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地菩萨,由戒最圆满及功德最清净故,非但觉时,即于梦中亦不为犯戒之垢所染。此又非但不犯根本罪及性罪,即一切违越佛制之轻罪,亦皆远离也。由不起能令犯戒之烦恼,不造一切违越佛制罪业,永息追悔犯戒之火,常得清凉,故名尸罗(“尸多”是清凉义,“罗底”是得义)。又以此是安乐之因,善士所行,故名尸罗。此是就文训释。若就体相言,则以能断身语七支犯戒之能断思为相。又无贪无瞋正见三支,是七支能断思之发起,若并发起而言,则以能断十黑业道之十白业道为体。」
“彼二地菩萨,由戒最圆满及功德最清净故,非但觉时,即于梦中亦不为犯戒之垢所染。此又非但不犯根本罪及性罪,即一切违越佛制之轻罪,亦皆远离也。由不起能令犯戒之烦恼,不造一切违越佛制罪业,永息追悔犯戒之火”,既然重的轻的都不犯了,那不会追悔了。追悔使人的心要热恼的,心里想做了错的事情呢,心里要热恼。没有这个追悔的心,不犯戒就没有追悔,那么就清凉,所以叫尸罗。尸罗是印度话,叫“尸多罗底”,“尸多”是清凉,“罗底”是得到,得到清凉。
“又以此是安乐之因,善士所行,故名尸罗”,尸罗意思还有一个,就是安乐的因,一切安乐,它的根本因素就是持戒。也是一切善的士夫所做的事情,所以这也叫尸罗。“此是就文训释”,尸罗的意思就这样解释。
它的体相呢,“则以能断身语七支犯戒之能断思为相”,身语七支,身三口四:杀盗淫妄等等。这是犯戒,能够把它断掉。这个能断的什么,思心所。在经部里边,造业的就是思心所为主。这个能断的思心所他有了之后,那么这个身语七支呢,当然不会发动他做这个犯戒事情。那么这是身语七支。“又无贪无瞋正见”,这是意的三支,是七支能断思的发起,怎么能发起这个能断思,而不叫这个身语七支做坏事呢?主要是心里边无贪无瞋无痴,这个能发的等起的心,一起说是十个善业道。能够断了十恶道业的,十个白的业道,就是十善业道,这是持戒的体。我们后面也讲过,持戒主要是断除十恶业道,到处这个意思,都汇归这一点了,这是一个戒的根本。
今天我们接下去。上一次,我们讲到瞋恨心是最大的怨敌。《本生论》里边说,“忿火能坏妙容色”,一个人即使你长得再好,他发脾气,瞋恨心一起的时候,这脸色就不好看了。“虽饰庄严亦无美”,即使你涂胭抹粉,带了很多的璎珞,但是脾气一发的时候,瞋恨心一起,那就显得非常之不称,那么就不好看了。“纵卧安乐诸卧具,忿箭刺心而受苦”,即使你睡的地方,席梦思等等,最舒服的卧具睡起,但是你心里起了瞋恨心呢,像箭射心一样,很难受,也睡不着。
“忘失成办自利益,由忿烧恼趣恶途,失坏名称及义利,犹如黑月失吉祥”,自己该做的事,利益的事情,也就是因为瞋心起来了,忘失掉了。因为瞋恨的烦恼,使你走上邪路去了,这个将来堕恶道。在现世:名声、财利等等,一切利益都失坏,都坏掉了。就像黑月,就是说月初的时候,月亮是一个小的眼眼。吉祥的月光呢,都看不到了。
“虽诸亲友极爱乐”,虽然说亲友对你很要好,可以保护你,但是你瞋心一起,就自己堕了非理的险恶的地方,总感到不安全。“心于利害失观慧,多作乖违心愚迷”,对利害得失的事情,因为瞋心一起,他就是失掉理智了。能够正确的观察的智慧就没有了,做的事情经常做错,心迷住了,瞋心一来,把心盖掉了。
“由忿串习诸恶业,百年受苦于恶趣”,因为你瞋恨心,经常起瞋恨心,做很多的坏事,以后长年地在恶道里边受苦。“如极损他来复雠,怨敌何有过于此”,这个瞋恨心就像最大的敌人,“极损他”,就是最大的敌人,他来报仇一样。那个是极厉害,一切世间上的仇人,哪有胜过他的呢?这个瞋恨心最坏的。
“此忿为内怨”,这个怨不在外边,这个瞋恨心,这个怨,在我心里头。“我如是知已”,这个道理我知道之后,那么有志气的人――士夫,哪个能忍得住这个瞋心来嚣张地发展它的势力呢?就是要把它压下去了。
此等过患皆从忿起,乃至未得决定了解应当修习。
这些说的那些坏处,都是瞋恨心、忿心而起的。你这个道理还没有得到决定了解,那就还得多多修。一定要修到起了胜解心,毫不怀疑的,这个决定胜解的心,这个道理生起来了,那么你这个修行的量够了,可以修下边的。
如《入行论》云:「无如瞋之恶,无如忍难行,故应种种理,殷重修堪忍。」
这个我们好象也有一个笔记,我们先看一看《入行论》怎么说?这个《入行论》里边,引了很多。我们开始引了一些,后头太多了,一般看得懂的就不引了,那么这里还引了一个,《入行论》第六卷里边。
《入行论》卷六:「重罪无如瞋恚罪,难行无如忍辱行,是故于此应殷勤,以多方便修忍辱。」
“重罪无如瞋恚罪”,最大的罪,没有瞋恚这个罪大。“难行无如忍辱行”,再难行的难行,没有比得过忍辱的。“是故于此应殷勤,以多方便修忍辱”,所以说忍辱能够摧毁这个障,这个瞋恚心的。所以说应当要努力修这个多方面的,各式各样的方便去修这个忍辱。
《入行论广解》卷六:「能为道障能断善根之罪无如瞋恚,能摧烦恼热恼之难行无如忍辱,故应殷重修忍,以多种方便而修习之。」
“能为道障能断善根之罪无如瞋恚”,瞋恚障道又断善根,这个前面我们讲很多了,那么这个是最重的罪。那么这个这么大的罪,哪个能把它摧伏呢?这是最难行的,能够摧烦恼、热恼的,就是瞋恚心的,最难行的无如忍辱。这是最好的能够摧伏这个瞋恚心的这个难行。所以说我们要殷勤地修忍辱,各种各样的方便来把它修好,那么可以降伏这个瞋恨心。这是这一段,那么我们现在来看书。
“无如瞋之恶”,一切毒,一切恶,没有瞋恨心那么厉害的。一切难行“无如忍难行”,忍辱是这个最难的难行。忍辱难行有什么好处?能够摧毁瞋毁的这个恶。所以说“故应种种理,殷重修堪忍”,修忍辱。
由见胜利过患为先,应以多门勤修堪忍。
我们把这个堪忍的胜利、不忍的过患,这个都知道了。这个先知道之后呢,我们才能够多方面地、殷勤地、努力去修忍辱。
初句之理由,如《入中论释》云:「如大海水,非以秤量能定其量,其异熟限亦不能定。故能如是引非爱果,及能害善,除不忍外,更无余恶最为强盛。」
“初句之理由,如《入中论释》云”,这个为什么一切恶没有瞋那么大呢?《入中论释》第三卷里边,它这么说。“如大海水,非以秤量能定其量,其异熟限亦不能定”,大海的水,你要拿称去秤多少斤的话,那是秤不出来的。以瞋恨心,对菩萨起瞋心(前面说过),他感的异熟果的这个量,也是算不清楚的,定不下来的,我们一般的数字是定不下来的。
“故能如是引非爱果,及能害善,除不忍外,更无余恶最为强盛”,所以说能够产生不可爱的异熟果就是恶道受苦。“及能害善”――断善根。除了不忍(瞋恨),除了瞋恚心(不忍的瞋恚心)以外,没有其它的恶比它还厉害。那就是解释“无如瞋之恶”这一句。以《入中论》的一句话来解释《入行论》第一句。
若仅生最大非爱异熟而不坏善根,则非如此最大恶故。
不但是要产生极大的非可爱的,就是受苦的异熟的果,而且还要坏善根,所以这是最大的恶。如果单生最大的非不爱的异熟果,而不坏善根的话,也不叫最大的恶。这个瞋恨心是两边都关到的。
然能双具引大异熟及坏善根所有恶行,除瞋而外余尚众多,谓诽谤因果所有邪见,及谤正法,并于菩萨尊长等所起大轻蔑,生我慢等,如《集学论》应当了知。
“然能双具引大异熟及坏善根所有恶行,除瞋而外”,其余还有没有?还两边都顾到:既引大的苦异熟果,又坏善根,这个恶行是最厉害的,瞋恨心就是这么样的一个。所以说瞋恨心是一个最大的敌人了。
这里宗大师很慈悲,他说除瞋以外,其他也没有了?还多。在哪里呢?“诽谤因果”,那些邪见,拨无因果,是个邪见,断善根,也感大的异熟果;“谤正法”,我们前面一开始的时候,谤正法的罪就讲过一些。那么《集学论》护法师品里边,也讲了很多谤正法的罪,有些我们还看不出来的这是谤正法呵。这个有空可以去参考。
“并于菩萨尊长等所起大轻蔑,生我慢等”,除了诽谤因果的邪见,诽谤正法。还有对菩萨、对尊长上师等,还有尊长那些,这里对他们起的轻蔑,看他们不起。这是大的轻蔑,大大的看不起;或者自己生我慢,认为我比他还懂,还比他要好。那么这样子呢,就是极感极大的苦的异熟果,又坏善根,也是属于瞋的同类的。那么宗大师这里特别强调一下,说我们要注意这些事情,不要做这些,这个极大的恶呢,感的果也就可怕,还要坏善根。那在《集学论》里边,讲了很多,应当空了你去看。“应当了知”,多多地参考。
卯三 忍之差别
第三忍差别分三: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思择法忍。
下边忍的差别,忍有三种:“一耐怨害忍”,这前面讲过的,怨家来害你;“二安受苦忍”,是指修行时的这些苦要受;“三思择法忍”,这后面还要广讲。
辰一 耐怨害忍
初耐怨害忍分二:一破除不忍怨所作害,二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败。
怨家对你作害,你忍不住要发脾气,要跟他斗;怨家富盛,他这个兴了,你心里不高兴,就想他倒霉,这个都是不好的。
巳一 破除不忍怨所作害
初中分二:一破除不忍障乐作苦,二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毁等三。
“一破除不忍障乐作苦”,他障碍你快乐,给你作苦的事情,你忍不住。“二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毁等三”,他障碍你的利养、赞叹,这些有三种,那么你忍不住。“作毁等三”,他反过来,做的事情,诽谤你、使你…
《广论讲记(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