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六)(上士道二)▪P27

  ..續本文上一頁二地菩薩,由戒最圓滿及功德最清淨故,非但覺時,即于夢中亦不爲犯戒之垢所染。此又非但不犯根本罪及性罪,即一切違越佛製之輕罪,亦皆遠離也。由不起能令犯戒之煩惱,不造一切違越佛製罪業,永息追悔犯戒之火,常得清涼,故名屍羅(“屍多”是清涼義,“羅底”是得義)。又以此是安樂之因,善士所行,故名屍羅。此是就文訓釋。若就體相言,則以能斷身語七支犯戒之能斷思爲相。又無貪無瞋正見叁支,是七支能斷思之發起,若並發起而言,則以能斷十黑業道之十白業道爲體。」

  “彼二地菩薩,由戒最圓滿及功德最清淨故,非但覺時,即于夢中亦不爲犯戒之垢所染。此又非但不犯根本罪及性罪,即一切違越佛製之輕罪,亦皆遠離也。由不起能令犯戒之煩惱,不造一切違越佛製罪業,永息追悔犯戒之火”,既然重的輕的都不犯了,那不會追悔了。追悔使人的心要熱惱的,心裏想做了錯的事情呢,心裏要熱惱。沒有這個追悔的心,不犯戒就沒有追悔,那麼就清涼,所以叫屍羅。屍羅是印度話,叫“屍多羅底”,“屍多”是清涼,“羅底”是得到,得到清涼。

  “又以此是安樂之因,善士所行,故名屍羅”,屍羅意思還有一個,就是安樂的因,一切安樂,它的根本因素就是持戒。也是一切善的士夫所做的事情,所以這也叫屍羅。“此是就文訓釋”,屍羅的意思就這樣解釋。

  它的體相呢,“則以能斷身語七支犯戒之能斷思爲相”,身語七支,身叁口四:殺盜淫妄等等。這是犯戒,能夠把它斷掉。這個能斷的什麼,思心所。在經部裏邊,造業的就是思心所爲主。這個能斷的思心所他有了之後,那麼這個身語七支呢,當然不會發動他做這個犯戒事情。那麼這是身語七支。“又無貪無瞋正見”,這是意的叁支,是七支能斷思的發起,怎麼能發起這個能斷思,而不叫這個身語七支做壞事呢?主要是心裏邊無貪無瞋無癡,這個能發的等起的心,一起說是十個善業道。能夠斷了十惡道業的,十個白的業道,就是十善業道,這是持戒的體。我們後面也講過,持戒主要是斷除十惡業道,到處這個意思,都彙歸這一點了,這是一個戒的根本。

  今天我們接下去。上一次,我們講到瞋恨心是最大的怨敵。《本生論》裏邊說,“忿火能壞妙容色”,一個人即使你長得再好,他發脾氣,瞋恨心一起的時候,這臉色就不好看了。“雖飾莊嚴亦無美”,即使你塗胭抹粉,帶了很多的璎珞,但是脾氣一發的時候,瞋恨心一起,那就顯得非常之不稱,那麼就不好看了。“縱臥安樂諸臥具,忿箭刺心而受苦”,即使你睡的地方,席夢思等等,最舒服的臥具睡起,但是你心裏起了瞋恨心呢,像箭射心一樣,很難受,也睡不著。

   “忘失成辦自利益,由忿燒惱趣惡途,失壞名稱及義利,猶如黑月失吉祥”,自己該做的事,利益的事情,也就是因爲瞋心起來了,忘失掉了。因爲瞋恨的煩惱,使你走上邪路去了,這個將來墮惡道。在現世:名聲、財利等等,一切利益都失壞,都壞掉了。就像黑月,就是說月初的時候,月亮是一個小的眼眼。吉祥的月光呢,都看不到了。

  “雖諸親友極愛樂”,雖然說親友對你很要好,可以保護你,但是你瞋心一起,就自己墮了非理的險惡的地方,總感到不安全。“心于利害失觀慧,多作乖違心愚迷”,對利害得失的事情,因爲瞋心一起,他就是失掉理智了。能夠正確的觀察的智慧就沒有了,做的事情經常做錯,心迷住了,瞋心一來,把心蓋掉了。

   “由忿串習諸惡業,百年受苦于惡趣”,因爲你瞋恨心,經常起瞋恨心,做很多的壞事,以後長年地在惡道裏邊受苦。“如極損他來複雠,怨敵何有過于此”,這個瞋恨心就像最大的敵人,“極損他”,就是最大的敵人,他來報仇一樣。那個是極厲害,一切世間上的仇人,哪有勝過他的呢?這個瞋恨心最壞的。

  “此忿爲內怨”,這個怨不在外邊,這個瞋恨心,這個怨,在我心裏頭。“我如是知已”,這個道理我知道之後,那麼有志氣的人――士夫,哪個能忍得住這個瞋心來囂張地發展它的勢力呢?就是要把它壓下去了。

  

  此等過患皆從忿起,乃至未得決定了解應當修習。

  這些說的那些壞處,都是瞋恨心、忿心而起的。你這個道理還沒有得到決定了解,那就還得多多修。一定要修到起了勝解心,毫不懷疑的,這個決定勝解的心,這個道理生起來了,那麼你這個修行的量夠了,可以修下邊的。

  

  如《入行論》雲:「無如瞋之惡,無如忍難行,故應種種理,殷重修堪忍。」

  這個我們好象也有一個筆記,我們先看一看《入行論》怎麼說?這個《入行論》裏邊,引了很多。我們開始引了一些,後頭太多了,一般看得懂的就不引了,那麼這裏還引了一個,《入行論》第六卷裏邊。

  

  《入行論》卷六:「重罪無如瞋恚罪,難行無如忍辱行,是故于此應殷勤,以多方便修忍辱。」

  “重罪無如瞋恚罪”,最大的罪,沒有瞋恚這個罪大。“難行無如忍辱行”,再難行的難行,沒有比得過忍辱的。“是故于此應殷勤,以多方便修忍辱”,所以說忍辱能夠摧毀這個障,這個瞋恚心的。所以說應當要努力修這個多方面的,各式各樣的方便去修這個忍辱。

  

  《入行論廣解》卷六:「能爲道障能斷善根之罪無如瞋恚,能摧煩惱熱惱之難行無如忍辱,故應殷重修忍,以多種方便而修習之。」

  “能爲道障能斷善根之罪無如瞋恚”,瞋恚障道又斷善根,這個前面我們講很多了,那麼這個是最重的罪。那麼這個這麼大的罪,哪個能把它摧伏呢?這是最難行的,能夠摧煩惱、熱惱的,就是瞋恚心的,最難行的無如忍辱。這是最好的能夠摧伏這個瞋恚心的這個難行。所以說我們要殷勤地修忍辱,各種各樣的方便來把它修好,那麼可以降伏這個瞋恨心。這是這一段,那麼我們現在來看書。

  “無如瞋之惡”,一切毒,一切惡,沒有瞋恨心那麼厲害的。一切難行“無如忍難行”,忍辱是這個最難的難行。忍辱難行有什麼好處?能夠摧毀瞋毀的這個惡。所以說“故應種種理,殷重修堪忍”,修忍辱。

  

  由見勝利過患爲先,應以多門勤修堪忍。

  我們把這個堪忍的勝利、不忍的過患,這個都知道了。這個先知道之後呢,我們才能夠多方面地、殷勤地、努力去修忍辱。

  

  初句之理由,如《入中論釋》雲:「如大海水,非以秤量能定其量,其異熟限亦不能定。故能如是引非愛果,及能害善,除不忍外,更無余惡最爲強盛。」

  “初句之理由,如《入中論釋》雲”,這個爲什麼一切惡沒有瞋那麼大呢?《入中論釋》第叁卷裏邊,它這麼說。“如大海水,非以秤量能定其量,其異熟限亦不能定”,大海的水,你要拿稱去秤多少斤的話,那是秤不出來的。以瞋恨心,對菩薩起瞋心(前面說過),他感的異熟果的這個量,也是算不清楚的,定不下來的,我們一般的數字是定不下來的。

  “故能如是引非愛果,及能害善,除不忍外,更無余惡最爲強盛”,所以說能夠産生不可愛的異熟果就是惡道受苦。“及能害善”――斷善根。除了不忍(瞋恨),除了瞋恚心(不忍的瞋恚心)以外,沒有其它的惡比它還厲害。那就是解釋“無如瞋之惡”這一句。以《入中論》的一句話來解釋《入行論》第一句。

  

  若僅生最大非愛異熟而不壞善根,則非如此最大惡故。

  不但是要産生極大的非可愛的,就是受苦的異熟的果,而且還要壞善根,所以這是最大的惡。如果單生最大的非不愛的異熟果,而不壞善根的話,也不叫最大的惡。這個瞋恨心是兩邊都關到的。

  

  然能雙具引大異熟及壞善根所有惡行,除瞋而外余尚衆多,謂誹謗因果所有邪見,及謗正法,並于菩薩尊長等所起大輕蔑,生我慢等,如《集學論》應當了知。

  “然能雙具引大異熟及壞善根所有惡行,除瞋而外”,其余還有沒有?還兩邊都顧到:既引大的苦異熟果,又壞善根,這個惡行是最厲害的,瞋恨心就是這麼樣的一個。所以說瞋恨心是一個最大的敵人了。

  這裏宗大師很慈悲,他說除瞋以外,其他也沒有了?還多。在哪裏呢?“誹謗因果”,那些邪見,撥無因果,是個邪見,斷善根,也感大的異熟果;“謗正法”,我們前面一開始的時候,謗正法的罪就講過一些。那麼《集學論》護法師品裏邊,也講了很多謗正法的罪,有些我們還看不出來的這是謗正法呵。這個有空可以去參考。

  “並于菩薩尊長等所起大輕蔑,生我慢等”,除了誹謗因果的邪見,誹謗正法。還有對菩薩、對尊長上師等,還有尊長那些,這裏對他們起的輕蔑,看他們不起。這是大的輕蔑,大大的看不起;或者自己生我慢,認爲我比他還懂,還比他要好。那麼這樣子呢,就是極感極大的苦的異熟果,又壞善根,也是屬于瞋的同類的。那麼宗大師這裏特別強調一下,說我們要注意這些事情,不要做這些,這個極大的惡呢,感的果也就可怕,還要壞善根。那在《集學論》裏邊,講了很多,應當空了你去看。“應當了知”,多多地參考。

  

  卯叁 忍之差別

  

  第叁忍差別分叁: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叁思擇法忍。

  下邊忍的差別,忍有叁種:“一耐怨害忍”,這前面講過的,怨家來害你;“二安受苦忍”,是指修行時的這些苦要受;“叁思擇法忍”,這後面還要廣講。

  

  辰一 耐怨害忍

  

  初耐怨害忍分二:一破除不忍怨所作害,二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敗。

  怨家對你作害,你忍不住要發脾氣,要跟他鬥;怨家富盛,他這個興了,你心裏不高興,就想他倒黴,這個都是不好的。

  

  巳一 破除不忍怨所作害

  

  初中分二:一破除不忍障樂作苦,二破除不忍障利等叁作毀等叁。

  “一破除不忍障樂作苦”,他障礙你快樂,給你作苦的事情,你忍不住。“二破除不忍障利等叁作毀等叁”,他障礙你的利養、贊歎,這些有叁種,那麼你忍不住。“作毀等叁”,他反過來,做的事情,誹謗你、使你…

《廣論講記(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