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六)(上士道二)▪P18

  ..續本文上一頁此心應勵力學”,所以說歸根到底,這個根本的菩提心,要好好地去學。這個意思就是“總攝《妙手問經》”裏的最殊勝的扼要,重點就在這裏。就說要把菩提心好好修起,這個菩薩行、布施六度,自然做得起;菩提心沒有的話,勉強地做,也是跟做生意一樣的,爲了果報,那就是該呵斥,不正規的。所以說要把菩提心好好地學。《妙手問經》的重心就在這裏。

  布施,我們講了很多。下邊第二度,屍羅――持戒。

  

  

  

  學習持戒

  

  寅二 學習持戒

  

  第二屍羅波羅蜜多分五:一屍羅自性,二趣入修習屍羅方便,叁屍羅差別,四修屍羅時應如何行,五此等攝義。  今初

  “第二屍羅波羅蜜多分五:一屍羅自性,二趣入修習屍羅方便,叁屍羅差別”,有幾種戒?“四修屍羅時應如何行”,修的時候該怎麼做?“五此等攝義”,這些關于修方面的一些重要的意思。

  這一篇屍羅在《瑜伽師地論》第四十二卷裏邊。在這個前面,《略論釋》一段文很好。

  

  《略論釋》:「蓋前說中士,以出離心攝受,重在求解脫,故以別解脫戒爲主。此則上士,須以菩提心攝受,對于其他一切有情斷離能害之心,而以菩薩戒爲主。至于下士道,則以輕現世重後世爲主,故依業果取舍而行十善法戒,以求得暇滿人身。故顯教之叁士道,皆以持戒輾轉增上,趣入地道而得佛果。密宗亦以戒爲主。總之,顯密皆不能離戒。」損害他指身語。其根本指意樂及種子。

  前邊說的中士道,他也是求解脫,他的重點呢,出離心,重在求解脫,以別解脫戒爲主,也是講要持戒嘛。我們回顧一下,中士道講戒定慧的時候,說定慧後邊講,戒講了很多。它這個講戒,重在解脫叁界,是出離心,沒有提菩提心。這裏呢,我們說的上士道,以菩提心來攝受戒,不是出離心攝受的。對一切有情,要斷離能害之心,對一切有情,損害他的心要斷掉。中士道,別解脫的爲主;上士道,以菩薩戒爲主;下士道,他是要重後世,放棄現世的享受,追求後世的增上生,它這個呢,是依業果的取舍、以十善法戒爲主,得到暇滿的身體。

  所以說叁士道,都是以戒爲主,輾轉增上,趣入地道,最後證佛果。但是他的層次有差別,就是說下士道以十善法戒爲主,趣的是暇滿人身、增上生。中士道以別解脫戒爲主,目的是出離叁界解脫。上士道以菩薩戒爲主,目的是攝受一切有情,對他們斷除一切損害的心,目的是成佛,度衆生。叁士道雖然目的不一樣,持的戒也不一樣,但是都是重視戒,一樣的。戒都是重點。

  

  卯一 屍羅自性

  

  從損害他及其根本,令意厭舍,此能斷心即是屍羅。

  這裏說屍羅的自性,它的體是什麼?“從損害他”,能損害他,就是損害他,怎麼損害呢?身語:殺、盜、淫這是身;罵人、譏諷他、離間這是語。這些都能損害他的。這些身語的七支“及其根本”,根本就是心裏邊的貪瞋癡,貪瞋邪見是推動這個身語的。“令意厭舍”,對于身語意,都使它厭離,不要去做,那個斷除的心,斷除損害他的心,這就是屍羅,就是我們的所謂戒。

  

  由修此心增進圓滿,即是屍羅波羅蜜多,非由安立,諸外有情悉離損惱,爲滿屍羅波羅蜜多。

  “由修此心增進圓滿,即是屍羅波羅蜜多”,把這個能斷的心,修圓滿了,這個就叫屍羅波羅蜜多,到彼岸了。這個屍羅波羅蜜多並不是說把外面的有情都離開損害、損惱。因爲我們說不損惱他們,並不是說一切有情都離開損惱了,這個你的波羅蜜多才圓滿。那有情的受損惱的是無窮,永遠不會沒有的,那你波羅蜜多圓滿不了。就是說損害他的心,跟它的身語的事情斷掉了,那麼屍羅波羅蜜多就圓滿了。所以說並不是說,“非由安立,諸外有情悉離損惱”,並不是說安立一切外面的有情都離開損惱了,這是我的波羅蜜多圓滿了。

  

  若不爾者,現諸有情未離損惱,過去諸佛屍羅波羅蜜多應未圓滿,亦不能導此諸有情,往離損害諸方所故。

  假使說不是這樣,要把一切有情都離開損惱,才算圓滿的話,不是能斷的心圓滿,不是布施屍羅波羅蜜多的話。那麼“現諸有情”,現實我們看到很多的有情,並沒有離開損惱。我們去看看菜場,每天要殺很多的動物,受損惱嘛,其它的不說了。那麼難道過去那麼多佛,不是波羅蜜多都沒有圓滿嗎?當然不會了。那麼他們不是波羅蜜多沒有圓滿,他們也沒有把那些有情,離開損惱的,到其它安全地方去,那麼等于是說有過失了?當然這不是的,並不是一切有情都離損惱叫圓滿,是能斷的心能圓滿了,就說圓滿。

  

  是故其外一切有情與諸損害隨離不離,自相續上有離損他能斷之心,修此即是受行屍羅。

  所以說外面的一切有情,他的損惱離掉也好,不離也好,這些不去管它。自己相續上,自己身心裏邊有,有損他的心把它離掉,能夠斷除,修這個就是修所行屍羅,就是我們修這個屍羅,戒波羅蜜多,就是這個。把自己身上,有損害他的心把他離掉,把它斷掉,那麼這個心呢,就是受持戒行波羅蜜多。那麼這個話呢,也不是宗大師自己隨便說的。他就引《入行論》裏邊的話,第五卷的。

  

  《入行論》雲:「魚等有何處,驅彼令不殺,由得能斷心,說爲屍羅度。」

  他說,我們說要使一切有情離開損惱,那麼我們說魚、蝦等等野獸,你把它趕到什麼地方去,可以安全呢,不遭人家殺呢?沒有這個地方。你跑到哪裏,人家殺到哪裏。除非淨土,沒有這些東西的,那麼就算了。他投生動物,畜生道的話,總是有它的果報,要殺的。那麼就是這樣子做,做不到的。“魚等有何處”?你把它趕到哪裏去呢,可以使它們不受殺害呢?沒有這個地方。“由得能斷心”,只要你自己持戒的人,能夠斷除殺害的心,這個能斷的心有了,這就叫屍羅波羅蜜多,重點就是這個。前面的話呢,以這個來引證。

  

  戒雖有叁,此約律儀屍羅增上,說爲斷心,此複若具等起增上,斷十不善是十能斷,若就自性增上,斷七不善是七能斷,身語業性。

  “戒雖有叁,此約律儀屍羅增上,說爲斷心”,我們說菩薩戒有叁種:別解脫律儀、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叁種。這叁種裏邊呢,我們強調是說,這是律儀戒,別解脫裏邊的,以這個方面來說的,要斷除那些損害的心。其他的呢,是要饒益有情,跟那個斷……,不是這個事情。

  “此複若具等起增上,斷十不善是十能斷,若就自性增上,斷七不善是七能斷,身語業性”,這個能斷的心假使說,連等起,等起就是發動的心,同等地把它生起來的,就是把這個身語發動起來的那個心,以等起的方面來說的話,連等起方面一起說的話,那麼斷十個不善,就是斷十不善業,那麼有十個能斷心。這個十個不善的事情全部斷掉,十個能斷。假使說自性,真正損惱他的自性,心是不能損惱人家的,就是身口來損惱,殺、偷盜都是身口的事情嘛。就自性來說,斷七個不善,就是身叁口四,七個,這是七個能斷,這是屬于身語業的。

  

  《入中論疏》雲:「此由不忍諸煩惱故,不生惡故,又由心中息憂悔火,清涼性故,是安樂因,爲諸善士所習近故,名爲屍羅。此以七種能斷爲相,無貪、無瞋、正見叁法爲其等起,故具等起屍羅增上說十業道。」

  《入中論》也有這個話,《入中論》的離垢地,第二地。它說“此由不忍諸煩惱故,不生惡故,又由心中息憂悔火,清涼性故,是安樂因,爲諸善士所習近故”,這個解釋什麼叫戒?這個戒就是說“此由不忍諸煩惱故”,不要使這個煩惱生起來。犯戒的煩惱,不允許它生起來,不忍生煩惱。第二“不生惡故”,不因爲起了煩惱,就犯了戒,造一些罪,不生惡。“又由心中息憂悔火”,因爲你沒有做壞事,追悔的、犯罪的這個憂惱的火就不會生起來了,就息掉了。“清涼性故”,沒有犯戒的事情,也沒有煩惱的熱惱,那常得清涼(戒的本性就是清涼)。知安樂,“安樂因”,這個戒是一切安樂的因,一切安樂都是持戒而造的。“爲諸善士所習近故”,一切善士都這樣子做的。這個是戒,戒的意思。“名爲屍羅”,這就叫戒。

  “此以七種能斷爲相,無貪無瞋正見叁法爲其等起,故具等起屍羅增上說十業道”,這個戒的體相是什麼呢?七種能斷是它的體相。那就是前面的說身語的七支不犯,能夠斷除那些犯戒的事情,不殺不盜不淫。身口七支能夠斷除,不犯戒,這是它的相。那麼無貪、無瞋、正見叁個是意業,是它的等起。這個發起身口七支的,就是心裏邊這個貪瞋癡,你把貪瞋癡斷掉――貪瞋邪見斷了,就是無貪、無瞋、正見,能夠斷除這些造惡的等起的心的。“故具等起屍羅增上說十業道”,所以說把它的自性等起一起算的話,一共是十個。斷除十個惡業道的十個善業道,就是它的戒的體。那麼這是說,自性說身口七支,連它等起的法來說,身口意叁個一起算十個。這十個,就是斷除十惡業道的十個白的業道。

  這是在《入中論》裏邊第二個地、離垢地的情況,就講到戒的問題。

  

  卯二 趣入修習屍羅方便

  

  第二趣入修習屍羅方便者。

  我們要修戒,這個有什麼方便呢?有什麼善巧方便呢?

  

  如是發心受學諸行,此即誓辦一切有情,令具正覺屍羅妙莊,應修其義 。

  那麼你發心要受菩薩戒的時候,那就是自己發願,要使一切有情都能夠得到佛的戒,作他的莊嚴。那麼戒是莊嚴,世間上莊嚴就是用戴花,戴什麼金手飾等等,我們真正的莊嚴呢,持戒。持戒是最莊嚴的,大家都歡喜的。使一切有情都能夠得到佛的戒的作殊勝的莊嚴。那麼一個這個意思呢,好好要修,要這個樣子地多多想,發心就是這樣子的。

  

  此複自須先生清淨戒力,以自未能清淨屍羅及有虧損當墮惡趣,況雲利他,即自利義莫能辦故。

  你要安立一切有情,使得到佛的屍羅莊嚴的話,你自己先要持戒清淨。自己要有清淨的戒律,要生起來。自己還沒有清淨的戒,甚…

《廣論講記(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