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理证,来推他的结论,不要太简单化地轻易下结论。既然要依止佛陀的圣教、跟教理的正理来判断事情呢,那么就要好好学了。“故当善阅经教而善思择”,好好地要学习经教,好好地要思惟。“善思择”,就是不是乱思惟,要如法地思惟。就是说对善根的事情要慎重地来对待,不要以简单化的一个东西:条条框框去看。
如是能引极非可爱粗猛异熟,及能灭除余业所引最极可爱无量异熟,是为非现见之过患。
这里总结,我们说不忍的果,害处什么呢?就是说能够引生极不好的,粗恶的异熟,那是地狱饿鬼畜生的。或者“灭除余业所引”的,善业所引的极好的无量的异熟,因为瞋恨心把它毁坏掉了。那么这些都是现前看不到的过患,就是将来才出现的。一个是感极不好的异熟果;一个是极好的异熟果被它破坏掉了。那么这是瞋恚、不忍的一些不现前的过患,这是不现见的。现见的害处有什么呢?
现法过患者,意不调柔心不静寂。
现见的害处那是大家看的到的。“意不调柔”,瞋恨心大的、不肯忍辱的,他的心不调柔的、刚强的。“心不静寂”,心也不是寂静的,他是浮动的。
又诸喜乐,先有失坏后不可得,睡不安眠,心失坚固平等而住,若瞋恚重,虽先恩养忘恩反杀,诸亲眷属厌患弃舍,虽以施摄亦不安住等。
“又诸喜乐,先有失坏后不可得”,本来有的喜乐,你的瞋恨心、不忍就失坏了,以后也得不到了,就没有喜乐。也“睡不安眠”,不能忍的人,瞋恨大的,睡不着觉。“心失坚固平等而住”,这个心就不平等了,不能坚固平等而住,就是心要高低了,起瞋恨心一来,就不能平等而住了。
“若瞋恚重,虽先恩养忘恩反杀,诸亲眷属厌患弃舍,虽以施摄亦不安住等”,你瞋恨太大了,即使你恩养,过去你对他有恩,但是你瞋心大,他不但不报你的恩,反过来把你杀掉。有些亲戚朋友、眷属,你是养他的,但是因为你瞋心太大了,他对你不但是轻视你,还厌离、弃舍你。你去布施,去摄受他,他摄不住,他要走,这就是说你瞋恨太大的缘故。这个也不是宗大师自己说的,《入行论》里边,也是第六卷。:
《入行论》云:「若持瞋箭心,意不受寂静,喜乐不可得,无眠不坚住。有以财供事,恩给而依止,彼反于瞋恚,恩主行弑害。由瞋亲友厌,施摄亦不依,总之有瞋恚,全无安乐住。」
“若持瞋箭心,意不受寂静,喜乐不可得,无眠不坚住”,假使你心里边有瞋恨心的,就像箭刺心一样,这个心不寂静,心不调柔,意不寂静。喜呀、乐呀:喜是身,身悦叫喜;心悦叫乐。身也好,心也好,这个喜乐都得不到了。先有的失坏;后来也得不到。“无眠”,晚上睡不着觉,瞋恨一起,你竟想那些仇恨的事情了,失眠。“不坚住”,烦燥不安,不能稳住,心里稳不住。
“有以财供事,恩给而依止,彼反于瞋恚,恩主行弑害”,你有的时候,你把钱、恩给他。“恩给”,你对他有恩,给他钱,给他用等等。“而依止”,他来依止你的。但是你的瞋恨心太大了,他不但不报你的恩,反而对你瞋恨的恩主呢,把你杀掉了,这是有的。虽然你养他,但是你平时态度不好,经常是骂他等等。他就受不了之后,事情太严重了,他就会把你杀掉了。
“由瞋亲友厌,施摄亦不依,总之有瞋恚,全无安乐住”,但是有瞋恨心的话,太重了,即使亲戚朋友,他对你也厌恶、舍离你。“施摄亦不依”,即使你布施他,给他东西用,给他吃,给他钱用,他也不一定听你的话。所以瞋恨心呢,就把其它的好处都盖掉了。“总之有瞋恚,全无安乐住”,总的一句话,只要你瞋心很大的话,你一点安乐也没有的。
《本生论》亦云:「忿火能坏妙容色,虽饰庄严亦无美,纵卧安乐诸卧具,忿箭刺心而受苦。」
瞋恨心一起来,你再好看,就不好看了。我们只要去看好了,一个人一发脾气了,平时很端正的人,就看得很粗鲁,不好看了。“虽饰庄严亦无美”,你虽然弄了很多装饰品:戴起花、璎珞;眉毛画起了;双眼皮做起了;高鼻子――假鼻子做起了。但是你瞋恨心一起的话,全部失去效果了,不好看。“纵卧安乐诸卧具”,假使你睡的床,最好的床,什么席梦思等等的,非常安乐。假使你瞋恨心一起的话,“忿箭刺心而受苦”,也睡不着。这个瞋恨的心叫箭刺的心,心里苦闷得很,你再安乐的卧具睡在那里,也睡不着。
「忘失成办自利益,由忿烧恼趣恶途,失坏名称及义利,犹如黑月失吉祥。」
你瞋恨起了,你自己做自己利益的事情,搞错了,就失败了。“忘失成办”,这些成办自利的事情,也忘失掉了。瞋恨心一烧恼的话,“趣恶途”,走邪路去了,将来就感恶趣去了。“失坏名称及义利”,现世名声也不好,有很多的利义也失掉了。瞋恨一起,人家恶名流布嘛。那该做的事情,你自己瞋心一起:第一是做不好了;第二个也没时间去搞了,也没有心了。“犹如黑月失吉祥”,黑月就是说(吉祥就是满月,月亮光明是吉祥),黑年的,最小的时候,吉祥的光都遮掉了。黑月,吉祥的月光都失掉了。
「虽诸亲友极爱乐,忿堕非理险恶处,心于利害失观慧,多作乖违心愚迷。」
虽然亲友们对你很好,但是你心里有瞋恨心,忿太大的话,你心里总是险恶的,处于险恶的情况。哪怕亲友对你真的好,你总感到很危险。“心于利害失观慧”,对于利害,因为瞋恨心一起呢,观察的智慧就不明利了,会搞错。“多做乖违心愚迷”,经常要做错事情。“心愚迷”,所以笨掉了。所以说过去的一些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经常说这个话:“大怒之下,不要做事情。”大怒之下你说抉择一个事情呢,经常要搞错。因为你心里发脾气的时候,对是非得失都会搞错。以前有个皇帝他大发脾气,把一个很好的大臣杀掉了,等到他醒过来了,已经死了,头也已经掉在地下。完了,再也活不过来了。所以说大瞋之下,经常要搞错的,不要乱做。
「由忿串习诸恶业,百年受苦于恶趣,如极损他来复雠,怨敌何有过于此。」
因为起瞋心呢,经常要做那些坏事,那么你以后经常要在恶趣受苦。这个瞋恨心“极损他”,就是说极凶的,极大的怨仇,他来报仇一样。它是最害人的,哪一个怨敌,世间上的怨敌,哪有比这个瞋恨心更厉害的呢?没有的。这个《入行论》里边,其他的也讲了很多。这是《本生论》的文啊,很多很多的论都讲这个问题,就是瞋恨心是最大的仇敌,这个前面也引过的。
「此忿为内怨,我如是知已,士夫谁能忍,令此张势力。」
这个瞋恨心的内怨,是我们自己心里内部的怨家。外怨还好一些,内怨是最不好的。“我如是知已”,这个事情我知道之后。“士夫谁能忍,令此张势力”,那么做大丈夫的,哪个还能够忍受这个瞋恨心来嚣张地做坏事呢?这是以大的不忍来修忍辱了。这个就是不忍这个瞋恨心做坏事,所以一定要消灭它。这就是属于以不忍来修忍的,这是密法的一些方法。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八十五讲
上一次,我们讲了忍辱的方便,还有瞋恚的过患(不现见的跟现见的)。中间我们有这个注解,写下来没有念,今天我们补念一下。在《广论》的二百七十九页,《四百论》的一个颂,“云于此行施,能生大果利,为报而行施,如商利应呵”,这里的原文,就是北京翻的那本。
《四百论·明菩萨行品第五·呵责卑劣施》:「若谓今行施,当感大果报,有所取所舍,如商贾应呵。」
《四百论释》:「问曰:为什么唯独菩萨纔有无量的布施,别人就没有呢?答曰:若谓今生行布施,当来能感大受用果报,这种想法就实有所取和所舍,犹如商贾等,求财利故而取舍物质。这是一切圣者所应呵责的,譬如卖诸资具是为求利。」
他说把物质舍掉,要取财利,这是一切圣者所应呵责的。等于说做商人,把他的资具、东西卖掉,为的求利。这个就是说,他的果报就不大了。菩萨就不是这样子的,所以菩萨的布施才是无量的布施。其他的人跟做生意一样,这果报是不大的。
在《广论》的二百八十一页第八行、第九行,“《入行论》云:鱼等有何处,驱彼令不杀,由得能断心,说为尸罗度”,那么隆莲法师翻的《入行论》的这个,是这样子:
《入行论·守护正知品》卷五:「尽驱鱼鸟至何方,令彼悉免遭杀害。由其成就断离心,说名持戒波罗蜜。」
持戒波罗蜜多圆满,不是说要杀害的有情都没有了,这个戒波罗蜜多才圆满。那么你要杀的都没有,那么这鱼、鸟,野兽这种东西人家杀害的,你应该把它放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什么人也杀不掉的。但是这样做呢,做不到的。
《入行论广解》卷五:「非要待无所杀有情,戒波罗蜜方为圆满,若欲尽驱鱼鸟野兽等,至于何处,令任何人亦不得杀之,必不能也。以此之故,由修断离恼害意乐及不与取意乐之心圆满,戒波罗蜜圆满。经云:何谓戒波罗蜜?谓不损恼他之断心。」
“以此之故,由修断离恼害意乐及不与取意乐”,那么你把它全部摆在这个地方,不能杀害的地方,这是做不到的。就我们自己持戒的人,恼害的意乐心除掉了,断掉了。不与取,这个偷盗的,这个动物它的东西不是我们的,杀掉取来作自己的吃的,那是不对的。所以不与取的意乐心要断掉。那么这样子呢,就是圆满戒波罗蜜多了。“经云:何谓戒波罗蜜?谓不损恼他之断心”,不损恼他的,把这个烦恼的、杀害他的心断掉了,那就是戒波罗蜜多。
还有二百八十一页的,《入中论》的一段文,《入中论疏》说的文,这是离垢地。就是第二地,它的颂词:
《入中论疏·离垢地》卷三:「彼戒圆满德净故,梦中亦离犯戒垢。」
在第二地的菩萨呢,他的戒的功德圆满了。这个戒圆满,功德圆满了,就清净了,就是梦里边也不会犯一点点小的戒。
解云:「彼…
《广论讲记(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