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当然补充一些;没有别义的全部依《菩萨地》的原义来解释的。这是宗大师把自己解释的,这个是基本上是依据《菩萨地》的,《瑜伽师地论》。
这里我们再念一段。
未二 若不能舍当如何行
第二不能舍时当如何行者。
这里呢,两个人来求,不能满两个愿呢,还能满一个愿。自己假使说,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就是还没到这个层次,暂时还不能舍的,那么你怎么做呢?
若有求者正来求时,为悭覆者,应作是思。
有人来求,那么正来求的时候,你自己贪心、悭悋心盖住了,不想给。他正在求的时候,你起悭悋心了。那么你怎么办呢?要这样想:
此可施物定当离我,此亦弃我我亦舍此,故应舍此令意喜悦,摄取坚实以为命终,若舍此者,则临终时不贪财物,无所忧悔发生喜乐。
你这样想,这个东西,可以布施的东西,定当离我,总有一天要离开我的,“积聚终归散”嘛。“此亦弃我我亦舍此”,这个东西要舍了而我去的,这个王、贼、水、火、不肖子嘛,这些东西都要舍的。而“我亦舍此”,自己来说,临终的时候,什么东西都要舍掉的。所以它要舍我,我也要舍它的。“故应舍此”,我应当把它舍掉,先把它舍掉。“令意悦乐”,使心喜悦。怎么喜悦呢?他说是“摄取坚实以为命终”,因为我把这个佛教的重点摄取,摄持了佛教的心要,这样子命终,那么心里很喜悦了。否则的话,要悔。“若舍此者”,下边具体说了,我把这个东西舍掉了,则临终的时候,“不贪财物,无所忧悔发生喜乐”,临终就会喜乐了。这是佛教的心要,应当要摄取,应当该怎么做。
如是思已仍不能舍,如《勇利经》说:「应以三事晓喻求者,谓我现今施力微弱善根未熟,于大乘中是初发业,随不舍心自在而转,住于取见我我所执,唯愿善士忍许,不生忧恼。如何能满汝及一切有情意乐,我当如是渐次而为。」
“如是思已仍不能舍”,假使你自己劝自己,劝了半天,贪心、悭心还是很大,还不想舍,那么该怎么作呢?“如《勇利经》说”,根据《勇利经》里边的话来做了,“应以三事晓喻求者”,有三个事情告诉那个来求的人。“谓我现今施力微弱善根未熟”,我现在呢,布施力量很小,善根还没成熟。“于大乘中是初发业,随不舍心自在而转”,我在大乘里边才发心的,我的心呢,舍心还没有自在,我现在还是跟了不舍的心自在而转,就是不舍的心有自在权,我还是跟着它在转,还不能舍。“住于取见我我所执”,我自己呢,住于“取见”,就是有这个见取了,把我、我执呢,还看得很重,不能把它放下。那么这个几个原因呢,“唯愿善士忍许,不生忧恼”,那么希望你原谅,不要懊恼、不要忧恼。“如何能满汝及一切有情意乐,我当如是渐次而为”,怎样子能够满你的愿,跟一切有情的意乐的愿呢,我要慢慢地去做,我会慢慢去修的。这样子告诉他,以经上的三事告诉他。
此是断余不信过失,非无悭过。
那么这样子说呢,并不是说你就不悭贪了。悭贪的过失还是有的,仅仅是说,使对方不要产生不信,使对方还是把他心安下去,不要因为你不给呢,而使他不信,而毁谤佛教等等,就不好了。
《集学论》说,菩萨悭悋是应呵责,然如是行似能遮免,「由悭不施财法他胜。」
《集学论》里边就说了,“菩萨悭悋”,你做菩萨了,你,人家来求你不给,这个悭悋心应该呵责的。但是你为什么这样做呢?这样做为了避免,“由悭不施财法”的他胜罪。就是说你这样一做呢,因为悭贪不施(菩萨戒要施的),人家来求你不施,他胜罪,要犯罪的。你这个可以把他胜罪的避免掉了,这个还是有好处。所以根据《勇利经》这么做呢:一方面是使对方不要产生不信的过失;对自己呢,要避免由悭不施财法的他胜罪。
《摄波罗蜜多论》亦云:「若有求者现在前,力极微故不能施,必令求者不退弱,应以软语慰其意。以后若再来前乞,必定不应令失悔,当除悭悋诸过失,为断爱故应勤修。」
《摄波罗蜜多论》也这么说的,假使有乞求的人在你面前,但是自己呢,舍的力量很弱,这个布施力量很弱,不能布施。那么你要说些好话,使对方不要退弱,不要以不信呢,产生过失了。“应以软语慰其意”,就是说以《勇利经》的那些话,好话安慰他。就是说,以后你再来求的时候,决定“不应令失悔”,以后来求决定满你愿了,不令失悔。同时自己要好好地把悭悋的过失除掉,为了断这些贪爱,应当要好好地修菩萨道。
那么这是说,碰到这些情况该怎么做,都告诉我们了。我们应当把这些方面都要学会。但是不要作挡箭牌,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以这个来护自己的短处,那是不行的。
好,今天时间到。
第八十三讲
上一次我们讲到关于布施的义利,那么讲了很多。上一次讲布施的时候,哪些是对境不能舍的?那反过来,不是这些呢,就是能舍的;哪些对自身不应舍的?那反过来,就能舍的;舍的东西,哪些不能舍的?除开这些就能舍的;目的,他拿来去干啥的?有些目的是不能舍的,那么反过来,不是为这个目的就能舍。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对修布施的障碍,要怎么对治?
未三 习近对治布施障
第三习近对治布施障。
对治有正的对治:一切法自性空对治;近对治:下边说的四种。
障者如《摄决择分》略说四种,谓未串习,匮乏,耽着,未见大果。
这个“障”在《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里边分了四种,《本地分》也讲了一些。哪四种呢?“未串习”,没有这个习惯,布施习惯没有;第二个是“匮乏”,东西太少,少了就不能布施了;第三“耽着”,太好的,舍不得;第四“未见大果”,为了异熟的福报而布施,没有看到成佛的、正等菩提的好处。
其中初者,谓虽现有可施财物,然于求者不乐惠施。
现在可施的财物是有,但是人家来求,不想布施,就是说从来没有这个习惯,要他打破以前的不施的习惯,有一定的困难。
能治此者应速了知如此过患,是我于施先未串习,今若不施,则于后世亦不乐施,强思择已而行惠施,不随未习过失而转。
怎么对治这个呢?他说你马上要了知这个不布施的过患和坏处(前面讲过的),现在为什么舍不得布施呢?就说以前没有这个习惯。以前尽是悭贪不布施,这个等流果到现在还是。虽然有可施的财物,但是人家来要的时候,还是不想布施。如果说现在不布施的话,后世等流果还是不想布施,以后永远没有布施的时候,那么要改,就现在要改起。“强思择已”,这样子自己用力地克制自己,这样思择以后“而行惠施”,那么就要布施。不要随着因为没有这个习惯的过失,而跟着它转。要随自己这个布施的好处、不布施的过患,知道之后。就勉强地要做到布施的事情。
第二者,由其财物极鲜阙故不生舍心。
因为他本身东西很少,一布施自己就不够用了。
能治此者应作是念,我于生死流转之时,或由宿业或系属他,于他人所未能饶益。令我具受众多难忍饥渴等苦,设由利他,于现法中发生众苦乃至殒殁,此施于我犹为善哉,非空发遣诸来求者,纵无彼财尚有菜叶可以活命,如是思已,忍匮乏苦而行惠施。
他这一辈子东西很少,不能舍,生不起舍心。怎么对治呢?他自己要这么观想,他说在生死流转的时候,过去造的业,就是不布施:现在是很穷,东西很少;或者系属于他,自己不得自在,给人家作奴俾。那么对人家呢,“于他人所”,对那个要求的人不能够饶益他。自己呢,“具受众多难忍饥渴等苦”,受了很多难受的那些饥渴的苦,都是过去宿业所感的。假使在这个情况之下,假使我要利他,因为东西少嘛,“于现法中发生众苦”,你把东西布施人家了,自己没有了,那就产生很多的苦恼。“乃至殒殁”,甚至于死掉,假使你吃的东西不多,粮食布施掉了,那你没吃的就死了。
即使这样子的话,“此施于我犹为善哉”,这样子的布施对我还是好的。因为什么?下一辈子可以得财富,可以修善法,可以向菩提道上前进。所以这样子作的布施,即使现世受苦,乃至殒殁还是好的。
“非空发遣诸来求者”,不要“空发遣”,就是说:“没有,对不起,请你回去”。对来求的人还是要给他,即使自己东西不多,还是要给。“纵无彼财”,把这个财物都布施掉了,即使我现在没有了。“尚有菜叶可以活命”,至少我还可以吃点菜,吃点叶子,可以活命,不会就马上就死掉。“如是思已”,这样子考虑周到之后呢,就“忍匮乏苦”,就忍了这个自己的东西匮乏的苦,“而行惠施”,还是要布施。就是要这么观想。
第三者贪可施物极为悦意最上胜妙,于来求者不能生起舍与之心。
第三种,就是说布施东西也有,而且是极好,极为悦意,非常欢喜,非常殊妙,那么人家来求呢,就舍不得了。“不能生起舍与之心”,那么对治这个呢,怎么对治呢?
能治此者应速了达耽着过失,我今于苦倒执乐想,由此能生当来众苦,如是知已断除耽着,即将此物而行惠施。
“应速了达耽着过失”,你马上要知道,耽着这个好的财物的过患,前面讲了很多。“我今于苦倒执乐想”,本来是苦的,三界那有快乐呢?在苦的里边,我颠倒地执着这个是快乐。“由此能生当来众苦”,你现在以苦为乐,又不布施,将来感的果报更苦。“如是知已断除耽着”,这样子道理想通了之后,就耽着的心,就把它断掉。“即将此物而行惠施”,就将这个自己最欢喜的,最上妙的东西去布施给人家。
第四者未见行施能生正等菩提胜利,观见广大资财胜利而发施心。
“第四者未见行施能生正等菩提胜利”,这为证大果。布施的最终的目的,成佛嘛。布施的最大果报,就是成佛的这个殊胜的利益,他这个没…
《广论讲记(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