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種”。這個我們要學過《俱舍》才知道,或者學過法相也知道。斷煩惱的種子,或者一切法的種子,這個世間道斷不了的。只有伏,把它降伏,使它現行不起來。把它徹底的斷完是不行的,一定要是無漏道,這個出世的道,才能斷。所以說世間道不能把種子斷完的,你說這些善根的種子,因爲瞋恨心把它斷掉了,不行。瞋恨心是世間法,它不能把種子斷掉的。“定不能斷煩惱種故”,這個世間道不能斷煩惱種。那反過來煩惱也不能把善的種子斷掉。
這是西藏的一些大德們這麼說。那麼宗大師他的評價呢:
然此理不定,如諸異生,以四對治力,淨治不善所獲清淨,雖非斷種,然後遇緣其異熟果定不生故。
“然此理不定”,這個話不一定,就是不是決定這樣子的。“如諸異生,以四對治力,淨治不善所獲清淨,雖非斷種,然後遇緣其異熟果定不生故”,你這樣子說,這僅僅是把它的果推遲了,因爲種子斷不的了,那麼果還是要生的。這個道理是不一定的。怎麼不一定呢?凡夫,“異生”是凡夫,只有世間道。他以四對治力,前面說過的忏悔法四種力量――對治力量,“淨治不善”,把那些罪忏悔了,得到清淨了。這個時候,它是世間道,世間法。種子斷不了的嘛。“然後遇緣其異熟果定不生”,假使忏悔幹淨之後,雖然種子沒斷掉,但是它以後呢,縱是因緣有了,它異熟果不會生的。這個種子雖然沒有斷,但是焦芽敗種,它是碰到緣也不會生芽了。那是決定不生果了。你說僅僅是推後生果,這個道理是不一定的。因爲四對治力也是世間法,不一定得到無漏道。
又已感異熟善不善業,雖非斷種,然後遇緣亦定不生異熟果故。
另外一種,異熟果善的也好,不善的也好,已經生了,那麼能感的異熟業呢,善業不善業呢,它種子雖然沒有斷,但是已經果生了,那麼這個業呢,也就算它的任務就完成了。以後其他的緣碰到,異熟果還是不會生的。它已經生過一次了,以後碰到緣再生,它不會了。那麼這是,都是反駁前面的,不能斷種呢,還是要生的,這個話是不一定的。有的時候是這樣子,有的時候並不如此。
又加行道得頂忍時,未斷邪見及惡趣因不善種子,然遇緣時,亦定不起邪見及惡趣故。
“又加行道”,另外再舉個例,加行道還是沒有見道,無漏法還沒有生起來。加行道得頂的時候,得忍的時候,“未斷邪見及惡趣因不善種子”,那麼世間法呢,不能斷種子。“然遇緣時,亦定不起邪見及惡趣故”,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個要學過《俱舍》知道了,頂的時候,《俱舍》裏二十叁卷裏邊有一個頌:“頂終不斷善,忍不墮惡趣”,得到頂位的時候,善根是不會斷掉的。得到忍位的時候,惡趣是不會再去了。即使沒有見道,惡趣的種子沒有斷掉,但是得了忍位,惡趣不去了。什麼原因?得到這個非擇滅。即使遇到緣,惡趣還是不去。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
“未斷邪見”,這個斷善根呢,邪見斷善根。頂的時候,邪見並沒有斷掉。既然邪見的種子沒有斷掉,它還可能斷它善根嘛,怎麼頂的時候善根斷不了呢?那個時候邪見的種子雖然還在,但作用不起。即使遇到緣,它起一個邪見來斷善根的機會是沒有了。《俱舍》裏面說嘛就是得非擇滅了,不會再起來了。斷善根的邪見起不了。忍的時候,要墮惡趣的因――種子也並沒有斷掉。但是忍位的時候,即使碰到緣了,這個惡趣的種子,也不會起作用,不到惡趣去了。這就是說雖然種子沒有滅掉,不一定說還要生。這是批駁前面的那些“智者”――有智慧的人說:“世間道是不能斷種子的,這些果只能推遲,不能使它永遠不生。”這是不對的。
已舉叁個例,駁斥了不正之見。就是說斷善根的意思不是那麼簡單的,很複雜的。
又如前引「諸業于生死隨重」,隨先熟一善不善業,暫遮余業成熟之位,僅以此義不能立爲壞善不善,亦未說故。
“又如前引諸業于生死隨重”,以前我們在講業果的時候講,諸業在生死的時候,隨哪一個業報重,就先隨哪個業去受報,這是前面中士道講過的。“隨先熟一善不善業,暫遮余業成熟之位”,哪個重的呢,善的也好,不善的也好,它就先成熟。那麼其他的業很多了,暫時遮到,那些業呢,慢慢成熟,先把重的,先成熟。“僅以此義不能立爲壞善不善”,單是說這句話呢,你說拿來說它是壞善根、壞善法的善根呢,或者壞不善的種子,這個不能成立的。“亦未說故”,經典裏邊也沒有這麼說過。
又異熟暫遠,不能立爲壞善根義,若不爾者,應說一切有力不善業,皆壞善根故。
“又異熟暫遠,不能立爲壞善根義”,你以爲異熟果推遠了,就叫壞善根,這個東西經裏沒這麼說。從理上說,也不能說它就叫壞善根。“若不爾者”,假使不是這樣的話。“應說一切有力不善業,皆壞善根故”,照你這個說的話,一切有力的不善業都能壞善根。因爲有力的業它先熟,把那些其它的推到後頭去成熟,那就是說都是壞善根了。但是我們經上從來沒有說,一切有力的不善業都會壞善根,沒有的。壞善根的:一般是邪見、上品邪見;或者是大的瞋恨心;或者是謗法等等。而不是一切不善業都能壞善根的。所以照你這個說法呢,應當一切有力不善業都是壞善根,這是理上。前面是教上批他,經裏沒有這麼說。從理上也說不合理,違背現實的。
故于此中清辯論師如前所說,以四種力淨治不善,及由邪見損害之心摧壞善根,俱如敗種,雖遇助緣而不發芽,後雖遇緣亦不能生果。
“故于此中”,所以這道理裏邊呢,清辯論師他這麼說,“以四種力淨治不善,及由邪見損害之心摧壞善根,俱如敗種,雖遇助緣而不發芽,後雖遇緣亦不能生果”,清辯論師說的就比較合理的,他就前邊我們說的一樣,是說四種力來對治不善,四種力的忏悔法,“淨治不善”,把那些罪消除了。“及由”,還有就是邪見、損害的心,摧壞善根。這些呢“俱如敗種”,雖然種子還在,但是焦芽敗種,功能沒有了。並不是說推遲感果,是功能沒有了。“雖遇助緣而不發芽”,即使你因緣和合,助的因緣,就是其它因緣和合了,也不會發芽。這個種已經焦芽敗種了,炒過的種子,你擺在地下,再時間長,再肥料加,陽光雨水,不會發芽。這個就是說,不是你說的“推遲感果叫壞善根。”“後雖遇緣亦不能生果”,這是世間法,不是出世道。種子雖然沒有斷,但是可以不生果。後邊雖然其它的緣碰到了,果還是不生的。這是清辨論師駁斥前邊那個說法。
又如前說,雖以四力淨所造罪而得清淨,而與發生上道遲緩無相違義,故有一類,雖壞布施護戒之果圓滿身財,然不能壞修習能舍及能斷心作用等流,後仍易起施戒善根。
“又如前說,雖以四力淨所造罪而得清淨,而與發生上道遲緩無相違義”,前面說過的你把罪雖然對治掉了,他的見道,要見道,要推遲多少劫了,這個並不相違。前面講過的這個道理,這個並不相違。雖然異熟果已經忏掉了,不生了。假使其它的影響,要修、要能夠見道,要推遲很多的時間,這個道理也不相違。就是說看問題,不要看死掉了。
“故有一類,雖壞布施護戒之果圓滿身財,然不能壞修習能舍及能斷心作用等流,後仍易起施戒善根”,所以說壞善根的情況很複雜的,不要看得死板板的。尤其有一類人,雖然布施持戒的圓滿的果報,布施得大富、財富,持戒得到殊勝的身體、人天身。雖然壞掉了布施持戒的果,圓滿的身財得不到了。“然不能壞修習能舍及能斷心作用等流”,但是他布施的心的等流果、持戒的心的等流果沒有壞掉。就是說他將來能夠布施,將來能夠斷煩惱,這些作用的等流果並不壞。就是說異熟果雖然壞了,不壞等流果的,他將來還可以做布施持戒的善事情。這個善根還是起來的,這是一種。那就並不是壞善根什麼壞都壞完了。
又有一類,雖壞施戒作用等流同類相續,然未能壞發生圓滿身資財等。
有一類,他起了邪見,他把布施持戒的等流果壞掉了。就是說邪見一生的話,下輩子他不布施了,也不持戒了。但是這輩子布施持戒的,感到的圓滿的身、跟圓滿的財富並沒有破壞,異熟果不破壞。這是各式各樣的情況都會産生的。一般說呢,前面的壞了他的異熟果,不壞他的布施持戒心等流的,一般是這個瞋恨心。那麼壞他等流果的,不壞他的異熟果的,那是邪見爲主。那這是說看你的因上怎麼樣子呢,果上的變化很多的。
又有一類如前所說,若不瞋恚授記菩薩,一劫所能圓滿道證,由起瞋心自相續中已有之道,雖不棄舍,然一劫中進道遲緩。
就是前面說的,他假使說,你不瞋那個授記的菩薩,不起瞋恨心的話,那麼一劫所能圓滿的道證,他就可以見道的。由起了瞋心之後,雖然你把異熟果由忏悔法忏悔掉了,自己身上的道也沒有舍掉。但是一劫裏邊他是見不了道的,要很慢才能見道。所以說斷壞善根的情況很複雜的,不能以一個簡單的方式把它定死了。他舉了很多的、各式各樣的例都有。
總之如淨不善,非須盡淨一切作用,故壞善根亦非壞盡一切作用,此極重要。
總的來說,它是變化多端的。假使我們“淨不善”,忏悔法,把那不善的罪,把它清淨,還淨。並不是說把它一切作用都清淨了,異熟果清淨了,其他作用還是有的,就是遲緩他證道的時間等等。那麼壞善根也不是說一切善根的作用全部壞完了,它有的時候壞這個不壞那個,有的時候壞那個又不壞這個。這個變化多端的,這個是極重要。就是說不要看得太簡單化。這是宗大師特別對壞善根的意思呢,不要以簡單化的、形而上學的目光看問題。
唯應依止佛陀聖教,及依教之正理而善思擇,故當善閱經教而善思擇。
不要看得簡單化,該怎麼辦呢?那就是依著佛的教,依著教的道理,來好好地考慮問題。一個是教:聖教量;一個是這個理。聖教量這個裏邊,他講的道理。一個教證,一…
《廣論講記(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