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看到。“观见广大资财胜利”,只看到布施之后,能够感这个异熟报,大富,“而发施心”,就是他布施的时候发心呢,不是为了成佛,是为了在生死流转里边,得到大富、大财。
能治此者当速见其过,总应观察一切诸行,皆念念灭,特观资财速灭速离,一切所施皆当回向广大菩提。
“能治此者”,对治这个的,“当速见其过”,应当看到这个过失。“总应观察一切诸行,皆念念灭,特观资财速灭速离,一切所施皆当回向广大菩提”,生死里边都是无常。一切诸行,一切行法,有为法都是刹那刹那,念念而灭的。特别你要观这个资财,很快地灭掉了,也很快地离开你了,王、贼、水、火、不肖子嘛,什么时候都可以灭掉,什么时候都可以离开你,尤其是临终的时候,再大的财富半分钱也带不走。而你为积聚财富呢,作了很多的罪恶,这些罪却是带了你要去受苦去的。这些多多地观察。观察之后呢,要想呢,布施不是为了异熟的广大的财富,应当是为什么?“一切所施皆当回向广大菩提”,应当回向到大菩提――成佛,这个才是最最的安乐之处,这个不会坏的。这个它的过失看到;菩提的胜利也要看到。
若唯顾视财等异熟,则唯能得广大财位,不得解脱。
假使你只顾到布施要感的广大的财物的这个异熟果,你最多得到一些财位、大富,不能解脱的。还在轮回之中,这个财位你保不住,毕竟还是受苦了。所以说应当不要求广大资财的果报,应当要求大菩提。
如诸商贾为与价故,一切资财悉无悋惜舍与于他,此唯得利非能得福。
打个比喻,像做生意的,他为了钱,把他的资产,他的货物,全部毫不悋惜的都卖给人家。他卖给人家他的报酬什么呢?得利,得利润可以赚钱嘛,并不得到福报。而我们真正地要得到福德资粮,将来成佛嘛,这才是划得来的。为得利润,那就作生意一样的,毫无意思。我们要求异熟报,那就得利润一样的。
《四百颂》曰:「云于此行施,能生大果利,为报而行施,如商利应呵。」
“《四百颂》”,这是第五品里面的。它说“云于此行施,能生大果利,为报而行施,如商利应呵”,这个颂,是呵责那些为了卑鄙的目的而布施的,就是为了异熟果。假使说我们现在行布施,能够得到极大的果报,生死里的异熟果报。这样子我们这样做法的话,“为报而行施”,为了有所取,就是得到那个果报。那么就布施就有所舍,有取有舍的这样子去做。“如商利应呵”,等于说做生意人一样,他把他的货物舍掉了,目的是要取利润。那么这样子你布施呢,等于做生意一样的,你“应呵”,应当要呵责。这个是布施的目的不纯,做生意嘛,就是一本万利。布施的目的就是要更多的利润,那么你如果布施,为了将来成大异熟果报的话,跟做生意的人一模一样,这个不是利他的心,自利的心,很自私的,这个应当呵责。为了这个目的而布施,不是好事情。
午二 唯意乐施
第二唯意乐布施者。
这个就是说由观想、意乐心来布施的;外面身口呢,没有什么表示的。
内居闲静由净意乐淳厚净信,分别化现种种广大无量财宝,胜解惠施一切有情,以少功用生无量福,亦名菩萨巧慧布施,是《菩萨地》说。
这是《瑜伽师地论》里边,三十九卷里的文。它前面讲了很多的菩萨的“巧慧布施”,那么这里边讲一种,这是意乐,不动身口的。“内居闲静”,“内居闲静”就是菩萨他入定中,定中得了自在的,由净的意乐,清净的意乐。这个清净的意乐呢,这个就是登地以上的。净意乐,增上清净意乐。这样子的菩萨呢,由净信,由胜解,化了各式各样的广大的无量财宝去布施一切有情。这样子呢,以少功用,花的功夫不多,就是观想。这个有神通呢,观想的东西呢,实在的。不是想一想就完了,作把戏一样的,如梦如幻的,你拿到了的,起不了作用的,那不是。那就是真正的地上菩萨呢,他就是有这个功能,心里边可以化很多的财宝,拿去之后布施有情,他们真的能用的。那么这个以少功用,而生无量的福,这也算一种菩萨的“巧慧布施”。这是菩萨地说的,就是三十九卷里边说的。
《妙手问经》虽说此是无资财者所应修学,非有财者不应修习。
《妙手问经》里边,它另外一个意思。他说这个菩萨,他要是没有钱,没有东西布施呢,他就由这样的观想布施。因为你没有钱布施的话,那你布施怎么做呢?可以用意乐心来布施。“非有财者不应修习”,但是宗大师说并不是有财的,就不要观想了,有财的还是要观想。
无资财时巧慧布施,是为乃至未证增上清净意乐初极喜地,若证此地,则诸资财定无匮乏。
没有钱的,资财不够的,这种巧慧布施呢,说登地前的,没有证到增上清净意乐的。极喜地以上都有了,开始证到增上清净意乐呢,初地,极喜地开始。那么就是说没有证初地以上的,这些他们没有钱,用这个观想来布施。但是登了这个地之后,这个资财不会匮乏了。因为初地是布施波罗蜜多圆满了,布施波罗蜜多圆满了之后,你的资财自然丰富有余,不会穷的。
如《菩萨地》云:「如是菩萨现无财宝,巧慧方便而行布施,此说乃至未证增上清净意乐,若诸菩萨已证增上清净意乐,如已获得超诸恶趣,如是生生必当获得无尽财宝。」
《菩萨地》里边就说这个话,也是三十九卷里边。“如是菩萨现无财宝,巧慧方便而行布施,此说乃至未证增上清净意乐”,这个菩萨现在没有钱,他的巧慧方便布施呢,说的是没有登地以上的,没有证到清净意乐的那些人。“若诸菩萨已证增上清净意乐,如已获得超诸恶趣,如是生生必当获得无尽财宝”,假使证到增上的清净意乐的菩萨,登初地以上的。他能够“超诸恶趣”,就是这些菩萨呢,恶趣是不会去了。同样,他要生生世世得到无尽的财宝。这个财宝的报,他自然有这个福德资粮。因为布施波罗蜜多圆满,就感大富,所以不会穷。所以说在登地以上的菩萨不会穷的,所以缺乏资财的,决定是没登地以前的。这是讲的意乐布施。
卯四 此等略义
第四此等略义者。
那么总略地说。
正受菩萨律仪已,学习大地布施道理,发愿修学。
这菩萨戒受了之后,目的要推向登地的菩萨的布施。这个道理应当发愿来修学,这是目的呢,要像登地菩萨一样的布施,以这个为我们的目的,照他的修学。
如前所说布施之理,当先了知现在进修开遮之处而勤学习,特于悭悋身财善根而修对治,励力增广能舍之心,能如是修应自庆喜,心若未能如是熏修应生忧恼。
前面我们说的布施的道理。“当先了知”,应当要知道。现在开始修了,“开遮之处”:哪是开的,就是不必要,哪是可以施的;哪是遮的,不该施的,要好好的去学。前面讲的很广嘛,这些要知道。该怎么做,该开、该遮,要好好地去学。特别要对治那个悭悋,对自己身――内身、外财、善根,舍不得布施的这个悭悋心,要对治,“而修对治”。“励力增广能舍之心”,要尽量地扩大、增广能舍的心。因为布施本身的,它就是能舍心嘛。舍心圆满,并不一定要所有的有情都富有。只要你舍心圆满了,布施波罗蜜多圆满了,所以重点在舍心。
“能如是修”,你能够照这样的修的话,“应自庆喜”,那就应当自己高兴,我能够如法的修。“心若未能”,假使做不到的话,“如是熏修”。假使不能这样子熏修的话,“应生忧恼”,这个自己要感到惭愧,要忏悔。为什么做不到呢?应当好好地学嘛,好好地去做。
若如是者,则如《妙手请问经》说,于当来世,少用功力能满布施波罗蜜多。
假使你能够照这样去做的话,那你就像《妙手请问经》里所说的话,你将来就不要费很大的气力,能够很快地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因为你这样子的熏习,这个等流果,将来自然会精进地修,修这个布施波罗蜜多,那就很快的圆满了。
若此一切皆悉舍置,即于现法亦当恒为重过所染,于当来世心不趣入,极难趣入诸菩萨行。
这是好的一方面,假使说这一切该做的事情、该学的、该修的,“皆悉舍置”,你不去做,都放下了。那么不要说将来,就在现在,经常要犯过失,犯戒嘛。“恒为重过所染”,重大的过失有染污。将来呢,“心不趣入”,对这个修布施菩萨道,心不想进趣,不想做。那么这等流果嘛:现在不做嘛,将来也不想做。“极难趣入诸菩萨行”,那你要进趣修菩萨道,那是极困难的。所以说要练习呢,现在要练习起来。
又如《摄波罗蜜多论》云:「布施根本菩提心,勿弃如此能施欲,世间具此能施欲,佛说此为施中尊。」
《摄波罗蜜多论》里边说,布施的根本是什么?就是这个菩提心。有菩提心才施,没有菩提心那你布施不起来。那么一般的布施呢,最多是为了人天福报,那不能叫波罗蜜多。“勿弃如此能施欲”,这个推动我们能布施的这个如法的欲心,就是善法欲,这个不要去掉它。这个欲就是菩提心,能够推动布施的这个。“世间具此能施欲”,世间上哪个有这个能施欲,有菩提心的。“佛说此为施中尊”,这个人,佛说他是布施上说最尊贵的,就是说这个布施才是真的布施。没有菩提心的布施,是做生意一样的,现在花一点本钱,为了将来的果报,或者现世的果报,那这样子是该呵责的,这前面说了。
此说应当忆念修习菩提心,为诸行所依,愿证菩提即是一切能舍根本,是为一切能舍之尊,故于此心应励力学,此即总摄《妙手问经》胜扼要义。
这个颂里边说的话,它的意思就是说“应当忆念”,经常想起要修菩提心。“为诸行所依”,一切菩萨行都依菩提心而来的。“愿证菩提即是一切能舍根本”,你愿意证菩提的话,一切布施的根本就在这里。“是为一切能舍之尊”,这样子以菩提心而布施,一切布施当中最尊贵的,“佛说此为施中尊”。“故于…
《广论讲记(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