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六)(上士道二)▪P17

  ..續本文上一頁看到。“觀見廣大資財勝利”,只看到布施之後,能夠感這個異熟報,大富,“而發施心”,就是他布施的時候發心呢,不是爲了成佛,是爲了在生死流轉裏邊,得到大富、大財。

  

  能治此者當速見其過,總應觀察一切諸行,皆念念滅,特觀資財速滅速離,一切所施皆當回向廣大菩提。

  “能治此者”,對治這個的,“當速見其過”,應當看到這個過失。“總應觀察一切諸行,皆念念滅,特觀資財速滅速離,一切所施皆當回向廣大菩提”,生死裏邊都是無常。一切諸行,一切行法,有爲法都是刹那刹那,念念而滅的。特別你要觀這個資財,很快地滅掉了,也很快地離開你了,王、賊、水、火、不肖子嘛,什麼時候都可以滅掉,什麼時候都可以離開你,尤其是臨終的時候,再大的財富半分錢也帶不走。而你爲積聚財富呢,作了很多的罪惡,這些罪卻是帶了你要去受苦去的。這些多多地觀察。觀察之後呢,要想呢,布施不是爲了異熟的廣大的財富,應當是爲什麼?“一切所施皆當回向廣大菩提”,應當回向到大菩提――成佛,這個才是最最的安樂之處,這個不會壞的。這個它的過失看到;菩提的勝利也要看到。

  

  若唯顧視財等異熟,則唯能得廣大財位,不得解脫。

  假使你只顧到布施要感的廣大的財物的這個異熟果,你最多得到一些財位、大富,不能解脫的。還在輪回之中,這個財位你保不住,畢竟還是受苦了。所以說應當不要求廣大資財的果報,應當要求大菩提。

  

  如諸商賈爲與價故,一切資財悉無悋惜舍與于他,此唯得利非能得福。

  打個比喻,像做生意的,他爲了錢,把他的資産,他的貨物,全部毫不悋惜的都賣給人家。他賣給人家他的報酬什麼呢?得利,得利潤可以賺錢嘛,並不得到福報。而我們真正地要得到福德資糧,將來成佛嘛,這才是劃得來的。爲得利潤,那就作生意一樣的,毫無意思。我們要求異熟報,那就得利潤一樣的。

  

  《四百頌》曰:「雲于此行施,能生大果利,爲報而行施,如商利應呵。」

  “《四百頌》”,這是第五品裏面的。它說“雲于此行施,能生大果利,爲報而行施,如商利應呵”,這個頌,是呵責那些爲了卑鄙的目的而布施的,就是爲了異熟果。假使說我們現在行布施,能夠得到極大的果報,生死裏的異熟果報。這樣子我們這樣做法的話,“爲報而行施”,爲了有所取,就是得到那個果報。那麼就布施就有所舍,有取有舍的這樣子去做。“如商利應呵”,等于說做生意人一樣,他把他的貨物舍掉了,目的是要取利潤。那麼這樣子你布施呢,等于做生意一樣的,你“應呵”,應當要呵責。這個是布施的目的不純,做生意嘛,就是一本萬利。布施的目的就是要更多的利潤,那麼你如果布施,爲了將來成大異熟果報的話,跟做生意的人一模一樣,這個不是利他的心,自利的心,很自私的,這個應當呵責。爲了這個目的而布施,不是好事情。

  

  午二 唯意樂施

  

  第二唯意樂布施者。

  這個就是說由觀想、意樂心來布施的;外面身口呢,沒有什麼表示的。

  

  內居閑靜由淨意樂淳厚淨信,分別化現種種廣大無量財寶,勝解惠施一切有情,以少功用生無量福,亦名菩薩巧慧布施,是《菩薩地》說。

  這是《瑜伽師地論》裏邊,叁十九卷裏的文。它前面講了很多的菩薩的“巧慧布施”,那麼這裏邊講一種,這是意樂,不動身口的。“內居閑靜”,“內居閑靜”就是菩薩他入定中,定中得了自在的,由淨的意樂,清淨的意樂。這個清淨的意樂呢,這個就是登地以上的。淨意樂,增上清淨意樂。這樣子的菩薩呢,由淨信,由勝解,化了各式各樣的廣大的無量財寶去布施一切有情。這樣子呢,以少功用,花的功夫不多,就是觀想。這個有神通呢,觀想的東西呢,實在的。不是想一想就完了,作把戲一樣的,如夢如幻的,你拿到了的,起不了作用的,那不是。那就是真正的地上菩薩呢,他就是有這個功能,心裏邊可以化很多的財寶,拿去之後布施有情,他們真的能用的。那麼這個以少功用,而生無量的福,這也算一種菩薩的“巧慧布施”。這是菩薩地說的,就是叁十九卷裏邊說的。

  

  《妙手問經》雖說此是無資財者所應修學,非有財者不應修習。

  《妙手問經》裏邊,它另外一個意思。他說這個菩薩,他要是沒有錢,沒有東西布施呢,他就由這樣的觀想布施。因爲你沒有錢布施的話,那你布施怎麼做呢?可以用意樂心來布施。“非有財者不應修習”,但是宗大師說並不是有財的,就不要觀想了,有財的還是要觀想。

  

  無資財時巧慧布施,是爲乃至未證增上清淨意樂初極喜地,若證此地,則諸資財定無匮乏。

  沒有錢的,資財不夠的,這種巧慧布施呢,說登地前的,沒有證到增上清淨意樂的。極喜地以上都有了,開始證到增上清淨意樂呢,初地,極喜地開始。那麼就是說沒有證初地以上的,這些他們沒有錢,用這個觀想來布施。但是登了這個地之後,這個資財不會匮乏了。因爲初地是布施波羅蜜多圓滿了,布施波羅蜜多圓滿了之後,你的資財自然豐富有余,不會窮的。

  

  如《菩薩地》雲:「如是菩薩現無財寶,巧慧方便而行布施,此說乃至未證增上清淨意樂,若諸菩薩已證增上清淨意樂,如已獲得超諸惡趣,如是生生必當獲得無盡財寶。」

  《菩薩地》裏邊就說這個話,也是叁十九卷裏邊。“如是菩薩現無財寶,巧慧方便而行布施,此說乃至未證增上清淨意樂”,這個菩薩現在沒有錢,他的巧慧方便布施呢,說的是沒有登地以上的,沒有證到清淨意樂的那些人。“若諸菩薩已證增上清淨意樂,如已獲得超諸惡趣,如是生生必當獲得無盡財寶”,假使證到增上的清淨意樂的菩薩,登初地以上的。他能夠“超諸惡趣”,就是這些菩薩呢,惡趣是不會去了。同樣,他要生生世世得到無盡的財寶。這個財寶的報,他自然有這個福德資糧。因爲布施波羅蜜多圓滿,就感大富,所以不會窮。所以說在登地以上的菩薩不會窮的,所以缺乏資財的,決定是沒登地以前的。這是講的意樂布施。

  

  卯四 此等略義

  

  第四此等略義者。

  那麼總略地說。

  

  正受菩薩律儀已,學習大地布施道理,發願修學。

  這菩薩戒受了之後,目的要推向登地的菩薩的布施。這個道理應當發願來修學,這是目的呢,要像登地菩薩一樣的布施,以這個爲我們的目的,照他的修學。

  

  如前所說布施之理,當先了知現在進修開遮之處而勤學習,特于悭悋身財善根而修對治,勵力增廣能舍之心,能如是修應自慶喜,心若未能如是熏修應生憂惱。

  前面我們說的布施的道理。“當先了知”,應當要知道。現在開始修了,“開遮之處”:哪是開的,就是不必要,哪是可以施的;哪是遮的,不該施的,要好好的去學。前面講的很廣嘛,這些要知道。該怎麼做,該開、該遮,要好好地去學。特別要對治那個悭悋,對自己身――內身、外財、善根,舍不得布施的這個悭悋心,要對治,“而修對治”。“勵力增廣能舍之心”,要盡量地擴大、增廣能舍的心。因爲布施本身的,它就是能舍心嘛。舍心圓滿,並不一定要所有的有情都富有。只要你舍心圓滿了,布施波羅蜜多圓滿了,所以重點在舍心。

  “能如是修”,你能夠照這樣的修的話,“應自慶喜”,那就應當自己高興,我能夠如法的修。“心若未能”,假使做不到的話,“如是熏修”。假使不能這樣子熏修的話,“應生憂惱”,這個自己要感到慚愧,要忏悔。爲什麼做不到呢?應當好好地學嘛,好好地去做。

  

  若如是者,則如《妙手請問經》說,于當來世,少用功力能滿布施波羅蜜多。

  假使你能夠照這樣去做的話,那你就像《妙手請問經》裏所說的話,你將來就不要費很大的氣力,能夠很快地圓滿布施波羅蜜多。因爲你這樣子的熏習,這個等流果,將來自然會精進地修,修這個布施波羅蜜多,那就很快的圓滿了。

  

  若此一切皆悉舍置,即于現法亦當恒爲重過所染,于當來世心不趣入,極難趣入諸菩薩行。

  這是好的一方面,假使說這一切該做的事情、該學的、該修的,“皆悉舍置”,你不去做,都放下了。那麼不要說將來,就在現在,經常要犯過失,犯戒嘛。“恒爲重過所染”,重大的過失有染汙。將來呢,“心不趣入”,對這個修布施菩薩道,心不想進趣,不想做。那麼這等流果嘛:現在不做嘛,將來也不想做。“極難趣入諸菩薩行”,那你要進趣修菩薩道,那是極困難的。所以說要練習呢,現在要練習起來。

  

  又如《攝波羅蜜多論》雲:「布施根本菩提心,勿棄如此能施欲,世間具此能施欲,佛說此爲施中尊。」

  《攝波羅蜜多論》裏邊說,布施的根本是什麼?就是這個菩提心。有菩提心才施,沒有菩提心那你布施不起來。那麼一般的布施呢,最多是爲了人天福報,那不能叫波羅蜜多。“勿棄如此能施欲”,這個推動我們能布施的這個如法的欲心,就是善法欲,這個不要去掉它。這個欲就是菩提心,能夠推動布施的這個。“世間具此能施欲”,世間上哪個有這個能施欲,有菩提心的。“佛說此爲施中尊”,這個人,佛說他是布施上說最尊貴的,就是說這個布施才是真的布施。沒有菩提心的布施,是做生意一樣的,現在花一點本錢,爲了將來的果報,或者現世的果報,那這樣子是該呵責的,這前面說了。

  

  此說應當憶念修習菩提心,爲諸行所依,願證菩提即是一切能舍根本,是爲一切能舍之尊,故于此心應勵力學,此即總攝《妙手問經》勝扼要義。

  這個頌裏邊說的話,它的意思就是說“應當憶念”,經常想起要修菩提心。“爲諸行所依”,一切菩薩行都依菩提心而來的。“願證菩提即是一切能舍根本”,你願意證菩提的話,一切布施的根本就在這裏。“是爲一切能舍之尊”,這樣子以菩提心而布施,一切布施當中最尊貴的,“佛說此爲施中尊”。“故于…

《廣論講記(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