的一個總的原則性的東西。”這個後邊一句話,說得更厲害,“假使你修行不爲斷煩惱的話,那麼就是在佛教內部的外道。”修行只講一些功能,什麼東西,對斷煩惱是不作意的呢,就是外道,我們就說是外道,這是海公上師這麼批判的,那麼實際也是這樣子。
另外一個,這是海公上師的話:“有的人修行只在境上看”,就是我今天修一個法,觀想觀不觀得起來,或者作一個法有什麼夢境等等,對這個很注意,那麼,對煩惱斷不斷呢,不在乎!這樣子的修行,也不是真正的佛教。所以說氣功師的修法就是觀這些東西,要看到什麼,要什麼功能:會治病、會出去——可以出竅,還有,等等。看到天上,看到什麼了,看了很多,到底看到什麼東西,他也搞不清楚,還以爲看到菩薩、佛了,哪有那麼容易呢?這樣子對斷煩惱的事情不談,那麼永遠走不上正路,不是佛教。所以這個我們一定要搞清楚。
真正的佛教,一定是總的來說,從根本的來說——斷煩惱下手,離開這個,也很簡單——就不是佛教。我們再高深的佛教,盡管也有觀修的很多方法,但是總的根子是斷煩惱,如果離開斷煩惱的總則的話,那麼一切都不是佛教,那個是外道。所以,這個分界線,也就是宗喀巴大師的黃密特別強調的一點,就是斷煩惱的事情。可能是其他的宗派不太強調這一點,而宗喀巴大師看到一些流弊,就特別地強調這一點,就是斷煩惱是重點。
頌 初煩惱發生 次積業增長 若死若結生 于中相續等
成流轉之因 由惑業二者 然以惑爲主 若無水土潤
業種芽不生 離苦亦無困 又雖無先業 新惑取後蘊
貪瞋癡等惑 一一極可怖 貪如面入油 如蜂如魚等
毒食刀上蜜 淫女軟賊等 瞋恚心粗猛 猶如不治火
損害于自他 焚燒功德林 無明貪瞋等 壞自他壞戒
衰損失利譽 鬥诤增惡死 他生墮八難 使我大憂苦
住于我心中 以我作奴婢 驅我曆萬險 引我到深淵
樂我亦損我 忍苦反受呵 如是煩惱怨 百倍世間仇
世仇有等限 此仇常悠悠 善觀施對治 勿任此心遊
那麼我們說,“初煩惱發生,次積業增長,若死若結生,于中相續等”,這是說因集生緣。開始,煩惱起來了,慢慢,它積集,積集起來,一點點增長,就是集。“若死若結生”——若死,煩惱積集之後,造了業之後,死掉了,他投生了,下一輩子就結生,因集生緣,這個煩惱就是投生的一個原因。若結生,也是這個集谛的功能之一。“于中相續等”,從死有到中有,中有到生有,生有又造業,造業之後,又是老死,死了之後又作中有,不斷地流轉,成了流轉的因,“成流轉之因”,十二因緣的流轉就是從煩惱來的。
“由惑業二者”,這個流轉的因是什麼呢?煩惱造業。既然沒有煩惱,不造業,這個流轉就流不起來,這個輪子——十二因緣的輪子轉不起來的,那麼,這個輪子,推動它轉動的,就是煩惱、業兩個。
“然以惑爲主,若無水土潤,業種芽不生,離苦亦無困。”煩惱跟業是推動我們流轉的因,等于說一個機——發動機,我們整個十二因緣流轉的這個輪子,它的發動機就是煩惱跟業,就是集谛。那麼,這個集谛裏邊有煩惱、業兩個,哪一個爲主呢?煩惱爲主。它的比喻就是說:假使這個造的業是種子,種子;煩惱就像水土,如果這個種子沒有水土去滋潤它,那麼這個種子,芽不會生的,那就是什麼?這個造的業如果沒有煩惱滋潤,等于焦芽敗種——煩惱是水,沒有水的種子就是炒幹了的,那是長不了芽的。
那就是說,如果煩惱斷掉了之後,就能出叁界,阿羅漢煩惱斷了。無始以來造的業你能搞得完嗎?他們外道,印度一個外道——叫什麼外道?好象是露形外道,他也懂,他們因爲也有些智慧,知道現在的受輪回的苦是以前造的業,那麼,這些業造得很多,要把它趕快受完,那麼他就拼命地修苦行,各式各樣的苦都把它受,就想把這一輩子的苦受完之後,下輩子就解脫了。這個理論上好象很對,但是實際上,你無始以來的業,你一輩子怎麼受得完呢?再說,你在受苦的時候,修苦行的時候,你煩惱並沒有斷,你又在造新的業,不斷地造新業,又感後有的苦,那你什麼時候能解脫呢?不可能!所以,外道的方式,盡管他也能夠悟到一點真理,但是他的方法錯誤,悟的真理不全面,所以他沒有辦法解脫。
那麼煩惱跟業的關系,就是煩惱是水和土,這個業的種子不擺在水土裏去滋潤它的話,是不會長芽的,所以說,煩惱是重點。如果煩惱斷了的話,“離苦亦無困”,就是阿羅漢了,離開叁界,只要煩惱斷了之後,他的業再不會感果了,不會再受輪回的苦,不會受了,所以說,離苦的話,也沒有困難。
“又雖無先業,新惑取後蘊。”那麼這個是反過來說。縱然你把過去的業受完了,過去的業——現在就是過去世的業,已經受完了,沒有了,但是你煩惱沒有斷的話,“新惑取後蘊”,新的煩惱還是要造業,還是感後來的果,這個“蘊”就是下一輩子的果報。所以說,從這個裏邊比較,煩惱跟業兩個看起來,重點是煩惱,業還是次要的,煩惱是重要的,就是說,假使沒有煩惱的話,你就不感果;假使業沒有的話,煩惱還會造業,還會感果,所以說,這個重點還在煩惱。我們修行就不像這個露形外道——專門從業上下手,他們把自己修各式各樣的苦行,就是想把業受完,這個是徒然的——無義的苦行。而佛教裏邊,因爲佛的智慧,他能夠把真正…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