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六)(上士道二)▪P26

  ..續本文上一頁個理證,來推他的結論,不要太簡單化地輕易下結論。既然要依止佛陀的聖教、跟教理的正理來判斷事情呢,那麼就要好好學了。“故當善閱經教而善思擇”,好好地要學習經教,好好地要思惟。“善思擇”,就是不是亂思惟,要如法地思惟。就是說對善根的事情要慎重地來對待,不要以簡單化的一個東西:條條框框去看。

  

  如是能引極非可愛粗猛異熟,及能滅除余業所引最極可愛無量異熟,是爲非現見之過患。

  這裏總結,我們說不忍的果,害處什麼呢?就是說能夠引生極不好的,粗惡的異熟,那是地獄餓鬼畜生的。或者“滅除余業所引”的,善業所引的極好的無量的異熟,因爲瞋恨心把它毀壞掉了。那麼這些都是現前看不到的過患,就是將來才出現的。一個是感極不好的異熟果;一個是極好的異熟果被它破壞掉了。那麼這是瞋恚、不忍的一些不現前的過患,這是不現見的。現見的害處有什麼呢?

  

  現法過患者,意不調柔心不靜寂。

  現見的害處那是大家看的到的。“意不調柔”,瞋恨心大的、不肯忍辱的,他的心不調柔的、剛強的。“心不靜寂”,心也不是寂靜的,他是浮動的。

  

  又諸喜樂,先有失壞後不可得,睡不安眠,心失堅固平等而住,若瞋恚重,雖先恩養忘恩反殺,諸親眷屬厭患棄舍,雖以施攝亦不安住等。

  “又諸喜樂,先有失壞後不可得”,本來有的喜樂,你的瞋恨心、不忍就失壞了,以後也得不到了,就沒有喜樂。也“睡不安眠”,不能忍的人,瞋恨大的,睡不著覺。“心失堅固平等而住”,這個心就不平等了,不能堅固平等而住,就是心要高低了,起瞋恨心一來,就不能平等而住了。

  “若瞋恚重,雖先恩養忘恩反殺,諸親眷屬厭患棄舍,雖以施攝亦不安住等”,你瞋恨太大了,即使你恩養,過去你對他有恩,但是你瞋心大,他不但不報你的恩,反過來把你殺掉。有些親戚朋友、眷屬,你是養他的,但是因爲你瞋心太大了,他對你不但是輕視你,還厭離、棄舍你。你去布施,去攝受他,他攝不住,他要走,這就是說你瞋恨太大的緣故。這個也不是宗大師自己說的,《入行論》裏邊,也是第六卷。:

  

  《入行論》雲:「若持瞋箭心,意不受寂靜,喜樂不可得,無眠不堅住。有以財供事,恩給而依止,彼反于瞋恚,恩主行弑害。由瞋親友厭,施攝亦不依,總之有瞋恚,全無安樂住。」

  “若持瞋箭心,意不受寂靜,喜樂不可得,無眠不堅住”,假使你心裏邊有瞋恨心的,就像箭刺心一樣,這個心不寂靜,心不調柔,意不寂靜。喜呀、樂呀:喜是身,身悅叫喜;心悅叫樂。身也好,心也好,這個喜樂都得不到了。先有的失壞;後來也得不到。“無眠”,晚上睡不著覺,瞋恨一起,你竟想那些仇恨的事情了,失眠。“不堅住”,煩燥不安,不能穩住,心裏穩不住。

  “有以財供事,恩給而依止,彼反于瞋恚,恩主行弑害”,你有的時候,你把錢、恩給他。“恩給”,你對他有恩,給他錢,給他用等等。“而依止”,他來依止你的。但是你的瞋恨心太大了,他不但不報你的恩,反而對你瞋恨的恩主呢,把你殺掉了,這是有的。雖然你養他,但是你平時態度不好,經常是罵他等等。他就受不了之後,事情太嚴重了,他就會把你殺掉了。

  “由瞋親友厭,施攝亦不依,總之有瞋恚,全無安樂住”,但是有瞋恨心的話,太重了,即使親戚朋友,他對你也厭惡、舍離你。“施攝亦不依”,即使你布施他,給他東西用,給他吃,給他錢用,他也不一定聽你的話。所以瞋恨心呢,就把其它的好處都蓋掉了。“總之有瞋恚,全無安樂住”,總的一句話,只要你瞋心很大的話,你一點安樂也沒有的。

  

  《本生論》亦雲:「忿火能壞妙容色,雖飾莊嚴亦無美,縱臥安樂諸臥具,忿箭刺心而受苦。」

  瞋恨心一起來,你再好看,就不好看了。我們只要去看好了,一個人一發脾氣了,平時很端正的人,就看得很粗魯,不好看了。“雖飾莊嚴亦無美”,你雖然弄了很多裝飾品:戴起花、璎珞;眉毛畫起了;雙眼皮做起了;高鼻子――假鼻子做起了。但是你瞋恨心一起的話,全部失去效果了,不好看。“縱臥安樂諸臥具”,假使你睡的床,最好的床,什麼席夢思等等的,非常安樂。假使你瞋恨心一起的話,“忿箭刺心而受苦”,也睡不著。這個瞋恨的心叫箭刺的心,心裏苦悶得很,你再安樂的臥具睡在那裏,也睡不著。

  

  「忘失成辦自利益,由忿燒惱趣惡途,失壞名稱及義利,猶如黑月失吉祥。」

  你瞋恨起了,你自己做自己利益的事情,搞錯了,就失敗了。“忘失成辦”,這些成辦自利的事情,也忘失掉了。瞋恨心一燒惱的話,“趣惡途”,走邪路去了,將來就感惡趣去了。“失壞名稱及義利”,現世名聲也不好,有很多的利義也失掉了。瞋恨一起,人家惡名流布嘛。那該做的事情,你自己瞋心一起:第一是做不好了;第二個也沒時間去搞了,也沒有心了。“猶如黑月失吉祥”,黑月就是說(吉祥就是滿月,月亮光明是吉祥),黑年的,最小的時候,吉祥的光都遮掉了。黑月,吉祥的月光都失掉了。

  

  「雖諸親友極愛樂,忿墮非理險惡處,心于利害失觀慧,多作乖違心愚迷。」

  雖然親友們對你很好,但是你心裏有瞋恨心,忿太大的話,你心裏總是險惡的,處于險惡的情況。哪怕親友對你真的好,你總感到很危險。“心于利害失觀慧”,對于利害,因爲瞋恨心一起呢,觀察的智慧就不明利了,會搞錯。“多做乖違心愚迷”,經常要做錯事情。“心愚迷”,所以笨掉了。所以說過去的一些有學問有修養的人,經常說這個話:“大怒之下,不要做事情。”大怒之下你說抉擇一個事情呢,經常要搞錯。因爲你心裏發脾氣的時候,對是非得失都會搞錯。以前有個皇帝他大發脾氣,把一個很好的大臣殺掉了,等到他醒過來了,已經死了,頭也已經掉在地下。完了,再也活不過來了。所以說大瞋之下,經常要搞錯的,不要亂做。

  

  「由忿串習諸惡業,百年受苦于惡趣,如極損他來複雠,怨敵何有過于此。」

  因爲起瞋心呢,經常要做那些壞事,那麼你以後經常要在惡趣受苦。這個瞋恨心“極損他”,就是說極凶的,極大的怨仇,他來報仇一樣。它是最害人的,哪一個怨敵,世間上的怨敵,哪有比這個瞋恨心更厲害的呢?沒有的。這個《入行論》裏邊,其他的也講了很多。這是《本生論》的文啊,很多很多的論都講這個問題,就是瞋恨心是最大的仇敵,這個前面也引過的。

  

  「此忿爲內怨,我如是知已,士夫誰能忍,令此張勢力。」

  這個瞋恨心的內怨,是我們自己心裏內部的怨家。外怨還好一些,內怨是最不好的。“我如是知已”,這個事情我知道之後。“士夫誰能忍,令此張勢力”,那麼做大丈夫的,哪個還能夠忍受這個瞋恨心來囂張地做壞事呢?這是以大的不忍來修忍辱了。這個就是不忍這個瞋恨心做壞事,所以一定要消滅它。這就是屬于以不忍來修忍的,這是密法的一些方法。

  好,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

  

  

  第八十五講

  

  上一次,我們講了忍辱的方便,還有瞋恚的過患(不現見的跟現見的)。中間我們有這個注解,寫下來沒有念,今天我們補念一下。在《廣論》的二百七十九頁,《四百論》的一個頌,“雲于此行施,能生大果利,爲報而行施,如商利應呵”,這裏的原文,就是北京翻的那本。

  

  《四百論·明菩薩行品第五·呵責卑劣施》:「若謂今行施,當感大果報,有所取所舍,如商賈應呵。」

  《四百論釋》:「問曰:爲什麼唯獨菩薩纔有無量的布施,別人就沒有呢?答曰:若謂今生行布施,當來能感大受用果報,這種想法就實有所取和所舍,猶如商賈等,求財利故而取舍物質。這是一切聖者所應呵責的,譬如賣諸資具是爲求利。」

  他說把物質舍掉,要取財利,這是一切聖者所應呵責的。等于說做商人,把他的資具、東西賣掉,爲的求利。這個就是說,他的果報就不大了。菩薩就不是這樣子的,所以菩薩的布施才是無量的布施。其他的人跟做生意一樣,這果報是不大的。

  在《廣論》的二百八十一頁第八行、第九行,“《入行論》雲:魚等有何處,驅彼令不殺,由得能斷心,說爲屍羅度”,那麼隆蓮法師翻的《入行論》的這個,是這樣子:

  

  《入行論·守護正知品》卷五:「盡驅魚鳥至何方,令彼悉免遭殺害。由其成就斷離心,說名持戒波羅蜜。」

  持戒波羅蜜多圓滿,不是說要殺害的有情都沒有了,這個戒波羅蜜多才圓滿。那麼你要殺的都沒有,那麼這魚、鳥,野獸這種東西人家殺害的,你應該把它放了一個地方,這個地方什麼人也殺不掉的。但是這樣做呢,做不到的。

  

  《入行論廣解》卷五:「非要待無所殺有情,戒波羅蜜方爲圓滿,若欲盡驅魚鳥野獸等,至于何處,令任何人亦不得殺之,必不能也。以此之故,由修斷離惱害意樂及不與取意樂之心圓滿,戒波羅蜜圓滿。經雲:何謂戒波羅蜜?謂不損惱他之斷心。」

  “以此之故,由修斷離惱害意樂及不與取意樂”,那麼你把它全部擺在這個地方,不能殺害的地方,這是做不到的。就我們自己持戒的人,惱害的意樂心除掉了,斷掉了。不與取,這個偷盜的,這個動物它的東西不是我們的,殺掉取來作自己的吃的,那是不對的。所以不與取的意樂心要斷掉。那麼這樣子呢,就是圓滿戒波羅蜜多了。“經雲:何謂戒波羅蜜?謂不損惱他之斷心”,不損惱他的,把這個煩惱的、殺害他的心斷掉了,那就是戒波羅蜜多。

  還有二百八十一頁的,《入中論》的一段文,《入中論疏》說的文,這是離垢地。就是第二地,它的頌詞:

  

  《入中論疏·離垢地》卷叁:「彼戒圓滿德淨故,夢中亦離犯戒垢。」

  在第二地的菩薩呢,他的戒的功德圓滿了。這個戒圓滿,功德圓滿了,就清淨了,就是夢裏邊也不會犯一點點小的戒。

  

  解雲:「彼…

《廣論講記(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